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6/2021-06于我院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PDR患者173例173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组(118例118眼)和下降组(55例55眼)。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和术中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变化的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下降组的糖尿病病程、合并黄斑病变患者比例、血清TC、TG、LDL-C、HbA1c、血管闭塞、增生视网膜牵引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HDL-C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17a(OR=4.526)、合并黄斑病变(OR=4.983)、HbA1c>6.25%(OR=4.283)、血管闭塞(OR=5.216)、增生视网膜牵引(OR=4.765)均是导致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并研究影响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行玻璃体手术或巩膜扣带术成功复位病例,所有病例病程少于1个月,按术前视网膜脱离是否累及黄斑区进行分类,术前和术后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随访半年.结果 共收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01只眼,其中脱离累及黄斑区为78只眼.行玻璃体手术为36只眼,巩膜扣带术为65只眼,术后半年内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一个月时复查OCT,在玻璃体手术组和巩膜扣带术组分别有55.56%和72.31%的患眼存在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异常,其中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多见.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有影响(x2=23.65,P<0.01).在巩膜扣带术组,术前视网膜脱离是否累及黄斑对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有影响(x2=30.331,P<0.01),对术后视力提高程度有影响(F =8.150,P<0.01).结论 视网膜脱离修复术的手术方式对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有影响.行巩膜扣带术病例如术前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术后出现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异常的可能性大,术后视力恢复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相干光断层扫描(OCT)中不同位置的高反射灶是否与视力预后相关,并观察抗VEGF治疗后OCT中高反射灶的变化情况。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3年2月至2016年8月糖尿病黄斑水肿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的患者28例。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在基线及末次访视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OCT检查。采用Heidelberg Spectralis OCT获得通过中心凹的黄斑区OCT图像,计数所扫范围内97幅B扫描中视网膜各层和玻璃体腔所有高反射灶的数量。平均随访(4.96±1.37)个月。分析不同位置高反射灶数量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基线及末次随访的最佳矫正视力、中心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各层高反射灶的数量、所扫玻璃体腔高反射灶数量与所扫玻璃体腔总面积的比值(RATIO)。结果 内层视网膜中高反射灶数量为(156.00±118.76)个,外层视网膜为(3.79±5.25)个,RATIO为0.05±0.06。28眼(100%)均能在内层视网膜见到高反射灶,17眼(60.71%)在外层视网膜可见高反射灶。末次随访视力与基线期外层视网膜中高反射灶的数量呈明显的负相关(r=-0.506, P=0.006),与RATIO也呈负相关(r=0.462, P=0.013),而与内层视网膜中高反射灶的数量不相关(r=-0.163, P=0.408)。经抗VEGF治疗后内层视网膜及外层视网膜中高反射灶的数量均明显减少,而RATIO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经抗VEGF治疗的糖尿病黄斑水肿中,外层视网膜高反射灶的数量与视力预后呈明显负相关,而内层视网膜内高反射灶数量则与视力预后不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1/2015-01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21例160眼,分为正常对照组40例50眼和糖尿病组81例110眼,其中糖尿病组分为低HbA1 c组( HbA1 c≤7.0%)和高HbA1 c组( HbA1 c>7.0%)。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CT )于白内障摘除术前、术后1 mo进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总容积的检查。分析 HbA1 c值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白内障术前、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糖尿病组的厚。低 HbA1 c 组与高 HbA1 c 组术前、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总容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HbA1 c组术前、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比正常组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bA1c 与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r=0.254,P<0.01)、术前黄斑区容积(r=0.276,P<0.01)、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r=0.349,P<0.01)、术后黄斑总容积呈正相关(r=0.286,P<0.01)。结论:HbA1 c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术前HbA1 c高于7.0%的白内障患者,应积极随访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时干预,保护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外核层厚度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43例(43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硅油填充的RRD患者,根据视网膜脱离是否累及黄斑区,分为黄斑区脱离组(n=30)和黄斑区未脱离组(n=13)。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行海德堡Spectralis OCT扫描,检查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术前术后及两组之间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ONLT),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一步探讨其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RRD患者术前ONLT平均为(102.96±33.79)μm,术后3个月时为(106.12±36.00)μm,患眼术前ONLT与术后3个月时的ONLT呈正相关(r=0.99,P<0.001)。患眼术后3个月的ONLT与最终的logMAR BCVA呈负相关(r=-0.73,P<0.001)。黄斑区脱离组术前术后ONLT均低于黄斑区未脱离组(均P<0.001)。黄斑区脱离组的术后视力同样也低于黄斑区未脱离组(P<0.001)。结论根据黄斑中心凹的ONLT可以预测RRD患者术后视力,黄斑区脱离型RRD患者术后ONLT和视力均低于未脱离型RRD。  相似文献   

6.
张旭  沈丽君 《眼科研究》2012,30(1):67-71
背景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取出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高,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率是研究的热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确认适宜的取油时机,是否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目的 OCT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取出术前黄斑区视网膜的解剖形态,分析影响硅油成功取出的因素.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9例55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联合硅油填充术者40例45眼,术后3~6个月,OCT检查黄斑区形态,行硅油取出术,随访时间均为硅油取出术后1年以上.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前、硅油取出术前和硅油取出术后1年患眼黄斑区的OCT表现以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检查黄斑裂孔愈合标准分为一类愈合及二类愈合.结果 硅油取出前OCT示40眼视网膜成功复位,占88.89%,其中2眼裂孔愈合,裂孔边缘消失,属于一类愈合;38眼裂孔边缘平贴于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层,但中心凹处神经纤维层存在缺损及RPE层暴露,属于二类愈合.硅油取出术后,二类愈合眼中l眼于术后2年发现视网膜脱离复发;联合硅油填充术者40例45眼术前BCVA为1.93±0.06,硅油取出后1年BCVA为1.16±0.07,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 结论 OCT检查可以作为硅油取出的术前评估.OCT证实黄斑裂孔闭合或黄斑裂孔的贴附眼可行硅油取出术;OCT检查示黄斑裂孔未闭合的贴附眼行硅油取出后预后较差,是视网膜再脱离的危险因素之一,需长期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7.
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功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Ⅵ期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改善情况及影响视功能预后的因素,并用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fERG)评价视功能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PDR Ⅵ期患者113例130眼经标准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术前OCT检查及术中所见,分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合并显著黄斑病变组(99例113眼)及未合并黄斑病变组(14例17眼)两组。行OCT及mfERG检查,对手术前后视力、mfERG P1波振幅密度、OCT形态学改变、手术并发症及预后等进行重点分析。结果:术后视力改善率63.1%(82/130),视力在0.05以上者从术前19眼(14.6%)提高到术后61眼(46.9%),其中56眼视力>0.1。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未合并黄斑病变组术后视力改善率(88.2%)及术后视力>0.1所占比例(94.1%)均高于合并显著黄斑病变组(59.3%和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mfERG各环P1波反应密度较术前增加,并随着时间延长,改善更加明显(P<0.05),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未合并黄斑病变组术后mfERG(1+2)环P1波反应密度高于合并显著黄斑病变组(P<0.05)。结论:PDRⅥ期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功能改善;mfERG一阶反应的后极部各环P1波反应密度增加,且随时间延长,改善更加明显;未合并黄斑病变组术后视功能改善优于合并显著黄斑病变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经抗VEGF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后黄斑水肿(DME)转归与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41例(79眼)重度NPDR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患者HbA1c水平分为4组:A组11例(21眼),患者HbA1c≤6.5%;B组10例(19眼),患者HbA1c> 6.5%~8.0%;C组10例(20眼)患者HbA1c>8.0%~9.0%;D组10例(19眼),患者HbA1c>9.0%。所有患者眼内先行注射康柏西普0.05 mL,术后1周内接受常规532 nm氩绿激光PRP治疗。康柏西普的眼内注射频次为每月1次,共3次。所有患眼均行黄斑部OCT检查,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平均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AT)及黄斑部体积(CV)。应用两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分析4组患者间及不同时间CMT、CAT、CV的差异。结果 经两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不同HbA1c水平和不同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累及黄斑区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的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及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法:回顾分析5a随访的47例47眼累及黄斑区视网膜脱离患者,并将其分成两组:黄斑脱离≤7d组和>7d组。间接眼底镜行眼底检查,并行TOPCON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患者47例术后5a较术后3mo平均术后BCVA增加1.60±0.02行。≤7d组术后5a的BCVA为0.53,>7d组为0.25,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8)。≤7d组术后BCVA≥0.4者28例,而>7d组术后BCVA≥0.4者7例(P<0.01)。5a术后随访间接检眼镜检查表明,视网膜脱离均复位。而OCT显示视网膜下液1眼(2%),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组织堆积1眼(2%),这2例患者术后5a的平均视力只有0.13,明显低于其他45例,术后5a平均BCVA视力为0.54(P=0.025)。术后视网膜较厚组BCVA明显高于视网膜较薄的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08)。结论:累及黄斑的视网膜脱离时间对术后视力的恢复有很大影响,呈负相关,同时术后视力在较长时间里仍会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视网膜的厚度与术后视力呈正相关性。我们建议对于某些术后复位良好而视力不佳者进行OCT扫描,以便发现视力不佳的原因。本研究对临床预测评估累及黄斑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潜在视功能恢复的情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及探讨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由同一术者完成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患者102例(117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PDR Ⅳ期组36只眼(85.71%),PDR Ⅴ期组27只眼(69.23%),PDR Ⅵ期组19只眼(52.78%)术后视力提高.(2)在PDR Ⅳ期组中,玻璃体积血时间小于2个月组术后视力改善率高于2~3个月组(x2=4.621,P=0.032); 2~3个月组和大于3个月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P=1.000).(3)一次术后总的视网膜解剖在(复)位数为112只眼(95.73%),PDR Ⅳ期组41只眼(97.62%),PDR Ⅴ期组38只眼(97.44%),PDR Ⅵ期组33只眼(91.67%).(4)玻璃体再出血情况:术后保留灌注液组9只眼(17.31%)、C3F8填充组4只眼(13.33%)、硅油填充组6只眼(17.14%)发生玻璃体再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251,P=0.882).术前行PRP组3只眼(6.52%),未行PRP组16只眼(22.54%)发生玻璃体再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1,P=0.042).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能有效地改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掌握恰当的手术时机对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视网膜病变(DR)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01/2020-10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就诊的204例T1DM患者,根据眼底表现将患者分为DR组(71例)和无DR组(133例),其中DR组包括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48例)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23例)。采集其临床资料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DR/PDR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R/PDR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结果:T1DM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DR有关(P<0.05)。病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合并高脂血症、DN、DPN与PDR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OR=1.130,P<0.001)和HbA1c(OR=2.734,P<0.001)是发生DR的危险因素; 病程(OR=1.144,P=0.005)和合并DN(OR=6.500,P=0.001)是发生PDR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和HbA1c预测DR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0、0.727,截断值分别为15.1a,8.2%,敏感性分别为50.7%、76.1%,特异性分别为86.5%、59.4%。病程预测PDR发生的AUC为0.713,截断值为18.5a,敏感性为73.9%,特异性为60.4%。

结论:T1DM患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发病年龄较晚有关。糖尿病病程和高血糖是DR的主要影响因素。HbA1c与DR的发生相关,DN与PDR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闫秀丽  王钦  陆相庆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10):1709-1713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21-01/2022-01本院收治的18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54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68例)和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61例)。同期按照年龄、性别分层随机选择70例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出院后随访1a,根据DR患者是否发生视力残疾,分为预后不良组(40例)与预后良好组(8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TLR4、VEGFA水平;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DR发生的影响因素; 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TLR4、VEGFA水平诊断DR及预测预后的临床价值。

结果:对照组、NDR组、PDR组和NPDR组间TLR4、VEGFA水平比较均具有差异(F=935.753、516.936,均P<0.05),各组两两比较均具有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中TLR4、VEGFA表达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LR4、VEGFA、病程、HbA1c均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ROC结果显示,血清TLR4、VEGFA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DR的AUC分别为0.869、0.862、0.931,血清TLR4、VEGFA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DR患者视力残疾的AUC分别为0.864、0.863、0.938。

结论:DR患者血清中TLR4、VEGFA表达均上调,二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估DR发生及预后不良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陕西地区汉族人群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6-01/2017-01在我院治疗的38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DWR)组181例,增生期DR(PDR)组62例和非增生期DR(NPDR)组143例。另外,收集120例非糖尿病且无视网膜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联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Nrf2基因启动子rs672196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

结果: DWR组与对照组比较,rs6721961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差异(P>0.05); PDR组和NPDR组分别与对照组和DWR组比较,突变纯合子(AA基因型)和突变基因(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和NPDR组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s6721961位点A等位基因与DR发生相关(OR=1.532, 95%CI :1.169~2.008, P=0.014)。

结论: Nrf2基因多态性可能与DR遗传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清Adropin蛋白和脑啡肽酶水平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10/2019-01年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6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DM组)59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组(DR组)108例,DR组包括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组(NPDR组)45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组(PDR组)63例。另选取5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测量四组研究对象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BMI=体质量/身高2(kg/m^2)。测定空腹静脉血糖(F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红蛋白(HbA1c),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dropin蛋白(AD)和脑啡肽酶(NEP)水平,AD、NEP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者各自独立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结果:与NC组相比,DM组、NPDR组、PDR组的AD水平逐渐降低,以PDR组最低(P<0.05)。各组NEP水平逐渐升高,以PDR组最高(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FPG、HbA1c、NEP为AD的独立危险因素,BMI、FPG、HbA1c、AD是NEP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AD水平随着DR的进展而降低,NEP水平则随着DR的进展而升高,表明血清AD和NEP有可能参与了DR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徐芳  赵淼焱  刘菊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6):1052-1055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01/2015-01在我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00例100眼,将患者分为3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患者34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组36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30例。再根据OCT的视网膜黄斑区扫描结果,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成两组:糖尿病黄斑水肿( 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组28例,无糖尿病黄斑水肿组38例。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35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距黄斑中心凹不同距离的脉络膜厚度和鼻侧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随着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加重,距黄斑中心凹不同距离的脉络膜厚度均呈下降趋势,NPDR和PDR组患者距黄斑中心凹不同距离的脉络膜厚度薄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R组患者距黄斑中心凹不同距离的脉络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DME患者和非DME患者距黄斑中心凹不同距离的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厚度与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HbA1 c、眼轴长度、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logMAR BCVA之间有相关性( P<0.01)。 NDR组和NPDR组患者的PSV和EDV明显低于对照组, RI高于对照组, PDR组患者的PSV和EDV明显低于其他三组,RI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脉络膜厚度呈下降的趋势,脉络膜厚度监测有利于全面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6.
张建文  马丽  马凤仙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262-2266
目的:探讨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方法:用眼底镜和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对631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进行眼底检查,采集可能与DR发生发展的相关指标。结果:(1)检出DR患者205例,患病率32.5%(95%CI:28.82%~36.15%);其中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134例占21.2%(95%CI:18.04%~24.44%);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71例占11.3%(95%CI:8.78%~13.72%)。(2)单因素分析显示:无视网膜病(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轻、中、重度NPDR和PDR患者间在人均经济收入、居住环境、是否应用胰岛素治疗、合并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坚持锻炼、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 hours’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收缩压(systaltic blood pressure,SBP)、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尿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ate excretion rate,UAER)、血清肌酐(serum crem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方面的暴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显示:DM病程长、HbA1c、UAER水平高,不坚持体力锻炼者DR发生发展的风险增加,无DN和DPN合并症者DR发生发展的可能性降低(P<0.05,P<0.01)。结论:T2DM患者有较高的DR患病率。DM病程长、HbA1c水平高,不坚持锻炼是DR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合并DN和DPN及UAER的改变可作为DR发生发展的预示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玻璃体积血(VH)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6-11/2018-11收治的DR患者16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R患者发生VH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果:选取165例DR患者中59例59眼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包括NPDR轻度18例18眼,NPDR中度21例21眼,NPDR重度20例20眼,106例106眼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其中87例87眼发生VH,发生率为82.1%; 无VH组和VH组间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肌酐(CRE)比较有差异(P<0.05); 以是否发生VH为因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HbA1c是V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DL是VH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

结论:HbA1c和HDL是影响DR患者发生VH的独立相关因素,临床中应严格控制血糖和血脂,减少DR进展为VH的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在我院行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00例600眼,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为低视力标准,根据眼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程度按照2002年国际临床分类法分为:A组(无明显视网膜病变)237眼,B组(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363眼,其中B组分为:轻度NPDR177眼,中度NPDR150眼,重度NPDR36眼。回顾性分析其导致低视力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7d最佳矫正视力<0.3者,A组41眼(17.3%),B组103眼(2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流行病学方法对影响术后早期视力的5项因素进行分析,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5项因素的结果,晶状体核硬度(OR=4.065,95%CI:2.289~7.312);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3.781,95%CI:2.256~6.439);DR分期(OR=3.987,95%CI:2.678~6.894);术后角膜水肿(OR=1.089,95%CI:1.017~1.072);年龄(OR=1.687,95%CI:1.171~2.416),然后分别对晶状体核硬度、HbA1c、DR分期、术后角膜水肿这4种低视力因素进行方差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晶状体核硬度、HbA1c、DR分期、术后角膜水肿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早期低视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血小板分布宽度( 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及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IB)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2-06/2014-05在我院眼科及内分泌科住院的DR患者99例(非增殖期48例,增殖期51例),同时选取50例无DR糖尿病患者和50例无糖尿病健康人进行对照。采集基本资料,抽空腹血行PDW、FIB、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检查。
  结果:糖尿病各组人群 PDW 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6.6%±1.2%)(P<0.05),且随DR病变分级的增加, PDW 水平显著增加,分别为17.6%±1.8%,19.1%±2.1%,2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糖尿病各组FIB水平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等因素后,随着PDW及FIB水平升高,非增殖期(OR:1.464,PDW)(OR:2.199,FIB)和增殖期DR (OR:1.652,PDW)(OR:2.691,FIB)的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均为P<0.05)。
  结论:PDW和FIB水平随DR严重程度升高而增加,非增殖期和增殖期DR患病风险随PDW及FIB水平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