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对近几年来我院改装体检歼击机飞行员脊柱病症健康鉴定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健康鉴定积累经验。方法采集分析了261例飞行员体检和随访资料,对脊柱病症体检不合格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13例进行了随访。结果歼击机飞行员外科体检人数261人,20例脊柱病症改装体检不合格中,  相似文献   

2.
歼击机飞行员改装体检脊柱病症的医学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对近几年来我院改装体检歼击机飞行员脊柱病症健康鉴定进行归纳总结。方法收集分析了261例歼击机飞行员体检和X线、CT的影像诊断资料,并对因脊柱病症体检不合格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歼击机飞行员体检中,脊柱影像诊断中以腰椎间盘突出(49例)最多,但多数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有20例因脊柱病症不合格,其中腰椎双侧峡部裂伴Ⅰ°滑脱9例,占不合格总数的45%,是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结论外科体检中应该重点加强对脊柱的检查,影像诊断应结合症状和脊柱功能作出鉴定,必要时应作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当前歼击机飞行员身体状况,进一步搞好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航空卫生保障工作.方法 对55名歼击机飞行员进行全面的临床体检和离心机 Gz耐力检查,确定飞行结论,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①飞行合格者45人,占总人数的81.8%;飞行不合格者10人,占总人数的18.2%,其中加速度耐力不良7人,外科疾病2人,耳鼻喉科疾病1人.②心电图异常、脂肪肝及脊柱疾患的检出率较高.有21.8%的飞行员加速度耐力低下.结论 要进一步加强飞行员各级体检工作,在招飞体检中加强脊柱疾患的检查,杜绝患有活动性疾病飞行员在队飞行,重点防治心血管疾病.要制定高 Gz抗荷训练方案,以提高歼击机飞行员 Gz耐力.  相似文献   

4.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选拔体检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当前歼击机飞行员身体状况,进一步搞好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航空卫生保障工作。方法 对多个部队共计246名歼击机飞行员进行全面的临床体检和离心机 Gz耐力检查,确定飞行结论,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评定飞行合格233人,占总人数的94.7%;飞行暂不合格13人,其中内科7人,外科2人,眼科3人,耳鼻喉科1人。少数飞行员患有活动性疾病仍在队飞行。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及脊柱疾患的检出率较高。有十分之一飞行员加速度耐力低下。结论 为适应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航空卫生保障工作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强飞行员各级体检工作,杜绝患有活动性疾病飞行员在队飞行,重点防治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在招飞体检中,加强脊柱疾患的检查。迫切需要制定高G抗荷训练方案,以提高歼击机飞行员 Gz耐力。  相似文献   

5.
飞行员脊柱健康评价--X线、CT、MRI所见及临床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歼击机飞行员脊柱健康的评价标准。方法 顺序采集46名歼击机飞行员特别设定的体检资料,包括脊柱临床评价,全脊柱立位X线前后位及侧位摄片,腰椎双斜位摄片,颈椎MRI,腰椎CT等资料。将脊柱的生理曲度及异常曲度情况,结构退变情况和脊柱临床评价都给予量化,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项指标之间关系。结果 ①飞行员的年龄和飞行时间与其颈椎和腰椎问题的大小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②颈椎曲度异常和脊柱侧弯情况普遍存在,但与脊柱临床评价并无相关性。③脊柱退变的各项指标(包括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突出、椎体楔形变、椎体骨刺等)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脊柱的临床评价并不相关。结论 歼击机飞行员的脊柱健康的临床评价与其结构形态的退行性改变并不平行;单纯以脊柱结构的改变来确定飞行员脊柱健康的标准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徐红卫 《人民军医》2008,51(5):323-323
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对飞行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招收飞行学员的第一步,把好招飞体检关显得尤为重要。有资料表明,在飞行学员及飞行员中,脊柱及骨关节疾病是造成医学停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脊柱先天性异常引起的慢性腰痛者占有相当比例。飞行员如存在腰椎发育不良(椎弓崩裂前征、隐性脊柱裂和小关节发育不良),病变腰椎节段的稳定性、腰椎对剪切力和水平移位的正常抵抗力均会有所下降,易导致进展性腰椎滑脱。  相似文献   

7.
35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脊柱影像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性能战斗机逐渐装备部队,飞行员脊柱健康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对以往制定的低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脊柱健康标准认识已显不足。通过对35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脊柱影像检查分析,就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脊柱健康标准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对飞行员脊柱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各国空军不断发展和装备高性能战斗机,其高机动性和高加速度(+G_z)无疑对飞行员身体各个系统带来了明显影响,特别是飞行员的脊柱。可以说脊柱在飞行员的身体中是最容易受到高G影响的部分。美、俄、日和西欧各国空军等对此非常重视,并积极地进行了研究。由于我国空军开始装备高性能战斗机才是近几年的事,对此方面还没有更多的研究。重视对飞行员脊柱改变和损伤的研究,不仅对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选拔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保护现有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  相似文献   

9.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脊柱损伤与退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概述关于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脊柱损伤与退变研究概况。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近二三十年来相关文献报道。资料引用 相关文献19篇。资料综合 对脊柱生物力学及临床实验研究、脊柱X线平片研究、脊柱局部CT扫描的研究、临床症状学分析等诸方面问题都做了详细论述。结论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工作环境具有加速脊柱(尤其是颈椎)退变的作用。但是,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脊柱提前退变的实际临床意义仍然不是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0.
做好飞行员体检中异常心电图的健康鉴定工作,是提高飞行员身体素质,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探讨飞行员异常心电图特点、发生率及其在健康鉴定中的意义,现将我院1995~2000年健康疗养飞行员中1024例心电图异常情况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查阅我院1995~2000年健康疗养飞行员体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跟踪研究“5·12”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rSD)的发生率及病程转归,分析PTSD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初筛与精神科临床确诊相结合的方法,于震后半年随机整群抽样1024名军人,使用自编救援经历量表(REQ)、急性应激状况调查表(SRQ-20)及PTSD筛查量表(PCL—C)进行初筛,由精神科医师依据DSM一1V轴I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SCID—I)对初筛结果高于划界分者进行一对一晤谈确定诊断,并对其中470名军人连续随访2年。结果6个月时点确诊PTSD患者35例,患病率为3.42%,其中56.25%在24个月仍未痊愈;24个月时点随访,PTSD患病率为2.13%,其中90%为6个月时已确诊PTSD患者;以是否患PTSD为因变量,进行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方程变量为急性应激障碍(ASD),现场搜救、处理遗体等重任务,PCL—C总分,SDS总分,救援经历和任务对自己心理的影响等7个因素。结论“5·12”抗震救援军事人员PTSD患病率较平时阴sD患病率显著增高,病程迁延且自然缓解率低,应当在充分关注同时加强心理干预与对症治疗。本研究还探讨了PTSD相关危险因素,为今后构建军人心理应激损伤防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救援人员灾后半年应激相关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参加汶川地震一线救援的1024名军校学员于震后半年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筛查量表(PCL-C)、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自编救援经历调查问卷进行心理状况评估,以169名在校留守军校学员作为对照。结果救灾学员初筛PCL-C总分≥38分者21例(2.05%),最显著的3种症状为想起此事内心非常痛苦(50.30%)、脑子里无法摆脱灾害发生时的情景(36.00%)、注意力难集中(30.70%)。抑郁指数≥0.5者140例(13.67%),SAS总分≥50者26例(2.54%);救援组SAS、SDS评分均显著高于留守组(P〈0.05)。经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救灾中处理过遗体、灾区生活适应不良、救灾前身体状况差、对自己在救援中的表现不满意、既往创伤经历、性格内向、救灾中经历过危险事件等7个变量。结论参加过抗震救灾的军校学员半年后仍然存在抑郁,焦虑和PTSD症状,提示:对救援人员经历应激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仍需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研究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阳性检出率及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探索针对救援部队的PTSD预防措施。方法从汶川地震救援部队整群抽取2600名军人,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评定量表( PCL-S)对救援军人的PTSD症状进行评定,采用自制救援军人一般情况问卷、军事群体应激预警检测问卷( ATQMGS)、状态-特质焦虑清单分析救援军人PTSD的影响因素。结果救援军人中PTSD阳性检出71例,阳性率为2.9%;以人口学资料分组差异检验显示,不同职别、救援持续时间、家庭结构、创伤史、精神问题史和救援中伤病史的救援军人,PTSD症状差异显著;初始暴露强度不同的救援军人,PTSD症状差异不显著;PTSD症状与特质焦虑、士气、自我效能呈显著正相关,与领导支持、控制感、晋升动机、任务认知、单位归属感、岗位价值感呈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特质焦虑、领导支持、创伤史、控制感、精神问题史、救援中伤病史、救援持续时间、职别是救援军人PTSD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与以往研究相比,此次救援军人的PTSD阳性检出率处于更低水平;职别、家庭结构、创伤史、救援持续时间、精神问题史、救援中伤病史以及特质焦虑、士气、自我效能、领导支持、控制感、晋升动机、任务认知、单位归属感、岗位价值感等因素与救援军人PTSD症状均相关;PTSD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特质焦虑、领导支持、创伤史、控制感、精神问题史、救援中伤病史、职别、救援持续时间。初始暴露强度不是救援军人PTSD发生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云南昭通地震救援军队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状况及对睡眠影响。方法以云南昭通地震后3个月抽取参与云南昭通地震救援的57名军队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PCL-C)、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CSQ)、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7名军队救援医护人员PCL-C量表结果显示,11名得分为50~85分,表明有较明显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诊断为PTSD。对照组为PCL-C量表PTSD筛查阴性的46名军队医护人员,军队救援医务人员中PTSD组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TSD组中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症状、忧郁、焦虑3个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D组中艾森克个性问卷神经质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D组心理干预后PCL-C得分明显低于心理干预前,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参与地震救援的军队医务人员易出现PTSD症状,而PTSD加重了医务人员睡眠障碍的发生,通过及时的心理及药物治疗后,PTSD症状可缓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参加"5.12"汶川地震一线救援的军校学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地震后6个月,对1024名军校学员的救援经历、急性应激状况(采用SRQ-20)进行回顾性调查,完成PTSD症状清单(采用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评,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初筛结果高于划界分者,由精神科医师依据临床定式检查(采用SCID)晤谈确定诊断。结果 35人确诊为PTSD,阳性率为3.42%;PCL-C评分城市籍军人明显高于农村籍军人(P〈0.05),独生子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大专明显高于本科(P〈0.05);参加现场搜救任务和处理遗体任务的救援人员PCL-C评分均显著高于未参加者(P〈0.01);以PCL-C总分为因变量,经线性逐步回归分析,SRQ总分、SAS评分、既往创伤经历、内向性格、文化程度、处理遗体任务进入方程。以PTSD确诊结果为因变量,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遗体任务、独生子女、文化程度、抑郁进入方程,正确预测率为50%,总的正确判断率为75.3%。结论汶川地震后半年时点,一线救援军校学员PTSD患病率为3.42%,处理遗体经历对发病的负性刺激强度最大,独生子女、文化程度、抑郁状态与PTSD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急性应激反应、焦虑、创伤经历、内向性格均为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后1.5年空降兵救援部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地震后1.5年时,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艾克森人格问卷(EPQ)对空降兵某部参加抗震救灾的183名官兵进行调查.结果空降兵救援部队的PCL-C总分≥38分6例,PTSD发生率为3.28%;PCL-C总分与SCL-90总分、神经质得分、SDS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内外向得分呈显著负相关.救援人员中受伤组与未受伤组、家庭损失组与未损失组、接触尸体组与未接触尸体组的PCL-C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回归分析显示军龄、神经质、家庭受损、救灾中受伤、接触死难者尸体为PTS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地震后1.5年时,空降兵救援部队PTSD的发生率高于军队的平时水平(0.49%),地震后期空降兵救援部队的PTSD值得继续关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rate and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PTSD) in the rescue paratroopers 1.5 year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Methods A total of 183 rescue paratroopers who participated in disaster rescue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s composed by General state of health questionnaire, 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 ( PCL-C), Symptom Checklist-90 ( SCL-90),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 SDS)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Results Six rescue paratroopers had total PCL-C score ≥ 38 points, with the prevalence rate of PTSD for 3.28%. Total PCL-C sco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SCL-90 score, N score of EPQ and total SDS score (P < 0. 01),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 score of EPQ. Total PCL-C score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injury group and uninjury group, family loss group and family integrity group, contacting corpses group and none contacting corpses group (P<0.05 or <0.01).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e length of military service, nervousness, family loss by earthquake, suffering injuries or contacting corpses during relief operations 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 PTSD.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rate of PTSD in the rescue paratrooper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troops (0.49% ) 1.5 year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indicating that furthe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scue paratroopers in later period after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7.
粱妍  郭琦  陈学彬  王文  刘琦 《西南军医》2011,13(5):783-786
目的了解参加舟曲泥石流救援30天后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参加救援30天后的750名官兵进行测评,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结果 SCL-90总分≥160分为14人,占11.29%;SCL-90表中重度症状前四类为睡眠与饮食、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心理干预后,人际敏感、偏执等因子明显低于地方常模(P<0.05或P<0.01),躯体化、抑郁、焦虑和睡眠与饮食等与干预前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参加舟曲泥石流救援30天后的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预防灾难救援相关疾病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部队执行灾害救援任务时的卫勤保障能力.方法 选取自2008-05-19至2008-07-16汶川地震灾区某部医院收治的部队官兵,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 ICD-10) 对疾病进行统计分类,并计算各系统疾病构成比.结果 执行救援任务期间,该部队官兵共就诊1190人次,各系统疾病均有发生,其中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构成比为31.01%,呼吸系统疾病、外伤和消化系统疾病构成比分别为28.32%、13.53%和9.83%.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外伤、消化系统疾病、口腔耳鼻喉疾病在救援期(<15 d)和重建期(≥15 d)的发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震救灾官兵的疾病谱呈现多元性.要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和规律选择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救援和卫勤保障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高海拔(3700m)短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海拔1570m)区后脱适应期的心、肝、肾功能。方法对参加高原抗震救灾116天的923名官兵(设为观察组)和未参加救灾的149名官兵(设为对照组)在返回后的第1天和第15天分别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速率法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a)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AT)浓度。结果返回低海拔区后第1天检测,观察组α-HBDH、CK、肌酸激酶同功酶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返回低海拔区后第15天检测,观察组SLDH、α-HBD、CK、肌酸激酶同功酶、AST和AAT仍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Crea接近对照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原短期暴露可引起心肌和肝肾功血清学指标的显著改变,返回平原后有所改善,但存在矫枉过正现象,需高度关注和加强防护,防止高原脱适应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部参加军事演习的官兵3个月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2011年4月—2014年7月通过结构式问卷调查和心理量表测评对某部参加军事演习3个月的690名官兵进行相关因素调查。PTSD诊断采用PTSD筛查量表-军人版(PCL-M)进行初筛,再由精神科医师依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标准中PTSD的诊断标准,对初筛结果高于划界分者进行一对一晤谈确定诊断,使用SPSSl3.0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实际调查690人,收回有效问卷637例,确诊病例30例,占4.71%。个体阳性心理症状与中国男性青年常模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P<0.05);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有:独生子女、居住城镇、服役满意度低、遇到困难时不能获取经济帮助、受伤、演习任务过重、不满意上级指示;应激事件对个体短期内的性格因素没有影响(P>0.05)。结论军事演习官兵3个月后PTSD的患病率较常人高,加强官兵的心理防护和危机干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