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心脑同治睡眠障碍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欢  于睿  梁健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617-1619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机制交替紊乱,包括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这三个学派的学术观点及论据主要来源于中医对"神"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阐释,并且认为从神的多角度,多层次来阐述心主识神、脑主元神以及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更符合临床实践,实验理论的研究。从"心主神明"和"心脑同治"理论角度出发,利用中医整体观念对睡眠障碍疾病进行治疗。文章基于"心脑同治"角度对改善睡眠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心脑同治睡眠障碍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深化其治疗机制,从神经网络和信号通路层面深入研究中药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从而为睡眠障碍疾病奠定深厚的诊疗和理论研究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2.
综述中医对于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过程,将中医对于睡眠障碍的病机归纳为阴阳失衡、营卫失度、五脏不安等3个方面,系统回顾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分析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3.
中药与舒乐安定治疗高血压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及睡眠改善后患者血压的变化。方法高血压同时有睡眠障碍患者239例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123例)和对照组(116例),分别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与西药舒乐安定治疗14天,并观察睡眠障碍量表(SD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血压的变化。结果中医药对患者入睡困难的疗效明显,对早段失眠症状的减分亦比较明显,并能改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达到患者的生理睡眠要求,其有效率为80.5%(99/123例),总体疗效优于舒乐安定组[66.4%(77/116例),P〈0.05];同时随着睡眠的改善,治疗组患者的血压(DBP和SBP)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目标血压(〈140/90mmHg)的达标率[53.7%(66/123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39.7%(46/116例),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患者睡眠障碍有显著疗效,且其疗效优于舒乐安定。同时改善患者睡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压状态。  相似文献   

4.
以中医文献为源,结合近期临床研究,探讨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与阴阳跷脉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睡眠节律紊乱提供中医治疗理论与思路。从阴阳跷脉的历史考究中总结其经脉循行特点、生理病理变化以及其与脏腑的联系,结合中医及现代医学对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的认识,发现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与阴阳跷脉密切相关,跷脉论治睡眠障碍是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知识谱系的相关概念最初来自于社会科学,自从刘保延研究员提出要进行中医知识谱系研究后,刘艳骄博士在承担刘保延相关课题的实践中逐步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先后提出中医睡眠医学发展的知识谱系,建立了中医诊治睡眠障碍的一些清单,并进行了必要的临床实践。实践证明,这种新的理论对传承中医的学术精华,吸收现代睡眠医学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对睡眠障碍性疾病的认识不断扩展和加深,对睡眠障碍如何才能采取最佳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本文基于国内对睡眠障碍的研究成果,主要对睡眠的机制、理论、检测评估、治疗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介绍睡眠障碍的中西医理论和发病机制;其次,系统阐述了睡眠障碍的检测评估、治疗方法等,分析了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势;最后,本文在理论框架下,提出了睡眠障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展望与设想.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开展中西医结合睡眠学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对睡眠障碍学说的拓展、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必要对其建立循证医学模式的诊疗规范,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卧血归于肝”是睡眠与“肝”藏象功能的重要关联,也是肝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具体体现。现基于“人卧血归于肝” 梳理睡眠与“肝”藏象的必然联系,总结睡眠障碍对肝脏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指出睡眠障碍通过中枢调控系统引发进食异常从而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并通过其诱发的免疫反应加重肝脏代谢紊乱和肝脏炎症,也可增加胰岛素抵抗引发糖脂代谢异常并增加肝脏脂肪堆积。除此以外,睡眠障碍还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变化对脂肪的消化吸收促进肝脏脂肪变性。故以“人卧血归于肝”的理论引出睡眠对于肝脏疾病的重要作用,并以期为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睡眠障碍主要是指睡眠量的障碍,表现为睡眠过少、睡眠过多;也有睡眠质的改变,如睡眠倒错、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行症等。中医学对睡眠障碍没有明确的分类,在中医睡眠学说中单独成立的疾病只有不寐和嗜睡,其他症状散在于诸多疾病中。  相似文献   

9.
丁劲  施兴艳 《西部中医药》2013,(10):115-116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伴睡眠障碍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中药足浴、耳穴按压及中医辨证护理。2组均以治疗1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降压效果、睡眠障碍状改善情况。结果:中医护理干预组在临床症状及睡眠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压疗效方面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中医辨证护理能够提高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0.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的人有睡眠问题,睡眠质量下降是人们常见的主诉。睡眠障碍(somnipathy)系指睡眠一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睡后易醒。可见于某些疾病后遗症。睡眠障碍对应中医病名为不寐,我们今天研究使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脑梗后睡眠障碍对应中医不寐,证属血虚心神失养型。  相似文献   

11.
卒中后睡眠障碍是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其身康健康及神经功能的恢复,还会加重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增加卒中复发率。肝脾两脏与心神活动相关,也是气血生化的枢纽,患者发生卒中后往往会气滞不畅,日久化火,肝脾失司,阴阳失和,故而引发睡眠障碍。通过中医辨证体系中肝脾两脏的关系论治卒中后睡眠障碍,临床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药治疗老年睡眠障碍6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中药治疗老年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睡眠障碍患者121例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8例),分别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与西药舒乐安定治疗,并观察睡眠障碍量表(SDRS)、Hamilton抑郁量表(HAMA)等指标治疗前后及不同时期的变化,以判断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中药对入睡困难的疗效明显,并能改善睡眠质量,其有效率为76.3%,总体疗效高于舒乐安定组(有效率69.1%).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及反跳性失眠均明显少于舒乐安定.结论:中医药治疗老年睡眠障碍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疗效优于舒乐安定.  相似文献   

13.
参阅相关领域的有效文献,初步了解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TSD)和睡眠障碍各自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等。从疏肝、调肝角度,探讨PTSD和睡眠障碍的所属关系,从而在综合性防疗体系的建设领域给予理论支撑,同时也能凸显中医预防和治疗PTSD及睡眠障碍病症的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研究糖尿病肾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并探讨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方法 :采用横断面、前瞻性调查方法,对16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睡眠质量调查,根据PSQI评分是否大于7分分为睡眠障碍组和非睡眠障碍组。比较2组患者在五脏虚证、气血阴阳虚证及实证情况的差异。结果:随着糖尿病肾病病情的进展,睡眠障碍发生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睡眠障碍组肝虚证发生率高于非睡眠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障碍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有一定相关性,睡眠障碍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气阴亏虚证、心虚证、肝虚证和血瘀证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整理国内外常用的睡眠剥夺模型建立方法,并探讨其在中医药改善睡眠研究中的应用,为从中医药角度建立新型且更可靠的睡眠剥夺模型做好理论基础。查阅近15年内睡眠剥夺模型建立及应用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国内外主要的睡眠剥夺模型及其原理和优缺点并给出模型的改进方法,并结合其在中医药改善睡眠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比较模型在中医证型方面中各自的不同之处。结果表明啮齿类动物睡眠剥夺模型主要有水平台剥夺模型、应激剥夺模型、强迫运动剥夺模型、化学刺激剥夺模型、轻柔刺激剥夺模型等;果蝇睡眠剥夺模型主要有机械剥夺模型、夜间重复光照剥夺模型、基因修饰法等;中医药改善睡眠研究中的睡眠剥夺动物模型主要包括阴虚失眠模型、肝郁失眠模型、心肾不交失眠模型等。不同动物睡眠剥夺模型有各自优缺点,在进行中医药改善睡眠研究时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其与中医证型结合方面有待完善;现有的睡眠剥夺模型大多在准确性和稳定性方面均有欠缺,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睡眠剥夺模型致力于结合基本模型与中医失眠证型表现,而睡眠剥夺模型在中医药方面的应用尚不十分广泛,建立符合中医药研究思路的睡眠剥夺模型应是中医药改善睡眠研究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在世界所有成人中,每100人约有10~15人符合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且病程慢性化,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失眠作为最常见的睡眠问题,引得古今中外学者关注,中医对失眠的病机理论百家争鸣,主要以《内经》阴阳理论为总纲,逐步丰富和发展,但尚未有较全面系统论述,现将中医、西医对失眠症的发病机制进行总结归纳,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医时间医学目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书中时间医学相关论述丰富,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时间理论,为中医时间医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是临床常见病,基于中医时间医学的基础,文章从脑卒中发病节律、昼夜变化节律以及营卫运行节律方面探讨脑卒中和睡眠相关时间节律,从而加强对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的认识,并提出相关诊疗思路,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在治疗睡眠障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现代中医学显然还没有很好地将现代技术方法引入到中医睡眠领域中。将中医传统的诊疗思想和方法规范化、现代化,这可能是中国人对世界睡眠医学的一个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研究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豆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对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焦虑伴睡眠障碍的效果分析。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2014年8月~2015年11月到我科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存在焦虑并伴有睡眠障碍的56例患者资料,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采取耳穴压豆中医护理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水平和睡眠质量,对比分析患者的焦虑及睡眠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前优于干预后;同时焦虑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显著下降,护理干预后的焦虑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症状,而焦虑常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可以缓解其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耳穴压豆有安神、镇静、助眠等功效,将两者结合系统地运用于临床,能有效提高其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使得患者身体机能得到更好的调理,更有利于脏腑气血功能恢复,从而又促进焦虑症状的缓解,达到相得益彰的功效,在发挥中医护理特色治疗优势的同时,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焦虑状态和睡眠质量,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以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的提高,非常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中医最早对于睡眠障碍的认识来自《黄帝内经》,主要通过营卫理论来阐释睡眠机理,营卫盈亏与运行是影响睡眠质量的关键。从营卫的生成与运行入手,探究营卫理论与睡眠的关系,包括营卫盛衰与营卫的运行,其中以卫气昼夜运行部分较为主要。无论阴阳的不和还是邪气滞留于五脏六腑都会影响到卫气的运行,故认为"人与天地相应"营卫昼夜运行规律是睡眠活动的关键。营卫失和、运行失调则睡眠障碍,临床上多以此为基础加以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