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在诊断、防治、预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内经》的重要内容之一。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 ,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征象。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到“神不使”这一术语 ,“帝曰 :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歧伯曰 :神不使也”,何谓神不使 ?歧伯是通过用针石治疗疾病时不效的缘由来解释“神不使”的。“歧伯曰 :针石 ,道也 ,精神不进 ,志意不治 ,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 ,荣卫不可复收。何也 ?嗜欲无穷 ,而忧患不止 ,精气驰坏 ,荣泣卫除 ,故神去而病不除也…  相似文献   

2.
一、病人“神使”是治疗获效的基本前题《汤液醪醴论》记载了黄帝和岐伯的这样一段对话:“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从中可以看出,《内经》的作者是将病人“神使”或“神不使”作为治疗能否取效的基本前提来看待的。所谓“神不使”,从经文分析当提以下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身心上遭受疾病的双重打击,心脏器质性病变与心理障碍问题共存,“双心共病”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神不使”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理论,与人的生理及心理活动相关,“神”是生命健康活动的体现,是人体防病、抗病、康复能力的主宰。“双心医学”模式是以双心同治为基础,基于“社会-医学-心理”的治疗模式。该文从双心(心脏和心理)出发,立足于天人合一和辨证论治,从“神不使”的内涵,分析双心疾病的病机,并指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应注重“双心治疗”。  相似文献   

4.
“神不使”一词首见于《素问.汤液醪醴论》,指人神如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用,则针刺难以取效。“神不使”中的“神”包含了精神与人身之神两个层次的含义。分析了“神不使”的原因,其中人身之神“不使”源于病人正气虚极、邪气盛极或脉症相逆;精神“不使”则包括了医患两方面的原因。文末提出了“神不使”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刘莺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4):152-153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形神合一的整体,历来重视心神对于人体健康及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为神是脏腑功能正常活动的表现,“神依形存,形依神立”,“形与神俱,不可分离”。张仲景继《内经》之后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大量心神疾病的诊治,建立了中医心神疾病辨...  相似文献   

6.
阴气和神是中医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有着诸多论述。《黄帝内经》中的“阴气”可分为生理性阴气和病理性阴气两类;《黄帝内经》中的“神”可分为“广义自然之神”“人体生命之神”“人体局部之神”三类。生理性阴气、病理性阴气均与“神”关系密切。生理性阴气可化神、存神、养神,神可主宰生理性阴气;病理性阴气可伤神、碍神,神可抵御病理性阴气。正确认识生理性阴气、病理性阴气与“神”的关系对治疗神志疾患和危重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神使与神机的适度开阖、发令行气、运转周流有关。若神机发挥的精气血虚衰以及营卫周流失常,不能正常调节脏腑生理功能活动,并不能顺从各种治疗措施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导致"神不使",使治疗效果不显或无效,病情骤进而危厄,甚或生机灭亡。"神不使"为全身气机气化偏离常态的疾病状态,临床多种常见疑难杂症,尤其是中晚期恶性肿瘤,在发生、发展、转移的不同病理阶段,均存在不同类型的"神不使"病机。纵观"神不使"研究的整体情况,数量偏少,内容单一,十分缺乏围绕"神使"及"神不使"机制的实验研究以及多病种"神不使"临床证治经验总结,亟须大样本的"调神"法逆转"神不使"状态的临床试验研究,以夯实"神不使"理论基础,拓展其临床应用范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机体和心理两个层面对《素问·汤液醪醴论》的“神使”学说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病人处于“神使”状态有利于临床疗效的产生或增强,而“神不使”则会导致治疗无效乃至无法施治。此对现代临床治疗学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内经》对疾病预后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审神决死生《灵枢·天年》强调“失神则死,得神则生”,认为观察病人的精神魂魄之存亡可以判断机体脏腑气血盛衰和疾病预后。如《灵枢·本神》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素问·汤液醪醴论》解释“神不使”时指出:  相似文献   

10.
形神关系学说是《内经》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养生防病和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根据。探讨《内经》的形神关系,对于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都有重要指导意义。一、神依形生《内经》认为,人的生命过程就是“形与神俱”的过程。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神是伴随着形体的形成而产生的。《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明神之初本源于先天之精,在两  相似文献   

11.
12.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4.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5.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7.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8.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9.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