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丹波元坚,字苗庭,早承家业,钻研中医,颇有心得,特别对伤寒学造诣甚深,著有《伤寒广要》(以下简称《广要》)、《伤寒论述义》(以下简称《述义》)。自其父丹波元简后,又一日本伤寒大家。元坚重视六经证候,全面剖析伤寒,自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义疏》为民国初年湖南名医刘世祯述义,由刘仲迈执笔,秉承师说,述义成疏,是对湘古本《伤寒杂病论》的注释本。文章从平脉辨证、见病知源,相体制方、活法一贯,知常达变、见微知著,脏腑交合、意深旨宏,少厥并病、其势更剧,审时度势、把握病情,升降失常、正虚邪填,厥证分阴阳、误判祸即至,释文精当、高屋建瓴等9个方面,对该书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进行了探讨,旨在唤起有识之士重视这一典籍,从而找到学用经方的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3.
目的:答"论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发表后读者提出的两个问题。方法:首先依据许济群主编的《方剂学》中"下法"的定义而界定"下法"的概念,然后通过简述《金匮要略》的成书,参考《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丹波元简)的考评,结合研读《伤寒明理论》方论大柴胡汤证以及《伤寒论》中有关属于下剂方药的煎、服、禁等内容,进行辨析。结果:依据《方剂学》中界定"下法"的概念,否定了大柴胡汤类为解表攻里的、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的正确性;依据相关论述否定了《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将其界定为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剂的正确性。结论:进一步阐明了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三部《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其中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最为广泛。本文就前贤时彦很少论及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的两个中医文献问题——"删王叔和按语而暗用其义""删林亿校语而暗用其义"进行论证,从而揭示该本的伪本属性。  相似文献   

5.
丹波元坚与《伤寒广要》日本东京都玉川学园冈四医院冈田研吉日本一元制药学术部川岛繁男长春中医学院郭秀梅[关键词]丹波元坚,伤寒广要丹波元坚,字亦柔,号苣庭,幼名纲之进,长成之后称安叔。宽政7年(1795)生于江户,是江户时期著名的考证学派代表丹波元商的...  相似文献   

6.
沈彤(1688-1752)字冠云,又字果堂,江苏吴江人。其《释骨》为释《内经》骨名、位置、联系之佳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多引《释骨》以为最精辟之诠释。  相似文献   

7.
炙甘草汤证见于《伤寒论》太阳下篇末,原文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宋本177条。下同)“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日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日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日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178条) 一、伤寒涵义广,发病原因明伤寒有广狭两义,狭义如论中第三条之“名为伤寒”。广义伤寒即《素问·热论》所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亦有“伤寒有五”之说。此句冒首冠以伤寒二字,当指广义而言。以临床资料总的分析,出现脉结代心动悸之病,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角度、历史角度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进行分析论证,认为伤寒之“寒”字释“正”为合法,义改邪归正,即正伤而致诸病,否则会使“伤寒”狭隘化,违背仲景“伤寒”之本义。  相似文献   

9.
沈敏南 《中医研究》1993,6(3):10-12
清代初期解除明末海禁之规定,对东邻之国日本开始文化、医学、贸易的交流来往。到了伤寒学鼎盛时期的乾嘉年代,来往更为频繁。随着清代伤寒学渗透,日本伤寒学也发展得很快,大家辈出,名著闻世。最有代表莫如山田宗俊的《伤寒论集成》,丹波元坚的《伤寒论述义》、《伤寒广要》,浅田惟常的《伤寒论识》。在中日邦交友好20周年之际,析其异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精研《伤寒》、《金匮》数十载,于乾隆13年戊振撰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后,为羽翼二《悬解》,正药性而师后世,遂“运考《内经》,旁概百氏”,于乾隆18年癸酉再撰《长沙药解》4卷,取仲景常用药物162种诠释之.于本药之下,首述性味归经,继述功用治证,次录《伤寒》《金匮》凡用是药之方,是方治证,再加诠释,兼及前人论述之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疑难字词,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可以训诂学的方法为基础,结合文字学以形索义,结合音韵学因声求义或因声别义,结合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历史学、校勘学等多门学科以寻求词义,探求正确理解《伤寒杂病论》中文字之形、音、义的多种途径,揭示中医经典中疑难词汇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坏病”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承祖  王宁 《陕西中医》1994,15(9):426-427
<正> “坏病”之名见于后汉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述于太阳、少阳两篇、近现代医家沿用甚少。十余年来,笔者在研读《伤寒论》时,反复推敲原文字句,旁参有关资料,力求弄清概念,俾其指导临床。故不揣(?)陋,爱将坏病的肤浅认识概述如下: 1 仲景以误治命坏病 《伤寒论》把热性病总称伤寒,是以《素问·热论》“人之感于寒,则为热病”为理论依据,同时观察到这类热性病的发病原因,是人体受寒的反应。可知把热性病命为伤寒,是以病原为依据。以病原命各是《伤寒论》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丹波元简、丹波元坚是日本折衷考证派的代表人物,本文通过中医文献学的理论、方法与思路,对其有关《伤寒论》研究著作进行整理研究,探寻丹波父子对《伤寒论》表、里、半表半里的定位。笔者认为丹波父子将《伤寒论》"表"定位为躯壳,里为脏腑,半表半里为躯壳之里脏腑之外的部位,即焦膜、膜原的部位,丹波元坚称之谓"隙地"。  相似文献   

14.
《素问·病能论》说:“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此“下气疾也”历代注本均无明确之注释,惟日·丹波元简云“气疾”为:“凡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之证,宜概称气疾焉。4版教材《内经选读》和5版教材《内经讲义》之十三方解亦均以此转释之。从丹波元简之“宜概称气疾焉”一句可见,丹波元简把“下气疾也”之“气疾”理解为“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一类疾病之病名。然从前述《素问·病能论》之原文“病曰阳厥”一句可以看出,《素问》已经把“怒狂”一类的疾病命名为“阳厥”。所以,从《素问》本旨而言,“下气疾也”之“气疾”非指“怒狂”一类  相似文献   

15.
卫生部委托湖北中医学院举办的第二期全国《伤寒论》师资进修班最近在武汉结业。参加学习的全国二十二个省市的四十三名学员均取得优良成绩。《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古典名著,为历代医家重视。十年浩劫,林彪、“四人帮”以复古的罪名将这门课程砍掉。湖北中医学院虽也受到一定影响,但始终保留了一批教学骨干。一九七五年,卫生部曾委托湖北中医学院举办了第一期全国《伤寒论》师资进修班。学员们回到各地后,大都发挥了这门课的主要教学骨干作用。今年三月初,卫生部再次委托湖北中医学院举办了第二期全国《伤寒论》师资进修班。这期进修班,学员们在将近五个月的时间里,系统地学习了《伤寒论讲义》、《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溯源集》。听取了有丰富  相似文献   

16.
所谓语言歧义,是指同一词语或句子,由于书者没有明述其义,读者理解角度不同,产生了两种或两种以上截然不同的含义,以致引起争论。此种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语言环境中。兹就《伤寒论》中的语言歧义现象作一浅述,以期引起学者重视。单从“伤寒”这个词汇来讲,就有广...  相似文献   

17.
正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少阳病证的主方,是临床上应用最多、治疗范围最广的经方之一,丹波元简曰:"伤寒诸方,唯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也有人说:"小柴从早开到晚,虽不中,也不远。"古今医家用小柴胡汤治疗发热病例最多,结合体质加减均可痊愈,近日笔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血瘀发热验案1则,现介绍如下。刘某,女,68岁,因下肢肿胀伴疼痛半个月,加重3d于  相似文献   

18.
王彦斌 《陕西中医》2004,25(3):274-275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丹波元简注云:“此方虽云治少阴,实为阳明少阳药也。”临床运用,凡肝郁证见四肢厥逆,肝胃不和以致痛厥,但可应用并不局限伤寒范围。余效其法而用之,治疗肝咳、心悸、胆怯、黄褐斑等,取得满意效果,现择举数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丹波元胤云:“此条,诸注失凿……脱,或然之词,宜为语助看”(《金匮要略述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伤寒论》及其研究文献中有关"两感证"论述的含义及谬误。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中"两感"概念的引证、分析及引述,分析《伤寒论讲义》中所谓"两感证"的释义,溯源《伤寒论》伤寒例篇中的相关论述,论证《黄帝内经》中"两感"概念和《伤寒论》伤寒例篇、《伤寒论讲义》中"两感"概念的不同。结果:《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及其相关文献中的"两感""传经"概念确有不同。结论:本结果为理清少阴病表证的证候特征及麻黄细辛附子汤的适用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