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撕囊镊预劈核和截囊针预劈核在Ⅲ~Ⅳ级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超声乳化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 将Ⅲ~Ⅳ级核白内障患者186 例 (186眼 ) 根据不同预劈核方式随机分为撕囊镊预劈核组(A组)和截囊针预劈核组(B组)。A组94例(94眼),其中3级核48眼、4级核46眼; B组92例(92眼),其中3级核50眼、4级核42眼。分别使用撕囊镊和截囊针进行预劈核,然后再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1 d、1周的裸眼视力和术中后囊膜破裂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1 d、1周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级核中2组均无后囊膜破裂;Ⅳ级核中A组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1例 , B组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撕囊镊预劈核和截囊针预劈核技术在Ⅲ~Ⅳ级核ARC患者中使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在Ⅳ级核中应慎用截囊针预劈核。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预劈核与非预劈核两种劈核方式,探讨撕囊镊预劈核的技术优点.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49例149眼随机分为预劈核组(A组)77眼和非预劈核组(B组)72眼.分别使用撕囊镊预劈核和非预劈核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记录术中超声能量、平均超声乳化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1d,1wk裸眼视力和术后1、3d,1wk角膜水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将两组中同级核硬度的亚组进行比较,A组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术后第1、3d角膜水肿轻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裸眼视力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裸眼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A组2眼(2.6%),B组有3眼(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05).结论:与非预劈核相比,撕囊镊预劈核操作更简便,术中超声时间更短,角膜水肿程度更轻,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更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 白内障手术中劈核操作是关键环节.手工预劈核技术的不断革新有助于缩短超声乳化的耗时,减小超声能量,避免对眼内组织造成严重的损伤. 目的 评价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用于超高度近视伴核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并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法进行比较.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于2016年3-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40眼,眼轴长度>27.0 mm、屈光度>-10.0D,患眼晶状体核为Ⅲ~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眼随机分成预劈核组和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中分别选择反式劈核钩预劈核及传统超声乳化劈核,比较2个组术中角膜内皮损失率、角膜水肿程度的差异,以评价预劈核技术的安全性,比较2种方法的有效超声时间、超声能量差异,测定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对数视力表)变化,以评价预劈核技术的临床效果. 结果 2个组术眼手术均顺利.预劈核组术眼平均有效超声时间为(47.30±11.29)s,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为(57.70±14.5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0,P=0.016).术后7d,预劈核组和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术眼BCVA分别为4.75±0.11和4.67±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7,P=0.038).术后1个月,预劈核组术眼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0.82±3.77)%,低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的(16.11±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8,P=0.001).术后7d,预劈核组术眼的2级和3级角膜水肿眼数明显少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822,P=0.008).结论 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操作比较,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用于超高度近视伴Ⅲ~Ⅳ级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效果好,对组织创伤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囊膜上挤切劈核法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249例(289眼)随机分为囊膜上挤切劈核(crush-and-chop)组125例(147眼)和囊袋内拦截劈核(stop-and-chop)组124例(142眼)。分别在囊膜上和囊袋内原位采用挤切劈核和拦截劈核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P)、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time)、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1d、1wk视力和术后1d角膜水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将两组中同级核硬度的亚组进行比较,囊膜上挤切劈核组的AP、U/Stime、AECP均低于拦截劈核组,差异有显著性;且前者角膜水肿均轻于后者。两组术后1d裸眼视力囊膜上挤切劈核组优于拦截劈核组,术后1wk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无差异。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在囊膜上挤切劈核组有1眼,拦截劈核组中有3眼,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囊膜上挤切劈核法操作简便,易掌握,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与拦截劈核两种劈核方式,探讨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的技术优点。

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31例156眼随机分为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组(A组)68例82眼和拦截劈核组(B组)63例74眼。分别使用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和拦截劈核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P)、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 time)、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平均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内皮细胞丢失率、术中并发症、术后1d; 1wk裸眼视力和术后1d角膜水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将两组中同级核硬度的亚组进行比较,A组的AP,U/S time,AECP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 且前者术后第1d角膜水肿轻于后者。术后1d裸眼视力A组优于B组,术后1wk两组裸眼视力无差异。两组术后3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P>0.05),但两组术后3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术中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A组有2眼(2.4%),B组有4眼(5.4%)。

结论:与拦截劈核相比,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术中超声时间更短、能量更低、术后3mo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更少、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观察白色膨胀期白内障手术中囊袋减张辅助吲哚菁绿前囊膜染色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7月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白内障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色膨胀期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45例(45眼)采用囊袋减张撕囊法辅助吲哚菁绿前囊膜染色,B组45例(45眼)采用单纯吲哚菁绿前囊膜染色连续环形撕囊术。记录两组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denisty,CED)差值,并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7 d、1个月及3个月患者的BCVA和CED差值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B组有12例撕囊直径未达到5.0 mm,17例撕囊不连续,8例后囊膜破裂及玻璃体溢出;A组发生上述并发症者各有1例。术后,A组1例囊袋收缩,2例后囊膜皱褶,3例BCVA远视化;B组7例囊袋收缩,8例后囊膜皱褶,10例BCVA远视化。结论白色膨胀期白内障术中采...  相似文献   

7.
背景 晶状体核的劈核操作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关键环节,手工预劈核技术可以减少术中超声乳化的能量和时间,减轻对眼内组织的损伤.目前常用的预劈核法对于硬核的效果较差.近年来我们采用自制的反式劈核钩进行硬核白内障手术,此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法的疗效尚未公开报道. 目的 比较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与常规拦截劈核技术在Ⅳ级硬核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干预性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确诊的Ⅳ级晶状体核的白内障患者32例32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预劈核组和拦截劈核组,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术中分别采用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法和拦截劈裂法进行劈核,比较2个组术中所用的有效超声时间和术眼术后角膜内皮细胞(CECs)损失率、角膜水肿程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预劈核组和拦截劈核组的平均有效超声时间分别为42.56(39.31,45.81)s和78.63(73.85,83.4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37,P=0.000).术后1d和3d,2个组不同等级BCVA的眼数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33).预劈核组和拦截劈核组术后1个月术眼CECs计数分别为(2 026.05±154.03)/mm2和(1 866.50±117.16)/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8,P=0.003);预劈核组和拦截劈裂组术后1个月CECs丢失率分别为(13.36±2.85)%和(25.7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96,P=0.000).术后1d和3d,预劈核组严重角膜水肿的眼数均明显少于拦截劈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结论 在Ⅳ级硬核白内障患者Phaco过程中,与常规拦截劈核技术比较,自制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可明显减少CECs的损伤,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撕囊碎核镊预劈核技术在Ⅳ级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的优势。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年龄相关性Ⅳ级硬核白内障患者100例100眼,利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撕囊碎核镊预劈核组(A组)50例50眼,拦截劈核组(B组)50例50眼。对两组的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中超声乳化能量释放时间(US time)、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后1、7d角膜水肿分级计数情况以及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平均US time为26.66(16,40)s,低于B组36.12(23,46)s(Z=-5.65,P<0.01)。术后3mo, A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308.12±368.18cell/mm2,高于B组2104.06±379.87cell/mm2(t=2.728,P=0.008)。术后3mo, A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10%(8%,12%),低于B组17%(14%,20%)(Z=13.231,P<0.01)。术后1d角膜水肿为0、1、2、3、4级的眼数,在A组分别为0、23、21、6、0眼,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钩长2.5mm劈核钩在2.2mm微切口下,应用改良预劈核方式进行白内障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行扭动模式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白内障患者247例320眼,根据术中碎核方式,分为改良预劈核组和常规乳化拦截劈核组。其中改良预劈核组省略水分离步骤,使用加长劈核钩从6∶00位前囊膜下贴囊袋内壁探入囊袋与晶状体间隙,绕过晶状体赤道,待劈核钩前端至晶状体后极时向上用力与进入前房的超声乳化头在不使用超声的状态下挤切劈裂晶状体核为两半,转核、并反复多次劈核。对照组用常规拦截劈核法。术前记录包括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计数,术中记录平均超声能量(AP)、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time)、平均累积能量符合参数(AECP)、前房BSS灌注量和手术并发症,观察术后1wk角膜水肿的情况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将两组同级核硬度的亚组进行比较,改良预劈核组的平均超声能量、实际超声乳化时间、累积超声能量时间和前房BSS灌注量、1wk角膜内皮丢失率均低于拦截劈核组(P<0.05)。结论:使用改良预劈核扭动模式白内障超声乳化的方法可提高手术超声能量利用效率、减少手术中前房灌流量,并进一步降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患者角膜内皮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囊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3/2019-04河北省眼科医院白内障科收治的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98例120眼,根据术中是否进行囊膜LECs清除分为两组,A组患者50例60眼术中对前后囊膜进行抛光,B组患者48例60眼术中未对囊膜抛光。术后使用眼前节OCT检测两组患者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ELP)变化量、人工晶状体(IOL)偏心量、前囊口缩小程度,应用裂隙灯观察PCO发生情况及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3mo ELP变化量(0.16±0.06mm vs0.55±0.07mm)、前囊口收缩变化量(0.18±0.16mm vs0.92±0.13mm)及术后3mo IOL偏心量(0.02±0.005mm vs0.69±0.23mm)均有差异(P<0.05)。术后3mo,A组患者PCOⅠ级4眼,Ⅱ级2眼,Ⅲ级1眼;B组患者PCOⅠ级16眼,Ⅱ级8眼,Ⅲ级4眼,Ⅳ级3眼,两组患者发生PCO程度差异明显(Z=-4.765,P<0.01)。结论:囊膜LECs清除可减少前囊膜收缩程度,降低ELP改变量,增强囊袋-IOL复合体的稳定性,对减少术后PCO起得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承  任百超  马建梅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40-1941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破裂非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对于31例31眼白内障患者在行小切口白内障术时均行环形撕囊,术中发现后囊膜破裂后防止后囊膜破口扩大,处理玻璃体后充分利用残余的囊膜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结果:术后1wk矫正视力≥0.5者25例(80.6%); 术后3mo,矫正视力≥0.5者26例(83.9%)。

结论:非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处理后囊膜破裂的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To determine the visual outcome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fter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during phacoemulsification surgery. Methods: Forty-four eyes of 43 patients which sustained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or zonulysis during phacoemulsification surgery between April 1993 and May 1996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Eyes With pseudoexfoliation syndrome, traumatic cataract and myopia > 6 dioptres were excluded from the study. The mean postoperative follow-up period was 26 months (range 3 to 47 months). Results: Forty-one eyes had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and 3 eyes had zonulysis. Of these 44 eyes, 41 eyes had vitreous loss and anterior vitrectomy at the time ofsurgery or subsequently. Excluding 2 eyes with pre-existing conditions that precluded good vision, 36 out of 42 eyes (85.7%) achieved spectacle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6/12 or better post-operatively. Of all 42 eyes, 20 had an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ACIOL) implantation while the others had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PCIOL) implantation. For eyes with ACIOL, 17 out of 20 eyes (85.0%) had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6/12 or better. For eyes with PCIOL, 19 out of 22 eyes (86.4%) had best corrected visual1 acuity of 6/12 or better. Conclusions:Phacoemulsification surgery, even if complicated by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or zonulysis, is compatible with good visual outcome. This is provided prompt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和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后囊破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后囊破裂45例45眼,比较两组手术的疗效。结果: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组和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组均能有效治疗白内障后囊破裂。但后者术后有2例6mo后出现虹膜睫状体炎及眼压升高,其余视力均改善。前者视力均改善,未见有明显的并发症。结论: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和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能有效治疗白内障后囊破裂,改善视力,但前者更接近于生理位置,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二期睫状沟植入在眼球穿孔伤所致后囊破裂型外伤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眼球穿孔伤所致后囊破裂型外伤性白内障82例(82眼),在一期眼球清创缝合白内障摘出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手术时尽量保留残余囊袋。3~6个月后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囊袋残留情况分为两组:A组:残留囊袋足够支撑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者(48例),进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B组:囊袋无残留或残留囊袋无法支撑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者(34例),进行缝线固定晶状体襻于巩膜壁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B组BCVA明显低于A组。A组2例(4.17%)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轻度偏移,4例(8.33%)体部轻度倾斜;B组6例(17.65%)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轻度偏移,6例(17.65%)体部倾斜,其中3例(8.82%)眼球转动时有不适感。结论对于眼球穿孔伤所致后囊破裂型外伤性白内障,于一期行眼球清创缝合、白内障摘出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手术时尽量保留残余囊袋组织,可为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创造良好条件。二期手术时选择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术,符合人体解剖结构,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运用抛光器行后囊膜抛光,对减少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49例189眼白内障手术患者,其中82例104眼白内障患者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运用抛光器进行后囊膜抛光处理,选择同期67例85眼未行后囊膜抛光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术后6mo,抛光组后囊膜混浊发生11眼(10.6%),对照组后囊膜混浊发生23眼(27.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术后12mo,抛光组后囊膜抛光组混浊发生17眼(16.3%),而对照组术后后囊膜混浊发生31眼(36.5%)。对照组显著高于抛光组。术后抛光组和未抛光组视力检查发现,1wk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而术后6mo和12mo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使用抛光器行后囊膜抛光安全有效,明显减少术后后囊膜混浊,能更好的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新一代眼前节OCT(AS-OCT)定量检测和分析高度近视长眼轴患者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贴附情况。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9-10/12于深圳市眼科医院接受晶状体囊外摘除,经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根据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分为两组:高度近视长眼轴组(AL>26.00mm)和正常眼轴组(AL:22.00~24.5mm)各30例30眼。分别于术后1、7、30d用AS-OCT测量两组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与后囊膜之间围成的空间平面面积(AREAP)和未贴附残留后囊膜的边长。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贴附率,Log-Rank检验法比较贴附率。

结果:正常眼轴组术后1、7、30d的AREAP分别为0.81±0.37、0.33±0.19、0.14±0.06mm2,未贴附后囊膜边长分别为7.93±3.03、3.95±2.44、1.26±0.08mm,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与后囊膜贴附率分别为33%、67%、83%; 高度近视长眼轴组术后1、7、30d的AREAP分别为3.29±0.43、1.54±0.66、0.62±0.28mm2,未贴附后囊膜的边长分别为13.56±4.02、8.13±3.90、3.78±2.51mm,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与后囊膜贴附率分别为0、7%、23%。两组术后各时间点AREAP、未贴附后囊膜边长、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与后囊膜贴附率均有差异(P<0.05)。

结论:高度近视长眼轴患者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之间残留更大的空间,贴附需要更长时间。新一代AS-OCT可以清晰地显示晶状体后囊膜的影像,有望成为研究晶状体相关疾病的有效检查设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伴有白内障需行玻璃体切除时保留品状体前囊和后囊的临床反应和疗效。方法30例(30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伴有白内障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例(15眼)。A组(保留品状体后囊)行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后再行玻璃体切除,B组(保留晶状体前囊)行常规闭合式三通道手术,先在晶状体前囊下切除晶状体再行玻璃体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1周,眼压升高者:A组4例(4眼),B组1例(1眼);虹膜后粘连者:A组5例(5眼),B组0例。术后1~2个月,虹膜后粘连者:A组15例(15眼)均出现程度不一的虹膜后粘连,9例因瞳孔闭锁,虹膜高度膨隆出现继发性青光眼;B组0例且眼压均正常。结论玻璃体切除合并白内障保留晶状体前囊可以避免虹膜后粘连及其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并减轻了眼部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后房型三体折叠式丙烯酸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经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后房型三体折叠式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经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的临床效果。对视力、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显示的晶状体位置、眼内反应等参数进行术前术后对比。结果:随访3~12(平均6.5)mo,术后矫正视力:1.0~1.5者8眼(33.3%),0.5~0.9者13眼(54.2%),0.1~0.4者3眼(12.5%),手术后裸眼及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UBM显示人工晶状体体部平面与角膜内皮间距,和睫状突平面与角膜内皮间距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者位置相似,术后未出现明显睫状体脱离、锯齿缘离断或虹膜根部形态异常等。24例人工晶状体悬挂植入术均手术顺利,无严重眼内感染或炎症等,未出现睫状体脱离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少数出现短暂眼内压增高。结论:选择3.0~6.0mm透明角膜切口行后房型三体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弥补手术失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或白内障,治疗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等疾病,提高视力的安全有效方法,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9.
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中晶状体囊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中保留前囊或后囊的作用。方法用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30例30眼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根据白内障手术方式不同分2组。保留后囊组:13眼术前检查为非外伤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保留后囊;保留前囊组:17眼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并保留前囊。8眼行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保留后囊组:13眼均保留了完整的晶状体后囊;保留前囊组:17眼中除3眼原有晶状体前囊小破口外,14眼保留了完整的晶状体前囊。术后随访6~24月,平均9月,无1眼发生角膜变性,近期一过性高眼压3眼,8眼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位置良好。结论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中保留前囊或后囊可减少角膜变性、继发青光眼的发生率,并有利于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眼科新进展2005;25(5):442—4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