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卫汗之可也”是叶天士提出的温邪侵犯人体卫分的治则。叶天士认为“卫分证”之“汗”法非辛温发汗法,实为辛凉解表透汗之法。在临床中应用银翘散治疗小儿温热病卫分证,可起辛凉解表透汗之功,临床疗效确切。该文通过对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的解读,探析其在小儿温热病卫分证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在卫汗之可也”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历来被认为是温病卫分证的治法。笔者认为此不是治法,而是治疗卫分证的准则,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卫分,适用于卫气营血四大证。本文就此问题试作初步探讨,谬误难免,敬请指正。一、“汗之”的含义叶氏根据温病卫分证证候性质和特点,提出“在卫汗之可也”之说。王孟英解释说:“邪在卫分,汗之宜辛凉轻解。”从字面上来看,“汗之”是使之汗出的意思。即以辛凉轻清宣透之法,清热解郁,调和营卫,疏散气机,自然微微汗出,邪热从汗而解。可见,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论述了温病卫分证的病机实质上是温邪侵扰脏腑,引起脏腑功能失常进而影响到卫气的生成和输布,而非温邪侵袭人体肌表。本文认为发汗是透邪外出的主要途径,无论辛温发汗还是辛凉清透,其目的都是使邪随汗解。辛温发汗与辛凉清透都应属于汗法,故认为"在卫汗之可也"的"汗之"就是汗法。综合考虑分析温病卫分证的发生机制后,认为组方用药时内清与外透相结合应是温病卫分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4.
一、解表宜宣透而忌发汗温病乃外感温邪所致,故温病初起常以卫分表证居多。《内经》有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叶天士亦曰:“在卫汗之可也”,可见温邪在表,须当随汗而解。然此是否与前人所谓“温病忌汗”相悖呢?首先必须明确,此处谓之“忌汗”,实指辛温发汗而言。温邪其性属阳,致病易耗伤津液,故虽见表证,却禁用辛温之品强发其汗,否则将致邪热鸱张,津液枯涸之变。因此,温病解表确应“忌汗”。再者,温邪从表而入,自当从表而去,而祛邪之道,又应“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故温病解表以辛凉轻清为要。但  相似文献   

5.
“在卫汗之可也”,语出叶天士《温热论》,为治疗湿病初起邪在肺卫之纲要,然而温邪为阳邪,热变最速,虽邪在肺卫,已有身热自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轻度伤阴之象,何以又“汗之”呢?可见“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温病与伤寒,虽初起邪皆在“肺卫”,同属外感为病,传变趋向均由表入里,但温病之因为热邪,病位在肺而先肺后卫;伤寒之因为寒邪,病位在卫而先卫及肺.伤寒属风寒束表,表闭阳气受损,故必以辛温走窜之品(如麻、桂)以运阳气,强其作汗,邪随汗解.而温病属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对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有“在卫汗之”的明教。不少医者认为“汗之”即是用发汗之法来治疗该阶段的温病。余认为此解与叶氏本意不符,与理不顺,兹就浅见以求教于同道。汗法为用辛温发散之品(如麻黄、桂枝等),解表发汗,驱邪外出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外感寒邪,风寒束表之证。温为阳邪,温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叶天士提出“在卫汗之可也”,温病学派争议颇多,笔者根据温病发病规律,探讨温病卫分证的病理生理,提出了温邪在肺(经)不在表,邪不在表不可汗,温热伤阴可汗等见解,“在卫汗之可也”的实质非为汗法,而是辛凉开肺,宣透郁热。  相似文献   

8.
针对<伤寒论>中的汗法是指辛温发汗发散之法的观点,提出了仲景所用汗法乃实指通过宣通肺卫肌表而开腠驱邪之法,并从表实表虚证中汗法、以针助药施汗法、解阳郁面红身痒之表郁轻证之汗法、汗后调护及杂病中汗法之应用五方面,列举了汗法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体现,同时提出了温病中所用辛凉清解疏通营卫之汗法与<伤寒论>之汗法实乃同法之说.  相似文献   

9.
谈谈我对“在卫汗之”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当用辛凉轻清解表。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早有“在卫汗之可也”之明教,但其所谓“汗之”并非应用汗法之意。现就“在卫汗之”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对“在卫”的认识温邪初感,自口鼻而入,即叶天士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而肺主气属卫,所以温邪郁于肺卫均称为在卫,亦即卫分温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论述卫分证时说:“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从脉象上来看,卫分证脉不缓不紧而动数,其既不同于太阳中风,亦不同于太阳伤寒。其实卫分证的一般证候  相似文献   

10.
第一节清气分热按照清·叶天士以卫、气、营、血来区别温热病邪伤人致病的浅深,和“在卫汗之可也(此处的“汗”不是单指辛温发汗,而且主要是指辛凉解表),到气才可清气”的原则,邪在卫分应及时用“汗”而解,若当汗未汗,或者温热之邪直伤人之气分,以及由里透表  相似文献   

11.
温病是外感温邪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病势急、发展快、变化多,临床症状表现错综复杂。若治疗不当,轻则病程迁延,重则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故治疗温病尤当慎重。本文仅就其治疗禁忌,作一简要介绍。1 温热病的治疗禁忌 1.1 忌辛温发汗:温热病是感受温热性质的邪气所致的温病。温(热)为阳邪,最易耗伤阴液,其与伤寒外感寒邪截然不同。其初起邪在卫分,多表现为无汗或少汗,这是由于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所致,治当辛凉透表。吴鞠通所云“辛凉清解之法,用意非在发汗,而在清透热邪,邪祛则营卫通,通则汗出而病愈”,叶天士所云“在卫汗之可也”,亦即此意。若无汗  相似文献   

12.
在诊治湿温病时,一般忌用发汗,攻下,滋阴等法。但亦不能认为是绝对忌用之法。下面就这几个问题,谈谈肤浅的看法。关于汗法的忌宜湿温初起,湿郁卫气,常可出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等证。这类证候,与伤寒太阳病的表实证,燥热类温病的卫分证颇相类似。在治疗时绝不可乱投麻桂之类辛温峻汗,一般亦不宜用银翘之属辛凉表散。因湿性“氤氲粘腻,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名医叶香岩十分重视运用“透法”与“泄法”以驱邪外达,是其治疗温病的突出特色。现据《外感温热篇》及有关资料,并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对叶氏透泄之法进行初步归纳,略介于下:一、透法叶氏运用透法,涉及温病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所谓透法,就是使邪由里达表透解而出的方法。1、辛凉透表:适用于邪在卫分阶段。温邪外袭,卫阳阻遏,肺气郁闭,以致发热、微恶寒、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症,治宜辛凉解表、透邪外出。叶氏说:“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又说“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透风于热外。”辛凉轻剂透表,意取“其轻  相似文献   

14.
"在卫汗之可也"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本文从"在卫汗之可也"出发,结合秦伯未老先生对温病卫分证诊治的相关论述,分别对"在卫""汗之""可也"进行梳理及探析,旨在阐明秦伯未在温病卫分证中汗法的应用,为现代中医临床温病学相关病证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内经》“其在表者,汗而发之”,温病解表法总的作用是“开腠透邪”,其具体作用是发汗、疏表、透疹。使用后多收到皮毛疏通,汗出而解的效果。温病在使用汗法时应把握辨证准、不失误、滋汗源三个重要环节。1选用汗法辨证是关键 温病解表是否需要发汗,关键是辨汗之有无。从汗之有无来判断其腠理属郁闭还是开泄,从而决定是否发汗。一般说,腠理郁闭无汗者,应发其汗。如温病寒遏暑湿之证,其治疗主方是新加香薷饮,运用要点是无汗,其用药不避辛温。寒邪外束,中遏湿邪,故当用辛温之品,如吴鞠通所说:“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  相似文献   

16.
我读过1957年4月号“上海中医药杂志”中刊载梁少甫老先生发表的“对于伤寒温病之辨惑及金元四大家著作的看法”一文,发生了一些感想。梁老先生推崇吴鞠通温病条辨的著作,这完全是正确的。可是,他认为不能执治伤寒之法以治温病的看法,这简直是发展到寒温对立,冰炭不相容的一种看法了,我是难于同意的。考当时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也是渊源于仲师“伤寒论”太阳温病的条文。仲师指出温病不可误汗,实际上已说明不可用辛温发汗,而当用清法。吴氏根据仲师伤寒论清法中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麻杏石甘汤等方的精神因而创立银翘散与桑菊饮等辛凉清温的疗法。他说:“温病初起于手太阴,到了中焦,也在阳明胃  相似文献   

17.
徐超男  万强 《国医论坛》2014,29(1):64-64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在卫汗之可也”是卫分证的治疗总则。而要更好地理解这一治则,首先要弄清何谓“汗之”,“汗之”是不是汗法,何谓“在卫”,“在卫”是不是在表。只有深刻理解这一治则的关键所在,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滋水作汗经验谈201400上海市奉贤县中医院陈贤平浅水作汗这一治疗法则是清代徐大椿提出的。他指出:“盖发汗有二法:湿邪用香燥之药,发汗即以去湿;燥病则用滋润药,滋水即以作汗”。外感发热用辛温或辛凉治疗为正法,而汗法之变则层出不穷,泼水作汗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做为上焦温病的治疗原则,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规范。一、辛透、清凉宜注重“轻”:辛凉透邪是温病治疗的第一要务,其目的在于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蒲辅周老大夫曾说:“温病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温病初期,见发热无汗或少汗,甚或有明显恶寒者都是表气郁闭之象。叶天士说:“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吴鞠通说:“温病亦喜汗  相似文献   

20.
吴鞠通对温病初起的治疗,是力斥辛温发汗而主张用辛凉之剂的,指出:“本论方法之始,实始于银翘散。”可见,《温病条辨》第一方用桂枝汤是假,而用辛凉之剂银翘散是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