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病例报告
例1患者,男,63岁,因"中上腹胀20天"于2013年8月12日入院。入院前20天患者出现上腹胀,以进食后明显,无腹痛,无恶心呕吐,伴腹泻,解黄色烂便,每日3~4次,无畏寒发热,无胸闷气促。当地对症治疗后,腹泻好转,仍感腹胀,伴腹围增大;当地查胃镜:浅表性胃炎;上腹彩超:早期肝硬化、腹水、胆囊小息肉。转本院就诊,门诊以"腹水查—肝硬化"收住入院。 相似文献
3.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42岁。因腹痛半月伴腹泻1周入院。患者半月前食海鲜后出现腹部隐痛,呈阵发性,位置不固定。1周后腹泻,10余次/日。于其它医院查便潜血阳性,血WBC16.1×109/L,分属正常;治疗1周无好转。入院查体:皮肤无紫癜,心肺无异常发现,腹部无明显压痛和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钟,四肢无浮肿。血WBC18.7×109/L,分属正常。给予抗炎、抑酸、胃黏膜保护治疗。第三天查血WBC26.3×109/L,中性粒细胞0.37,嗜酸性粒细胞0.53,淋巴细胞0.09,单核0.02。胃镜检查见胃窦部溃疡、十二脂肠降段隆起性病变性质待查、十二指肠炎;H… 相似文献
4.
例1男性,52岁。因反复腹泻伴脐周隐痛5月余入院。体重下降约15 kg。体格检查:消瘦,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血白细胞20.4×109/L、嗜酸性粒细胞65%;白蛋白26.4 g/L。大便黄稀、偶见脓细胞,细菌培养及涂片查真菌阴性。血吸虫试验阴性。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正常。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钡灌肠提示慢性结肠炎;乙状结肠病理检查提示黏膜组织慢性炎症伴明显嗜酸性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细胞胃肠炎(EG),予强的松30 mg/d治疗,腹泻好转(每日1~2次),无腹痛。1年后患者腹泻又加重,每日3~5次,并下肢水肿。血白细胞14~32.2×109/L,嗜酸性粒细胞41%~53… 相似文献
5.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tis,EG)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罕见疾病,以周围血中嗜酸粒细胞增高及胃肠道局部或弥漫性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本文报道EG致血性腹水1例.患者,男,15岁,以恶心、呕吐、乏力、间断腹泻10d入院.化验检查显示血WBC18.28×109/L,嗜酸粒细胞57.61%.腹水血性,蛋白46g/L,白细胞7040×106/L,嗜酸性粒细胞68%,李凡它试验(+).彩超和CT示腹水和右半结肠管壁增厚.胃镜示重度多灶性红斑渗出性食管炎、胃炎和十二指肠炎,食管下段黏膜色泽晦暗,呈环形色素沉着和颗粒样增生.结肠镜示回肠末段、阑尾开口处及升结肠黏膜呈显著的水肿、肥厚、渗出、颗粒样增生和管腔狭窄等炎性改变.内镜活检病理示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该患者经强的松治疗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嗜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本文总结分析4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病理表现及治疗。注意本病的诊断线索,结合内镜病理等检查,同时排除其他疾病是诊断EG的关键,激素是治疗EG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16岁.因腹部剧烈疼痛2 d,水泻1 d于2003年6月23日16时入院.患者于6月22日上午11时因血尿行肾盂静脉造影检查后,出现腹部剧烈疼痛,于下午3时至我院急诊科留院观察治疗,查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正常,以头孢噻肟钠及654-2静脉滴注治疗,疗效不显,于当晚又出现水泻十余次,伴恶心、剧烈呕吐,呕吐胃内容物,腹痛阵发性加剧,于第2天收入外科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预后,并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对12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黏膜型EG患者常以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为主要表现。肌层型以肠梗阻为主要表现,可有腹痛、便秘。浆膜型以腹痛、腹胀、腹水为主要症状,可伴恶心、呕吐等。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0.445±0.202,0.327±0.018),以成熟型为主,其变化随症状的有无而增减。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正常。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细胞。内镜表现多为黏膜片状糜烂、浅溃疡、散在充血斑或出血点,以十二指肠、胃窦、和回肠末端、回盲部最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治疗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嗜酸细胞、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 ,5 7岁 ,因“腹胀、纳差、乏力伴有稀便 10d ,加重 3d”于 2 0 0 0年 9月 14日入院。近 5d有腹泻史 ;偶有盗汗。 1984年曾患结核性腹膜炎 ,经抗结核治疗 (三联 ) 6个月 ,症状缓解 ,能坚持日常工作。 1986年再次复发 ,且发现血性腹水 ,再次抗痨治疗 6个月 ,腹水消失 ,日常工作时无任何不适。 2 0 0 0年 4月因急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 ,术中无输血史。无过敏史。入院检体kPa:体温 36 .0°C ,脉搏82次 /min ,呼吸 18次 /min ,血压 17.5 / 10kPa。神清 ,营养佳。全身表浅淋巴结未触及 ,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部高度膨隆 ,肝脾肋… 相似文献
1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多样性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临床表现多样性,、非特异性以及误诊的主要原因。方法:对4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生化和特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分析EG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结果EG患者多以消化不良为首发症状,可伴腹泻。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肠梗阻和/或腹水。症状与嗜酸细胞浸润所累积的部位和深度有关。误诊原因:(1)对EG认识不足,缺乏内镜下足够部位和深度的黏膜活检;(2)对腹水患者未行腹水涂片检查嗜酸细胞;(3)腹腔镜检查不普及。结论 EG多以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胃肠道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关键。浆膜病变应查腹水嗜酸细胞,腹腔镜检查有助于此类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31岁。主因腹痛、腹泻伴腹胀40d住院。主诉:入院前40d无明显原诱因出现腹痛、腹泻,腹痛以上腹部为主,隐痛,大便由1次/d转为2~4次/d,呈黄色糊状便,无黏液及脓血便,伴有腹胀且逐渐加重。病程中无乏力、发热、盗汗。未出现过皮疹、口腔溃疡及关节疼痛。曾在外院行C13呼气试验阳性,口服泮托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标准三联抗HP治疗及吗丁啉促动力治疗无效,腹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预后,并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结果 8例EG患者多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低热或腹胀、便秘等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细胞.EG的内镜检查表现没有特异性,多为黏膜片状糜烂、浅溃疡、散在充血斑或出血点,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治疗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结论 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嗜酸细胞、腹水嗜酸细胞增多,尤其是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亦称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疾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发热等,部分患者有特殊食物过敏史。约80%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高达15%-70%。Kaijser于1937年首先报道,迄今世界文献报道约300余例。 相似文献
19.
背景: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诊断往往延迟。目的:探讨EG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EG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内镜、影像学和治疗的资料。结果:10例EG患者的平均年龄41.9岁,4例有过敏史或哮喘史,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25 d。临床均表现为腹痛,伴腹胀、腹泻或呕吐;8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CT示7例胃和小肠壁广泛水肿,分层状肠壁增厚或腹腔积液。内镜检查发现6例胃窦、十二指肠或空肠黏膜充血糜烂。所有病例经胃肠黏膜活检和(或)腹水检查明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7例患者予泼尼松治疗有效,1例停药后复发。结论:EG可能并非罕见,腹痛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腹痛患者CT发现胃肠壁均匀水肿或分层状肠壁增厚,或伴腹水,需考虑EG,多部位包括十二指肠降部多点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发现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和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20.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属于原发性嗜酸粒细胞性胃肠道疾病,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异常浸润为主要病理组织特征,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少见胃肠道疾病[1].可累及整个消化道,好发于胃和小肠[2].该病因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故误诊率较高.本研究收治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以反复腹痛、小肠穿孔为主要症状就诊.现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