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击终止AF的机制不甚明了。对于心室颤动(VF)电击使颤动的心肌同步除极,完全或部分地减少于波,使之低于持续VF的阈值。对于AF也可复制出同样的结果。研究证明电击后心室的有效不应期延长、波长增长,使折返不能持续。如同VF一样,AF除颤的绝对阈值也还不清楚。对羊慢性AF模型进行研究发现成功除颤的电能量与AF颤动波周期的长度及心房有效不应期均呈反比,这可能用以说明为何房扑转复能量较AF能量低;也可用以解释为何同样的能量对不同病人产生不同的效果。AF存在传出裂隙,因而快速起搏心房常可呈现拖带现象,暂时或持久地部分…  相似文献   

2.
014经食道电击复律[MckeownPP等.AmHeartJ1993,125(2):396(英文)]本文作者设计了新的食道电极系统并观察了转复房性及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1988年4月至1990年4月,经食道转复房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111...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的复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一、电转复   1 .直流电体外转复  适用于以下情况[1] :持续性心房颤动 (房颤 )伴有血流动力学恶化 ,药物转复失败 ,房颤转复的一线治疗。  方案 :转复前需检查甲状腺功能、血清肌酐和血钾。食管超声应用于血栓栓塞高危患者 (有脑血管事件、左室功能不全或瓣膜疾病 )。房颤≥ 48h转复前抗凝 3周 ,转复后继续抗凝 1个月。直接电转复必须与心电图的 R波同步 ,避免在心室的易损期放电 ,引起心室颤动 (室颤 )。技术上需考虑电极大小和电极位置 ,输出波形和储存能量。起始能量 2 0 0 J,75%以上患者能够转复 [2 ] ,不成功时第 2次可用 360 …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不但随心脏病发病率的上升而升高,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某些老年人群统计资料中,AF发生竟有高达15%者。虽然AF不一定致死,却常常致残。AF使房室搏动不协调、心房传输功能丧失,加之心室律不规则,遂致搏出量减少,甚至心功能明显减退。有时平均心室率虽正常,射血分数(EF)亦会降低,尤其顺应性已降低或EF已减退之心室,AF每致血液动力学失去平衡。再者,由于心房收缩力丧失,房内血液流动异常,并发血栓栓塞的机会增加。凡此种种都是AF需要转复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的理…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的复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基本异位心律和持续性心律。人群房颤的发生率在50~59岁为0.5%,60~69岁为1.8%,70~79岁为4.8%,80~89岁为8.8%;60岁以上老年人房颤发生率为3%~4%,随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增加,80岁以上约为9%。房颤危害严重,房颤是非房颤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2倍;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无房颤者的5~7倍,房颤合并瓣膜病时脑卒中的比例比窦性心律高17倍。房颤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治疗心律失常时,药物治疗虽常能获得成功;但在常规应用中可引起严重的不利,故有许多限制。关于药物的选择尚无统一的意见,亦无任何标准剂量表可适用于所有病例。而且测定确当的剂量和严密观察药物作用,需费时数天之久;其治疗与毒性作用间的界限很狭小。许多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并有减低心脏收缩能及传导速度的作用。给药后如引起毒性作用,可能较原有的心律失常更为严重。药物过量时,可抑制正常的窦性机理,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复律后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一常见心律失常 ,且随年龄增加 ,至今缺少有效的处理措施 ,成为心血管病领域的重要社会课题。房颤发生后不同程度地损伤心脏。房颤使心房收缩力丧失 ,减低心室收缩后期流入心室的血流 ,也妨碍房室瓣的关闭和协调 ,这些都减低心排出量 ,在老年人或已有心脏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可诱发心力衰竭。其次 ,房颤突发时心室率往往快速 ,>1 1 0次 /min,除产生症状外也影响血流动力学。长期心室率 >1 0 0次 /min可能是引起心动过速心肌病的一个因素。在电生理学及组织学上 ,房颤必然引起心房重构 ,严重时成为不可逆性。扩大的心房内血流…  相似文献   

8.
刘成华  肖兴花 《山东医药》2005,45(29):63-64
同步直流电复律是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AF)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BMV)后首选的治疗措施,但关于转复时机目前尚少见报道。2001年1月~2004年8月,我们对164例PBMV术后AF转复时机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心房顿抑是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出现的左心房和左心耳暂时性的机械功能障碍,是复律后血栓形成及栓塞事件的重要基础,严重影响了复律效果。心房顿抑的确切机制、预测因素、预防及治疗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尚无明确结论。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外源性电流来治疗心律失常,是一个重大的进展。1947年Beck等首先在临床上用交流电成功地消除了心室纤颤。1962年Lown等进一步用直流电纠正心室纤颤获得成功。近20年来,由于电击复律和心脏起搏器的广泛应用,心律失常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大大降低了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电击复律就是以电击心脏(胸内或胸外)使心律失常转为窦性心律。这通常称为“除  相似文献   

11.
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同步直流电击疗法已被某些学者提升到代替药物治疗的地位。自从同步直流电击疗法被推荐以来,已有许多报道指出它是终止许多心律失常的最有效的方法。McDonald和Resnekov指出,甚至在积极应用药物治疗而仍不能使心房颤动或扑动转复为窦性心律者,应用直流电击复律亦可获得成功。同步直流电击的成功率虽很高,但亦并非无并发症。有报告在一组200例患者中,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5%;电能在150焦耳时为6%,在400焦耳时则增至30%以上。同样重要的是,直流电击复律成功后仍能保  相似文献   

12.
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房颤动(Af)发生率明显增加,Af并非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Af的治疗始终是临床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Af治疗的最主要方法。本文自2002年3月至2004年4月对住院及门诊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合并Af患者120例应用普伐他汀与多烯康治疗,观察复律后维持疗效。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农民,主因反复发作心悸3年余,再发并持续3d于2013年10月16日入院。患者近3年来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发作心悸,每次持续数分钟至1h,突发突止,自行缓解。此次于3d前劳动时突发心悸,呈持续性,感胸闷不适,无气急、胸痛和晕厥,当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给予心律平、异搏定、胺碘酮等治疗,患者未复律。既往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史。入院时体检:BP 86/64 mmHg(1 mmHg=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113例,分3组:对照组38例;辛伐他汀按剂量分2组,分别为 40 mg组35例、20 mg组40例。随访6个月,观察血脂、心房颤动和缺血性事件。结果 ①辛伐他汀两组改善血脂优于对照组(P<0.05),40 mg组优于20 mg组(P<0.05);②辛伐他汀两组减少心房颤动复发和转为持续性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40 mg组优于20 mg组(P<0.05);③辛伐他汀两组减少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可降低血脂、减少心房颤动复发和转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减少缺血性事件,而且较大剂量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体内心房颤动转律是治疗心房颤动又一新的途径 ,我院利用复律专用电极经静脉体内转复 -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获得成功 ,现报道如下 :病例患者女性 ,5 7岁 ,因发作性心悸、胸闷半年 ,加重 5天入院 ,心电图示心房颤动 ,心室率 12 0 bpm,心脏彩超示左心房直径为 2 8m m。经扩血管 ,地高辛控制心室率以及抗凝治疗 ,病情好转 ,但心电图仍示心房颤动 ,心室率80 bpm,符合心房颤动复律的适应症。设备美国 Getz Rhythnn导管技术公司 ,R5 0 0 - 0 3 5 心内除颤导管电极 ;心脏除颤复律转接器 (由美国 Telectron-ics公司提供 ) ,心脏除颤临护仪。方法经右…  相似文献   

16.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复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 2 0 0 0年 1月至2 0 0 2年 1月 13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行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根据患者的病史、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术后 6个月的随访结果对手术后不同时间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比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自动复跳或电击复跳转复为窦性心律有 78例 (5 9.0 9% ) ,维持 2 4 h以上有 4 3例 (32 .5 8% ) ,窦性心律维持 2周以上有 2 1例 (15 .91% ) ,6个月以后则有 2 3例 (17.4 2 % )为窦性心律。术后即刻转复为窦性心律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心胸比例、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术后电击复跳次数等因素有关 ,窦性心律的维持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等有关。结论 瓣膜置换术可使部分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恢复窦性心律 ,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对心房颤动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效果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将解放军421医院心内科86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氯沙坦 胺碘酮治疗组,观察治疗24 h,3 d和7 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 胺碘酮组44例心房颤动患者治疗24 h,3 d和7 d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分别为65.90%,75.00%和86.36%,氯沙坦 胺碘酮治疗组的转复率为66.66%,80.95%和95.23%.两组在7 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71.05%和87.50%(P<0.05),两组左房内径分别为(37.45±1.44)mm和(35.83±1.38)mm(P<0.05).结论 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可能与氯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因心房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无序的快速颤动波。致使心房不能产生有效的收缩与舒张。令心室出现极不规律的反应。其造成的影响是:①心房电重构及心房肌重构加重心房电生理及病理改变:②心房泵血功能丧失;③快速且不规则的心室率可致心输出量显著下降引起低血压、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使原有的心脏病迅速恶化;④持续快速的心室率,可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⑤左心耳及心房血流淤滞,易发生心房血栓及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19.
电击转复心房颤动较奎尼丁更为有效且安全,问题是复律后如何防止复发。本文报道心房颤动复律成功后长期应用奎尼丁以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并和未用奎尼丁的对照组相对比。方法:慢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患者211例。其中心房颤动198例,心房扑动13  相似文献   

20.
将60例恢复窦性心律的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口服胺碘酮0.2 g,1次/d;观察组加服卡托普利12.5 mg,3次/d,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心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及AF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F复发率明显降低,左心房内径明显缩小,左心房压明显降低,P均<0.05.提示卡托普利有利于AF患者转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并能改善心房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