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复方桐叶烧伤油在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出现术侧肢体肿胀、疼痛并发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复方桐叶烧伤油外敷术侧肢体,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外敷术侧肢体,比较2组患者术侧肢体肿胀消退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VAS)评估患者术后24、48、72 h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消退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6.67%比73.33%,P=0.036),术后24、48、72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 复方桐叶烧伤油外敷能有效治疗冠脉介入术后引起的肢体肿胀,改善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循证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注射方法,循证组应用循证注射方法,每位患者共注射14次,总注射为1400针次。比较两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次数、局部疼痛程度及皮下硬结的发生率。结果循证组轻、中、重度皮下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6.0%、23.1%、0.9%,对照组分别为48.0%、30.0%、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16.47,8.43,154.56;P〈0.01);循证组皮下硬结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6,P〈0.01);循证组无痛、轻、中、重度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6.0%、11.7%、2.1%、0.1%,对照组分别为9.4%、74.6%、14.4%、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822.56,563.75,69.52,8.41;P〈0.01)。结论运用循证护理改良注射法可明显减少皮下出血发生次数,降低疼痛程度,减少皮下硬结发生。  相似文献   

3.
钱茜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3):1589-1589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它具有生物利用率高、半衰期长、安全性高、出血倾向低等优点。现广泛应用于各种动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中,也用于心肌梗死、脑梗死的预防血凝块形成。  相似文献   

4.
孙艳华 《家庭护士》2009,7(18):1610-161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方法,提高药物吸收效果,减少注射中的不良反应.[方法]根据循证护理,将60例病人的120次注射按自身对照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次,采用传统皮下注射法;实验组60例次,排气时留0.1 mL空气,左手拇指、食指捏起腹部皮肤垂直进针.[结果]两种不同的皮下注射方法出现的不良反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进后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注射法出现的疼痛、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通过改良低分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减轻皮下注射时局部疼痛,以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方法:选取PCI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的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改良式皮下注射方法的60例为观察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方法的60例为对照组,评估两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局部疼痛情况,观察皮下注射后48 h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局部出血和疼痛程度较轻,具有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使用改良后的皮下注射方法,可以减少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的皮下出血,减轻局部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并发症的循证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10例为对照组,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60例为循证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操作,循证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成立循证小组、提出循证问题、寻找证据支持、文献分析与评价,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得出证据形成建议,制订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操作规范并应用于临床。比较两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发生率。结果循证护理实施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采用循证护理实践规范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可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进护理工作方法,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分析116例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发症的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并予以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品管圈前(P0.05),患者疼痛程度轻于实施前(P0.05),达到了预期效果。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局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方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8月住院病人60例,将其按盲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的皮下注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临床护理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干预,两者病人治疗结束后,分别对病人发生皮肤淤斑、硬结、淤血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轻度淤血4例,中度淤血7例,重度淤血2例;观察组轻度淤血2例,中度淤血1例,重度淤血无。[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方法中,有效地降低了病人皮肤淤斑、硬结、血肿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方桐叶烧伤油对机械性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害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机械性医用粘胶皮肤损伤的病人,按抛硬币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用凡士林纱布、复方桐叶烧伤油纱布进行伤口换药,比较两组病人伤口愈合情况(PUSH评分)及换药时疼痛评分(VAS评分)。结果:试验组干预后3 d、7 d伤口愈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第1次、第2次、第3次换药时试验组病人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桐叶烧伤油可有效治疗机械性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害,减轻换药时病人疼痛,效果优于凡士林纱布。  相似文献   

11.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分子肝素可抑制体内、体外血栓和动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上常应用于脑梗死、冠心病的治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时,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但临床上常易引起皮下出血、瘀血,甚至皮下血肿等,我们通过对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的客观指标进行观察,从而证实良好的注射方法、正确的注射部位可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05年5月~2007年6月,我院采用改进后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对140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新方法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低分子肝素 (LMWHs)皮下注射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已得到肯定[1] ,但注射局部会出现瘀斑和硬结 ,我们对比观察了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不同操作方法的效果 ,探讨减少局部反应的最佳方法。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急性心肌梗死 (AMI) 4 4例 ,4 3~ 6 5岁 ,平均 5 6 7岁。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 2 3例 ,男 14例 ,女 9例 ,4 4~ 6 5岁 ,平均 5 6 8岁 ,其中uA 17例 ,AMI 6例。对照组 2 1例 ,男 12例 ,女 9例 ,4 3~ 6 2岁 ,平均 5 6 6岁 ,其中uA 15例 ,AMI 6例。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  相似文献   

14.
2005年5月~2007年6月,我院采用改进后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对140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研究进展,从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前处理、注射手法、推药速度及按压时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娜  周郁秋 《护理研究》2008,22(5):391-392
介绍了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研究进展,从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前处理、注射手法、推药速度及按压时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留置气泡技术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分子肝紊钙作为抗凝剂住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因药品容量小(每支多为0.4mL),价格较贵,所以在用药过程中注射器无效腔残留量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将留置气泡技术应用于低分子肝素钙的皮下注射中,有效解决了注射器无效腔引起的药品浪费问题,提高了药品使用率和用药剂量准确性,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留置气泡技术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分子肝素钙作为抗凝剂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因药品容量小(每支多为0.4mL),价格较贵,所以在用药过程中注射器无效腔残留量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将留置气泡技术[1]应用于低分子肝素钙的皮下注射中,有效解决了注射器无效腔引起的药品浪费问题,提高了药品使用率和用药剂量准确性,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均为2004年1月—2004年10月经颅脑CT或MR确诊的60例神经内科病人。其中脑梗死35例,一过性脑缺血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0例,脑栓塞5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1.2材料1.2.1物品准备山东侨牌…  相似文献   

19.
盛洁  姚慧 《天津护理》2020,28(4):473
目的: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提高护士低分子肝素注射规范性,降低皮下出血率。方法:选择2019年3至5月143例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9年7至9月16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方法,观察组应用六西格玛 DMAIC 模型规范低分子肝素注射过程、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强化管理、建立考核机制等手段对注射过程进行质量持续改进,比较两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48 h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皮下出血程度。结果:观察组单项质量关键点(CTQ)规范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注射后48 h皮下出血率,瘀点、紫癜、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西格玛管理可有效提高护士低分子肝素注射规范性,降低低分子肝素注射后皮下出血率,减轻患者皮下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目前是中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病死率也极高。而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普通肝素(UFH)和低分子肝素(LMWH)是很重要的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LMWH )为可有效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1-2]。但是由于其抗凝作用、在皮下注射时刺破血管、血液渗入皮下组织等原因,低分子肝素会引起局部出血和疼痛,甚至是皮下血肿,还会造成患者以及家属的恐惧心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改进肝素注射的护理措施,现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进针部位、进针方式、推药速度、注射后部位压迫方式、注射前后局部皮肤的处理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阐述,研究各种改进的注射方法在减少注射后的局部出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