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西洛他唑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作用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2011-03-2013-04来我院诊治的2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实验组给予西洛他唑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有效率与复发率,及颈总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析2组治疗前后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78%),复发率(5%)显著低于对照组(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与颈动脉斑块面积等4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4项指标均较低,但实验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或升高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洛他唑治疗脑梗死患者,能够显著降低复发率,提高有效率,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浓度,有效调节血脂因子水平,是一种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治疗效果。方法92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46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脂水平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以及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结果2组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阿托伐他汀钙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以及血脂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以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脑血管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干预对于降低CRP水平,延缓和逆转劲动脉粥样硬化优于常规治疗组,并可能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调脂效果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9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组和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颈动脉斑块变化。结果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厚度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软化甚至缩小颈动脉斑块作用,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短期内使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以了解其对脑梗死炎症抑制和颈动脉斑块稳定作用.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60)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60).抽血检查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和强化治疗组60例(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2w检测血脂及血清hs-CRP、IL-8、IL-6和MMP-9水平.结果 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中血脂及血清hs-CRP、IL-8、IL-6和MMP-9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后2w,强化治疗组中LDL-C、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著性(P<0.01),强化治疗组中两亚组(尤其是易损斑块组)血清IL-8、IL-6和MMP-9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迟发性放射性脑损伤(RILBI)患者伴随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82例鼻咽癌放疗后RILBI患者,以其中无卒中病史、缺血性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或吸烟史者50例作为RILBI组,以同期体检中心健康查体的40例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病史并测定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根据CIMT值将RILBI患者分为无斑块形成组和斑块形成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结果 排除动脉斑块形成主要危险因素的50例RILBI患者中斑块检出率为32.0%.正常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1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2例RILBI患者中斑块形成组和无斑块形成组患者年龄、距离放疗后的时间及卒中史的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RILBI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3,95%CI:1.046~1.163,P=0.000). 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RILBI患者容易出现颈动脉斑块形成,年龄是其重要危险因素,需定期随访及早发现伴随的放射性颈动脉损伤.  相似文献   

6.
评价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脂质、炎性因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共9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10 mg,睡前顿服。连续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脂质变化,对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脂质水平下降(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数减少、稳定性斑块数目有所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下降(P<0.05)。提示瑞舒伐他汀具有抗炎及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及3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 102例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71.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5.2%)(P<0.0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20.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2%)(P<0.01);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软斑数[(1.23±2.16)个]、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02±0.77) mm]、斑块总积分[(0.52±0.64) cm]、软及混合斑积分比例[(0.69±0.12) %]以及数目构成比(155/228,68.0 %)与健康对照组[(0.10±0.54)、(1.65±0.49) mm、(0.10±0.16) cm、(0.27±0.04) %、(4/23,17.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VD组颈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斑块破裂)13例(12.7%),而健康对照组无1例发生(P<0.05);两组扁平斑数、硬斑数、混合斑数及斑块内出血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VD组中的患、健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高,狭窄主要与软、混合斑有关;斑块破裂常常与卒中事件相关;一侧的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为对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同型半胱氨酸(Hcy)、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例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 100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 101例。同时选择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脂、UA、Hcy、IL-6及hs-CRP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组TG、TC、HDL-C、LDL-C、UA、Hcy、IL-6、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5)。中青年组UA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P 0. 05)。不稳定斑块患者IL-6、hs-CRP、UA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均P 0. 05)。结论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学相关指标(UA、IL-6、hs-CRP)明显增高并可能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相关,高UA可能是青年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出具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8例,给予辛伐他汀20mg每晚口服,共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变化以及血脂水平、丙氨酸转换酶、肌酸激酶的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全部患者治疗前共有79个斑块,治疗后54个斑块,斑块消失率32%,其余未消失的斑块面积均有明显缩小(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缩小(P<0.01),TC、TG、LDL-C明显下降(P<0.01),HDL-C升高(P<0.05),ALT、CK无变化(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检测出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辛伐他汀能稳定和消退粥样斑块,调脂疗效确切,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脑梗死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人:A组(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氟伐他汀治疗组B组(40mg组)和C组(80mg组),B、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分别口服氟伐他汀40mg、80mg。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6个月后,A组TC、TG、LDL-C、HDL-C、hs-CRP、MMP-9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积分、不稳定斑块数量、IMT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B、C两组TC、TG、LDL-C、hs-CRP、MMP-9显著下降,HDL-C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TC、TG、LDL-C、hs-CRP、MMP-9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C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积分、不稳定斑块数量、IMTP明显减少,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下降不明显(P>0.05);三组NDS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血脂、炎性因子水平,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以80mg剂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