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侯刚  倪佩卿 《新中医》2000,32(11):59-59
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常见内分泌疾病.笔者以仲景理论为指导,从脾伤湿郁论治糖尿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体会浅谈如下.1 病因病机糖尿病与饮食关系密切,如《素问·奇病论》谓:“有病口甘者……,此人必数食甘美丽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由于多吃甜和油腻的食物,形成内热,进而伤  相似文献   

2.
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中医学“风瘙痒”的范畴。风邪是造成皮肤瘙痒的最主要病理因素。“治风先治血”理论被广泛用于治疗以风证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基于“治风先治血”理论分析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以血病为因,风病为果;以阴虚内热、伤津耗血为本,津血耗伤、内生风邪为标的病机特点,并从“调血消风治其标,滋阴养血求其本,兼顾他邪防生变”三个层面论治本病,为中医药理论指导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为临床常见病,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运用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本文介绍运用养血凉血法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经验,认为血虚风燥证是临床常见证型之一,可发生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病理进程中,治疗上多采用养血凉血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正众所周知,糖尿病具有多种并发症,其中有一种并发症虽然不致于产生危险后果,但却令人坐卧不安、焦虑不宁,严重影响患者朋友的工作与生活,它便是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皮肤瘙痒,  相似文献   

5.
正糖尿病以多尿、多饮、多食、疲乏等为主要表现,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古籍记载为"消渴",病机多以燥热偏盛,津液耗伤立论,治疗多从"三消"入手。然痰湿与消渴亦互为因果[1]。关于湿浊与消渴,《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过食肥甘,脾胃功能障碍为消渴的发病原因之一。《临证指南医案》载"治之以兰,除陈气也"[2],指出治疗消渴病应涤甘肥、醒脾气、化湿浊。有研究表明,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虚湿困证  相似文献   

6.
《山东中医杂志》2016,(8):670-67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型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肥胖,而较少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单从"阴虚内热"或者"脾不散精,痰湿内盛"的病机出发论治2型糖尿病显然有失偏颇。燥与湿同形同病,与2型糖尿病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燥湿同形同病,湿郁不布津可化燥,燥郁不行水而又可夹湿,以此建立了其在2型糖尿病病机中的重要地位。故从"燥湿同治"论治2型糖尿病,可以取到良好的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治未病"思想,为临床论治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露  王艳艳 《四川中医》2020,38(5):10-12
正导师亓鲁光教授系全国和全省知名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家,从事内分泌工作已四十余年,对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心得和经验,特别是通过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取得了很好疗效。本文对亓鲁光教授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经验予以总结和分析,为临床辨证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提供可靠的经验依据。1 肝风内动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基本病机是肝阴不足、阳亢化风,平肝熄风是其基本治疗方法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普遍认  相似文献   

8.
通过阅读大量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相关文献,了解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机,并梳理出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理法方药,同时对其汲取的经验与特有的优势进行总结并分类,并寻找相应不足,为今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治疗提供借鉴,丰富临床治疗手段,发挥中医药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西医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手段单一、易于复发的局限性,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皮肤瘙痒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症见皮肤瘙痒难忍 ,阴部最甚。若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 ,皮肤瘙痒尤为明显。临床可根据皮肤瘙痒的程度来估测血糖的水平。笔者将降糖西药与益气养阴、活血祛风中药合用治疗本病 ,取得了满意疗效。1 一般资料共观察 2 4例 ,均为女性。所有病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以“三多一少”为主症,病机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然亦有为“阳虚”所致者。脾肾阳虚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医家在治疗上多重视温阳之法,现代临床运用温阳法治疗糖尿病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糖尿病的治疗不应拘泥于滋阴清热之法,当四诊合参,把握疾病本质病机,区分阴虚内热还是脾肾阳虚,随证应用,方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限性皮肤瘙痒、搔抓无度,甚至条状表皮剥脱和血痂,或湿疹样变、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发病率较高,其中又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见。笔者根据本病的病机特点,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1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7,(2):162-163
主要总结《临证指南医案》及《伤寒论》等著作中有关痒证论述,并结合升阳散火汤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实践,阐述阳气内郁引起的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叶天士治疗痒证医案中已提到气郁(阳郁)之病机,多以血热、血虚及多种因素(风湿、暑湿、湿热、气郁)造成的内郁火热多见。《伤寒论》中论述太阳病表郁轻证亦论述营卫不和,卫阳郁滞,郁热内扰而发皮肤瘙痒。临床实践表明,李东垣升阳散火法可有效地治疗阳气内郁型皮肤瘙痒症,为临床提供明确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解衍龙  常连赢 《光明中医》2022,(13):2457-2460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此文通过现代医家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病因病机认识、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中医综合疗法、中西医结合内治法5个方面,系统总结归纳近年来中医各家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认识及遣方用药特色,揭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的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21,40(1):79-82,104
张发荣教授认为,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是整体病变的外在表现,脏腑病变及六淫邪气均可致痒,非独风也。其将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分为早期和中晚期,早期以热毒、湿热等实证为主,中晚期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肺脾气虚、血虚肝旺、气阴两虚证多见。治疗时强调以皮肤瘙痒症为纬,以消渴本病为经,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疾病病机;风邪和瘀血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疏风活血法当贯穿始终;同时内外合治,多法并用,强调预防,重视调神,屡获奇效。  相似文献   

15.
伏毒学说是中医学阐述疾病发病的重要基础理论。伏毒作为临床常见的病因及致病因素,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属本虚标实之病症,多认为是消渴病日久迁延不愈,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邪毒乘虚而入,伏藏于体内而发病。正气虚弱是毒邪反复承袭的基础,外感和内生之毒,遇诱引触,成为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发病的夙根。故从伏毒的致病特点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的相关性,探讨伏毒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拓宽中医药临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Ⅱ型糖尿病患者日趋增多。糖尿病中医诊断为"消渴"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中医历来视消渴为大病,病的本质是虚症,表象是热证。故往往采用清热、益气、养阴、温阳等治则,以达到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近年来临床所见II型糖尿病病程迁延,疾病越久则气阴两虚越为多见。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拟益气养阴汤治疗II型糖尿病80例,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属于中医学"痒风"范畴,在临证中效法先贤李东垣,从"阴火"论治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推测其病机在于中焦脾气亏虚,阴火乘机上窜占其土位,火热郁表而发为瘙痒,从3个典型病例分别辨证论治,以补脾益气、升阳散火为主要治法,临床收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酸胜甘法治疗糖尿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来认为其主要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胜,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肺、脾、肾,治疗多以益气养阴、清热、补肾、活血等为治则。根据《内经》五味与五行的理论治疗糖尿病可使用酸胜甘法。1应用酸胜甘法治疗本病的依据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密切.早在《内经》中即有深刻的认识。《素问·奇病论》指出:“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是指出患消渴的病人大多喜食甜和油腻的食物.久则会酿成内热。以致胸腹满闷、脾运失常而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消风散加减治疗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予消风散加减及止痒方外洗。[结果]总有效率为94.7%。[结论]消风散加减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即消渴病,内热伤阴是其基本病机,由于内热是邪火,邪火不仅伤阴而且耗气,日久可成气阴两虚,以致阴阳俱虚。阴虚或气阴两虚的基础上,久病入络,还可表现为全身性的络脉血瘀,即所谓微血管病变,并继发神经损害,有的出现皮肤瘙痒、肌肤甲错、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瘙痒的形成,既有阴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