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减少导管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回顾2006年7月至2007年1月3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例中5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感染病例进行导管细菌培养和血培养,分析感染与锁骨下静脉留置的时间、更换导管敷料的方法与时间、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病人自身条件等的关系。结果5例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中,1例导管细菌培养和血培养均为热带念珠菌感染,4例导管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血培养无细菌。结论防止导管相关感染要避免导管腔内及腔外的污染、重视穿刺点皮肤的消毒、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对怀疑感染者不应立即拔管,可先停止锁骨下静脉通道给药,待排除其他原因导致感染后再行拔管: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不易控制、病情严重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真菌感染的病例,应立即拔除导管。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血液净化治疗股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方法 对108例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留置股静脉导管后的护理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 108例病人中5例感染,3例堵管,经处理后均完成了治疗.结论 股静脉留置导管局部异常的原因,根据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对留置PICC必要性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现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便利选取郑州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进行调查.结果 22.5%脑卒中患者表示有必要留置PICC导管;研究对象PICC知识得分为30.14±9.45,80.00%得分<60分.结论 脑卒中患者缺乏PICC相关知识,对留置PICC导管不积极. 相似文献
5.
冯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特点、危险因素及防控策略。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2例行中心静脉导管辅助治疗的颅内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导管头培养病原菌特点、危险因素,提出防控措施。结果共检出27例CRBSI,检出率24.1%;共检出菌株34株,其中细菌14例,检出菌株20株;真菌13例,检出菌株14株。非感染组平均年龄为(60.3±11.2)岁,低于感染组的(68.0±9.8)岁(P0.05)。强化治疗组、留管时间7d组CRBSI均明显低于未强化治疗和留管时间≥7d组(P0.05或0.01)。结论颅内高压患者CRBSI发生率高,病原菌感染中以真菌居多。高龄、置管时间长及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规范性差是诱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姚向勤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4):73-73
目前静脉留置针技术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该技术不但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给病人造成的心理负担和痛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而且为临床静脉给药提供了便利。现将近几年来我们对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加强基本功训练和责任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力争做到“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7.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向勤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4):73-73
目前静脉留置针技术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该技术不但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给病人造成的心理负担和痛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而且为临床静脉给药提供了便利.现将近几年来我们对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病程较长,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相对较多且时间长,因此中心静脉置管应用较多,为患者临床输液、血流动力学监测、CRRT治疗等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为严重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置管较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感染率低,易于护理,临床应用较多。现就2008-09—2012-05神经内科391例行锁骨下脉置管患者血行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留置尿管伴尿液外渗是否会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及护理对策。方法将187例患者分为A组(尿液外渗)与B组(无尿液外渗)2组,对2组患者进行尿路感染率的统计分析。结果 A组感染率为25%,B组感染率为8.89%。结论留置尿管伴尿液外渗患者尿路感染率高于无尿液外渗组,部分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宁洁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144-145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技术,以其刺激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不仅可避免反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及浅静脉的损伤,而且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尤其在抢救危重患儿及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科自 相似文献
12.
王丽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4)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综合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2组干预前后医学应对(MCMQ)评分、生活质量调查量表(SF-36)评分、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MCMQ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MCMQ各指标评分差异显著(P0.05)。干预前2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F-36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为98.4%(62/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4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1/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1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应对方式,提升其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方法调查177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分析医院感染情况。结果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和感染例次率与同期总的医院感染率和感染例次率比较,均显著性增加(P<0.0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及泌尿道多见,其次为上呼吸道;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等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急救手术,最初仅用于解除喉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随着对呼吸道的病理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已有很大的扩展,成为重要的辅助性治疗手段。它的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不当会引起很多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此类手术病人需要我们的精心护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愈合。现将我科2008-01-2011-08共收治87例重 相似文献
15.
马冬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6):121-122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股静脉置管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劣。方法对54例肿瘤化疗病人分别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股静脉置管术,将两种置管方法分为A、B2组,A组为锁骨下静脉置管28例,B组为股静脉置管26例,比较2组一次置管的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A组优于B组。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对肿瘤化疗患者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输液途径,疗效优于股静脉置管术。 相似文献
16.
刘利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2):51-52
我科自1995年始开展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在导管的固定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2007-11~2009-11入住我院肿瘤科的患者120例,入组条件:因治疗需要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可主动配合,取得患者同意,并签署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同意书者.1.2 方法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6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后采取新方法固定:(1)将6 cm×7 cm透明敷贴均分为二,用其中一半以穿刺点为中心,分别向四周排尽空气完全贴附于皮肤上;(2)用长约7 cm的医用胶带固定于贴膜下端,以防卷边.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集束化护理措施的干预,减少重症脑卒中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方法256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24例)采用新的护理干预措施,B组(132例)采取以往的常规护理措施。结果留置尿管时间在15d内,A组患者尿路感染率低于B组,留置尿管时间在15d以上,2组尿路感染率无明显差别。A组尿管外端洁净程度高于B组。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留置尿管时间在15d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集束化护理措施的干预,减少重症脑卒中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方法 256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24例)采用新的护理干预措施,B组(132例)采取以往的常规护理措施.结果 留置尿管时间在15 d内,A组患者尿路感染率低于B组,留置尿管时间在15 d以上,2组尿路感染率无明显差别.A组尿管外端洁净程度高于B组.结论 集束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留置尿管时间在15 d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贺亚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降低脑卒中患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03—2014-03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无下呼吸道感染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卒中单元护理措施,比较2组感染发生及感染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增加等情况。结果观察组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为16.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感染时间、住院时间均有明显缩短,住院费用增加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护理措施应用于脑卒中临床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临床治疗危重症患者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PICC可提供通畅静脉通道输入降颅压药物、血管活性药物、抗菌药物等治疗,加强营养支持,以确保患者及时快速用药,改善机体应激状态。由于重症颅脑损伤初期应激状态明显,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