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孔祥文  韩杰 《中国药房》2011,(19):1794-1796
目的:建立测定不同产地丹参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TM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270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进样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45~10.19、2.16~15.12、3.15~22.06μg(r分别为0.9998、0.9996、0.999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4%、99.48%、99.34%,RSD分别为0.2%、0.1%、0.1%(n均为6)。不同产地丹参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差别较大。结论:本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丹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HPLC法同时测定丹参酮含片中四种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丹参酮含片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 (4.6mm×150mm,5μm),流动相:乙腈-水(55:45),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4nm.结果: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线性范围分别是:0.0094~0.376μg(r=0.9999),0.0360~1.4400μg(r=0.9999),0.0224~0.896μg(r=0.9998)和0.0300~1.2000μg(r=0.9999).平均回收率(RSD)分别为99.9%(3.3%)、101.7%(0.28%)、98.7%(1.0%)和100.8%(0.5%).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可用于丹参酮含片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8个厂家74批次丹参片中4种丹参酮类成分二氢丹参酮、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Aglient ZORBAX C_(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1mL·L~(-1)磷酸溶液(80∶20);柱温:30℃;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70nm。结果二氢丹参酮、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进样量分别在1.956~97.8,3.820~191.0,4.982~249.1和5.440~272.0ng范围内与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9.7%,100.0%,99.9%和99.9%,RSD值分别为0.51%,0.00%,0.30%和0.21%。结论建立的HPLC法简便快捷、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丹参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的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中药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提取方法。方法:以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为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测定,系统考察不同溶剂、不同提取方式对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提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试验法进一步优选提取条件。结果:用7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h)的提取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提取率。结论:溶剂种类和提取方式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的提取效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燏 《海峡药学》2013,(8):49-51
目的测定参松养心胶囊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方法采用Hypersil-C18(5μm,4.6mm×250mm)色谱柱;甲醇-0.5%甲酸(80∶20,v/v)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紫外检测波长为270nm;柱温35℃。结果二氢丹参酮Ⅰ在线性范围0.0145~1.45μg·mL-1(r=0.9998)、隐丹参酮在线性范围0.0356~3.56μg·mL-1(r=0.9999)、丹参酮Ⅰ在线性范围0.0223~2.23μg·mL-1(r=0.9997)及丹参酮ⅡA在线性范围0.0724~7.24μg·mL-1(r=0.9999)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40%、99.54%、98.57%和98.46%,4种化合物的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1.24%、0.67%、1.45%和1.13%。结论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行,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参松养心胶囊中丹参酮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丹参酮类是从传统中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及其同属植物中分离到的一大类脂溶性天然产物,包括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等多种成分。丹参酮类与丹酚酸类均被证实是丹参的主要特征性成分和活性成分,具有较明显的心脑血管保护活性。近年来研究发现,丹参酮类在体内外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该文就丹参酮类化合物尤其是丹参酮ⅡA的抗肿瘤作用与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冠心丹参胶囊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C18柱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为270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25℃;进样量20乩。结果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0.2028-0.8112pg(r=O.9999)、0.1066-0.4260μg(r=0.9999)和0.1502-0.9010μg(r=0.9999)的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1%(RSD=0.63%)、100.21%(RSD=0.67%)、100.13%(RSD=0.77%)。结论本方法简便快捷,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冠心丹参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丹参酮类化合物对白血病干细胞(LSCs)的促凋亡作用.方法 将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等4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分别作用于白血病NB4细胞,以CD34+、CD38-、CD123+为标记确定NB4细胞中的LSCs,采用Annexin V/PI双标记法检测LSCs的凋亡率.结果 在20 μmol·L-二氢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Ⅰ条件下作用24h后,可显著诱导LSCs凋亡,而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不能诱导LSCs凋亡.结论 丹参酮类化合物诱导NB4中LSCs的凋亡能力与其结构有关,与课题组前期报道的其对NB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丹参酮含片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分析色谱柱,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4.6×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55:4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000 270 9 X 0.001 090和Y=0.000 255 6 X 0.001 055,r均为0.999 9.线性范围分别是0.036 00~1.440μg和0.030 00~1.200μg.平均回收率和RSD分别为101.7%、0.28%和100.8%、0.5%.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含丹参的中药制剂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的RP-HPLC法.方珐:采用Microsorb-MV C18色谱柱(150 mm× 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四氢呋喃-水(25;30:4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为室温.结果: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在0.5~3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4.8 %、100.8%和91.1%(n=5).结论:本研究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和重复性均符合含丹参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凹凸棒石对中药丹参及复方丹参滴丸水煎提取液中有效成分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吸附作用。方法以煎出总固体物量和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含量,分别考察普通凹凸棒石与酸化凹凸棒石对中药丹参和复方丹参滴丸水煎提取液的吸附澄清作用。结果普通凹凸棒石对中药丹参及复方丹参滴丸水煎提取液中总固体物量无明显改善,对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含量略有影响;酸化凹凸棒石使中药丹参及复方丹参滴丸水煎液中浸出总固体物含量明显减少,对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含量影响较小。结论酸化凹凸棒石可作为丹参药材和复方丹参滴丸水煎提取液的吸附澄清剂。  相似文献   

12.
马静  张宁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8,(23):2743-2745,2749
目的研究丹参胶囊中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对人肝Hep G2细胞的细胞色素P450 3A4(CYP3A4)活性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对氯吡格雷代谢的影响。方法用肝微粒体温孵试验方法考察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对CYP3A4活性的影响;用蛋白印迹法法考察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在给药后48 h对人肝Hep G2细胞中CYP3A4蛋白表达的影响。上述两种方法均含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组予以0. 1%DMSO溶液,对照组予以5 ng·m L-1隐丹参酮溶液,实验组予以5 ng·m L-1丹参酮ⅡA溶液,每组均设3个复孔。结果温孵20 min后,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的氯吡格雷相对量分别为(67. 8±2. 3)%,(59. 3±4. 2)%和(56. 9±3. 4)%,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孵育48 h后,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的CYP3A4蛋白的表达分别为(70. 71±3. 29)%,(75. 65±4. 76)%和(22. 48±4. 87)%,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空白组分别增加了2. 1倍和2. 4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丹参胶囊中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 2种活性成分能诱导肝细胞CYP3A4酶活性及蛋白的表达,且丹参胶囊对氯吡格雷的代谢具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丹参酮类化合物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分子结构与细胞毒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丹参酮类化合物与细胞共培养一定时间后对NB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结果供试丹参酮类化合物均能有效抑制NB4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NB4细胞共培养24 h后,二氢丹参酮Ⅰ与丹参酮Ⅰ的IC50值分别为1.86、3.62μg·mL-1,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的IC50值均大于10μg·mL-1;共培养48 h后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的IC50值分别为0.65、1.41、1.83、5.41μg·mL-1;72 h后的IC50值分别为0.28、0.33、0.45、2.59μg·mL-1。结论 4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对NB4细胞均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作用强度大小依次为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提示丹参酮类化合物的A环为芳环时可增强细胞毒性,C环的呋喃环结构可能影响其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4.
HPLC法测定益肝颗粒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益肝颗粒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方法:采用Hanbon Lichrospher C18色谱柱;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70 nm;柱温为室温.结果和结论: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0.04~0.2 μg、0.2~1.0 μ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2%(RSD=0.98%,n=5)、98.6%(RSD=0.84%,n=5).此法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15.
卞艳晶  马涛  王建 《中国药业》2010,19(10):42-4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冠心宁片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色谱柱为C18柱(250mm×4.6mm,5μm),甲醇-水(78∶22)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20℃,检测波长为270nm。结果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进样量分别在0.119~0.714μg和0.115~0.691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1.0000和1.000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46%(RSD=1.45%)和99.17%(RSD=1.13%)。结论 RP-HPLC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冠心宁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HPLC法测定山丹酮缓释片中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丹酮缓释片中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Lichrospher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检测波长为270nm。结果: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的进样量分别在0·20~2·00μg(r=0·9999)、0·30~3·00μg(r=0·9999)、0·20~2·00μg(r=0·9999)和0·20~2·00μg(r=0·9999)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4%、98·89%、100·10%、99·44%,RSD分别为0·40%、0·92%、1·30%、1·53%(n=6)。结论:本法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山丹酮缓释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蔡丽娟  臧恒昌 《安徽医药》2016,20(4):656-659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丹参酮ⅡA与隐丹参酮的检验方法,以评价克痤隐酮凝胶中丹参酮粉的含量。方法 采用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85∶1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丹参酮ⅡA在5.04~100.80 mg·L-1的浓度范围内,峰面积A与浓度C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回收率为98.37%,RSD=0.45%(n=6);隐丹参酮在浓度5.04~100.87 mg·L-1的范围内,峰面积 A与浓度C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回收率为98.43%,RSD=0.41%(n=6)。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克痤隐酮凝胶中丹参酮粉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测定冠心丹参滴丸中脂溶性有效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超声提取冠心丹参滴丸中3种成分,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3种成分的含量.色谱柱DiamonsilTM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70 nm.结果HPLC法测定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1.456~10.19 mg·L-1,2.160~15.12 mg·L-1,3.152~22.06 mg·m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 1,0.999 2,0.999 6.平均回收率隐丹参酮为98.04%(RSD为1.3%,n=3)、丹参酮Ⅰ为99.65%(RSD为1.2%,n=3),丹参酮ⅡA为99.31%(RSD为1.2%,n=3).结论此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来控制冠心丹参滴丸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丹参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微乳液相色谱法。色谱柱:Diamonsa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0.14mol·L-1十二烷基硫酸钠-1.08mol·L-1正丁醇-0.070mol·L-1正辛烷-水微乳;流速:0.7mL·min-1;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70nm。结果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0.96238.48和1.02238.48和1.02240.8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6.5%和97.2%,RSD分别为2.71%和1.69%。结论该方法准确,简单易行,可用于丹参药材中2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丹参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Thermo C18柱(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甲酸水和乙腈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为270nm。结果迷迭香酸、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336~3.36μg(r=0.999 9),4.772~47.72μg(r=0.999 8),0.019 3~0.192 8μg(r=0.999 8),0.072~0.72μg(r=0.999 7),0.077 2~0.772(r=0.999 8)和0.174 4~1.744μg(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2%,100.4%,98.6%,100.0%,99.3%和99.1%,RSD值分别为1.58%,1.25%,1.09%,1.21%,1.10%和1.06%。结论该法同时测定了丹参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及丹参酮ⅡA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