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主要生命统计指标水平,为慢性病综合防治及其他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死因监测资料,分析监测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其死亡水平。结果死因监测点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6.02岁,男性平均期望寿命73.42岁,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79.16岁。粗死亡率为569.9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2.2/10万,男性死亡率为672.23/10万,女性死亡率为463.11/10万,城市死亡率是519.14/10万,农村死亡率是610.94/10万。死因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从死亡的单病种看,居于前5位的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肺癌和肝癌。结论当前危害四川省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病。城乡之间、男女之间的首位死因各不相同,应根据不同性别和地域人群的特点,开展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防治结合,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10年间伤害死亡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亚琼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6):942-942,947
目的:分析南京市10年间人群伤害死亡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方法:对1992-2001年南京市居民病伤死因报表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92年-2001年南京市人群伤害死亡居死亡顺位的第4位,死亡率为43.58-30.76/10万,呈下降趋势;男女性别比为1.08~1.18:1,年龄分布以20-50岁青壮年和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的死亡率较高。南京市人群伤害的前3位死因分别位机动车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结论:伤害已经成为危害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东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亡趋势、死因谱,掌握四会市居民主要疾病谱和变化趋势,为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05年四会市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以及2006-2010年居民常规死因监测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运用Excel和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人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2004-2010年四会市居民年平均死亡率为581.51/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0.80/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为610.28/10万(标化死亡率为667.89/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为550.93/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1.72/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5位死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合计占全死因构成的89.78%。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是0—4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损伤和中毒是5~19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肿瘤是20-59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是60岁及以上居民的前3位死因。结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损伤和中毒、慢性病是四会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育龄妇女应加强产检,预防婴幼儿围生期疾病,儿童青年应着重加强损伤和中毒的预防,中老年人应加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重庆市奉节县常住居民的主要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当地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数据进行分类.主要描述指标包括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等.结果 2015年重庆市奉节县常住居民共报告死亡人数为6004,粗死亡率为704.04/10万,标化死亡率为462.87/10万.2015年该县常住居民排名前5位的全人群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心脏病、损伤与中毒,前5位死因死亡人数占2015年总死亡人数的83.61%.其中,男性前5位死因顺位与全人群死因顺位一致,而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损伤与中毒,其顺位与全人群死因顺位有一定差异.对不同年龄段人群主要死因进行分析发现,1~4岁人群、5~14岁人群死因均以"损伤与中毒等外部原因"为主.全人群PYLL前5位的疾病为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其中男女PYLL前3位的疾病均为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及脑血管病.结论 慢性病是重庆市奉节县常住居民的主要死因,而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是造成重庆市奉节县常住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的防治应成为今后卫生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罗迪丽  聂俊雄  周权 《实用预防医学》2014,(1):118-120,F0003
目的了解常德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分布特征及对人群寿命的影响,为恶性肿瘤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常德市2010—2012年各年度死因登记资料及人口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计算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及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2010—2012年常德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36.31/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8.30/lO万,居全死因顺位第1位,男女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50.99/10万和83.84/10万,男性高于女性(P〈0.001)。主要恶性肿瘤中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肠癌和白血病,其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岁以后增加明显。恶性肿瘤造成的潜在减寿率(PYLL率)为9.85人年/1000,平均每位死者损失(APYLL)7.89人年。常德市居民的期望寿命为78.79岁,去恶性肿瘤后期望寿命增加2.47岁。结论恶性肿瘤是危害常德市居民的首位死因,严重危害居民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潜在寿命和期望寿命损失。肺癌、肝癌和胃癌是主要癌种,50岁以上的人群高发。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肿瘤的特点,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4年商丘市睢阳区居民死亡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睢阳区2014年死因监测数据,应用全民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统计分析描述死因分布。结果2014年睢阳区居民粗死亡率为6.21‰,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累计为总死亡数的92.71%。35岁以上人群随年龄增长死亡率呈上升趋势,55岁以上人群上升趋势加快。0~4岁婴幼儿的主要死因是先天性心脏病、肺炎和早产窒息,占总死亡数的63.04%;5~34岁人群的主要死因是伤害;35岁以上人群的主要死因是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结论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应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危险因素,从而降低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绍兴市恶性肿瘤死因及减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绍兴市居民主要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及对寿命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上虞、新昌、越城县(市、区)居民的恶性肿瘤死亡数据用标化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早死指数、潜在工作损失年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年中绍兴市居民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161.85/10万,居全死因的首位,男女死亡率比为1:0.5。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胃、肺、肝、食管和肠癌,不同地区死亡率有显著差异,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至45岁组的死亡率已达全人群平均水平(177.09/10万)。去恶性肿瘤死因平均期望寿命为79.73岁,比全死因期望寿命增长3.3岁,潜在寿命损失年数40995.96年,占总损失年数的40.56%,早死指数16.29,减寿率19.89‰。潜在工作损失年数10.97年。结论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加强肿瘤防治是我市今后社区综合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宾阳县居民死因分布,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死因登记信息报告系统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2008年宾阳县报告死亡率为609.68/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不同年龄组死亡率及死因构成不同;前3位死因以慢性病为主.结论 慢性病已成为宾阳县居民的主要致死疾病,应积极采取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防治策略,开展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9.
珠海市2008年户籍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珠海市户籍居民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评价人口健康水平,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全国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录入、审核、汇总珠海市全市居民死亡个案,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编码进行死因归类统计,使用《死亡医学登记系统》DeathReg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珠海市2008年共报告户籍人口死亡个案3 503例,粗死亡率为358.88/10万,标化死亡率为333.67/10万,期望寿命为79.59岁。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是前5位主要死因,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是前3位减寿原因,恶性肿瘤排在前5位的死因分别是:肺癌,肝癌,鼻咽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胃癌。结论珠海市户籍居民死亡率较低,期望寿命较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死因,恶性肿瘤为第1死因,政府应尽早开展对全人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9—2015年绍兴市居民死亡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从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导出2009—2015年绍兴市户籍居民死亡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居民死亡率、死亡率变化趋势及死因构成。结果2009—2015年绍兴市居民全死因年均死亡率为688.85/10万,中标率为486.35/10万,世标率为371.53/10万;各年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但中标率和世标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绍兴市居民前五位死因为脑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冠心病、肺癌和肝癌;男女前2位死因均为脑血管疾病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其他死因顺位不同;不同年龄组死因顺位不同,0岁~、5岁~、15岁~和65岁~年龄组的首位死因分别是围生期疾病、损伤中毒、恶性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绍兴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且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主要死因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08-201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特征及寿命损失情况,为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和减寿率(PYLL率)等指标分析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结果 2008-2012年,兵团居民恶性肿瘤年平均粗死亡率为114.90/10万,标化率为74.72/10万,占全死因的22.59%;男性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死亡率居前五位的恶性肿瘤分别为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直肠癌和食管癌;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人群的主要恶性肿瘤死因分别是白血病、肝癌、肺癌;潜在寿命年数前五位依次是肝癌、肺癌、白血病、胃癌和结肠直肠癌。结论肺癌、肝癌是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同时应重视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的防治,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肿瘤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温州市瓯海区居民主要死因及减寿原因,为评价居民健康水平和疾病危害程度提供依据。方法从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3—2016年瓯海区居民死亡资料,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潜在减寿年数。采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瓯海区人口进行标化。结果 2013—2016年瓯海区居民粗死亡率为571.5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23.23/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634.12/10万,标化死亡率为464.12/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507.40/10万,标化死亡率为379.06/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P0.05)。死因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与中毒,占总死亡原因的82.53%。围生期疾病为0岁~组首位死因;损伤与中毒为45岁人群死因的前两位,是5~15岁组的首位死因;恶性肿瘤从5岁~组开始居死因前两位,是15岁~组和45岁~组的首位死因;脑血管病从45岁~组开始升至死因前两位,是65岁~组的首位死因。减寿年数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以及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结论 2013—2016年瓯海区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与中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克拉玛依市居民死亡原因和不同特征人群的死因模式,为制定克拉玛依市卫生策略和人口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市所有户籍人口于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发生的死亡情况通过克拉玛依市死因监测网络报告系统及入户摸底调查的方法收集死因信息,建立死亡数据库。利用Excel 2007、Access 2007和Death Reg2005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描述克拉玛依市居民死亡率水平、死亡原因。结果 2007-2011年克拉玛依市居民粗死亡率分别为为470.97/10万、422.62/10万、436.15/10万、439.76/10万和432.03/10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10.74‰、8.12‰、11.54‰、7.87‰和8.15‰。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45岁及以上人群死因以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为主。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己成为克拉玛依市人群主要死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正日益加重。普及健康教育,鼓励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消除导致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提高克拉玛依市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老年居民主要死因分布,为老年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按ICD-10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死因分类,对城区2005-2010年60岁以上老年居民死亡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2005-2010年福州市60岁以上老年居民年均死亡率为2 279.93/10万,标化死亡率1 779.10/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其他疾病。结论当前危害福州市老年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应根据不同性别人群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晓铷  孙锋  张小鹏 《职业与健康》2013,(24):3223-3225
目的了解2008-2012年合肥市居民伤害致死的主要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寿命损失,为制定伤害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Excel和SPSS对2008-2012年死因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合肥市居民因伤害死亡率38.07/10万,伤害死亡的前5位死因分别是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溺水和意外中毒,0~14岁组溺水为第1位死因,15—44、45—59和≥60岁组的第1位死因均为交通事故,其他死因顺位各年龄组略有不同。以潜在寿命损失率(PYLLR)排序,前5位死因分别为交通事故、溺水、意外跌落、自杀和意外中毒。结论伤害已成为严重威胁合肥市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可针对不同人群开展重点防治工作,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伤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柳艳静  赵清水  徐丽  李韵昉 《职业与健康》2010,26(23):2785-2788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及主要死因,为政府部门制定卫生规划和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房山区2007—2009年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09年房山区居民年均死亡率433.64/10万,前5位死因的年均死亡率是脑血管病(114.56/10万)、心脏病(110.00/10万)、恶性肿瘤(97.94/10万)、呼吸系统疾病(38.60/10万)、损伤和中毒(35.55/10万)。男性年均死亡率258.20/10万,女性年均死亡率175.44/10万,城镇地区居民年均死亡率107.19/10万,农村地区年均死亡率326.45/10万。1~34岁人群均以损伤和中毒为首要死因,35岁以上人群以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为主要死因。结论 2007—2009年,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是导致房山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生活方式、生活工作环境及饮食结构均为可能的致病高危因素。因此,今后该区的卫生工作应强调疾病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对不同的目标人群、不同的危险因子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南昌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及期望寿命,为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及制定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4年南昌市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中常驻居民的所有死亡个案为研究对象,使用死亡率、期望寿命等指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南昌市居民的粗死亡率为3.16‰(标化率3.54‰),死因以慢性病为主,死亡专率2.64‰,占全死亡人数的83.42%。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病、伤害以及内分泌营养,占全死因的88.58%。居民的期望寿命为74.28岁(男性73.05岁,女性75.83岁),造成寿命损失的疾病顺位前4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伤害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南昌市居民的死亡率较低,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病与伤害是影响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应继续加强该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以降低主要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慈溪市5年间人群伤害死亡水平及特点,为伤害的预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或ICD-9)对2001—2005年慈溪市居民病伤死因报表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5年间伤害死亡率年平均为55.19/10万,在全死因中次于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居第4位,男女性之比为1.63:1,老年组和青壮年组人群的死亡率较高。交通事故、淹死和意外跌落成为居民伤害的前3位死因。结论伤害已经成为危害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居民死亡水平及主要死因,为制定卫生政策、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越秀区居民死亡率为603.94/10万。其中,男性为683.88/10万,女性为522.1/10万;不同性别死亡率均自0岁后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至5~9岁最低,10~29岁相对平稳,35~39岁开始随年龄的增大升高较快,至85岁以上达到最高。全人群死亡率最高的前4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0~75岁居民全死因减寿年数(PYLL)为37514.5人年,导致寿命损失最大的前4位死因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结论]越秀区居民死亡率处于一般水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引起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上海市杨浦区居民主要死因及减寿年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上海市杨浦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情况,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减寿年数等指标分析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2010年杨浦区居民死亡率7.85%(标化死亡率2.24‰),男性高于女性;前五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损伤与中毒,死亡率在33.70/10万292.49/10万;期望寿命82.52岁,去除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后,预期寿命分别可增加6.58岁和3.96岁;以减寿年数(YPLL)计,导致潜在寿命损失的前五位死因分别为肿瘤、循环系病、损伤与中毒、新生儿病及先天异常;以平均减寿年数(AYLL)计,导致潜在寿命损失的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新生儿病、先天异常、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损伤与中毒和肿瘤。各年龄段的主要死因各有特点。结论对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口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进行防治的同时,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主要影响低年龄组死因的损伤与中毒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