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晓花 《吉林医学》2013,(35):7470-7471
目的:研究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早期干预治疗的疗效。方法:通过临床症状、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冷凝集试验、心肌酶谱、胸部X线检查和心电图对收治的9例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确诊、治疗。结果:9例临床MP感染患儿中,均合并有心肌损害,经诊断治疗治愈8例,治愈率88.8%,死亡1例。结论:临床支原体肺炎合并有心肌损害者并不少见,在婴幼儿中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致病情加重及漏诊,因此需要对患儿行常规心肌酶与心电图检查,以防延误,进而有利于进行早期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4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心肌损害的患者,对于临床诊治措施进行总结。结果经X线检查显示左侧肺部病变的患儿有20例,右侧肺部病变的患儿有20例,双侧肺部病变的患儿有8例。经实验室检查,主要致病均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动过速的患儿有20例,窦性心动过缓的患儿有1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儿有3例,室性心动过速的患儿有2例,肢体低电压的患儿有2例,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有2例。经阿奇霉素治疗7天后1个月复查心电图均恢复正常。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容易发生心肌损害,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不够典型,容易造成漏诊,临床诊治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心肌损害9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9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发生不同程度心肌损害42例,其中心电图异常15例,占35.7%,分别是 P-R间期延长、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ST-T改变;心肌酶CK-MB增高28例,达66.7%;心衰1例.心肌损害的发生与患儿体内FQ-MP-DNA滴度及体温的高低有关(P<0.05),而与C反应蛋白的高低无关.结论:支原体肺炎可产生心肌损害,多数患儿常无特殊主诉,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心肌损害并行积极保护心肌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支原体肺炎及非支原体肺炎患儿各80例,做心电图检查及心肌酶谱分析。结果与NMP组比较,MP组ST—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及期前收缩发生率高,LDH、CK—MB、HBDH升高明显,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易引起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心肌损害的影响及早期干预治疗意义。方法对15例临床确诊为MP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通过临床观察、心电图、心肌酶谱及胸部X线检查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共收治132例MP肺炎患儿中,合并心肌损害者15例,占11.36%。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均见于年长儿,其他病例缺乏心血管系统异常症状。15例均有2项或多项心肌酶增高,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增高,心电图检查15例中异常12例(80.00%)。结论MP肺炎可合并心肌损害,其中婴幼儿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漏诊,因此对可疑病例应及早做心电图及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检查,以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康慧  王俊梅 《黑龙江医学》2012,36(6):439-44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合并心肌损害后的影响及早期干预治疗意义。方法对23例临床确诊为MPP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收治200例MPP患儿中,合并心肌损害者23例,占11.5%。胸闷、喜叹气、心前区不适均见于年长儿,其他病例缺乏心血管系统异常症状。本文23例均有2项或多项心肌酶增高,及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增高。23例心电图检查中,异常19例,占82.6%。结论 MPP可合并心肌损害,多数患儿常无特殊主诉,尤其婴幼儿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漏诊。因此,对患MPP进行相关检查,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鲁雪 《中外医疗》2012,31(16):2-3
目的旨在探讨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心得。方法于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共104例,随即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经过治疗支原体感染和营养心肌后及时复查,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12.9±3.6)d,对照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16.1±2.9)d,经比较,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阿奇霉素疗效优于红霉素。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在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应该相当重视,并加以合理护理,才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心肌损害的特点以及与肺炎支原体是否直接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临床确诊支原体肺炎患儿52例及细菌性肺炎患儿40例,对比研究了两组患儿的心电图、临床心脏体格检查、血清心肌酶学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支原体肺炎组患儿出现ST-T段改变及期前收缩的概率明显高于细菌性肺炎组,心脏听诊支原体肺炎组第一心音低钝及心衰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细菌性肺炎组(P<005)。血清心肌酶CK-MB、LDH、LDH1在两组间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存在明显的心肌损害,该心肌损害和肺炎支原体病原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盐田区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20082010年儿科住院13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38例患儿中33例合并消化系统损害:表现为肝功能ALT升高或合并肝肿大,或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11例合并心肌损害:表现为心悸,胸闷,面色苍白,气促等,实验室检查示特异性心肌酶谱升高,或心电图异常。3例合并肾功能损害。3例血常规检查呈现类白血病反应,12例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2例患儿出现惊厥史。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仅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还可肺外多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合并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甚至诱发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故临床医生应全面观察,完善相关系统的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盐田区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2008~2010年儿科住院13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38例患儿中33例合并消化系统损害:表现为肝功能ALT升高或合并肝肿大,或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11例合并心肌损害:表现为心悸,胸闷,面色苍白,气促等,实验室检查示特异性心肌酶谱升高,或心电图异常。3例合并肾功能损害。3例血常规检查呈现类白血病反应,12例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2例患儿出现惊厥史。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仅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还可肺外多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合并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甚至诱发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故临床医生应全面观察,完善相关系统的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维生素C联合阿奇霉素在治疗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中的作用。方法将78例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均给予阿奇霉素口服,实验组患儿加用维生素C治疗,定期检查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心肌酶谱、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心肌酶谱均有明显下降,且实验组患儿心肌酶谱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联合应用维生素C与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可以更有效地对患儿心肌细胞进行保护并促进患儿病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活性的变化,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方法对确诊的12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血清心肌酶检测。结果12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合并心肌酶活性升高者48例(40.0%),结合明显心电图异常,确诊心肌炎12例(10.0%)。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血管损害比例较高,应及早诊断,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心肌受损的情况.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共136例作为观察组,门诊9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心肌酶谱AST、LDH、CK、CK-MB、HBDH检测值及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改变明显异常.结论 MP肺炎可合并心肌损害,其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漏诊,因此对可疑病例应及早做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小儿支原体肺炎和普通肺炎对心脏造成损伤的异同。方法:选择80例感染支原体的肺炎患儿作为支原体肺炎组,80例感染细菌的普通肺炎患儿作为普通肺炎组,对两组患儿均进行心肌酶、肌钙蛋白测定和心电图检查。结果:支原体肺炎组患儿心肌酶、肌钙蛋白和心电图异常分别为9、4和7例,普通肺炎组患儿心肌酶、肌钙蛋白和心电图异常分别为3、0和3例,支原体肺炎组与普通肺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支原体感染比普通细菌感染性肺炎更易并发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表现。方法:分析23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3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中,54例有肺外表现,发生率为22.7%,主要有支原体脑炎、肝功能损害、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心肌损害、皮肤损害。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机体多系统损害,部分患儿可同时有2种或2种以上的合并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心肌受损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其急性期99m锝心肌灌注的异常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2004年我院收治小儿肺炎495例中的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心肌受损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心肌受损8例,其中诊断为心肌炎4例,占4.5%,心肌损害4例,占4.5%。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均异常;超声心动图左房、左室增大4例,其中心包积液1例;核素心肌显象3例心肌血流灌注异常,2例未见明显缺血性改变。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心肌受损发生率约9%,病情轻、中、重度均有,经准确而及早的治疗,预后良好。99mTc-MIBI心肌灌注对判断MPP并心肌受损急性期心肌损害的程度和范围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检查手段,对其早期诊断有价值,可作为此病的一项无创性检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按MP-IgM阳性与否分为MP组及nMP组,各150例,通过心电图、血清心肌酶谱、临床观察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结果MP组出现心悸、乏力、早搏、憋气等症状及窦性心动过速、ST-T段特异性改变明显高于nMP组。MP组持续顽固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nMP组(P<0.05)。血清学监测磷酸肌酸(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原体感染所致的心肌损害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有效的抗支原体治疗有利于心肌损害的纠正与预防,激素和质膜稳定剂在肺炎支原体肺炎与早期心肌炎的治疗中有共同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引起心肌损害的发病情况.方法对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必要时做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等检查,以了解心肌损害的程度并给予相应治疗.结果其中心肌受累者42例,占肺炎支原体感染的13.2%,42例均有心肌酶谱改变,38例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经抗肺炎支原体及营养心肌等综合治疗4~6周,除了4例心电图未恢复外,其他患儿均治愈.结论本文肺炎支原体感染中心肌受累者发病率较既往文献报道为高,且部分患儿临床缺乏心脏受累症状,故我们认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应常规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引起心肌损害的发病情况。方法:对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必要时做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等检查,以了解心肌损害的程度并给予相应治疗。结果:其中心肌受累者42例,占肺炎支原体感染的13.2%,42例均有心肌酶谱改变,38例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经抗肺炎支原体及营养心肌等综合治疗4~6周,除了4例心电图未恢复外,其他患儿均治愈。结论:本文肺炎支原体感染中心肌受累者发病率较既往文献报道为高,且部分患儿临床缺乏心脏受累症状,故我们认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应常规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咸宁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4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4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发病年龄在6个月3岁75例,占51.37%。患儿表现为发热、咳嗽、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IgM抗体(Mp-IgM)均为阳性,胸部X线检查表现多样性。并发症累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黏膜及中枢神经系统,有12例(8%)出现心肌酶谱异常,MP患者合并心肌损害。所有病例通过正规使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103岁75例,占51.37%。患儿表现为发热、咳嗽、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IgM抗体(Mp-IgM)均为阳性,胸部X线检查表现多样性。并发症累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黏膜及中枢神经系统,有12例(8%)出现心肌酶谱异常,MP患者合并心肌损害。所有病例通过正规使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1014d达到临床治愈效果。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通过X线早期明确诊断是基础,进行IgM抗体检测是诊断的关键环节,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