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寒则缩踡”之我见陕西省人民医院宋国璋(710068)关键词:内经,脉寒则缩踡学习《内经》,结合临床实践,并得到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我认为“脉寒则缩”命题意义是指述外界寒湿因素导致下肢静脉曲张。下陈浅见,就正于同道。一、原文诠释《素问》(《黄帝内经素...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消化病是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若六腑之腑气不畅或不能通降时,则消化病丛生。历代医家谨守"六腑以通为用"原则治疗消化病,发展出多种"通"法。运用"六腑以通为用"理论进行中医药治疗,常能在现代临床中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4.
5.
6.
浅析“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析“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晋中地区卫生学校(030800)李志敏太原市中心医院姬爱冬关键词阳虚阴虚阳盛阴盛《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论述了阴阳盛衰产生的病理机转,对临床颇有指... 相似文献
7.
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症状和并发症的疾病[1]。据北京、上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GERD患病率为5.77%[2]。西医认为,该病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降低、胃及十二指肠功能障碍、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破 相似文献
9.
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临床上外感风寒、内伤寒饮及喜嗜生冷饮品所致咳喘迁延难治,认为小儿咳喘与“形寒寒饮则伤肺”有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胃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后世医家有不少谈论胃气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个观点犹如一根主线,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思想中,这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时刻顾护好胃气。胃气有三种含义,一指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功能,二为人体生气赖以充养的源泉,三乃四时脉象中的常气。胃为仓廪之官,主化主升;胃为水谷之海,主纳主降,脾胃升降适宜,则阴阳冲和,疾病可愈。胃气之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盛衰存亡,而且胃气强弱与人体正气盛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医临床诊治疾病,十分注意保护胃气,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中医病因之“寒”的概念分类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4)
通过收集自《内经》以降的代表性著作中寒邪致病的相关内容,对其中病因之寒的致病性质、产生条件与致病特点等内容进行阐述,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理论辨析。 相似文献
12.
13.
考《古本康平伤寒论》厥阴病提纲原文之"吐蛔"二字为小字旁注,并非正文;且从厥阴病原文本意的角度考虑,亦无法将厥阴病限定为蛔虫病范畴;又据六经病提纲证之共同描述规律以及《金匮要略》、《脉经》中有关厥阴病原文的记载,皆可证"蛔"字为衍文。由此可知,厥阴病期间或可伴发蛔虫病,但并非必然出现,而翻刻宋版《伤寒论》原文"食则吐蛔"便将"吐蛔"一证必然化、固定化,这样不利于对厥阴病本意之理解。 相似文献
14.
15.
阐析了《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17.
《伤寒论》中“寒”字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寒”指寒、冷,强调邪气的性质;广义之寒,则强调病情的发展趋势、邪气的部位等.通过“寒”字的含义不同,可以看出《伤寒论》病机是不断变化的,病位是逐渐深入的,痛性是可由寒化热的.所以,读伤寒,重医理,方能“会学”. 相似文献
18.
19.
“大则病进”理论始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篇》,后世医家也多有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对于“大则病进”思想亦多有涉及,“大脉”指阳脉,大者有余之象也。“大脉”并非单指实际脉形宽大的脉象,而是对一类具有相似特点脉象的统称,即大脉、浮脉、数脉、动脉、滑脉、洪脉、实脉、疾脉、弦脉均可归为“大脉”范畴。“大脉”须分为大而有力和大而无力,大而有力为实大,为邪实正盛,治法当以祛邪为主;大而无力为虚大为邪实正虚,治法当以扶正为主。“病进”指病情传变或加重。 相似文献
20.
"怒则气逆"除伤肝外,还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即肝气上逆的病理过程而伤脑。以《内经》理论"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等为依据,参以晚清医家如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之观点,来说明"怒则气逆伤脑"的病机,即"怒-肝气上逆-脑"轴系统。其中怒为病因,而肝气亢逆起中介作用,脑为靶器官。从而引起猝暴中风昏厥等病变,出现脑病症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