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论湿疹     
水估人的机会很大部分,处於正常代谢状态的,称作“津液”或“水液”;而“瀑”、“痰”、“饮”、“水”等都是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2.
痰病论治     
痰病的成因,是由于患者中阳素虚,复外感寒湿、饮食劳役之伤,以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周身,因而水液停积,变生痰饮。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谷精微得到脾之健运、肺之治节、肾阳之煦蒸、三焦之气化,化生津液,转化为血,以营养全身;在津液还流的过程中,或化为汗,或变为溺,而排出体外。在外感内伤的病理状态下,便引起肺、脾、肾、胃等功能失常,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与排泄,遇阴邪则聚而为水为饮,遇火邪则煎熬成痰。痰、饮、水都是水谷精微化失其正的病理产物,可谓一源而三歧。但痰病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皆可发生,且“变幻百端”,这些与水、饮之症不同,在临床上务须加以区  相似文献   

3.
杨爱华 《河北中医》2000,22(3):228-229
肾水为五水之一 ,以腰痛、排尿困难、腹大而脐肿、阴部常有水湿渗出、足肿畏冷、面形消瘦为主要症状。多因脾肾虚弱 ,不能化气行水而成。肾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肾功能不全引起体内氮质及其他代谢产物潴留而致的尿毒症症候群。本症预后极差 ,死亡率高。笔者结合肾水证治的临床 ,予以探讨如下。1 阳微为肾水发病之因祖国医学认为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脏腑主要有肺、脾、胃、肾、三焦、膀胱等。肺主气 ,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功 ,故称肺为“水上之源”;水谷入胃 ,由脾运化水湿 ,转输水谷之精微 ,故称“其制在脾”;膀胱具有贮藏津液、…  相似文献   

4.
1.津液代谢是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津液代谢失常表现为生成不足,消耗过多和运行、输布、排泄障碍,形成痰、湿、饮、水等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5.
脾胃居于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运化水谷,输布津液,分化水湿等多种功能。脾气升则水谷精微输布正常;胃气降则水谷糟粕得以下行。故人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其成长迅速,生机...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痰浊闭阻证与脂质代谢相关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的基本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是其诱因。古人有“肥人多湿”、“体胖多痰”的说法,而肥胖者多伴血脂升高,用取类比象法来看,痰湿→肥胖→高血脂→动脉肥厚(即粥样硬化),这一联系很容易形成。因此诸多学者从以下三方面探寻该病痰浊闭阻证与脂质代谢的关系。1理论张镜人于七十年代首先提出痰湿、痰热与血脂升高有关。痰浊分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前者因嗜食肥甘,生湿成痰;后者由脏腑功能失调,水谷运化失常而滋生;这与现代医学血脂升高是因脂质摄入过多,或代谢失常所致的认识相吻合[1]。梁钊[2]提出:(1)过食肥甘可损伤脾胃,致运化失…  相似文献   

7.
过劳肥成为当今社会愈渐普遍的现象,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基于中医脏腑理论,病起过用,过劳损身,尤以肝、脾、肾为甚,三脏功能失常均影响着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久而聚湿、成痰、化膏脂而成肥胖之象。过劳伤肝以体用失常、情志失调、筋伤不束为患,总不离其藏血与疏泄之用,藏泄失宜,津液布散失司,脂肉约束无力而肥;过劳伤脾以多食、少动、过思为患,脾胃乃生痰之源,中焦不运,精微不布,气不升清,浊不顺降,痰湿内聚而肥;过劳伤肾以阴阳俱损、带脉失和为患,肾乃一身之根本,阴虚则炼液成痰,阳虚则水液推动不及,兼之带脉经气不利,气化失常,聚痰生湿而肥。本文从肝、脾、肾分别论述过劳肥的病因病机,旨在为过劳肥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针刺耳压并用治疗单纯性肥胖5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肥胖是指人体内热量摄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体重超常的疾患,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高脂膳食、体力活动少和遗传是肥胖的主要病因.<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且"肥人多痰湿",可见肥胖多因脾不健运,运化失调,以致湿浊内阻产生病理性痰浊、水饮.脾与胃相表里,为升降之枢.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乃多气多血之经,与消化功能、能量和水盐代谢密切相关.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均同时予针刺及耳压治疗1个疗程.结果:经治疗后显效22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38%.治疗前后男、女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变化.结论: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确定,简便安全,无副作用,价格低廉,应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李志明  朱思敏 《河北中医》2009,31(7):966-967
1病因病机 肾病综合征属于中医学水肿、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的水液代谢有关,《素问·经脉别论》曰“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凋水道,下输膀胱,水经四布,五经并行”,即是对正常津液代谢的概括。而肺气不宣,肃降失司,不能通调水道;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致水湿潴留;肾虚不能气化水湿泛滥,皆可出现水肿。  相似文献   

10.
人之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津液无处不泽,亦无处不需,其与消化、呼吸、泌尿、血液循环及内分泌等系统俱存在密切联系。故凡津液输布之处,皆可演为病患之所。而津液之为病,变幻多端,最难防治。故孙思邈说:“大凡水病难治。”《华佗神方》曰:“人生百病,最难者莫出于水。”津液之病,不外水湿痰饮。西医学虽无“水饮”之名,却不乏其研究,但“痰”与“湿”则是既符合临床实际,又是最具中医特色的、在世界医学范围内具有白丰创新意义的病因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11.
脾属土,位居中焦,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其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即既能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输布全身以生成精、气、血、津液;又能把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时地转输到肺和肾,并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液排出体外,以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如果湿邪伤脾,或脾阳不振,气不化水,水湿泛滥,湿邪困脾,就会发生腹胀便溏,食欲不振,肢体困倦,而产生湿、饮、痰,甚则发生水肿的病理现象。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12.
从痰(体质学、病因病机)、瘀及它们的关系论述了痰瘀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痰湿、瘀血贯穿整个发展过程,乃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代谢综合征以脾胃虚弱为本,痰湿内盛为标。痰湿日久,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致脾气虚弱,无力运化和布散水谷精微,水湿津液代谢障碍,促进痰浊形成,痰浊黏腻阻滞气血运行,引起血瘀,血凝则痰易生,痰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流窜经络,无处不到,促进肥胖及血糖、血脂及血压等异常。因痰致瘀,或因瘀致痰,痰瘀互结,阻滞络脉。  相似文献   

13.
如果人的素体阳气不足,痰湿过盛,或态食生2.湿性重浊粘滞,易于阻遏气机。内湿形成后冷,进食肥甘,内伤脾胃,那么津液代谢输布障碍可致“湿浊内生”。常随湿邪阻滞部位不同而各有其病理现象。湿留经脉可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3.湿犯上焦,胸闷咳嗽;湿阻中焦,脱腹痞满,食欲不振;湿滞下焦,腹胀便塘,小便不利;水湿泛滥,溢于皮肤肌腆发为水肿。 4.久病、久热、高热,湿邪化燥等使机体津液不足,各部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产生千燥枯涩的病理状态称“津伤化燥”及“内燥”。5.肺燥则全身津液不能正常宣发敷布而见鼻干、唇燥、肌肤干…  相似文献   

14.
单纯性肥胖病是指由于脾胃功能的异常 ,以致膏脂、痰浊、水湿积聚体内 ,使体重超过正常的一种病症 ,中医辨证属于肥人、胖人、肥满、痰湿等范畴。近几年来 ,有关单纯性肥胖病的病因病机探讨及运用中医药治疗的论述颇多 ,本文从针灸角度对本病的辨治作一探讨。1 病因病机1 .1 饮食不节 :患者脾胃俱旺 ,多饮多食 ,恣食肥甘后味 ,蕴生湿热 ,则胃纳更旺 ,而脾土湿困 ,水谷精微转运不及 ,水湿运化亦不完全 ,则膏脂、痰浊、水湿积聚 ,形成肥胖。《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 :“肥贵人 ,则高粱之疾也”。1 .2 情志失调 :脾胃的受纳运化 ,中焦气机…  相似文献   

15.
脾主运化水湿,维持着人体津液正常的生成、转运与输布。脾运水湿功能失调,可致水饮停聚于内而生水湿痰饮,其可进一步化瘀,痰湿瘀血互结,痹阻血脉,导致冠心病的发生。从水湿痰饮与血脂异常、纤溶凝血功能异常、炎症反应角度综合分析水湿痰饮与冠心病发病机制的关系,并结合冠心病痰浊证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结果,阐释脾失健运、水湿痰饮停聚为冠心病发病机制,为从脾论治冠心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久病从痰瘀辨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糖尿病 ,属中医消渴范畴。笔者则从痰浊、血瘀两个方面辨治糖尿病久病。1 从痰浊血瘀辨治糖尿病久病的理论依据1 1 痰浊是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 痰浊导致消渴的发病 ,过食肥甘导致中焦失于健运 ,谷反为滞 ,湿浊内生 ,阻于络道 ,影响津液化生及输布 ,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篇》有“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发为消渴”之说。痰浊还贯穿消渴的整个病程 ,并在病程中滋生痰浊。消渴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 ,气虚不能推动津液的运行 ,津液停而为痰 ,(脾 )气虚不能运化水湿 ,蕴而为痰 ;且久病其气更虚 ,精微物质不能上…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从秦汉时期到现代中医各家关于痰饮的认识,介绍不同时期医家对痰饮认识的发展情况。以《内经》为痰饮理论的渊薮;而后张仲景依据停留部位将痰饮分为4种类型,对后世影响深远;宋金元时期,依据痰饮性状的不同被具体分为痰邪和饮邪,其中朱丹溪对痰邪的认识及治疗颇有见地;而后明清时期对痰饮的认识更进一步,认为痰饮是水谷精微输布不畅所致,并且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症状多变;其病机主要与脾胃腐熟食物、化生水谷精微、输布津液功能的失常密切相关;治疗上重视调养五脏,调畅气机,并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剂。目前认为,痰饮是水谷津液运化不畅、聚而生湿化痰所致,既是病理产物,又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临床中发现,脾胃系统疾病与痰饮关系密切,不但因为脾胃在水谷的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痰饮的生成中具有关键地位。此外,痰饮停滞也会导致多种脾胃系统疾病的发生:痰饮停留肠胃则为“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的狭义痰饮病,痰凝气滞于心下则会导致痞满,痰停中焦可以阻碍气机导致恶心呕吐,痰热互结可致嘈杂,痰饮阻碍气机则会发生胃痛及腹痛等症。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需要重视痰饮。从痰饮概念的出现及发展、脾胃与痰饮的关系、痰饮所致常见脾胃系统疾病及临床医案来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8.
田新社 《北京中医》2008,(7):561-562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胃主受纳、消磨水谷。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依赖于气血津液,而气血津液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和输布。在许多疾病的发展与转归中,脾胃也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豹 《光明中医》2012,27(5):992-993
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概括地说明了人体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如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水湿津液滞留则凝结成痰.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 糖尿病为代谢失常性疾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和形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祖国医学称之为“消渴”。其主要病理变化是阴虚燥热,而中焦脾虚在发病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脾胃虚弱,气血津液生化乏源,脾气不能散布上输于肺,肺津无以输布,则口渴多饮;脾虚则土不生金,致使肺气虚,通调失节,故多尿;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燥热内盛,消烁水谷,则消谷善饥;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