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ICU患者在院内转运时发生血氧饱和度(SpO_2)降低的危险因素,为减少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发生SpO_2降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实地跟踪2017年4月—5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救治并进行院内转运的182例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患者院内转运评估表》进行调查。按SpO_2是否降低进行分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SpO_2降低的危险因素。结果在转运的182例患者中,117例患者发生SpO_2降低,发生率为64.3%。患者的年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疾病类型、转运人员的职称、供氧装置是转运患者SpO_2降低的危险因素。结论转运患者的年龄大、MEWS评分高、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使用氧气袋的患者、转运护送人员职称低,患者SpO_2降低的发生率高;转运时间对患者转运过程中SpO_2降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在急诊心内科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急诊心内科收治的350例重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转运,观察组采取标准化分级转运,比较两组转运成功率、院内转运耗时情况以及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转运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影像检查耗时、专科病房耗时、介入室耗时均短于对照组,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标准化的分级转移方案可以提高院内转移的成功率,缩短转移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结合集束化干预对高热惊厥院内转运患儿血氧状态及转运效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模式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结合集束化干预。比较两组的转运时血氧状态、院内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急救相关指标。结果 转运前、转运2 min时,两组的血氧饱和度(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4、8 min时,观察组的SaO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转至普通病房、转至检查室及转至急救室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SaO2降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救时间、惊厥消退时间、高热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结合集束化干预可改善高热惊厥患儿的血氧状态,提高转运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患儿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急诊是急危重症患者诊疗的重要平台,在院内诊疗过程中常常需要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成功转运对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死率有积极意义。鉴于急危重症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且常常依赖生命支持手段及转运难度大等特点心,因此亟需规范并优化院内转运流程,以保证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根据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特点以及急诊院内转运的临床实践,本共识协作组制定了“降阶梯预案、充分评估、优化分级、最佳路径、动态评估”为原则的分级转运方案,以保证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建立危重症患者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9月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症患者896例次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转运;2017年10月—2018年1月危重症患者970例次作为观察组,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进行院内转运。比较2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气胸加重、管道脱落、管道堵塞、窒息、供氧中断、仪器意外故障、病情变化、抢救延时等)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应用危重症患者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可以降低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影响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血氧饱和度降低的高危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7月急诊科抢救的504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院内转运时血氧饱和度降低(SpO_2下降超过5%)的发生情况,分析高危影响因素,总结护理要点。结果:院内转运的504例危重症患者中,转运过程中出现SpO_2降低140例(27.8%),与供氧装置、转运人员职称、疾病类型、早期改良预警评分、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结论:供氧装置、转运人员职称、疾病类型、早期改良预警评分、年龄是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SpO_2降低的高危因素,对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进行安全护理,可减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ICU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通过 171例ICU病人院内转运情况分析 ,探讨安全进行重症病人院内转运的措施。包括转运前权衡与意外估计 ,与接收部门的协作 ,转运前病人准备、仪器选择、人员选择 ,转运过程中监测 ,转运中的记录等。  相似文献   

8.
ICU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ICU是综合性监护科室,其中以神经外科、呼吸科及普外科的危重病人居多。对病情复杂的ICU病人来讲,从ICU转运到其他科室的风险很高,据报道,ICU病人与转运有关的并发症高达75%。本文分析了2008年1~12月共93例ICU病人的院内转运情况,以探讨ICU病人安全转运的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为原则的分级转运方案对急诊科急性卒中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质量的影响结果。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近三年来院内转运交接的急性卒中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32例急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56例急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执行常规转运,观察组执行“降阶梯预案、充分评估、优化分级、最佳路径、动态评估”为原则的分级转运方案。对比两组患者院内转运安全和质量评价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安全、快速的转运,经过积极有效的救护,患者病情均有明显好转。观察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接受急救治疗时间及院内转运交接平均耗时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转运质控考核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急诊护理服务满意度及交接科室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卒中患者院内转运流程规范并优化后,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和转运质量明显提高,患者得到了安全、快速的转运和积极有效的救护,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及相关科室对急诊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探讨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的风险管理,包括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风险管理、转运质量把控方法、增强医护人员转运的法律意识方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发生血氧饱和度(SpO_2)下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5月1日~2018年8月1日急诊科救治的504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患者在院内转运途中SpO_2下降5%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504例院内转运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发生SpO_2下降5%的140例(27.8%),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发生SpO_2下降与早期改良预警评分(MEWS)、疾病类型、转运人员职称、氧气供应装置、年龄密切相关(P0.01)。结论:氧气供应装置、MEWS、疾病类型、转运人员职称、年龄是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SpO_2下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最佳证据在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采用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提出的“证据临床转化模式图”进行推展,系统性检索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相关证据,进行质量评价,总结生成20条审查标准,通过基线调查、障碍及促进因素分析、相关策略的制定及实施进行证据转化。结果:最佳证据应用后,医护人员急诊危重症病人转运相关知识得分由(65.00±10.09)分提升至(88.33±7.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运总不良事件发生率由30.6%降至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最佳证据的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实践,可规范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作业,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6~12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270例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转运;选取2017年1~6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273例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实施分级转运模式。选择院内转运时间和发生并发症等不良事件作为评价指标,并从人员、病情、药品及仪器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转运至CT室、重症监护病房、介入室和手术室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分级转运模式降低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保证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单在急诊监护室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12月急诊监护室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217例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月至12月急诊监护室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228例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及流程进行院内转运;试验组运用标准化分级转运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安排对应转运医护人员及物资,确定转运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转运至CT室、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以及普通病房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对转运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标准化分级转运单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能有效缩短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确保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申小侠 《护理研究》2013,27(6):490-492
作者综述了ICU重症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并发症以及决策与知情同意,详细总结了转运前的准备工作和转运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并对ICU重症病人院内转运工作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急诊患者选择不同的吸氧方式并对其脉搏氧饱和度进行监测,寻找快速纠正低氧血症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急诊预检进抢救室脉搏氧饱和度低于95%的患者,每月上旬为对照组共计150例,吸氧方式采用双腔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4L/min);每月下旬为观察组共计150例,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选择双腔鼻导管吸(SpO_290%~95%、氧流量2~4L/min)、简易面罩吸氧(SpO_280%~90%、氧流量6~10L/min)、贮氧气囊面罩吸氧(SpO_280%、氧流量6~10L/min);两组患者均在30min后分别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观察不同吸氧方式(SpO_2≥95%)的有效率、平均耗时情况。结果与氧疗前相比,氧疗后30min两组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脉搏氧饱和度在90%~95%采用双腔鼻导管吸氧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吸氧有效率及平均耗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脉搏氧饱和度在80%~90%和80%的吸氧有效率及平均耗时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结果选择不同吸氧方式可行,能快速纠正低氧血症,可为护士灵活掌握氧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建议可将之推广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20院前急救中应用,为临床及转运患者提供医疗救护保障。  相似文献   

17.
刘美娟  胡婷  梁敏丽 《全科护理》2016,(34):3629-3630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儿科急诊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急诊院内转运的98例儿科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交接方式,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沟通模式。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沟通模式能有效缩短儿科急诊院内转运患儿的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急诊ICU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交替使用手指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监测是一种可连续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无创技术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尤其在ICU中。探头的热感和压力可以引起患者不适感与皮肤损伤。已有脉搏血氧饱和度仪造成手指受伤的报道[1] 。本文观察 30例急诊ICU患者每个手指SpO2 仪的监测值 ,以了解交替使用手指监测值差异 ,是否可避免指压伤的发生。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3- 0 1~ 0 3,急诊ICU患者 30例 ,男 17例 ,女 13例 ,平均 6 6 .2± 16 .8岁。其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并呼吸衰竭 4例 ,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 4例 ,肺部感染并心力衰竭 1例 ,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9.
20.
崔英  陈庆玲  孙继红 《护理研究》2008,22(6):1613-1615
雾化吸入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它具有消炎、平喘、稀释痰液和改善通气功能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支气管哮喘及喘息型支气管炎、喘息型肺炎发病率的增加,用空气压缩泵或氧射流雾化吸入选择性β-受体激动剂及表面型皮质激素治疗喘息状态越来越普及。目前临床上多应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疾病,用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