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3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精神症状以幻觉、错觉、妄想、情绪不稳定、继发行为障碍为多见。用低剂量抗精神病药可获得较好果效。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既伴有精神损害又伴有躯体的损害,戒酒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瞿铭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7):771-772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男性、文化程度较低、体力劳动者居多,与嗜烟及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精神障碍以幻视、幻听、被害妄想及行为紊乱为主,临床表现多合并较多躯体疾病,以肝脏疾病较为多见。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宜早期戒酒治疗。  相似文献   

3.
瞿铭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9):771-772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男性、文化程度较低、体力劳动者居多,与嗜烟及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精神障碍以幻视、幻听、被害妄想及行为紊乱为主,临床表现多合并较多躯体疾病,以肝脏疾病较为多见.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宜早期戒酒治疗.  相似文献   

4.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住院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层抽样调查,抽出病例用自编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调查表进行登记,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以男性为主,职业工人和农民居多,受教育程度偏低,社会环境影响和消除疲劳是饮酒的主要动机,有精神、躯体及社会方面的损害,对症治疗。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精神症状多样化,控制精神症状疗效满意,但对患者的多方面损害难于恢复。  相似文献   

5.
周云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0):2384-2385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3例住我院诊断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以男性、低文化水平、体力劳动者居多。女性饮酒有增多倾向,年龄呈低龄化趋势,离、分居者较多,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开始持续饮酒越年轻,发生精神障碍时间越短。短期疗效尚好。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多与饮酒史长短有关,故应大力宣传过量饮酒的危害,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心理护理干预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6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并对干预前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和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和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有很大的差异。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对长期过量饮酒所造成自身健康的损害及对家庭、社会危害的认识,变被动戒酒为主动戒酒,提高了患者的戒酒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3例住我院诊断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以男性、低文化水平、体力劳动者居多.女性饮酒有增多倾向,年龄呈低龄化趋势.离、分居者较多,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开始持续饮酒越年轻,发生精神障碍时间越短.短期疗效尚好.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多与饮酒史长短有关,故应大力宣传过量饮酒的危害,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6年10月~2007年1月期间11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男性,文化程度较低,体力劳动者居多,与吸烟及遗传有一定关系。该病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受损,主要精神症状为幻觉、妄想、柯萨可夫综合征、谵妄、痴呆及行为紊乱,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震颤、周围神经炎、癫痫样发作,临床上多合并躯体疾病,以肝脏疾病、营养不良、消瘦多见。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是医学和社会问题,应早期戒酒治疗。  相似文献   

10.
分析该院1981~1997年住院患者中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06例。其中1990年前住院的患者仅24例,1990年后82例,明显增多。慢性酒中毒的器质性损害已波及整个机体,躯体和精神两方面都有病理改变,均较以往病例为重。结果提示饮酒的危害性很大。节饮为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分析心理干预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将入院治疗的283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83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40)和对照组(n=143),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应用心理干预措施,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对疾病认知变化情况和焦虑、抑郁情绪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关怀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影响。方法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生活质量指数量表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生活进行比较。结果202例病人中,家庭关怀度好者67例(33.17%),家庭关怀度差者135例(66.83%),家庭关怀度好的病人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上显著低于家庭关怀度差者,而在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分上高于后者。结论家庭支持可以提高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因此,应加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家庭关怀以减少他们心理社会问题的出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方法在入院3天内对临床拟诊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病人进行脑电图、头颅CT、脑脊液、脑彩超等检查.对临床拟诊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病人采取抗病毒、免疫疗法、支持、对症治疗.结果脑电图检查阳性率为96.1%,脑脊液检查阳性率为60.8%,CT检查阳性率为35.3%;脑彩超检查阳性率为33.4%.脑电图检查较脑脊液检查、CT检查、脑彩超检查阳性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组治愈率为84.3%.结论脑电图检查阳性率高、且经济方便,可作为急性病毒性脑炎首选检查方法.对早期临床拟诊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病人采取抗病毒、免疫疗法、支持、对症治疗,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4.
梅安昌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1):450-451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方法:在入院3天内对临床拟诊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病人进行脑电图、头颅CT、脑脊液、脑彩超等检查。对临床拟诊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病人采取抗病毒、免疫疗法、支持、对症治疗。结果:脑电图检查阳性率为96.1%,脑脊液检查阳性率为60.8%,CT检查阳性率为35.3%;脑彩超检查阳性率为33.4%。脑电图检查较脑脊液检查、CT检查、脑彩超检查阳性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组治愈率为84.3%。结论:脑电图检查阳性率高、且经济方便,可作为急性病毒性脑炎首选检查方法。对早期临床拟诊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病人采取抗病毒、免疫疗法、支持、对症治疗,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奥氮平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将8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45例和奋乃静组35例,治疗4周后,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和副反应。结果:奥氮平组总有效率86.7%,奋乃静组总有效率71.4%。奥氮平的疗效优于奋乃静(P<0.05)。奥氮平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精神病理分减分率均较奋乃静组高(P均<0.05)。奥氮平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奋乃静组。结论:奥氮平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疗效较好,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发生率,临床特征。方法:以江苏省扬州市1998年9月24日至2000年12月26日因交通事故所致理型颅脑损伤的161例幸存为研究对象,在颅脑损伤后(平均7.6个月),3名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对这些伤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结果:(1)在161例中,患各类精神障碍共141例,发生率为87.58%,其中智能障碍为128例(79.5%)。(2)在161例中,中度及其以上智力损伤为26例(16.15%)。(3)有智力损伤组的脑干损伤、颅内血肿及≥3个脑叶损伤的比例高于无智力损伤组(P<0.01);伴有精神病性障碍组的平均年龄(P<0.05),脑干损伤(P<0.05)及≥3个脑叶损伤(P<0.01)的比例高于无精神病性障碍组:有人格改变组额叶损伤、开颅清除血肿并减压治疗的比例高于无人格改变组(P<0.01)。结论:重型颅脑创伤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多,智力障碍发生率较多,应引起有关临床学科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时期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特点、诊治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按不同入院时间抽取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46例分为甲乙两组,每组23例,比较两组基本情况、EEG异常项、肝功异常项、AW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EEG异常项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异常项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AWS评分比较第21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少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有赖于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应加强对高危人群及家属进行过量饮酒危害性的宣传教育,并进行积极治疗干预,以防躯体、人格精神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精神病患者药源性动力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1263例精神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发生药源性动力性肠梗阻患者52例,对比分析可能影响患者肠梗阻发生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此外,总结分析肠梗阻患者X线表现。结果:对可能影响肠梗阻发生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疾病、精神科用药、年龄、住院时间以及病程为影响患者肠梗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经X线片诊断, 52例药源性动力性肠梗阻患者中,其中37例(71.15%)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其余15例(28.85%)为完全性肠梗阻。结论:精神病患者药源性动力性肠梗阻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既往腹部手术史、精神疾病病种、病程、精神科用药以及基础性疾病有关,根据患者影像学表现可分为不完全性肠梗阻以及完全性肠梗阻,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早期诊断,采取早期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首次发病(以下简称为首发)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对8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物质依赖诊断标准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首发患者为研究组,给予利培酮(40例,46mg/d)或奥氮平(40例,106mg/d)或奥氮平(40例,1020mg/d)治疗,共12周。于治疗基线和治疗末评定18项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18)、韦氏记忆量表、连续操作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并与8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结果:①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或P<0.01)。②研究组患者正确应答数与思维障碍分呈负相关(r=-0.26,P=0.021),记忆商数与焦虑抑郁分呈负相关(r=-0.27,P=0.017),短时记忆与缺乏活力分呈负相关(r=-0.34,P=0.002)。③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记忆商数、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首发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明显提高,认知障碍改善与临床症状缓解存在相关性,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