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腹内压监测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Meta分析,为今后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搜集关于腹内压监测用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到2021年3月。根据预先设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文献,提取相关数据,然后采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RCT,包括1249例患者,其中实验组628例,对照组621例。与常规肠内营养相比,在腹内压的指导下进行肠内营养可以降低血乳酸SMD=-2.23,95%CI(-2.49,-1.97),P<0.00001]、内毒素SMD=-1.09,95%CI(-1.40,-0.77),P<0.00001]、APACHE-Ⅱ评分SMD=-2.46,95%CI(-2.74,-2.18),P<0.00001],通过监测腹内压指导肠内营养使患者腹胀RR=0.5,95%CI(0.45,0.61),P<0.00001]、腹泻RR=0.51,95%CI(0.37,0.69),P<0.0001]、胃潴留RR=0.34,95%CI(0.19,0.63),P<0.0005]和恶心呕吐RR=0.43,95%CI(0.30,0.62),P<0.00001]的发生率降低。结论在腹内压的指导下给予肠内营养可降低血乳酸、内毒素、APACHE-Ⅱ评分,使腹胀、腹泻、呕吐、胃潴留等肠内营养不耐受症状的发生率有效下降。 相似文献
2.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4):625-626
目的探究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危重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延迟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比两组营养指标、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LB、PA、T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支持对破伤风病人的干预作用。[方法]对3 3例破伤风病人(肠内营养组)于入院48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其对营养指标以及对愈后的影响,并与未用肠内营养支持的3 8例破伤风病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肠内营养组病人在营养支持后,体重指数、上臂肌围、三头肌皮褶厚度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 ;对照组病人血红蛋白、血清蛋白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下降较肠内营养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 ;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15 .2 % )低于对照组(3 9.5 %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破伤风病人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重症胰腺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消化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突发的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及发热且呕吐后腹痛不减轻,能量消耗很大,在临床中很容易发生营养障碍,我科对23例重症胰腺炎病人尽量早期予以肠内营养支持,并与28例未用肠内营养的重症胰腺炎病人进行比较以分析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病人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症胰腺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症胰腺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消化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突发的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及发热且呕吐后腹痛不减轻,能量消耗很大,在临床中很容易发生营养障碍,我科对23例重症胰腺炎病人尽量早期予以肠内营养支持,并与28例未用肠内营养的重症胰腺炎病人进行比较以分析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病人的干预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51例重症胰腺炎病人,分为实验组即肠内营养组23例,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31岁~72岁,平均51.5岁;对照组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33岁~68岁,平均50.5岁。实验组给予早期…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763-3765
目的研究分析危重症病人EN与PN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在治疗中应用肠内营养支持(EN),对照组治疗中应用肠外营养支持(PN),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全部患者均通过治疗后,对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对比组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进行促进,且还能够将并发症减少,临床应用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肠内营养在危重症患者支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1例ICU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制定系统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前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患者肛周皮肤破损发生率、腹泻发生率;ICU医生对营养科护士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血清前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周皮肤破损、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ICU医生对营养科护士工作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肠内营养方法能改善危重症患者营养状况,降低肛周皮肤破损发生率和腹泻发生率,提高ICU医生对营养科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得到了很大提高,这得益于各种器官功能的支持技术的不断提高,同时营养支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危重症营养支持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营养供给改善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发挥营养素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全胃切除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全胃切除患者 ,2 0例术后行肠外营养治疗 (对照组 ) ,2 0例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治疗 (实验组 )。结果 :实验组的胃肠动力比对照组的恢复早 (P <0 0 5 )。治疗前两组病人血蛋白指标 (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 )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均升高 ,而实验组血蛋白指标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两组病人血蛋白指标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均升高 ,而实验组血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肠外营养支持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767-1768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7月收治的84例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治疗,研究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EN)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4d。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白细胞总数及血淀粉酶、血脂肪酶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白细胞总数及血淀粉酶、血脂肪酶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白细胞总数及血淀粉酶、血脂肪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66.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为4.76%,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胰腺炎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白细胞总数、血淀粉酶及血脂肪酶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危重症患者EN支持不同输注方式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Joanna Briggs(JBI)、PubMed、Embase、Ovid、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危重症患者EN支持不同输注方式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定性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研究,在以经鼻胃途径进行EN支持未合并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的5项研究中,4项研究的结果显示:连续输注方式较分次给予方式减少了EN支持患者腹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合并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的6项研究中,有5项研究评价了两种输注方式对患者腹泻的影响,其中3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分次给予方式较连续输注方式减少了EN支持患者腹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项研究评价了两种输注方式对呕吐、返流的影响,结果显示:分次给予方式较连续输注方式减少了呕吐、返流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胃途径进行EN支持时,对于未合并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连续输注方式的效果优于分次给予方式;对于合并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分次给予方式的效果则优于连续输注方式,但确切的临床效果还需要今后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以血清白蛋白(ALB)、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A)、血清总蛋白(TP)等四方面对早期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以期为临床护理脑梗死患者选择充分、合理、均衡的营养供给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脑梗死”、“肠内营养”、“假性球麻痹”等为主题词,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一步筛选,并采用Coe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血清白蛋白(ALB)、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A)、血清总蛋白(TP)等四方面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方法的ALB值差异有显著意义,RR=2.74,95%CI(2.19,3.30);TP值RR=5.62,95%CI(4.35,6.9),P<0.001,TSF值差异有显著意义:RR=0.94,95%CI(0.51,1.37),AMC值差异有显著意义:RR=1.72,95 %CI(1.25,2.19).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肠内营养的各项营养指标值恢复较好.结论 肠内营养干预疗法对脑梗死的恢复效果明显优于肠外营养及其他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20.
《当代护士》2016,(12)
目的观察集束化管理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寻求有效方法减少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ICU 96例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采取集束化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肠内营养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胃潴留的发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在代谢性并发症、机械性并发症、腹泻、腹胀、恶心、呕吐及疾病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管理可降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