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出飞行员15.0 km以下高空供氧防护简化方案, 并通过试验评价其防护性能。方法调整YX-5氧气系统参数, 降低其供氧总压并关闭大流量供氧机构, 同时取消代偿服。采用假人与4名志愿者先后在低压舱完成5项试验:①地面~10.0 km高度普通供氧性能试验;②地面~10.0 km高度纯氧模式供氧性能试验;③13.0、15.0、16.0 km高空加压供氧性能试验;④加压供氧接通冲击试验;⑤15.0 km高空加压供氧人体生理试验。结果正常供氧模式下, 调整型YX-5氧气系统在12.0 km高度以下供氧分压>21.0 kPa。高空加压供氧时, 在12.0~15.0 km高度供氧分压>15.8 kPa。调整型YX-5氧气系统吸气阻力<0.34 kPa(假人肺通气量20 L/min)。调整型YX-5氧气系统不接代偿服的条件下, 加压接通时面罩内压力冲击峰值为1.25 kPa。4名志愿者完成了15.0 km高空加压供氧人体生理试验, 验证了该方案的防护性能, 试验后无不良生理反应。结论 15.0 km以下高空供氧防护简化方案, 可以满足地面~15.0 km高度飞行员无代偿供氧防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某型军用运输机机组氧气系统供氧防护性能, 为产品设计定型提供生理试验依据。方法 4具假人和4名健康志愿者配戴个体防护装备, 使用某型军用运输机机组氧气系统, 先后在低压舱内完成4项试验, 包括氧气系统供氧性能物理试验、氧气系统迅速减压物理试验、6 h巡航高度供氧生理试验和12.0 km高空迅速减压生理试验。测试面罩内的氧气浓度、呼吸阻力、安全余压、迅速减压峰值面罩压、作用时间和稳压值等物理参数;监测志愿者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等生理参数。结果假人肺通气量为20 L/min时, 该型军用运输机机组氧气系统在12.0 km以下提供的供氧分压≥19.1 kPa, 安全余压接通前系统呼气阻力≤441.3 Pa, 吸气阻力≤490.3 Pa。假人肺容积为1.0 L时, 系统的迅速减压峰值≤5.8 kPa。6 h巡航飞行时, 氧气系统为志愿者提供的供氧氧分压均≥21.9 kPa。4名志愿者均完成12.0 km高空迅速减压生理试验, 主客观反应良好。结论该型军用运输机机组氧气系统防护性能可以满足地面至12.0 km高度供氧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3.
机载制氧与供氧系统防护性能的生理实验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机载制氧与供氧系统的防护性能,验证该系统的高空防护效果。方法 在低压舱和迅速减压舱内对机载氧气浓缩器进行产氧性能地面测试、0~8000m系统供氧性能实验、巡航飞行长时间供氧人体实验、报警性能测试、高空备用氧切换人体实验、高空加压供氧性能实验和高空迅速减压实验等。结果 机载制氧与供氧系统的产氧能力、正常供氧能力和应急供氧性能,达到系统的生理卫生学要求。结论 机载制氧与供氧系统可以满足飞行员在高空长时间飞行的正常供氧和应急供氧需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简要概述航空供氧防护装备生理研究近百年的发展。 资料来源与选择 根据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报道 ,突出介绍了自人类早期升空探索尤其是二战以来有关航空供氧防护装备技术的发展。 资料引用 作者独立引用文献2 9篇 ,论著 8本。 资料综合 回顾百年人类高空探索活动 ,阐述了航空供氧、增压座舱、加压供氧和机上制氧技术的发展过程 ;介绍了我国在供氧生理应用基础、高空加压供氧装备、供氧防护装备和分子筛供氧生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结论 航空供氧防护装备是飞机战术技术性能发展的关键环节 ,供氧防护生理学是航空医学在航空应用的…  相似文献   

5.
航空供氧装备与防护生理学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人类升空探索100多年以来,国内外有关航空供氧防护装备与高空低压环境医学生理研究的标志性进展。重点阐述高空供氧与升空探索、增压座舱与高空暴露极限、加压供氧与飞机升限和机载制氧与飞机航程4个里程碑式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郑晓惠 《航空军医》2004,32(5):185-188
高空生理研究室组建于我所建所之初,在高空生理学方面的主要工作是研究高空低压缺氧特殊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为引进、吸收、改进和研制航空供氧装备、提高飞行人员高空生理耐力,改进高空航卫保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建所以来,本专业组在高空缺氧、加压呼吸等方面进行过广泛、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我军航空供氧装备的建立和发展,高空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 石某,男,26岁。某部歼-7飞机飞行员。飞行时间800h,于1997年7月来我院疗养。经常规体检未发现异常,开始参加航空生理训练,训练项目是常规加压供氧。我们应用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制的YD型地面供氧器,训练前查心电图正常,心率80次/min,一般情况良好。在模拟12000m高空飞行训练时,加压供氧由3.9kPa~5.9kPa(40cmH_2O~60cmH_2O)时,飞行员突然出现胸闷、憋气、窒息感、面色苍白及全身出冷  相似文献   

8.
目的 简要回顾我国近60年航空供氧防护应用生理学有关研究和航空生理实验室18周年的发展历程.资料来源与选择根据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报道,重点选择供氧系统防护生理学研究与应用.资料的引用引用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献51篇,专著4本.综合介绍了航空供氧生理研究发展历程.航空生理研究的奠基.结论 航空应用生理研究根据各种飞机性能的发展,开展卜系列高空低压缺氧防护、高空高总压全代偿加压供氧防护、高空低总压简化装备防护和机载分子筛制氧供氧防护生理学的研究.为我军航空供氧装备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我国航空供氧生理学研究与应用的发展与壮大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提高普通供氧装备使用升限高度的可能性,旨在为新型喷气式教练飞机采用低总压制度,实现简化装备提供生理试验依据。方法在完成系统装备动态供氧性能试验的基础上,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使用YX-6氧气系统装备,在低压舱内分别上升6.2km、5.3km和13.1km,测试各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YX-6氧气系统可满足飞行员在巡航高度上长时间飞行的供氧要求。在最大升限高度13.1km上供纯氧可以为飞行员提供0.5min~1min,降至12.0km以下高度,共有不少于2min的应急供氧救生时间。满足了新型喷气式教练飞机战术技术要求。在高空13.1km试验中,受试者出现了明显的缺氧反应,如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心率增快,心电T波幅度降低,脑电出现7c/s慢波,血氧饱和度骤然下降至70%,与预研及国外报道一致。结论非加压供氧装备在13.1km高度上的肺总压是16.3kPa,属于低总压供氧制度,只能作为飞机从升限高度紧急下降的应急措施,不能作为继续飞行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型氧气系统的低压舱生理试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型氧气系统的供氧防护性能. 方法 假人和4名志愿者着个体防护装备,使用新型氧气系统,先后在低压舱和迅速减压舱内完成6项试验.①地面~10.0 km普通供氧性能试验;②13.0~17.0 km加压供氧性能试验;③13.0~17.0 km迅速减压性能试验;④4h连续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⑤15.0 km加压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⑥15.0 km迅速减压性能人体试验. 结果 新型氧气系统的供氧分压大于21.0 kPa(在12.0 km高度以下)和17.0 kPa(在12.0 km高度以上),吸气阻力小于490 Pa(假人肺通气量20.0 L/min)和627 Pa(假人肺通气量30.0 L/min),迅速减压峰值小于7.4 kPa. 结论 新型氧气系统可以满足地面~17.0 km高度供氧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观察了爆炸减压瞬间不同加压供氧时间对人体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加压速度快有利于防止暴发性缺氧,但会给机体带来不良影响,首先,影响人体的正常呼吸调整,其次肺组织在减压瞬间内,受到峰值和再加压两次牵张,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产生心脏抑制,最终导致晕厥发生。因此,爆炸减压瞬间不同加压时间不应短于1.3~1.5s,不能长于2.5s。  相似文献   

12.
机载分子筛供氧防护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机载分子筛是当代和未来飞机氧源的必然发展趋势。根据分子筛制氧技术和我军装备的特点,开展了有针对性供氧防护应用生理理论问题的系列研究。方法笔者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计算和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飞行科目和环境对飞行员呼吸生理通气需求的影响极其与分子筛供氧能力之间的关系;观察了预先吸入模拟分子筛不同富氧气体对高空应急减压瞬间的生理影响和肺泡氧分压的变化特点;探讨了富氧(60%~90%)气体的排氮效果。结果①飞行综合环境因素对通气和瞬间吸气流量有显著的影响,通过设计直接式平衡活门的呼吸调节器和从环控系统引气的措施,使机载分子筛配套装备满足生理学要求成为可能;②在迅速减压后短时间内,预先呼吸>70%富氧与纯氧组间的血氧饱和度及静脉氧分压无明显差别(P>0.05),其生理效应是等效的;③高空飞行前呼吸不同富氧气体均能降低氮气的饱和比率。说明分子筛氧源给飞行员提供的呼吸环境,能减少体内氮气成分,降低高空减压病发生率。结论分子筛供氧防护生理学系列研究为分子筛装备的工程设计、制定防护生理学规范和部队应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9000m高空跳伞时缺氧防护的生理指标要求。方法 4名健康男性被试者使用供氧防护装备,在低压舱内上升至9000m,然后模拟即刻开伞的降落轨迹降至2000m,记录各项物理参数和生理指标。结果 从9000m降至2000m的平均时间为23min 35s,此期间的累计耗氧量为:静止时平均47.9L,有轻度运动负荷时平均63.0L。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表明供氧浓度能满足生理要求。供氧系统呼吸气阻力为2.36~4.22kPa。结论 现有供氧防护装备经改进后能满足9000m跳伞即刻开伞中的缺氧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14.
YX-11供氧系统的低压舱生理试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YX-11供氧系统的供氧防护性能。方法1具假人和4名志愿者着个体防护装备,使用YX-11供氧系统,分别在低压舱或迅速减压舱内完成6项试验:①0~10km普通供氧性能试验;②12~20km加压供氧性能试验;③12~20km迅速减压性能试验;④4h连续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⑤20km加压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⑥20km迅速减压性能人体试验。结果YX-11供氧系统的供氧分压大于21kPa(在12km高度以下)和16kPa(在12km高度以上),吸气阻力小于529Pa(肺通气量20L/min)和666Pa(肺通气量30L/min),迅速减压峰值小于8.9kPa。结论YX-11供氧系统可以满足0~20km高度供氧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15.
缺氧与加压呼吸复合因素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通过低氧混台气地面加压呼吸不同总压值的实验和低压舱高空加压供氧实验,观察了缺氧和加压呼吸两种因素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耐受加压供氧的时间、终止实验的原因和其生理指标的变化都因总压值的不同而各异。其中,在16.0kPa(120mmHg)时,被试者的呼吸与循环生理反应较大;总压值降低至15.3kPa(115mmHg)和14.7kPa(110mmHg)以下,机体对加压呼吸的反应明显减轻,但对缺氧负荷的反应变为明显。分析认为,在不完善的代偿防护条件下,加压负荷是影响机体耐力的主要因素,其加压值越大,机体的循环停滞性缺氧反应越明显。降低总压值至15.3kPa,即使缺氧负荷有所增加,但由于加压负荷减轻,机体综合生理负荷并不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一种供临床使用的节氧型供氧面罩的供氧效果。方法 1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在人体低压舱内模拟4500m高空缺氧10min后,分别采用3种不同供氧方法给氧,记录指端血氧饱和度,进行供氧效果的比较。结果 相同供氧流量下节氧型供氧面罩的供氧效果优于普通面罩,两者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较低流量下节氧供氧面罩的供氧效果与较高流量的鼻管供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节氧供氧面罩在节省氧气的情况下保证了供氧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实施加压供氧时飞行员脑血流的变化。方法选健康飞行员50名,着高空代偿服、密闭头盔,以适当的余压值在地面进行加压呼吸试验,以脑血流图判断脑部供血状况。结果加压呼吸中呼吸频率加快,脑部血流供应障碍,加压值越高,时间越长,影响越大。结论加压供氧时严重影响脑部血液供应。脑血流图可作为加压呼吸锻炼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8.
高原供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高原低氧影响人们的生命活动,严重者可引发高原病甚至死亡,随着海拔升高,空气愈加稀薄,这种影响愈趋明显,为此,人们以增加氧气供给的方法来缓解这种困境。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高原供氧方面的实验研究,列举几种吸氧方法的比较;缺氧条件下的吸氧反应;富氧室和液态氧在高原的应用;高压氧和压缩空气供氧;化学制氧;制氧机供氧;以及海拔5000m以上的氧疗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提出低压舱模拟低压差、低高度暴露、低空加压供氧生理训练方案。方法(1)降低传统迅速减压模拟训练的初高度及终高度,起爆高度2500m,迅速减压终高度5500m;(2)迅速减压压差由3.0kg/cm。缩小到O.25kg/cm2,迅速减压峰值小于500mmH2O;(3)改进加压供氧调节器,调整真空膜盒元件,实现低空4000±200m接通加压供氧,  相似文献   

20.
战斗机高空供氧防护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回顾高空供氧理论和装备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资料来源与选择 根据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报道,重点选择供氧防护系统的新技术的应用研究。资料的引用,引用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献23篇,专著2本。资料综合 重点介绍了与高空供氧低总压、简化服装、加压呼吸抗过载和机载分子筛制氧有关研究进展,及其与第三代战斗机的关系。结论 我国战斗机应充分运用供氧系统新技术。鉴于未来超高空战术变化,超高空、长时间综合防护装备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