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巯咪唑致全血细胞减少及肝损伤的治疗对策,为临床药师参与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用药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结合病例特点,从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治疗效果评估、治疗方案调整和药学监护等方面提供药学服务.结果 医生采纳临床药师的建议,患者药源性全血细胞减少及肝损伤情况好转,生化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药师应充分了解...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反应导致的肝脏损伤。随着用药种类和不合理用药的日益增多,DILI发病率、病死率不断增高,因此,加强对DILI的研究及预防监测非常重要,该文就DILI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1例37岁女性患者,因"心悸消瘦1个月,肝酶明显升高"入院,入院诊断为"甲亢、肝功能损伤"。入院后,给予该患者口服甲巯咪唑行抗甲亢治疗,10 d后复查肝功结果显示肝酶升高,遂停用甲巯咪唑并行131I同位素治疗,之后再次小剂量给予甲巯咪唑,发现患者肝酶急剧升高。临床药师根据患者既往检查指标,对患者整体治疗过程进行药学监护,考虑可能是甲巯咪唑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药师结合诊治指南明确药物性肝损伤规范诊断,协助医师优化治疗方案,同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经停药及保肝治疗10 d,患者肝酶恢复正常予以出院。  相似文献   

4.
甲巯咪唑致胆汁淤积型肝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51岁女性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服用甲巯咪唑5mg,1次/d,10d后出现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大便呈灰白色,第15天停用甲巯咪唑。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184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15U/L,总胆红素(TBil)41.6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8.6μmol/L,碱性磷酸酶(ALP)342U/L。考虑为药物所致胆汁淤积型肝损伤。遂静脉滴注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150mg,1次/d和注射用复合辅酶400U,2次/d。保肝治疗第7天ALT150U/L,AST67U/L,TBil28.7μmol/L,DBIL19.1μmol/L;第13天A坍93U/L,AST57U/L;第28天ALT62U/L,AST45U/L。TBil11.1μmol/L,DBil5.8μmol/L。  相似文献   

5.
24例甲巯咪唑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甲巯咪唑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发生特点与规律,为防治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有关甲巯咪唑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黄疸)的个案报道,并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 获8篇个案报道,共计24例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23例;年龄48~58岁共8例,均为女性,占33.33%;其次为37~47岁共7例,均为女性,占29.17%。合并用药与甲巯咪唑单次给药相比,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发生率未见差异(25.00% vs 25.00%,P>0.05);诱导期以21~35 d为主,占比58.33%,其次为7~21 d,占比37.50%。药物与不良事件因果关系诺氏(Naranjo''s)评分肯定4例(16.67%),很可能20例(83.33%)。结论 中年女性甲亢患者为甲巯咪唑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高危人群,宜对其进行中短期用药监护,权衡利弊,尽量避免和减少药源性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6.
异烟肼(isoniazid,INH)是化学预防、治疗结核病的重要药物之一,是四大一线抗结核病药物中至关重要的首选药物。一系列研究表明异烟肼具有肝脏毒性,而其肝损伤机制仍未阐明。对异烟肼肝毒性与其代谢物、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的关系进行阐述。综述现阶段潜在的异烟肼肝毒性机制研究,为后续深入揭示该方面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某些化学物致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畅  廖明阳 《毒理学杂志》2004,18(3):196-198
肝脏位于胃肠道与机体其他部位之间的战略重地,担负着机体许多重要功能,同时也是外源性化合物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肝脏这种独特的血管布局和分泌、合成、代谢功能决定其为毒物作用的主要靶点。外源性化学物引起肝损伤的机制很复杂,目前对肝损伤机制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现就外源性化学物致胆汁淤积、细胞骨架破坏、线粒体损伤、活性氧或活性氮介导损伤、促炎症细胞介导等致肝损伤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异甘草酸镁治疗甲巯咪唑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DILI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熊去氧胆酸保肝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异甘草酸镁进行保肝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424)。治疗4周后,试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碱性磷酸酶(AK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除TBil低于治疗前(P<0.05)外,ALT、AST及AK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CD4+ T淋巴细胞占比高于治疗前,试验组CD4+ CD25+/CD4+低...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损伤(DILI)占总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9.5%,由药物引起的肝病占非病毒性肝病的20%~50%,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15%~30%。在我国肝病中,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病(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肝损伤),发病率较高,但由于其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或较隐匿,常常不易被发现和确诊。本文通过对药物性肝损伤的症状、发病机制及诊断预防等方面进行总结,旨在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发展,寻找行之有效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1例65岁女性患者,因甲亢服用甲巯咪唑(20 mg/d)治疗,1个月后出现严重黄疸,被诊断为胆汁淤积性肝炎,先后2次住院进行降黄疸治疗,在停药50 d后黄疸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1.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与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南月敏  姚希贤 《河北医药》2002,24(11):851-853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大多数药物在肝内经生物转化排除 ,在此过程中 ,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直接作用或免疫机制造成肝脏的损害和病变。肝脏的病理状态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并可影响疗效和引起不良反应。近年来 ,随着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 ,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亦相应增加。药物性肝病占所有住院黄疸病例的 2 %~ 5 % ,占急性肝炎病例的 10 % ,5 0岁以上患者中达 40 % [1-3 ] 。暴发性肝炎中2 0 %~ 5 0 %与药物有关[2 ,4] ,中草药所致肝损害占药物性肝病的 3 0 % [5] 。但由于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生化与肝组织病理等方…  相似文献   

12.
13.
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琴  王晓萍  强磊 《药学研究》2022,41(9):595-599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所引起的肝损伤,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之一。药物性肝损伤在我国的发生率偏高,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病。在欧美,药物性肝损伤是引发肝衰竭的主要原因。尽管人们早已意识到药物性肝损伤的危害,但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诊断标记物特异性不强,导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常常无法及时被确诊,最终发展为肝衰竭甚至死亡。已知目前有超过1 100种药物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肝损伤。因此,本文主要总结了不同类型药物诱发肝损伤的不同作用机制,为日后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肝病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发病率不断攀升。肝损伤是各种肝脏疾病共有的一种病理状态,其持续恶化会导致肝硬化、肝纤维化、肝癌等疾病。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在保肝作用方面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黄酮类化合物毒性低、不良反应小,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学者重视,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近十年,尤其是近三年来国内外黄酮类化合物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已知多种致病原因可导致肝损伤 ,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等。各种有害因素所致的肝损伤可表现为肝坏死、脂肪肝、胆汁郁积、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等。对肝损伤的防治目前仍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课题。通过建立实验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研究肝病的发生机制 ,筛选保肝药物 ,探索保肝作用原理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实验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分类、造模方法、检测指标及造模剂作用原理等有关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1 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1 1 四氯化碳性肝损伤 四氯化碳 (CCl4)溶于精制植物油。急…  相似文献   

16.
谢先德 《中国药业》2006,15(11):55-56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致肾损害的特点及防治.方法收集与马兜铃酸有关的不良反应,分析其安全性.结果与结论合理应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了解其发病机制是减少肾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药房》2019,(14):2013-2016
目的:为深入研究菊三七的毒性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菊三七""毒性机制""肝损伤""肝窦阻塞综合征""Gynura segetum""Toxicity mechanism""Liver damage""HSOS"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0年1月-2019年1月发表的中英文相关文献,对菊三七致肝损伤及其毒性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文献70 922篇,最终纳入有效文献42篇。菊三七致病的靶器官为肝脏,而菊三七诱发肝功能衰竭的毒性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较多研究者普遍认为菊三七致肝损伤是与其所含的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As)经肝代谢后生成的毒性成分有关系。不饱和型PAs、PAs毒性代谢物及细胞色素P450酶3A在菊三七诱发肝毒性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分子学水平的研究表明,不饱和型PAs可使细胞器受损、内皮细胞损伤、细胞凋亡等,进而产生较强的肝细胞毒性;且PAs诱导的肝损伤与谷胱甘肽的减少和细胞外基质降解也有密切关系。代谢组学的相关研究则从机体的整体角度出发证明了胆汁酸和氨基酸等代谢异常亦可能与其肝毒性有关。但目前对于菊三七致肝损伤的研究多集中于从毒性代谢物和细胞分子毒性的角度来研究,大多仅通过对某一两个毒性成分从某个单一角度采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中药毒性及其机制的探究,而对于菊三七致肝损伤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较少。因此,今后研究者可应用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科学,采用系统的、综合的研究思路和手段从整体水平上动态的对一个体系加以阐述探究。  相似文献   

18.
邓昕雨  马骁 《中药与临床》2022,(5):118-123+128
肝损伤是指以肝细胞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系列危险病理状态,严重时可导致肝衰竭。肝损伤作为各类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对于肝损伤的研究仍集中于对致病因素的探讨和治疗药物的挖掘,机制探讨尚不全面。本文以肝损伤的致病机制为切入点,对肝损伤的发生发展及其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进行论述,为肝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前,肝脏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四氯化碳(CC14)是一种常见的肝毒性化合物,可诱导急性肝损伤、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肝脏疾病的发生。CC14诱导的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保肝药物的筛选,且药理学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对该类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CC14诱导肝损伤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和中药干预情况,为进一步阐明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预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甲巯咪唑致药物性狼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35岁女性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给予甲巯咪唑(10 mg,1次/d)、维生素 B4(10 mg,3次/d)和鲨肝醇片(50 mg/片,1片/次,3次/d)口服。服药1周,因白细胞计数降低,甲巯咪唑减量至10 mg,1次/d,同时加用盐酸小檗胺片(4片,3次/d)。服药16 d,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至37.8℃,四肢出现红色皮疹、瘙痒,伴周身关节疼痛。服药10 d,双手食指及中指近端指间关节、右手食指及中指掌指关节轻微肿胀、压痛(﹢),双腕关节、双踝关节及双膝关节压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41 mm/1 h,C反应蛋白31 mg/L,抗核抗体( ANA)1:310,组蛋白抗体( AHA)(﹢)。停用甲巯咪唑,其他药物继续原剂量口服。随后,患者关节疼痛和肿胀情况逐渐好转。停药半年后, ANA和AHA转为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