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春  郑尧干 《中原医刊》2007,34(3):74-75
川崎病(KD)亦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它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本病于1967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率先报道,随后该病国内外报道逐渐增多。KD部分病例可累及冠状动脉,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现将我院儿科近5年来收治的川崎病42例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目前在我国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之一。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后期形成狭窄及阻塞、闭锁,其病理改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故KD可能是动脉硬化与成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正日益受到关注。我科于1989~2007年共收治川崎病78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IS)是幼儿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临床特点为急性持续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最明显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破裂等致死性疾病。我院从2002年6月~2005年6月共收治20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古丽娜  王云鹤  韩理 《新疆医学》2006,36(5):143-143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主要侵犯大中血管,其中冠状动脉(冠脉)血管炎引起的冠脉炎和冠脉瘤最为严重,因本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漏诊。现将我院2002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19例不典型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陈述萍  曹宁  张金鑫 《吉林医学》2008,29(10):868-86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eutaneous lymph nodesyndrome MCLS)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重要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所引起的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1]。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我科于2005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川崎病5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累及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引起血栓性梗塞、狭窄,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目前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典型川崎病也随之增多。  相似文献   

7.
肖永红  朱松杰 《广东医学》1995,16(11):744-745
川崎病的临床探讨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科(518001)肖永红,朱松杰,徐位仁川崎病是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基础的发热性疾病,可累及冠脉、心、肝、肾等,尚伴有血凝状态增高。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栓塞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及致死因素。为探讨川崎病的临床情况,本文将...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KD)亦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发病原因至今未明,可能为感染或其他因素触发的异常免疫反应。其基本病理改变是以冠状动脉为主的全身免疫反应性小血管炎症。其特点为发热、黏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肢端病变。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男:女为1.5:1,四季均可发病。近年来我国川崎病患有增多趋势,成为小儿主要后天性心脏病之一。因此熟悉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掌握其护理要点,对川崎病患儿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现将我科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16例川崎病患儿的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误诊为淋巴结炎伴猩红热样药诊1例报告谷元凤,赵爱昌(临沂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沂水中心医院皮肤科)关键词川崎病;误诊川崎病病因不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发热6天左右出现各型皮疹,故易误诊为用药后出现...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KD的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本文通过观察36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动态变化,探讨其参数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电图检查在川崎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对川崎病急性期患儿与非川崎病发热患儿及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与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比较检查结果,并用卡方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川崎病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非川崎病发热组(P<0.05),两组对照ST-T改变、Q-T间期延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心电图改变比非川崎病发热患儿明显,其中以ST-T改变、Q-T间期延长更显著,对早期预测川崎病有一定的意义;而单独的心电图检查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2.
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测观察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52例,随访川崎病住院患儿45例,发现川崎病可致冠状动脉损害,包括壁增厚、扩张或瘤样改变,病变形式可单独出现或联合存在,探查部位主要以左侧胸旁主动脉根部根切面阳性串高,2DE已被认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的最佳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Kawasaki disase,KD)由13本学者川崎富作1967年首次报道,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病因尚不清楚。我们对我院51例住院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随访观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高艳灵  郭静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720-721
目的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检测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检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观察冠状动脉壁厚度、回声强度及有无动脉瘤形成。结果本组28例川崎病患者,检出冠状动脉病变13例(47%),其中冠状动脉扩张9例(32%),冠状动脉瘤3例(11%),巨大冠状动脉瘤1例(4%),治疗后病变冠状动脉恢复正常。结论超声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并能观察川崎病患儿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的变化情况,但对冠状动脉远端损害的检出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发展中国家,川崎病所造成的冠状动脉损伤(如冠状动脉扩张、冠脉瘤、冠脉狭窄甚至闭塞)是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急性期严重的冠脉炎性反应通常会造成冠状动脉形态学的改变,发病1个月以后的持续性冠脉损伤被定义为川崎病后遗症。此外,冠状动脉的功能紊乱以及血管硬化性改变同样可以出现在急性期无冠脉损伤的川崎病患者。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过去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先报道,1970年后,世界各地相继报道,现仍以亚洲地区发病率高,我国也逐年增多。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的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儿童(80%是5岁以下),15%~20%未经治疗的儿童发生冠状动脉损伤,轻者终身治疗,重者发生猝死,故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高菊芹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8):525-526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破裂等致死性并发症。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我院2008年—2009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日本1984年9月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至今病因尚未明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该病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主要侵犯大、中血管,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尤以冠状动脉瘤(CAA)和冠状动脉狭窄最为严重,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和猝死。KD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原因,经过近40年来的努力,在KD的治疗上取得了许多新进展。笔者现就近年来KD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患儿脑脊液(CSF)改变与急性期川崎病的关系,研究JII崎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患儿脑电图及实验窒指标的异常改变。方法从426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中选择进行腰椎穿刺术病例,根据CSF中白细胞计数诊断无菌性脑膜炎,根据就状动脉内径诊断冠状动脉扩张。分析无菌性脑膜炎组患儿的脑电图特征,比较无菌性脑膜炎组与白细胞计数正常组以及冠状动脉扩张组与冠状动脉非扩张组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共入选31例急性期川崎病,其中7例(22.6%)患儿CSF中白细胞计数升高(4例出现脑电图异常),8例(26.7%)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无菌性脑膜炎组患儿血中自细胞计数显著高于CSF白细胞计数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两组间其他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扩张组与非扩张组之间各项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常见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腑电图异常比重大,血中白细胞计数过高对于川崎病患儿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破裂等致死性并发症,发病年龄以婴幼儿见.我院自2007至2011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2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日本1984年9月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