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耳科学领域中的免疫学(Ⅱ中耳和外耳免疫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急性中耳炎与炎症反应和免疫防御作用:急性中耳炎的病因是复杂和多因素的,鼻咽部和咽鼓管的病原菌能引起中耳的炎症,其特点是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伴鼓膜下白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的浸润,中耳腔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炎性介质,如廿烷类(eicosanoids)、细胞因子和组胺,清除渗出液和病原菌基于非特异性因素(如黏液纤毛清除系统  相似文献   

2.
中耳免疫性疾病一、中耳炎的免疫学因素1 急性中耳炎与炎症反应和免疫防御作用:急性中耳炎的病因是复杂和多因素的,鼻咽部和咽鼓管的病原菌能引起中耳的炎症,其特点是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伴鼓膜下白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的浸润,中耳腔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炎性介质,如廿烷类(eicosanoids)、细胞因子和组胺,清除渗出液和病原菌基于非特异性因素(如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和吞噬细胞)和特异性免疫应答[1] 。中耳的免疫防御屏障是中耳的淋巴组织,其可产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菌和病毒等作为抗原可以引起炎症反应;B淋巴细胞(分泌IgG、IgA和IgM)…  相似文献   

3.
急性中耳炎患儿在12周的急性期过后,转成慢性渗出性中耳炎者占5~10%;大约1/3的中耳渗出液细菌培养阳性。为了探讨细菌对渗出性中耳炎的影响,对21例慢性渗出性中耳炎患儿的中耳渗出液中的溶菌酶、乳酸胆铁质(反映渗出液中多核白细胞活性)、补体C_3和C_(5a)、以及多核白细胞趋化因子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中耳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双球菌及表面葡萄球菌。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可能是:渗出液中的细菌或来自激活补体的白细胞趋化因子驱使白细胞进入中耳;白细胞脱颗粒,释放出溶菌酶,溶菌酶损伤中耳组织,中耳上皮细胞分泌增加,上皮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中耳出现渗出液。21份渗出液标本测定结果表明,多核白细胞趋化因子的平均含量(0.81±0.25cm)明显高于对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渗出性中耳炎和急性中耳炎的渗液的溶酶体酶进行了活性定量研究。对象为渗出性中耳炎病程在一月以内、未接受抗生素治疗和鼓膜切开术者23例27耳及急性中耳炎应用抗生素一周后急性炎症消退仍有中耳渗出液者5例6耳。在鼓膜麻醉后切开鼓膜,用 Juhn-Tym 吸引装置或寺山氏吸引管吸取渗液,以渗出液的粘稠度分为浆液性、浆液粘液性和胶性三组,并取患者的各自血清作为对照。测定项目包括蛋白量及溶酶体酶的磷酸化酶、细胞自溶酶 D、硫酸脂酶的活性等。结果如下:(1)在中耳渗出液中,任何一  相似文献   

5.
分泌性中耳炎鼠模型中IL—1β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耳渗出液(MEE)中常检测到内毒素,认为它与分泌性中耳炎(SOM)的发病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内毒素或脂多糖诱导炎症受细胞因子的调控;其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炎症反应急性期发挥作用,并促进  相似文献   

6.
分泌性中耳炎可引起持久的病理改变 ,如鼓膜萎缩鼓室硬化 ,粘连性中耳炎及鼓膜穿孔 ,这是因为研究不同的中耳渗出性质不一而产生了不同病变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的中耳渗出对鼓膜固有层结构的影响。研究选用的大鼠 ,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无特异性病原菌组(SPF) ,阻塞咽鼓管口产生中耳无菌性渗出 ;第二组为上呼吸道感染组 (URI) ,阻管后 ,中耳有感染性渗出。在进行咽鼓管阻塞手术前 ,通过耳镜观察 ,所有鼠的中耳均正常。结果 :在 10 1例 SPF耳中 ,10耳因阻塞失败被排除。 4 1耳出现清晰的黄色血清样液体 ,被定义为“浆液性耳”。 9耳经过 2至…  相似文献   

7.
婴儿的急性中耳炎发病率很高,即使症状消失,中耳渗出液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如首次发生中耳炎以后的三个月时,鼓室存在渗出者占10%,而并发脑膜炎和乳突炎的机会近1%。中耳液体细菌培养以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居多,培养阴性者分别为13~50%。  相似文献   

8.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mediawitheffusion ,OME)是中耳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儿童中发病率很高,它以渗出液潴留在中耳腔而无急性感染表现为特征。持续的OME常导致听力损害、语言发育迟缓以及增加中耳炎急性发作的危险。但人们至今尚未完全阐明OME的发病机制。近年来一组体液递质 细胞因子(cytokine,CK)在OM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CK是低分子量的多肽或糖蛋白,其功能是调节细胞生长分化,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CK在OME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作一简要综…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流感嗜血杆菌不是5岁以上儿童中耳炎病例常见的病原菌。然而,作者最近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作者研究在24个月间(1975年1月—1976年12月)诊断为急性中耳炎的58例5—9岁的儿童病例,将每病例的中耳渗出液——鼓膜切开术切口处的脓液或中耳吸出液(48例)或鼓膜自发性溃破的脓性引流液(10例),分别培养于巧克力琼脂和5%羊血琼脂,并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鉴  相似文献   

10.
儿童急性中耳炎(AOM)后2/3出现分泌性中耳炎(SOM),90%中耳渗出迁延达3个月。21%~52%渗出液标本(MEEs)可检测到细菌,提示对持续渗出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流感嗜血杆菌是急、慢性渗出性中耳炎常见病原菌之一。作者用酶联免疫试验测定非典型流感嗜血杆菌诱发栗鼠患急性渗出性中耳炎过程中血清和中耳渗出物的抗体。动物感染后24小时,所有耳都发展成急性中耳炎,并持续7周。接种活细菌后一周,中耳渗出物抗体的滴度相当于或略高于血清标本的滴度,提示中耳渗出物的抗体是对诱发渗出性中耳炎细菌的反应,可能是在局部产生的。2周后血清和中耳渗出物  相似文献   

12.
分泌性中耳炎(SOM)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咽鼓管阻塞、中耳负压导致血管内液体渗漏形成中耳积液.后来有学者发现咽鼓管阻塞并非是引起SOM的必要条件,而中耳积液中炎症递质和炎性细胞的发现,证实SOM是一炎症反应和渗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耳炎的发生与免疫反应有关,已为许多学者证实。人们发现在中耳渗出液中有SIgA和病原体与抗体的免疫复合物,但对中耳粘膜免疫活性细胞(ICC)的研究还较少见。运用单克隆抗体免疫技术和在不同状态下喂养的小鼠,对耳粘膜的ICC进行了定量研究。选用6~8周无中耳感染的健康小鼠分成两组。一组各5只分别在无菌(GF)、无特殊病原菌(SPF)及正常(CV)状态下喂养,处死后做为正常  相似文献   

14.
中耳及乳突炎症可导致浆液性、粘液性、血性、脓性或混合性液体渗出。儿童中尤为常见。作者以成年健康猴为实验材料,人工堵塞其咽鼓管之咽口,借以引起急性实验性浆液性中耳炎。24小时后将其处死。对其粘骨膜进行光学显微镜、酶的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生物化学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的研究。发现:氧化酶及水解酶之活性在粘骨膜普遍增加;骨膜显示硷性磷酸酶强阳性反应;中耳浆液性渗液来自中耳上皮下小血管内血清,其理由如下:(1)中耳浆液性渗出液与血清之化学成份极为相似;(2)事先经颈静脉注射碳粒悬液的动物,碳粒已粘附于中耳上皮下血管壁;(3)超微结构显示基底膜已破裂,渗  相似文献   

15.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腔炎性渗出液的产生和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形成SOM的重要因素,细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被认为是形成SOM的主要生物因素.针对中耳黏膜感染及变态反应炎症进行治疗的同时改善咽鼓管功能是治疗SOM的关键.由2000年始,我们采用鼓膜穿刺加压灌注疗法(简称中耳PPP疗法),对76例(91耳)SOM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有效率达90.1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以霍乱毒素B(CTB)作为PsaA蛋白疫苗黏膜佐剂经鼻腔黏膜途径免疫在BALB/c小鼠体内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以及对肺炎链球菌急性中耳炎的保护作用。方法 6~8周龄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PsaA蛋白免疫(PsaA组,15μg PsaA蛋白),PsaA蛋白及CTB免疫(PsaA/CTB组,15μg PsaA/4μg CTB),CTB免疫(CTB组,4μg CTB),经鼻腔途径免疫,相同剂量和方法每周免疫两次,连续三周,末次免疫后两周收集鼻腔灌洗液、中耳灌洗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特异性IgA抗体反应;收集血清,检测特异性IgG、IgG1及IgG2a抗体反应;末次免疫后2周,小鼠经鼓膜注射14型肺炎链球菌,攻毒后5天组织病理学评估中耳炎症程度。结果PsaA/CTB组鼻腔黏膜免疫获得了较高水平的全面免疫应答:鼻腔、中耳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特异性IgA抗体水平明显高于PsaA组和CTB组(P<0.05);血清中特异性IgG、IgG1、IgG2a抗体水平明显高于PsaA组和CTB组(P<0.05);攻毒后5天PsaA/CTB组中耳炎症细胞数少于PsaA和CTB组(P<0.05)。结论 CTB是肺炎链球菌蛋白疫苗PsaA有效的黏膜免疫佐剂,黏膜免疫也是PsaA有效的免疫途径,该免疫策略研究为新一代肺炎链球菌疫苗的设计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粘附分子表达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灭活未分类流感嗜血杆菌制备小白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了解中耳粘膜的病理改变,检测其对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小白鼠粘附分子Mac-1和L-selectin的表达明显增加,伴有相应中耳粘膜病理改变。结论 死亡的细菌可能作为一种抗原,导致中耳粘膜的炎症反应及中耳渗出,粘附分子Mac-1及L-selectin的表达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小儿急性中耳炎常后贻中耳渗液。作者们按耳科标准诊断法对107例2个月到12岁的急性中耳炎患儿进行随诊观察:如在2~13周(平均50天)的随诊期间不再有中耳渗液,定为痊愈;如每次来诊总有渗液存留,则定为持久性中耳渗液。据统计分析,62例(57.9%)在观察期间痊愈;45例(42.1%)遗留中耳渗液。还发现:不足24个月的婴儿发生持久性渗液的危险率比超过两周岁的儿童高3.8倍(P<0.001);白人小儿比黑人高2.8倍(P<0.01)。其他因素如性别、感染属于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所用药物和母亲所提  相似文献   

19.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导致儿童期耳聋的常见疾病,但SOM的发病机制并未阐明。由于多数患耳渗出液中检出细菌内毒素(80%~90%),远高于细菌的检出率(38%),故细菌内毒素被认为是SOM的重要病因。已有实验发现内毒素激发中耳粘膜炎症反应,促进  相似文献   

20.
Ehrlich(1877)发现肥大细胞存在于各种动物不同器官的结缔组织内,其胞质的颗粒中含有组织胺等生物活性物质。近来在人中耳渗液及实验动物引起的中耳炎性渗液中均发现含量较高的组织胺,从而推测肥大细胞在中耳炎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作者在本文中对正常人鼓室粘骨膜及急、慢性中耳炎时中耳活检标本的肥大细胞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病理标本取自70个病人(男39,如1人),共83份。其中急性炎症26,慢性炎症57,两组肥大细胞计数的对比采用方差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