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氨溴特罗片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对其抗炎、促炎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54例,给予单纯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66例,给予氨溴特罗片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抗炎、促炎因子及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抗炎因子(IL-10、IL-4、IL-2)、促炎因子(IFN-γ、TNF-α、IL-6)及免疫功能指标(CD8~+、CD4~+、CD3~+)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氨溴特罗片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对改善患儿抗炎、促炎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幅度较单纯阿奇霉素治疗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氨溴特罗联合阿奇霉素在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7月南召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接受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接受阿奇霉素联合氨溴特罗治疗,检测并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相关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T细胞亚群(CD3~+、CD4~+)水平变化情况,观察退热、止咳、肺啰音消失与喘息消失时间。结果治疗10 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及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止咳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0 d观察组血清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氨溴特罗结合阿奇霉素可有效抑制支原体肺炎患儿炎症反应,促进其症状消退,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喜炎平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L-6、IL-8和TNF-α的变化,探讨其免疫作用机制.方法:将7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两组,治疗组给予喜炎平联合阿奇霉素静滴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同等剂量阿奇霉素静滴治疗,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6、IL-8、TNF-α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血清IL-6、IL-8、TNF-α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喜炎平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机制可能与改变机体的细胞因子水平、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研究氨溴特罗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用于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进一步观察。方法:选择73例患有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共有患儿36例,对照组共有患儿37例。对照组患儿以10 mg/(kg.d)的速度进行阿奇霉素的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口服氨溴特罗口服液。患儿做为期5 d的治疗。结果:收集回馈数据显示观察组显效与有效共计33例,而对照组则为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氨溴特罗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的治疗方式来治疗儿童的支原体肺炎较为理想,疗效要比仅使用阿奇霉素的治疗方式明显,因此此种治疗方式较为合适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阿奇霉素单一用药和联合氨溴特罗口服溶液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及对白介素-2(IL-2)、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单一组(n=39,阿奇霉素单一用药)和联合组(n=41,阿奇霉素和氨溴特罗口服溶液联合用药)。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IL-2、IL-10水平。结果:与单一组比较,联合组高烧消退时长、喘憋咳嗽消失时长、大便溏稀消失时长及肺啰音消失时长均缩短(P<0.05);与单一组比较,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IL-2、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IL-2水平均升高,IL-10水平均降低(P<0.05);与单一组比较,治疗后联合组IL-2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阿奇霉素和氨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脾氨肽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小儿科收治的11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按照数字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加用脾氨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免疫学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Ig A、Ig G及CD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而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9.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氨肽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疗效好,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应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毒宁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对患者抗炎、促炎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支原体肺炎患儿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单独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联合热毒宁序贯疗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74.55%)(P〈0.01)。治疗4、11d后,观察组患儿血清白介素-4、10、6(IL-4、IL-10、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I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D3+、CD4+及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热毒宁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血清抗炎因子、促炎因子、细胞及红细胞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阿奇霉素联合氨溴特罗口服液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用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到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86例,将他们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43例,给予对照组患儿阿奇霉素10mg/kg.日,iv,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方法上再加上氨溴特罗口服液,两组疗程均为五天。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治疗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有效率为83.7%,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奇霉素联合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具有显著疗效,对儿童呼吸道可以及时、有效地控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溴特罗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氨溴特罗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10mg/(kg·日),疗程5天.对照组32例仅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mg/(kg·日),疗程5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2例,显效6例,好转2例,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16例,显效13例,好转3例,有效率为90.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7天内治疗组24例(80%)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咳痰)消失,对照组4例(1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氨溴特罗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可迅速控制呼吸道症状,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胞因子及共刺激分子的影响.方法:选取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氨溴索.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及共刺激分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2.5% (P <0.05).观察组患儿热退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2组患儿治疗前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17、IL-18和干扰素(IFN)-γ及可溶性B7同源体3(sB7-H3)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L-4、IL-17、IL-18、IFN-γ及sB7-H3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IL-4、IL-17、IL-18、IFN-γ及sB7-H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盐酸氨溴索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并能有效改善患儿细胞因子和共刺激分子水平,有助于抑制炎症反应,利于患儿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维拉帕米联合利多卡因对兔表面麻醉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12只家兔,用眨眼反射实验分别观察生理盐水、利多卡因联用(左眼)或维拉帕米、利多卡因联用(右眼)对家兔表面麻醉作用的影响。结果右眼的眨眼次数明显少于左眼(P〈0.01)。结论维拉帕米可增强利多卡因的表面麻醉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HPLC测定复方萘甲唑啉滴眼液中盐酸萘甲唑啉和盐酸苯海拉明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反相液相色谱和紫外检测(检测波长λ=230nm),色谱柱为HypersilODS柱(250mm×4. 6mm, 5μm);流动相是0. 05mol/L硫酸铵(硫酸液调pH至5. 0)∶甲醇(V∶V=30∶70)。结果当流动相的流速为0. 5mL/min时,盐酸萘甲唑啉和盐酸苯海拉明的流出时间分别为5. 5min和8. 0min,线性范围分别是3. 240 ~8. 790μg/mL、12. 89 ~27. 62μg/m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 40%、99 82%;RSD分别为1. 03%、1. 33% (n=9)。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和选择性好,可用于复方萘甲唑啉滴眼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鼻炎糖浆中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 ×250 mm,5μm),乙腈-0.2%磷酸溶液(含0.2%三乙胺)(2:98)为流动相,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06 nm,柱温:25℃。结果盐酸麻黄碱进样量在0.124~1.86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99%,RSD=1.24%(n=6);盐酸伪麻黄碱进样量在0.1038~1.557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33%,RSD=1.93%(n=6)。结论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鼻炎糖浆中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盐酸麻黄碱(E)和盐酸伪麻黄碱(PE)中杂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方法用RPC18色谱柱,以20mmol/LKH2PO4水溶液-甲醇(96∶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分析时间为20min。结果6种麻黄生物碱均达到基线分离;混合对照品连续进样6次,色谱峰面积RSD均小于1.0%;对照品质量浓度在选定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各成分最低检出限分别为:去甲基麻黄碱(NE)为0.05μg/mL,去甲基伪麻黄碱(NPE)为0.04μg/mL,E和PE为0.1μg/mL,甲基麻黄碱(ME)和甲基伪麻黄碱(MPE)为0.2μg/mL;各成分的加样回收率均大于97.1%;6个待测样品均被检测出不同程度的杂质。结论本方法分离度好、精密度高、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麻黄生物碱类药物中杂质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测定苯麻滴鼻剂中两种组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模式,运行缓冲液为20 mmol.L-1磷酸缓冲液(pH 5.0),检测波长204 nm,内标物为甲氧苄啶。结果盐酸苯海拉明在2.5-62.5μg.mL-1,盐酸麻黄碱在10-25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在75%-125%处方标示量范围内,回收率符合要求。结论毛细管电泳法可用于同时测定苯麻滴鼻液中盐酸苯海拉明和盐酸麻黄碱含量,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固肠止泻丸中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Waters Symmetry C18柱(3.9mm×150mm,5μm);流动相:磷酸盐缓冲液[0.05mol/L磷酸二氢钾-0.05mol/L庚烷磺酸钠(1∶1),含0.2%三乙胺,并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乙腈(70∶3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65nm。结果: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7020~0.136200mg/ml(r=0.9999)和0.008464~0.067710mg/ml(r=0.9998),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98.24%和98.31%。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完善固肠止泻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复方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喷鼻液中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磷酸钠和盐酸林可霉素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C18(150 mm×4.6 mm,5 μm) 色谱柱,流动相:0.02 mol/L磷酸氢二铵:乙腈=75:25(V/V);柱温30℃,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40 nm,外标法计算含量。结果 在该色谱条件下,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磷酸钠和盐酸林可霉素线性良好(r>0.999,n=5),加样回收率为97%~103%(n=3),RSD<2.0%(n=3)。8 h内可获得稳定的测量结果,测得样品含量合格,为标示量的97%~103%。结论 经方法学实验验证,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8.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胺碘酮分散片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盐酸胺碘酮分散片中盐酸胺碘酮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为分析柱,2%三乙胺(用磷酸调至pH4.0)-甲醇(体积比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42 nm,外标法定量。结果盐酸胺碘酮在0.204~4.896μg/mL质量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99.5%,RSD为1.34%(n=9)。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靠,可用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梯度洗脱HPLC法同时测定丁丙诺啡纳洛酮舌下片中两种主药的量。方法:采用梯度洗脱,用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甲醇-乙腈-0.02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48∶32∶20)(用磷酸调pH 4.0)为流动相A,甲醇-乙腈-0.02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6∶4∶90)(用磷酸调pH 4.0)为流动相B;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结果:纳洛酮在5.0~30.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r = 0.999 8),回收率为99.68%(RSD=0.92%);丁丙诺啡在20.0~120.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r = 0.999 9),回收率为99.74%(RSD=0.53%)。结论:采用梯度洗脱HPLC法同时测定丁丙诺啡纳洛酮舌下片中两主药的量,方法简便、灵敏、专属,重现性好,该方法可以监控药品质量。  相似文献   

20.
兰宣鹤 《四川医学》2011,32(11):1756-1758
目的比较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T组和Y组,各40例。分别予1.72%碳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T组),2%盐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Y组)。两组患者均选择T12~L1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3ml作为试验剂量,再注入10ml局麻药作为初始量。两组患者在术后进行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舒适度(BCS)评分、术者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监测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不良反应,感觉神经阻滞情况(采用针刺皮肤法)、切皮前运动神经阻滞情况(采用Bromage评分法)和入室(T0)、术前(T1)、切皮(T2)、术毕(T3)的HR、MAP、SpO2及呼吸频率(f)。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及MAP、HR、呼吸频率(f)、Sp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疼痛评分T组低于Y组(P〈0.05),BCS评分T组高于Y组(P〈0.05)。T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平面时间显著短于Y组(P〈0.05)。切皮前T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优于Y组(P〈0.05)。T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Y组(P〈0.05)。T组术者满意度优于Y组(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优于盐酸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