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虹  周正锋 《针刺研究》1991,16(2):120-124
<正> 电针刺激通过何种纤维传入中枢产生镇痛作用,至今仍有争论。范少光等采用我室常用电针参数,以大鼠行为反应为指标,观察到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镇痛信息主要不是由 C 纤维传入。本工作用辣椒素选择性阻断 C 纤维传导后,观察了 EA 和伤害性热刺激(Noxious heat,NH)对脊髓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Range,WDR)神经元抑制作用的影响,进一步对上述问题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外周C纤维传入在电针镇痛中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方宗仁  于琴 《针刺研究》1992,17(1):48-53
<正> 针刺镇痛的研究中,外周神经中哪一类纤维参与针刺镇痛效应一直是个争论的问题。候宗濂等认为C纤维传入是主要的,张香桐等提出外周神经中Ⅱ、Ⅲ类纤维是重要的,吕国蔚等则看到主要是Aβr类  相似文献   

3.
辣椒素对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刺镇痛的研究中外周神经中那一类纤维参与针刺镇痛效应一直是个争论性问题。我们利用辣椒素镇痛效应一直是个争论性问题。我们利用辣椒素阻断外周神经中C纤维传人的效应来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褪黑素对大鼠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实验以 5 0℃热水刺激引起的大鼠甩尾反应为痛反应指标 ,观察腹腔注射 (i p )不同剂量褪黑素 (MEL) 3 0、60、1 2 0mg/kg的镇痛效应 ,及MEL 60mg/kg对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 ,i p MEL 3 0mg/kg对大鼠甩尾潜伏期无影响 ;i p MEL 60、1 2 0mg/kg均能显著延长大鼠甩尾潜伏期 ,作用随着剂量增大而增强 ;i p MEL 60mg/kg 3 0分钟后给予电针刺激 3 0分钟 ,大鼠甩尾潜伏期显著长于单纯给药组和单纯电针组 ,提示褪黑素具有镇痛作用 ,并能加强电针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5.
Liu JH  Fu WB  Xu ZH  Liao Y  Li XR 《针刺研究》2010,35(4):281-286
目的:探讨粗纤维在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的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及其传入途径。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内脏痛组、电针组、眶下神经切断组,神经蛇毒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6只。切断大鼠双侧眶下神经以及双侧眶下神经鞘内注射神经蛇毒选择性破坏A类纤维,然后电针双侧"四白"穴,再腹腔注射乙酸造成内脏痛模型,观察大鼠内脏痛的行为学变化(扭体反应)以及孤束核(NTS)和三叉旁核(PTN)的c-fos表达。结果:电针组大鼠扭体次数较内脏痛组明显减少(P0.01),眶下神经切断组大鼠扭体次数较电针组明显增加(P0.01),神经蛇毒组大鼠扭体次数少于内脏痛组(P0.05)。电针组NTS的c-fos表达较内脏痛组明显减少(P0.05),眶下神经切断组较电针组明显增加(P0.01),神经蛇毒组显著低于内脏痛组(P0.05)。电针组PTN的c-fos表达较内脏痛组明显增加(P0.01),眶下神经切断组较电针组明显减弱(P0.01),神经蛇毒组较眶下神经切断组和内脏痛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粗纤维不是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大鼠镇痛效应的主要传入纤维,口面部的躯体感觉传入可能经PTN中继后与内脏的感觉传入在NTS发生汇聚并进行整合,从而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乡  黄平波 《针刺研究》1997,22(4):295-295
采用选择性阻断无髓C纤维的神经毒辣椒素(Cap)施于支配“足三里”的大鼠腓总神经干上,观察到1%Cap可使C复合动作电位明显减小,于给药后0、5、15、30和45分钟时分别为给药前C波波幅的68.3%。59.3%、56.9%。56.80和55.4%,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n=9)。但C波并未完全消失。1.5%Cap对C纤维的阻断效应于5分时较强为46.3%,15和30分时分别为54.5%和53%,与1%Cap的接近。延长1.5%Cap作用时间到24小时后,6例实验中4例C波减小,2例完全消失。在Cap处理前,电针“足三里”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于针后0、15、20和30分对中缝大核(NRM)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n=7)。但在1.5%Cap作用腓总神经30分C波被部分阻断的情况下,电针“足三里”虽仍能使痛反应减小,但镇痛效应已大大削弱,无统计学意义。在一例腓总神经的C波几乎完全消失的情况下,电针该侧“足三里”对痛反应已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电针对侧“足三里”仍有明显的镇痛效应。结果表明传入C纤维在穴位针刺引起镇痛效应中起重要作用,绝非可有可无。  相似文献   

7.
大鼠C纤维在电针镇痛中与脊髓内5-羟色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观察到,电针大鼠“环跳”穴可明显降低脊髓内5-羟色胺(5-HT)的含量和增加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而在以辣椒素毁损C纤维后的大鼠,电针对5-HT和5-HIAA的上述影响明显减弱,由此提示辣椒素敏感的C纤维可参与电针促进脊髓内5-HT释放和利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辣椒素处理坐骨神经对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徐嵘  关新民 《针刺研究》1993,18(4):280-284
本实验用1.5%辣椒素(Cap)处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溶媒(Veh)处理左侧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通过自身对照观察了 Cap 对痛阈及电针(EA)镇痛效应的影响,并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 Cap 对动物脊髓后角抗氟化钠酸性磷酸酶(FRAP)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经Cap 处理后,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痛阈明显升高,同时后角内 FRAP消失;电针“环跳”后,与电针前相比对照侧的针刺镇痛效应显著升高,实验侧的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减弱。表明一级传入 C 纤维不仅参与痛信息的传入,而且还参与针刺镇痛信息的传入。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旨在观察气功“外气”对大鼠的镇痛效应,以进一步研究“气功麻醉”机理。在行为实验:于46头大鼠用钾离子透入刺激鼠尾致痛而测定的甩尾阈,在气功师对动物放气前、中与后之间均地明显差异;另于15头大鼠用直流电枣刺激鼠尾引起的甩尾阈与头动阈,在气功师放气中与后均未增加。电生理学实验:于11头大鼠14次实验,从其头顶引导牙髓刺激诱发的皮层电位,气功师放气对此电位的峰潜伏期与峰-峰波幅均无明显影响。另,“外气”对伤害性刺激鼠尾引起的脑电去同步化反应亦无明显作用。看来实验结果阴性,这与献上报道的不符。作认为,这个问题应再仔细认真地重复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杨杰  唐敬师 《针刺研究》1997,22(1):22-24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以2.0~2.6公斤的雄性家兔为实验对象,以甩头或甩尾反应的潜伏期ERL作为观测指标,观察了电针“足三里”和“昆仑”镇痛的适宜频率和纳洛酮对不同频率电针镇病的阻断作用。结果表明,不论头部或尾部测痛都是2~15Hz的镇痛作用最强,其次为15Hz≥2Hz>30Hz>60Hz≥100Hz。将各频率组的头部电针有效率与尾部电针有效率分别进行x^2检验,发现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电针对自发性高血压肾病大鼠(SHR)血压及血清胱抑素C的影响。方法:将24只SHR随机分为A(模型组)、B(对照组)、C(实验组),每组8只。模型组不予以针刺治疗,对照组(针刺曲池、足三里),实验组(针刺曲池、足三里、肾俞)。每次疗程治疗前后采用无创测血压仪对大鼠进行血压测定。治疗开始前及3个疗程后,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Cys-C)的改变。结果:经针刺治疗后,与A组比较,B、C两组大鼠血压及血清胱抑素C明显下降(P0.01),与B组比较,C组大鼠血压及血清胱抑素C明显下降(P0.05)。结论:电针刺激可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也可以降低血清胱抑素C的含量,从而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延缓肾脏的恶化。阻断原发性高血压与高血压肾病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并且,加用肾俞穴的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参数组合电针的抗炎镇痛效应,筛选出电针治疗炎性痛的最佳参数组合。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组)、模型组(M组)、2 Hz组、100 Hz组和2/100 Hz组,每组6只。于SD大鼠右后足跖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大鼠炎性痛模型。用电针干预大鼠患侧"足三里"和"昆仑"穴,于造模前,造模后24 h,治疗第1、3、5、7、10天检测大鼠右后足机械缩足阈值(PWT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右后足跖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造模后24 h,除N组外,其余各组大鼠PWTs均显著下降(P0.01),提示造模成功。与M组比较,电针刺激干预后,电针组各时间点PWTs明显上升(P0.01)。在干预后第1、3、5天三个时间点检测PWTs后发现,电针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电针干预后第7天,2/100 Hz组大鼠PWTs高于2 Hz组和100 Hz组(P0.01);干预后第9天,2/100 Hz组和100 Hz组大鼠PWTs高于2 Hz组(P0.05,P0.01);干预后第10天,2/100 Hz组大鼠PWTs高于2 Hz组(P0.01)。与N组比较,M组大鼠足跖炎症因子IL-1β、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M组比较,2 Hz组、100 Hz组和2/100 Hz组大鼠足跖炎症因子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100 Hz组和2/100 Hz组大鼠足跖炎症因子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2 Hz组比较,100 Hz组和2/100 Hz组大鼠足跖炎症因子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不同参数组合电针均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但不同参数组合电针镇痛效果有所不同,电针干预炎性疼痛时,以2(50μs)/100 Hz(200μs)最佳。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研究电针镇痛作用下,脑和脊髓P物质的量的变化。对实验组大鼠进行电针并对下丘脑、脑干和脊髓的P物质进行放射免疫测定。对照组不给电针,其它处理与对照组相同。对痛阈提高组大鼠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电针组比对照组下丘脑的P物质明显降低,而脑干和腰髓部位升高。此实验表明脑干和脊髓P物质与针刺镇痛的下行性抑制亦能有联系。并对其机制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肌肉炎性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探讨激活痛源局部穴位深、浅层次的不同传入神经纤维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在SD大鼠右侧股二头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肌肉炎性痛模型.实验分为3部分:(1)8只模型大鼠分别采用不同刺激方式(电针/TEAS)诱导得出激活A类神经纤维的阈值(thr...  相似文献   

16.
刺血疗法对AA大鼠的镇痛泻热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刺血疗法具有“泄血除热,攻邪最捷”的特点。方法:本实验选用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并于红肿热痛出现高峰(18h)之时进行刺血,以观察刺血疗法的泻热镇痛效果。结果:刺血疗法能降低其肛温,并且刺血组与电针组治疗比较,刺血疗法的效果最好;能提高AA局部大鼠痛阈和降低局部肿胀度,并且刺血组与电针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刺血疗法对AA大鼠具有较好的泻热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组大鼠脑池注人5.7-双羟色胺(5.7-DHT)100微克/20微升,9天后进行电针(30分)镇痛实验。另一组同样处理不给电针。第三组脑池注入溶剂与第一组同时电针。三个组在如上处理后均取脑干,腰髓进行P物质(SP)测定。结果溶剂组电针镇痛个体出现率(62.5%)与痛阈升高(131.2%)均与正常大鼠无异。5.7-DHT脑池注入的大鼠其电针作用被翻转(痛阈降低18%)此组脑干与腰髓SP含量均低于其它二组。  相似文献   

18.
二羟基苯丝氨酸(DOPS)是去甲肾上腺紊(NE)的直接前体,注入脑内后可使NE含量升高而不影响多巴胺(DA)含量,本工作应用DOPS研究中枢NE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并用5种受体阻断剂和激动剂在受体水平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对腓肠神经和腓肠肌神经传入排放于脊髓背角的会聚情况及电针肌神经对皮神经诱发的会聚神经元C反应的影响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用电生理方法记录刺激中缝背棱(DR)影响清醒制动大鼠脊髓背角伤害性单位放电。并探讨DR在痛觉调制及电针镇痛过程中的下行性抑制作用。在脊髓La的背角区上,记录到的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