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肝素酶对比试验(hmTEG)指标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上是否存在差异,探讨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与hmTEG在诊断DVT上是否存在相关性,监测患者体内是否有肝素残留,指导临床用药治疗。方法:选取2018-01—2018-06就诊的患者,试验组为57例新发急性期DVT患者,对照组为57例同期来医院常规体检人员。2组均行常规凝血功能检查以及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TEG检测,而试验组另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患者经治疗后行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肝素酶杯TEG检测。结果:试验组在TEG指标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最大血凝块强度MA值、凝固角α值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常规凝血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与R值具有相关性;PT、APTT、D-D与K值具有相关性;PT与α值具有相关性;APTT、D-D与MA值具有相关性。经治疗后,57例患者中5例提示肝素残留,52例提示肝素未存在或未起效。结论:DVT患者的hmTEG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评估DVT患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方面,TEG相关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具有一定相关性,且hmTEG能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严重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但目前临床上缺乏精准的预测指标,常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再予以治疗,影响康复进程。血栓弹力图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检测体内凝血状态的一种敏感的方法,能够动态的、全面反映血液凝固至纤维蛋白溶解的全过程,提供患者是否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证据,为临床评估血栓形成风险、采取预防血栓形成方案等提供临床决策依据。血栓弹力图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监测凝血功能、指导抗凝方案和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等广泛领域。本文从血栓弹力图的基本概念、评估高凝状态价值、与传统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指标对比的优劣势、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等方面对血栓弹力图在预测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中的价值进行整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凝血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01—2017-12治疗的9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病程将其分为3组(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选择同期入院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TEG与凝血常规及血小板含量检测并分析其相关性。TEG参数与动脉硬化闭塞症不良事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轻度病变组R值和K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病变组Angle角、MA值、FIB值和D-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病变组R值、K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病变组R值低于中度病变组,MA值、FIB值和D-D值明显高于中度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值与FIB值、D-D值呈负相关;K值与FIB值、PLT值、D-D值呈负相关;Angle角和MA值分别与FIB、PLT、D-D呈正相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良事件相关性分析发现MA与脑血管和截肢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与常规凝血检查相比,TEG能更好的反映患者血液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凝血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01—2017-12治疗的9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病程将其分为3组(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选择同期入院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TEG与凝血常规及血小板含量检测并分析其相关性。TEG参数与动脉硬化闭塞症不良事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轻度病变组R值和K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病变组Angle角、MA值、FIB值和D-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病变组R值、K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病变组R值低于中度病变组,MA值、FIB值和D-D值明显高于中度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值与FIB值、D-D值呈负相关;K值与FIB值、PLT值、D-D值呈负相关;Angle角和MA值分别与FIB、PLT、D-D呈正相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良事件相关性分析发现MA与脑血管和截肢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与常规凝血检查相比,TEG能更好的反映患者血液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联合血栓弹力图(TEG)预测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91例脑出血病人临床资料,根据超声检查有无DVT形成分为DVT组(24例)和非DVT组(67例),比较两组血栓弹力图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最大血凝块强度(MA)、凝固角(α)和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D,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并计算TEG指标及D-D在诊断DVT中的效能。结果①DVT组与非DVT组比较R值(t=-4.422,P=0.000)、K值(t=-9.029,P=0.000),MA值(t=8.852,P=0.000)、α值(t=5.236,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VT组与非DVT组比较FIB(t=2.223,P=0.029)、INR(t=6.187,P=0.000)、D-D(t=6.959,P=0.000)、PT(t=-3.764,P=0.000)、APTT(t=-4.270,P=0.000)、TT(t=-3.54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ROC曲线显示,TEG指标及D-D在预测DVT形成的AUC和95%CI分别为:R值[AUC=0.725,95%CI(0.613,0.836)]、K值[AUC=0.962,95%CI(0.924,0.999)]、MA值[AUC=0.914,95%CI(0.855,0.973)]、α值[AUC=0.857,95%CI(0.755,0.959)]、D-D[AUC=0.828,95%CI(0.710,0.947)];最佳截点分别为:R=5.03 min,K=1.22 min, MA=75.49 mm,α=72.16°,D-D=0.63μg/mL。③以ROC曲线获得的最佳截点,TEG联合D-D诊断DVT的准确率、灵敏度、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TEG和D-D单独诊断。结论 TEG联合D-D在早期预测DVT形成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R≤5.03 min,K≤1.22 min, MA≥75.49 mm,α≥72.16°,D-D≥0.63μg/mL可作为评估DVT形成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Amplatz血栓消融器(ATD)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效用和安全性。方法:对病程1-9 d的17例髂股静脉血栓用ATD进行消融治疗。观察ATD的即刻疗效,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4级。结果:17例ATD消融术的疗效为:6例治愈,4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8.2%。术中和术后无明显出血和溶血并发症。结论:ATD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替罗非班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形成急性血栓,应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综合治疗,术中6例患者均在血流再通后发生静脉内急性新鲜血栓,静脉推注替罗非班负荷量8-10 ml,并8 ml/h维持48 h。结果:静脉内推注替罗非班10-30 min后重复造影显示血栓消失,术后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预后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替罗非班对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过程中形成急性血栓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由于血管壁损伤、血液淤滞、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造成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DVT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经皮置入下腔静脉滤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探讨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使用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5月时间段内至我院血管外科就诊并明确诊断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总计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9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一致的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根据医嘱和护理常规进行一般护理,观察组研究对象则在同样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方式进行干预;评估的指标包括患者患侧肢体的疼痛、肿胀等症状的缓解程度,发生肺栓塞的病例数及出院时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药物治疗1周后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环节,观察者所有研究对象的患侧肢体无肿胀及疼痛,皮肤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无明显异常,观察组内8例患者肢体仍存在肿胀,5例患者仍主诉疼痛,皮肤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无异常;观察组内无肺栓塞事件发生,对照组内2例患者发生肺栓塞,经及时抢救后患者脱离危险;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满意评价满意度100%,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6.7%,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给予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加速缓解患者患侧肢体的疼痛及肿胀程度,降低肺栓塞的发生风险及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因此日常诊疗护理过程中应予以重视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项目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探讨TEG在妊高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妊高征患者(妊高征组,根据不同分类及严重程度,妊高征组进一步分为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3个亚组)90例,同时纳入正常妊娠女性(正常妊娠组)60人和正常非妊娠女性(正常对照组)60人,采集样本进行TEG及常规凝血指标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组相比,妊高征组凝血因子激活时间(R)、血块形成速率(K)明显减小,而最大血块强度(MA)及弹力图最大切角(α-Angle)明显增高(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妊娠组和妊高征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明显降低(P0.05),而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和正常妊娠组相比,妊高征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升高(P0.05)。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间R、K、α-Angle、MA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妊娠高血压组和轻度子痫前期组相比,重度子痫前期组血小板计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规凝血指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EG各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R值与PT、APTT呈正相关,α-Angle与Fib呈正相关(r=0.701,P0.01)、K值与Fib呈负相关(r=-0.461,P0.01);MA与PLT呈正相关(r=0.635,P0.01);但K值与PLT、α-Angle与PLT、Fib与MA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TEG各参数R值、K值、α-Angle、M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6、0.711、0.712、0.814(均P0.01),优于PT、APTT、INR、Fib、TT、PLT等常规凝血项目[AUC分别为0.513(P=0.808)、0.522(P=0.683)、0.549(P=0.362)、0.507(P=0.892)、0.511(P=0.006)、0.642(P=0.662)]。结论 TEG对于鉴别妊高征患者以及区分妊高征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激酶与肝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5年6月对21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大剂量尿激酶溶栓与肝素联合用药方法。结果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3例。用鲥后未并发出血性疾病。结论尿激酶与肝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 TEG)对老年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形成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59例老年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入院1、3、5、7 d的静脉血,记录TEG和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 CCT)的检测结果。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比较DVT组与非DVT组患者TEG和CCT各指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TEG与CCT各项指标对老年重症患者DVT的预测价值。 结果CCT检测结果显示,DVT组与非DVT组仅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5,P<0.05);TEG检测结果显示,DVT组凝集块形成速度、最大振幅、综合凝血指数均明显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1、2.614,F=13.750;P<0.05);两组患者仅入院第5天的最大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可见临床预测DVT价值较好的指标依次为最大振幅、凝集块形成速度、综合凝血指数和D-二聚体,其敏感度分别为94.4%、50.0%、44.4%、95.1%,特异度分别为48.8%、85.4%、85.4%、33.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662、0.656、0.651。入ICU第5天最大振幅为67.5,是预测DVT发生的最佳临床诊断界值。 结论TEG预测老年重症患者DVT发生的准确性高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尿激酶组91例和纤溶酶组74例。结果尿激酶组静脉完全通畅率和部分通畅率分别是27.5%、46.2%,纤溶酶组分别为17.6%、6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溶酶组未出现严重凝血功能异常,两组凝血异常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溶酶和尿激酶常规剂量经静脉一次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相似疗效,纤溶酶出血并发症风险较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在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7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年龄≥60岁的48例为老年组,年龄60岁的29例为非老年组,2组均置入腔静脉滤器,术后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23例,外周血管溶栓54例,以治疗3 d后患肢膝关节上15 cm周径较治疗前的变化判断疗效。结果全部患者顺利置入腔静脉滤器,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无肺动脉栓塞发生。与治疗前比较,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治疗后患肢膝关节上15 cm周径明显下降(P0.05),但2组治疗前后膝关节上15 cm周径变化差值无明显差异(P=0.324)。接触性导管溶栓较外周血管溶栓治疗效果更佳(P=0.000)。1例成功取出腔静脉滤器,13例次出现抗凝过度情况。结论腔静脉滤器及温和的溶栓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老年患者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多见于长期卧床、术后、产后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疗效和预后有着显著的影响.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被称为"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能很好地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提供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直接观察血栓、探头加压或挤压远端肢体软组织及Valsalva试验,可发现95%以上的下肢DVT,因此对下肢DVT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血栓和出血一直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创伤性损伤的最大致命因素,因此及时的诊断、疾病风险的管理和抗血栓或抗凝血治疗的监测就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凝血试验有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INR(PT/INR)和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等。APTT、PT能有效的反映凝血的级联过程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已经成为了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髂静脉支架在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有髂静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并行腔内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80例。根据手术是否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通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髂静脉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CDT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后效果、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及流行病学和经济研究-生活质量/症状(VEINES-QOL/SYM)问卷调查评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2组大腿、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组大腿、小腿周径差及消肿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3、6、12个月后,观察组静脉通畅率分别为45例(100.0%)、43例(95.5%)、41例(91.1%)及41例(91.1%),对照组分别为29例(82.8%)、27例(77.1%)、26例(74.2%)及25例(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0(0.00%)与4例(1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DVT复发率分别为4例(8.89%)与5例(1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VEINES-QOL/SY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VEINES-QOL/SY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髂静脉支架在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有髂静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置管溶栓。  相似文献   

18.
<正>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栓粘弹力的变化并以图形的方式动态反映凝血、血小板聚集和纤溶功能的方法。与传统的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聚集率等方法相比,TEG可对凝血因子、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原功能及纤溶过程等进行全面评估,并对临床用药进行个体化指导[1]。2004年,作为TEG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血小板图(Platelet Mapping)获得专利并正式上市,为临床带来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检测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指标,比较二者对AECOPD患者凝血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我科住院治疗的AECOPD患者92例,根据患者过去一年内是否发生两次或以上急性加重或FEV_1%pred50%为标准,分为高风险组46例,低风险组46例,记录TEG的各项指标(R值、K值、Angle角度、MA值、CI);行常规凝血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PLT)。回顾性分析高、低风险组AECOPD患者的TEG各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间的差异;观察TEG各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间的相关性,探讨TEG检测在评价AECOPD患者凝血功能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常规凝血各项指标在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AECOPD高风险组中TEG各项指标与低风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与APTT低度相关(r=0.435);K与APTT低度相关(r=0.303),与PLT低度负相关(r=-0.372);MA与PLT中度相关(r=0.538),与FIB低度相关(r=0.462),与FDP低度负相关(r=-0.308),与D-Dimer低度负相关(r=-0.332);Angle角与PLT低度相关(r=0.422);CI与PLT低度相关(r=0.450);其他各参数无直线相关。结论对于高风险组AECOPD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TEG较常规凝血指标有一定优势。TEG与常规凝血指标相关性不高,不能相互替代,二者结合更利于掌握AECOPD患者的凝血状况。  相似文献   

20.
肝素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联合前列腺素E1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方法:下肢DVT患者17例,分为治疗组9例,对照组8例;治疗组由普通肝素联合前列腺素E1及常规治疗,对照组为低分子量肝素及常规治疗。治疗1、7 d后检测下肢血流、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疼痛及肢体肿胀情况。结果:治疗1 d后,2组患者肢体疼痛及肢体肿胀情况较治疗前趋向改善,但所有指标2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 d后,治疗组较对照组下肢血流情况明显改善(P<0.05),纤维蛋白原下降明显(P<0.05)。结论:普通肝素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下肢DVT可能较单一运用低分子肝素效果为佳,且安全性亦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