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麻花秦艽和粗茎秦艽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提取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秦艽叶绿体的基因组序列特征、遗传多样性以及资源保护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文以麻花秦艽、粗茎秦艽为对象,采用改良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提取,优化纯化方法,分离得到秦艽叶绿体后测定cpDNA 浓度,检测其OD 值并扩增ITS2 序列验证其纯度。结果:获得高质量、高纯度的cpDNA (0.1~0.4 μg/10 g),扩增 ITS2 序列验证其无核污染,满足后续测序要求。结论:cpDNA 的纯度和质量对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的正确率和可信度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获得了高纯度、高质量的秦艽cpDNA,为秦艽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的 获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甘肃野生秦艽rDNA ITS区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研究甘肃不同地区4种野生秦艽rDNA ITS碱基序列的差异及其规律,寻找秦艽组药材之间的分子鉴别方法。方法:对rDNA ITS区进行了PCR扩增、测序,运用Clustal X,MEGA3等软件对ITS区序列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地区秦艽、麻花秦艽、小秦艽及黄管秦艽的ITS长度为800 bp,ITS1,5.8S和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290,170,340 bp。根据两者序列以邻接法建立分子系统发生树。结论:ITS序列可以作为野生秦艽分子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甘肃不同地区家种及野生中药材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麻花秦艽G.straminea中提取的DNA中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图谱,为秦艽、麻花秦艽等不同品种鉴别和品质评价从分子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提取中药材家种及野生秦艽、麻花秦艽的核基因组DNA,利用合成的特异性PC及引物对所提取的DNA中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进行nPCR扩增,扩增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得到电泳图谱并进行分析。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显示不同秦艽DNA中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长度均在360bp左右,已具备足够的遗传信息量进行碱基序列分析。结论:不同秦艽DNA中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PCR扩增产物可作为从分子水平进行鉴别的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云南种植的粗茎秦艽斑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调查掌握该病发生的基本规律,经组织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获得病原菌,依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基于真菌形态和ITS序列特征,粗茎秦艽斑枯病病原被鉴定为小孢壳针孢Septoria microspora,该病在云南粗茎秦艽主要种植区普遍发生。结论:小孢壳针孢Septoria microspora是粗茎秦艽斑枯病病原菌。  相似文献   

5.
秦艽及其伪品的比较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荣 《中草药》2000,31(8):632-632
秦艽为常用中药 ,我国九五版药典收载秦艽为龙胆科植物 :1 )秦艽 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2 )麻花秦艽 G.straminea Maxim.,3)粗茎秦艽G. crassiculis Duthie ex Burk.,4)小秦艽 G.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在商品中 ,将秦艽、粗茎秦艽统称为大秦艽 ,根据性状 ,又分别叫鸡腿艽、萝卜艽、牛尾艽 ,将麻花秦艽又叫麻花艽或辫子艽。近些年来 ,商品中麻花艽出现了混淆品即伪品。如西藏黑秦艽 G.waltonii Burkill的根、毛茛科乌头尾植物牛扁 Aconitum ochranthum C.A.Mey.的根、唇形科植物甘肃丹参 Salvia przewalskii Max-im.的根 (…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叶绿体基因(cp DNA)序列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祁连山地区麻花秦艽进行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分析。方法 利用试剂盒提取法提取麻花秦艽的基因组DNA,利用筛选出的trnS-trnG和rpl20-rps12引物进行扩增并测序,通过软件Chromas、ContigExpress对得到的序列进行校正、拼接,利用MegaX、DanSP5、GenALEx软件对拼接后的序列进行序列特征分析,最后利用PopART软件得到麻花秦艽的单倍型网状进化图。结果 18个麻花秦艽居群共计114个个体被成功扩增和测序;2个cp DNA片段经拼接后的长度为1 246 bp,共有676个多态性变异位点,459个单一突变位点、21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107个插入-缺失位点;单倍型41个,其中特有单倍型34个;Tajima′s D检验在P>0.05水平上不显著,整体遵循中性进化模型。居群内变异百分比为89%,说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Fst=0.114(P<0.05),Nm=3.889说明居群间分化程度较低,居群间具有较强的基因交流。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分析r=-0.094(P<0.05),说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甘肃祁连山地区麻花秦艽在物种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高,具有丰富的单倍型类型,居群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遗传漂变。  相似文献   

7.
秦艽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莎  倪健  孔慧  刘艳丽 《中成药》2005,27(9):1074-1075
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1].主要含有生物碱、环烯醚萜苷、甾醇苷和其它成分.秦艽具有镇静、镇痛、解热及抑制反射性肠液分泌的作用.秦艽临床广泛应用于风湿病的治疗.工艺提取中采用乙醇提取.本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龙胆苦苷含量,优选出秦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实际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药秦艽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预测中药秦艽在我国的生态适宜区分布,寻找影响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及网络共享平台数据获取313份秦艽、186份麻花艽、343份小秦艽和131份粗茎秦艽的分布信息,利用Max Ent模型和Arc GIS技术,综合55项环境因子,分析影响中药秦艽生态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分析影响4个种的主要环境因子后认为,降水量和海拔对4个种生态适宜性分布均产生主要影响。秦艽生态适宜区主要集中甘肃南部、山西全省、陕西中部和青海东部;麻花艽生态适宜区主要集中在甘肃西南部、青海东部、四川北部及西北部和西藏东部;小秦艽生态适宜区主要集中在甘肃西南及南部、青海东部、山西全省和陕西北部;粗茎秦艽生态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四川和云南北部,西藏东部、甘肃南部和青海东部也有分布。秦艽药材的生态适宜性区划结果与每种来源的秦艽实际分布相一致。该研究可以为中药秦艽野生资源的收集、保护和栽培区域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从麻花秦艽中快速分离高纯度落干酸的方法,用于制备麻花秦艽质量控制用对照品.方法 采用水煎提取,活性炭富集,制备高效液相分离纯化.制备液相采用GRACE Adsorbosphere C18色谱柱(22 mm×250 mm,10 μm),以甲醇-0.1%冰醋酸水溶液(8:92)为流动相,流速12 ml/min.制备柱柱后分流,分流比为1:5;UV检测,波长254 nm.部分收集器分部收集,按照色谱图回收高纯部分.结果 制备所得产品经UV,IR,1H- NMR,13C - NMR等光谱手段确证为落干酸.分析型高效液相分析,纯度大于99.0%.结论 该方法简单、高效、回收率较高,是从麻花秦艽中快速分离制备高纯度落干酸对照品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icaulis种子萌发的转录组信息及影响因子.方法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粗茎秦艽种子萌发前、萌发中及萌发后3个阶段的转录组,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共获得了149 463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601.88 bp,其中79 412个Unigene获得注释....  相似文献   

11.
粗茎秦艽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实地调研及检索文献考证,考证了粗茎秦艽的药用历史,并对其资源分布、群落学特征、种植业现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西藏秦艽类与解吉类药用植物资源及品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西藏产秦艽与解吉类药用植物的资源状况与品种特点。方法:文献考证、野外考察、标本采集与品种的分类学鉴定。结果:整理出西藏产秦艽与解吉类6种药用植物。结论:可为西藏产秦艽类与藏药解吉类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品种鉴定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粗茎秦艽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的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方法: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对体系各因子进行考察。结果:最佳体系为:总体积10μL,其中含0.5-1.5ng/μL DNA模板,l0×Buffer缓冲液1μL,2.5mmol/L Mg2+,0.5UTaq DNA聚合酶,0.6μmol/L引物,0.2mmol/L dNTPs。反应程序:94℃预变性5min;之后,94℃变性30s,54℃复性45s,72℃延伸90s,共38个循环;循环结束后72℃延伸7min。结论:该体系可用于粗茎秦艽种下及种间遗传变异分析及药材道地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粗茎秦艽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实地调研及检索文献考证,考证了粗茎秦艽的药用历史,并对其资源分布、群落学特征、种植业现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藏药麻花艽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番木鳖酸和龙胆苦苷的含量,评价青海不同产地麻花艽的质量。方法优化了测定麻花艽中番木鳖酸和龙胆苦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番木鳖酸和龙胆苦苷的最佳提取方法。结果测定了青海16个不同产地麻花艽中2种环烯醚萜苷类有效成分的含量。结论青海不同地区麻花艽质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要求,但样品中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秦艽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建立秦艽药材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梯度洗脱法,对秦艽药材进行HPLC测定,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0nm;记录时间:70min.采用浙江大学出版的指纹图谱相似度比较软件进行比较.结果:运用梯度洗脱能很好分离秦艽的各类成分,通过软件的比较,秦艽药材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结论:本文所建立的方法可作为秦艽药材的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粗茎秦艽道地药材土壤环境因子的特性。方法于云南省丽江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采集粗茎秦艽野生品与栽培品原植物标本、道地药材及其土壤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重铬酸钾容量法等测定有机质及微量元素含量等。结果获得粗茎秦艽药材野生品、栽培品及其土壤中有机质与14种无机元素含量测定数据,其中药材中所含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野生品除铜的含量略高外,其他指标均符合国家药典相关要求,栽培品品质良好;各品种生长土壤主要指标均达到国家土壤一级标准;该物种根部对磷的吸收富集显现较高趋势。结论本研究可为粗茎秦艽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以及种质资源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江蔚新 《中成药》2005,27(4):459-461
目的:研究三花龙胆地上器官和地下器官獐芽菜苦苷积累相关规律.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法.结果:獐芽菜苦苷在三花龙胆中积累规律,根>茎>叶>花,且随植物的花期而变化.在东北龙胆中积累规律,地下部分根、根茎和地上部分茎的含量相对高于叶和花,且茎在5月份后含量逐渐减少,而根的含量变化不大.叶的变化比较平稳,含量很低.而花中由于獐芽菜苦苷含量太低,几乎检测不到.结论:可能存在着花期时有效成分向上输送,而花期后有效成分向下输送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