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丹参中总丹参酮的提取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丹参中总丹参酮的提取纯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以总丹参酮为含量测定指标,优选总丹参酮提取纯化工艺条件。以静态吸附及解析试验筛选最佳纯化树脂;通过动态吸附相关指标考察最佳洗脱条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90%乙醇,80℃水浴回流提取2次,每次1 h。最佳纯化工艺为采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浓度40%样品以3 BV·h-1的流速吸附,用水5 BV去糖,以流速5 BV·h-1,90%乙醇洗脱6 BV。结论:优选工艺得到的总丹参酮含量较高,工艺简单,适宜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丹参酮缓释微丸制备工艺.方法:将丹参酮组分制备成缓释固体分散体,考察乙基纤维素、羟丙甲基纤维素对其溶出度的影响;以丹参酮固体分散体作为主药制备微丸,考察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乳糖、润湿剂等因素对丹参酮微丸收率、圆整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丹参酮缓释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丹参酮组分制备成缓释固体分散体,处方为乙基纤维素-丹参酮组分-羟丙甲基纤维素(3∶1∶0.5);以固体分散体为主药制备成微丸,处方为丹参酮固体分散体20 g,乳糖6 g,微晶纤维素24 g,润湿剂为水33 mL,最佳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5 Hz,滚圆频率50 Hz,滚圆时间6min.结论:本工艺科学合理,制剂稳定,为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丹参地上部分总丹参酮的提取工艺和筛选吸附树脂。方法:以总丹参酮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提取工艺;以总丹参酮吸附率、解吸率为指标,采用树脂静态吸附、解吸附实验法筛选吸附树脂。结果:丹参地上部分总丹参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 90 %乙醇12倍量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D101-1树脂对丹参地上部分总丹参酮吸附和解吸附效果最好。结论:该工艺能较好的提取、分离和富集丹参地上部分总丹参酮。  相似文献   

4.
丹参地上部分总丹参酮提取工艺和吸附树脂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丹参地上部分总丹参酮的提取工艺和筛选吸附树脂。方法:以总丹参酮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提取工艺;以总丹参酮吸附率、解析率为指标,采用树脂静态吸附、解析试验法筛选吸附树脂。结果:丹参地上部分总丹参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90%乙醇12倍量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D101-1树脂对丹参地上部分总丹参酮吸附和解析效果最好。结论:该工艺能较好的提取、分离和富集丹参地上部分总丹参酮。  相似文献   

5.
硅胶柱色谱结合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丹参中丹参酮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建立硅胶柱色谱结合高速逆流色谱(HSCCC)法分离纯化丹参中丹参酮的方法。方法丹参粗提物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组分F1、F2,分别采用石油醚-醋酸乙酯-甲醇-水(4∶3∶4∶2)、(8∶5∶8∶3)的溶剂系统进行HSCCC分离,下相为流动相,体积流量2.0 mL/min,转速850 r/min,检测波长254 nm,所得产物采用ESI-MS、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80 mg组分F1分离得到丹参酮I(14 mg)、二氢丹参酮I(22 mg)、丹参酮IIA(26 mg);80 mg组分F2分离得到二氢丹参酮(11 mg)、三叶鼠尾酮B(15 mg)、隐丹参酮(30 mg);6个化合物进行HPLC分析,质量分数均大于96%。结论硅胶柱色谱结合HSCCC是一种有效的分离制备丹参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杨千才  柳仁民 《中成药》2010,32(4):585-588
目的:优化中药丹参脂溶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总丹参酮、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IA为评价指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测定,考察了不同的提取溶剂、提取方法对丹参脂溶性成分提取率的影响,优选出乙酸乙酯加热回流的提取方法,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液固比、提取时间、温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用8倍量的乙酸乙酯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0.5 h)的提取方法的提取率较高。结论:提取溶剂的种类和提取方法对丹参脂溶性成分的提取效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SPG膜乳化法制备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球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丹参酮ⅡA-PLGA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载药量、包封率及多分散系数(PDI)的综合评分为因变量,通过响应面法考察PLGA质量浓度、流动相流速、聚乙烯醇(PVA)质量浓度及油水相体积比等自变量对处方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处方工艺为PLGA质量浓度44.29 g·L-1,流动相流速825.68 r·min-1,PVA质量浓度2.5 g·L-1,油水相体积比1:7.86;制备的丹参酮ⅡA-PLGA微球表面光滑圆整且粒径均一,平均粒径2.338 μm,PDI指数0.328,载药量1.20%,包封率89.57%,与预测值相对误差较小。结论: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微球的工艺简单、方便,可用于提高丹参酮ⅡA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8.
丹参提取过程多源信息融合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娜  徐冰  贾帅芸  王馨  史新元  乔延江 《中草药》2018,49(6):1304-1310
目的探索采用多源信息融合建模技术提高中药提取工艺模型的校正和预测性能。方法以丹参脂溶性成分乙醇提取过程为研究对象,收集不同来源丹参饮片模拟原料波动,采用实验设计(DOE)模拟工艺参数变化,以提取过程近红外光谱(NIRS)作为过程状态变量。采用HPLC法分析提取液中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含量。将原料属性、工艺参数和过程状态变量组合为自变量,以提取液有效成分含量为因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建立提取液质量预测模型。结果建模结果为丹参酮ⅡA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the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of cross validation,RMSECV)为0.172 8 mg/g,预测均方根误差(the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0.031 7 mg/g,性能偏差比(ratio of performance to deviation,RPD)为6.91;隐丹参酮RMSECV为0.153 4 mg/g,RMSEP为0.024 2 mg/g,RPD为4.02;丹参酮Ⅰ RMSECV为0.117 1 mg/g,RMSEP为0.043 2 mg/g,RPD为4.76。结论多源信息融合模型的校正和预测性能均优于常规模型,可有效提升丹参提取液质量可预测性和可控性。  相似文献   

9.
大孔树脂在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过程中的原位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琳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52-1754
目的:考察大孔树脂在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过程中的原位富集。方法:在丹参毛状根培养过程中添加大孔树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根内、培养液和树脂3个不同位点中3种主要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在选择的3种大孔树脂(X-5,AB-8,XAD-4)中,树脂X-5对丹参毛状根培养过程中生产的丹参酮具有最好的吸附效果,吸附在树脂加入后的4 h达到平衡,最大吸附量达到1.2 mg·g-1,总丹参酮吸附率达到92.4 %。结论:大孔树脂X-5可以在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过程中有效地对丹参酮进行原位富集,简化了后续的提取分离步骤。  相似文献   

10.
丹参酮Ⅱ_A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技术分离丹参酮ⅡA。方法:通过HPD-100树脂对丹参酮ⅡA的吸附穿透曲线与静态实验所得饱和吸附量来确定上样量,进行乙醇梯度洗脱,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丹参酮ⅡA,初步确定树脂的洗脱条件进而分析出分离的优化方案。结果:丹参酮ⅡA的分离纯化提取工艺为:丹参酮提取液,用HPD-100大孔吸附树脂,80%乙醇洗脱。结论:该工艺可以将丹参酮ⅡA的浓度由提取液中的17%左右富集到42%左右,浓度提高了2.5倍左右。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供血受阻导致缺血灶不可逆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突然、传变迅速、病程复杂,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是早期干预的主要措施,但时间窗和禁忌症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为传统中药材,其中丹参酮类脂溶性成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  相似文献   

12.
尉广飞  李翠  刘谦  李佳  张永清 《中草药》2015,46(16):2467-2470
目的研究干燥前水洗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活性成分量的影响,为规范丹参产地加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丹参鲜药材采取不洗、冲洗、浸洗、搓洗等方法处理,采用HPLC法测定其活性成分量的变化,Diamona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026%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86和270 nm。结果水洗后,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IIA 5种活性成分量均有所降低,水洗力度越大,质量分数降低幅度越大,搓洗丹参中的活性成分量最低。结论水洗使丹参活性成分遭受损失,应尽量采用冲洗方式,既要减少与水接触的时间,又要避免药材间摩擦及人工搓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丹参酮ⅡA (TSN)脂微球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注射液iv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及在小鼠组织中分布的差异.方法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和小鼠组织中TSN和STS的RP-HPLC方法.比较大鼠及小鼠分别单次iv TSN脂微球5.40 mg/kg和STS注射液7.27 mg/kg(均相当于18.35 μmol/kg)后,TSN和STS在大鼠血浆中的水平和小鼠多个组织中的量,并对结果进行药动学拟合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TSN脂微球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AUC0~∞)、达峰浓度(Cmax)是STS注射液的2.14、2.22倍,清除率(CL)、表观分布容积(V)和滞留时间(MRT)也显著低于STS注射液(P<0.05、0.01),其他药动学参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TSN和STS在小鼠组织中分布的检测结果表明,TSN在心、肝、脾、肺、肾组织中的AUC0~∞是等物质的量STS的1.94、0.11、0.98、1.65、0.28倍,且TSN在脑组织中的量显著增加,STS在脑组织中未检测到.结论 等物质的量剂量下TSN与STS的药动学行为、组织分布具有显著差异,TSN脂微球比STS注射液生物利用度高、达峰浓度高,且显著靶向分布于心、脑、肺组织.  相似文献   

14.
郁丹红  贾晓斌  施亚琴  萧伟 《中草药》2013,44(7):851-857
目的 建立大鼠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UPLC-MS/MS测定方法,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的药动学研究.方法 SD大鼠分别ig给予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本,UPLC-MS/MS(以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测定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血药浓度,DAS 2.1.1软件计算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在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4.6%,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4.49%.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与ig丹参二萜醌组分原料药相比,ig给予其固体分散体微丸后,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的Cmax和AUC0~∞均不同程度地提高(P<0.05).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中多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固体分散体微丸技术通过增加丹参二萜醌组分的溶解性,促进其在体内的吸收,各主要成分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原料药的138%~204%.  相似文献   

15.
楼招欢  杨波  沈炜  申力  张光霁 《中草药》2015,46(5):679-682
目的优选分离丹参二萜醌最佳的高速逆流色谱(HSCCC)溶剂体系,明确丹参二萜醌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法制备丹参总二萜醌,采用UPLC测定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在不同溶剂系统上下相中的峰面积,计算分配系数(K)值及K值的比值(α),确定最佳溶剂体系。CKK-8法观察丹参二萜醌对人肝癌(QGY-7703)、肺癌(PC9、A549)、胃癌(MKN-45、HGC-27)、结肠癌(HCT116)、骨髓瘤(U266、RPMI8226)、乳腺癌(MCF-7)等9种人源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结果 HSCCC溶剂系统为石油醚-醋酸乙酯-甲醇-水(12∶8∶13∶7)时,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能得到较好的分离,丹参二萜醌的得率为8.65%。丹参二萜醌体外对人肝癌、肺癌、胃癌、结肠癌、骨髓瘤、乳腺癌等9种人源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人肺癌PC9细胞及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结论确定的溶剂体系对丹参二萜醌有效部位的分离效果可靠,建立的HSCCC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可作为高效快速分离纯化丹参二萜醌的分离制备方法。丹参二萜醌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生长素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及施加方式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根系形态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 IAA设置0、5、10、20、30mg/L5个质量浓度,分别采用叶面喷施和根部浇灌的方法处理丹参植株,测定各处理组中丹参根系形态学指标及酚酸类成分和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 IAA处理总体上促进了丹参侧根的发育和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2种施加方式相比,叶面喷施更有利于酚酸类成分含量的提高。结论外源施加IAA对丹参根系发育和有效成分的合成积累均具有调控作用,进一步深入探究IAA对3个生理过程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参酮脂溶性成分自乳化释药系统(TC-SEDDS)的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以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 3个成分的吸收[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指标,研究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并考察不同药物质量浓度、P-糖蛋白(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多药耐药蛋白(MRP2)抑制剂丙磺舒和能量抑制剂2,4-二硝基苯酚对3个成分肠吸收的影响。结果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在小肠全肠段均有吸收,且小肠上段(十二指肠)的吸收最佳;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吸收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1.05~4.19 mg/L和1.22~5.56 mg/L)具有浓度依赖性,丹参酮IIA的吸收不受质量浓度(2.43~11.126 mg/L)影响;盐酸维拉帕米对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吸收无明显影响,却显著提高了丹参酮IIA的吸收;丙磺舒显著增加了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吸收,对丹参酮IIA的影响不显著;2,4-二硝基苯酚均能显著降低3个成分的吸收。结论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可能是MRP2的底物,不是P-gp底物。丹参酮IIA可能是P-gp底物,不是MRP2底物。3个成分的吸收均有能量的参与。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的吸收可能均有主动吸收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张泽  孟宇  董世缘  陆宾  黄镇林  季莉莉 《中草药》2024,55(5):1567-1577
目的 探讨丹参水提物对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野百合碱诱导大鼠HSOS,给予丹参水提物后,通过血清生化指标检测、肝脏病理切片观察以及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9,MMP-9)蛋白表达测定,评价丹参水提物对HSOS的抑制作用。通过TCMSP、HERB与GeneCards等数据库交联分析,获取丹参水提物抑制HSOS的关键靶点,并应用STRING与DAVID等数据库富集信号通路;进一步采用qRT-PCR与Western blotting对数据库结果予以验证。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丹参水提物可显著抑制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力(P<0.05、0.01),降低肝脏MMP-9蛋白表达(P<0.05),并改善肝窦充血、中央静脉内皮脱落、Ⅲ区肝细胞坏死等病变。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得到核因子E2相关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抗癫止痫丸的质量标准.方法:用薄层扫描法对抗癫止痫丸中人工牛黄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法测定制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在薄层色谱中能检出人工牛黄,丹参酮ⅡA在0.10~0.80 μg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7.89%,RSD 1.60%.结论:方法简便可行,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以用于抗癫止痫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