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以C类神经纤维传入引起的小脑皮层平均诱发电位作为慢痛反应指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其影响,以探讨小脑皮层与电针抑制慢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正> 我们曾在大鼠上观察到,用 GABA 局部处理双侧皮层后,电针可使嘶叫阈降低(P<0.05),对照组动物嘶叫阈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该实验中虽见到电针可提高甩尾阈。但给药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别。而 GABA 抑制皮层后,电针可削弱嘶叫阈的效应,提示皮层可能参与脑干以上较高级中枢痛反应的调节。荷包牡丹碱是 GABA 的拮抗剂,可选择性地减弱 GABA 的抑制作用。设想用荷包牡丹碱处理大鼠皮层后,电针对痛反应的影响可能与 GABA 的作用相反。本文试图以此设想进一步验证皮层对疼痛有下行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针对大鼠大脑皮层SI区神经元伤害感受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大脑皮层是否参与疼痛的感受长期以来是一个争议的问题,但近年来记录皮层发诱电位和单个神经元活动的方法已证明伤害感受性信息可以达到皮层体感区(S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热辐射痛阈的影响以及与传统毫针的差别。初步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为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在术前1 d、术后1,3,5,7 d以及第6次电针后测定各组的热辐射刺激缩足潜伏期及变化。观察电针干预后大鼠热辐射痛阈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的热辐射痛阈均没有明显的改善,自身前后对照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同样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这个模型上,电针、单纯针刺在对大鼠术侧热辐射痛阈的影响上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的影响及与传统毫针的差别。初步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为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在术前1d、术后1、3、5、7d以及第6次电针后测定各组的机械刺激缩足潜伏期及其变化。观察电针干预后大鼠机械性痛阈的变化。结果:本次实验观察证实,经治疗后,治疗组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均有较好的改善,自身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性意义;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以提高大鼠术侧机械性痛阈,而以电针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许多资料表明 ,八肽胆囊收缩素 (CCK 8)能对抗阿片物质的镇痛作用。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 30只 ,用 2 0 %氨基甲酸乙酯 (1 .0 g/kg体重 )麻醉下实施常规手术。以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作为伤害性刺激 ,用玻璃微电极引导尾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本实验以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 (PIN)的电变化及甩尾反射潜伏期 (TFL)三者为指标 ,研究了脑室注射1 5ngCCK 8对抗电针对尾核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痛阈的同时作用。结果 :①辐射热照尾可使大鼠尾核中PEN痛诱发放电频率增加、诱发放电潜伏期缩短或…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皮层温度影响的皮层热像显示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观察电针后大脑皮层的温度反应,研究皮层在针灸刺激中的作用,应用皮层红外热像显示法(CIT),对家猫在分别电针单侧“内关”穴和“后三里”穴后的皮层温度变化进行显示和分析。①电针穴位后,各观察组皮层均出现一定的升温反应,与不针刺对照组小幅平稳降温形成对比;②对区域平均升温值较高者的分析显示,各组前上薛氏回、冠状回针后的升温均较高;除此之外各组还有各自针后高升温区。上述结果表明:电针穴位后皮层以升温反应为主要趋势;电针不同穴位有共同高升温区,亦有各组特异性高升温区。皮层热像显示法用于研究皮层的针刺温度效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曾报道,隐神经 C 类纤维传入可以到达小脑皮层,引起特异的诱发电位(C-CEP)。其易被镇痛剂吗啡抑制,可以反映慢痛。本文进一步从小脑皮层 C-CEP 作为慢痛反应指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其影响,以探讨小脑皮层与电针抑制慢痛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实验用猫,体重1.5~3.0kg,雌雄不限。静脉注射1%氯醛糖(80mg/kg)麻醉。气管插管后将猫头固定在脑定位仪上。开颅,暴露小脑皮层,在左侧蚓Ⅵ小叶表面安放单极银球电极引导诱发电位,参照电极置于前额皮下,动物接地。小脑皮层表面复盖38℃石蜡油。分离右侧隐神经,在外周端结扎并剪断之,于近中段分别放置铂丝双极刺激电极、Ag-Ag(?)l 阻断电极和记录电极, 相似文献
11.
电针不同穴位对丘脑腹侧基底核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一般认为针刺镇痛效应存在着穴位相对特异性,如“腰背委中求……”即是对此的描述,而且认为这种特异性和神经系统有关。丘脑腹侧基底核(VB)是躯体感觉特异传导系统第三级神经元所在地,近年来不少资料提示VB和伤害性信息传递有关。与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电针头穴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ulation,MCAO)大鼠神经功能和MicroRNA-210表达影响。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安慰针刺组、电针预处理5 d组、电针预处理10 d组、电针预处理15 d组,每组各10只,不同时间电针头穴预处理后制备MCAO模型;参照Longa标准评估神经功能,免疫荧光法检测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目,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croRNA-210表达。结果:电针预处理15 d组神经损伤最轻,各组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目不同,电针预处理15 d组增殖最多,电针预处理能抑制MicroRNA-210表达,这一效应在电针预处理10 d明显。结论:不同时间电针头穴预处理能减轻脑缺血神经损伤,这与调节MicroRNA-210表达以干预血管皮细胞增殖、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10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组,各5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留置尿管和膀胱冲洗,第8天起每天用TDP照射腹部30 min,连续5天。电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于术后第8天-第12天采用电针治疗,穴取三阴交、足三里、外关、水道、归来等。比较2组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时间、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和住院天数。结果:电针组术后第14天膀胱功能恢复、尿潴留、尿失禁人数分别为51例(51/55)、4例(4/55)、0例,第28天分别为53例(53/55)、2例(2/55)、0例;常规组第14天分别为27例(27/55)、25例(25/55)、3例(3/55),第28天分别为43例(43/55)、11例(11/55)、1例(1/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4天膀胱功能恢复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平均尿流率比较,电针组均优于常规组(P<0.01或P<0.05);电针组术后住院天数为(21.1±3.3)天,常规组为(25.5±3.5)天,电针组明显短于常规组(P<0.01)。结论:电针疗法可以促进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的及早恢复,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有益于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和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6.
电针不同穴位对孕鼠子宫肌电图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区对孕鼠平滑肌异常电活动调节作用的特点.方法:48只Wistar孕鼠(怀孕18~20天),随机分为对照组(n=10),三阴交组(n=9),内关组(n=10),合谷组(n=8),三阴交加合谷组(n=11).1.5%氯醛糖和25%乌拉坦混合液腹腔麻醉后,于左侧子宫中段浆膜下放置一对针式不锈钢记录电极,参考电极置于切口皮下,记录子宫肌电图.在同一动物上分别给缩宫素和黄体酮造成实验性肌电活动异常加速和减慢的动物模型,分析肌电活动爆发波(快波)和慢波的幅度、频率.对照组不予针刺,其他各组选相应穴位,在每个穴区刺入2根针灸针,电针频率2/15 Hz,强度1~2 mA,持续20 min.结果:与对照组比,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和三阴交组对缩宫素引起的子宫肌电兴奋性变化(快、慢波频率和幅度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合谷组对快波的幅度也有明显抑制效应;而电针内关组基本上没有明显影响.电针三阴交组及三阴交加合谷组均可减轻黄体酮对子宫肌电的抑制作用(快、慢波频率和幅度减低)(P<0.05),而电针合谷组和内关组的作用不明显(P>0.05).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抑制缩宫素的兴奋性效应及解除黄体酮的抑制效应的作用,在电针期间一直明显,而三阴交组仅在电针15~20 min时段表现出显著的效果.结论:不同穴位电针对子宫异常肌电活动的调节有其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电针与运动疗法不同干预次序对卒中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与运动疗法组合应用时不同干预次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卒中偏瘫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先电针后运动治疗组(A组)与先运动后电针治疗组(B组),记录并比较1个疗程(2周)前后患侧Fugl-Meyer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分别为31.760±4.438、76.640±3.621,改良Bar-thel指数治疗前后分别为26.520±2.413、62.360±3.700;B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分别为32.480±5.903、65.640±5.212,改良Barthel指数治疗前后分别为28.000±3.383、54.480±5.2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A组差值均优于B组(均P<0.05)。A组SEP波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SEP波幅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EP波幅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运动疗法以任何次序组合均可改善卒中后偏瘫肢体的功能,但以先电针后运动治疗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19.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病理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梗死的作用规律.方法:采用热凝闭法建立SD大鼠MCAO模型,电针"百会""大椎"穴,采用N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测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MCAO可造成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死及脑组织病理损害,但上述损害可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自愈趋势;电针可使不同缺血时相的各种损害减轻.结论:电针具有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缩小脑梗死体积和减轻缺血性病理损害程度的作用;研究还提示: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早期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