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目的:为带血管神经蒂游离移植股薄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4侧成人下肢股薄肌的主要血管支配、神经来源、血管蒂长度和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股薄肌的主要血管起于股深动脉占90.63%.神经支配为闭孔神经前支。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深面。结论:股薄肌动脉、静脉、神经的行程较为衡定和集中.肌肉位置表浅,便于切取.是临床上理想的供肌。  相似文献   

2.
选择性下肢周围神经切断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下肢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提供神经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通过5例10条尸体的大体解剖和20例39条活体的坐骨神经各亚束的解剖,明确手术操作入路及其各层面的坐骨神经各亚束分布规律。结果 坐骨神经在股上部发出肌支至大收肌、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其在臀肌下纵切口处的分布规律由内向外依次为半腱肌+大收肌支、股二头肌长头支、半膜肌支、股二头肌短头支;胫神经在Guo窝部发出肌支到小腿三头肌和胫骨后肌,其分布规律由内向外依次为腓肠肌内侧头支、腓肠肌外侧头支、比目鱼肌远支、胫骨后肌支和比目鱼肌近支。结论 坐骨神经和胫神经内部神经束分布规律较为恒定,下肢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可行性高,采用臀肌下纵切口和Guo窝部切口即可完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给前臂部创伤修复及肌瓣移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采用解剖剥离测量方法 ,对 2 5具(共 5 0例 )成人上肢标本正中神经发出的前臂前区浅层肌支进行自身比例定位研究。结果 正中神经发出的浅层各肌支以 1支型出现率最多 ;正中神经发出的各肌支集中于上肢的 5段 ;正中神经发出的各肌支进入各肌门的区位 ,均有倾向于以神经干为轴心近距离分布的规律。结论 确定了正中神经肌支的危险区段和危险区位 ;讨论了有利于开展带神经血管蒂肌瓣移植的肌支类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前臂部创伤修复及神经移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测量50例成人上肢前臂部标本的正中神经肌支的分布区段和类型。结果:正中神经发出的各肌支无典型的分布规律,大部分肌支集中在Ⅴ段、Ⅵ段。旋前圆肌(PT)肌支入肌点与指浅屈肌(FDS)肌支第1支、2支入肌点位置相近,肌支可分离长度、横径接近。结论:正中神经发出的肌支大部分集中在Ⅴ段、Ⅵ段,肌支共干的形式各异。旋前功能丧失,可转位指浅屈肌支1支~2支与PT肌支在入肌点处吻接,重建旋前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桡神经前臂伸肌各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选用成人上肢标本30侧,在肉眼及放大镜(3.5倍)下,找出桡神经,沿其主干游离,暴露桡神经深支,同时解剖其前臂后群肌肉,仔细分离出各肌支及其入肌点。显露并观察其神经肌外走行和人肌门处的分支情况。以肱骨外上髁为定点,分别测量神经发出点和人肌点至定点的距离以及神经走行的实际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肌支数目最多的是指伸肌、旋后肌、尺侧腕伸肌、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等体积较大的肌肉。而一些细小的肌肉,如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等,均以单干神经支配较多。指伸肌与小指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4肌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共干现象。各肌支的长度变化较大,在旋后肌上缘之前发出的肌支长度自下向上依次递减;其下缘以下至浅层伸肌的肌支长度呈现递减趋势,在发出尺侧腕伸肌肌支后,肌支长度又呈现增长趋势。桡侧腕短伸肌支起自桡神经深支、浅支及桡神经干者分别为60%(18/30)、30%(9/30)和10%(3/30)。结论:指伸肌、小指伸肌及尺侧腕伸肌肌支较短,距离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下缘的位置较近,是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不同肌支数目的差异与其支配肌肉的结构,体积和功能有关。不同报道中桡侧腕短伸肌肌支起源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人种及解剖过程中人为的误差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临床行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经甲醛防腐固定成人尸体下肢标本40侧,显露胫神经,将至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神经支及其在肌门处的终支仔细解剖分离,神经修洁,显露肌支的各终支,观察各终支的形态及分布,用淤标卡尺(精确度0.02mm),直尺(精确度1mm),圆规和量角器,以股骨内上髁水平为标志点对各神经肌支及其终支的位置,粗细和长度进行测量,结果:小腿三头肌各种神经支全部起自胫神经,各肌支的起点在标志点上1.5cm至标志点下3.2cm之间,比目鱼肌近侧神经支肌支数为1-2支,终支有2-6支,以2-3支最多见;腓肠肌内侧头神经肌支有1-2支,以1支最多见,终支为3支者最多;腓肠肌内侧头神经肌支肌支数全部为1支,恒定的分为3支终支。标志点距肌门的距离均在标志以下2cm-5cm范围内。结论:小腿三头肌神经终支入肌的解剖部位恒定且相邻近,故在Ge窝下方做一小切口即可完成选择性神经终支切断术。  相似文献   

7.
家兔股二头肌的肌内神经和运动终板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家兔股二头肌肌内神经和运动终板分布特征。方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结果家兔股二头肌为扁肌。肌纤维长短、排列不一。长、短两头各有一条神经主干,各神经干在肌内发出数目不等的初级支,初级支再分出数目不等的次级支。短头内的神经分支主为树枝样分布,长头内的神经支主为扇形分布。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可见肌表面或内部,是一些长短不一,呈“虎皮样”外观的运动终板短带。结论家兔股二头肌的肌内神经和运动终板的分布与肌纤维排列有关,其分布特征与扁肌相符。  相似文献   

8.
带血管蒂的股薄肌瓣修复会阴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带血管蒂股薄肌瓣转位修补会阴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30侧成尸下肢股薄肌的主要血管、神经 ,血管蒂的长度 ,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股薄肌的血供主要由股深动脉的股薄肌支 ,血管蒂长(120 5±1.1)mm ,起始处外径(3.0±0.3)mm ,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深面。股薄肌由闭孔神经前支支配。结论 :以中、上段血管为蒂股薄肌瓣转位修复会阴部缺损 ,术式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陈旧性截瘫患重建屈髋迈步功能,以带血管肋间神经与支配髂腰肌的腰神经根进行束间缝接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例成人标本上对髂肌、腰大肌神经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腰大肌支的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L2,其次是L3,肌支纤维在L2神经干的外上部走行,部位较恒定。髂肌支则在股神经合干起始处发出,肌支纤维主要来源于L4,其次为L3及L2。结论:从背侧手术入路将带血管的肋间神经转位与L2神经根前支外上部端侧吻合,或经腹手术入路于股神经起始部与髂肌支吻合,以期髂腰肌重新获得神经支配,可使截瘫患恢复屈髋迈步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正常情况下,闭孔动脉通常起于髂内动脉的前干,沿骨盆侧壁行向前下方,经盆内筋膜与腹膜之间,输精管盆侧或子宫圆韧带自其内侧跨过,其上、下分别有闭孔神经和闭孔静脉与之伴行,至闭孔上方进入闭膜管,出骨盆至股部,分为前后两终支。闭孔动脉在盆内除分支至髂骨、髂肌、膀胱等外,尚发出一耻骨支。耻骨支沿耻骨后面内进,  相似文献   

11.
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38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防腐标本上 ,解剖观测了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走行、分布、神经的横径、营养血管的来源、外径及吻合。并在 2侧新鲜标本营养血管内灌注墨汁 ,观测血供范围。结果显示 :股外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行走于髂髌连线上 ,营养血管来源于旋髂浅动脉、股直肌肌皮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肌皮动脉、股外侧肌肌皮动脉 ,在神经旁相互吻合形成纵向血管网 ,除营养神经外 ,发出 7~ 10支皮支营养神经两侧的皮肤。因此可设计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2.
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蒂部不同结构对皮瓣血供的影响。方法:各取新西兰大白兔5只,分别进行活体及灌注解剖确定皮瓣模型,另采用24只根据不同蒂部组织切断类型分为4组,每组6只12测,1组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2组为皮神经内血管供养组;3组为皮神经外血管供养组;4组为对照组。结果:兔股内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起源于股神经及股动静脉,走行于大腿内侧中段,沿途发出3--6个皮支供养大腿后内侧区皮肤。分组实验皮瓣成活情况以1组最佳,2、3组次之,4组最差。结论:兔股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辫是一种可靠的动物实验模型,其血供由皮神经内血管及皮神经外血管丛共同提供,且后者更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肢体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治疗不同部位肢体组织缺损25例,其中单纯应用21例,与游离腓骨移植组合应用1例,与拇再造同时应用3例。25例中14例带股前外侧神经终支与受区神经吻合。结果:25例共25块移植皮瓣中,23例未发生危象,完全成活;2例出现血管危象,皮瓣坏死;1例手掌部及2例足背部皮瓣修复术后外形欠满意做修薄手术。术后经6~24个月随访,14例吻合带神经皮瓣感觉不同程度恢复,S2 5例,S36例,S4 3例。23例功能及外形恢复满意。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存活率高,外形美观,特别适合有美容要求的年轻患者,是修复肢体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73例成人尸体上观测了闭孔神经前、后支的分叉部位及其宽度。重点观测了闭孔神经髋关节支的发出部位、宽度、行经和分布。就临床实际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50例成人下肢股后皮瓣,得知营养动脉为臀下动脉的直接皮动脉即股后皮动脉,感觉神经为股后皮神经,两者伴行,股后皮动脉在臀沟处外径为1.05±0.15mm,分布范围为21cm×7cm,类似纺锤状。股后皮瓣以股后皮动脉为血管蒂,可以移转到骶尾部、坐骨部、大转子部、大腿上半部内、外侧和会阴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单次闭孔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本院择期行单膝置换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前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随后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行闭孔神经后支与前支阻滞,分别注射0.5%罗哌卡因各7.5 mL.B组使用同样方法注射生理盐水各7.5 mL.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与注药后15 min阻滞侧大腿内收肌肌力,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态与动态VAS评分,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A组患者的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为90.0%,显著高于B组的30.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后12 h、24 h静态VAS评分分别为(2.5±0.5)分和(2.8±0.9)分,明显低于B组相应时间点的(2.8±0.5)分和(3.3±0.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2 h、24 h动态VAS评分分别为(3.1±0.8)分和(3.0±0.9)分,明显低于B组的(3.5±0.7)分和(3.7±0.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头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满意度A组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单纯连续股神经阻滞比较,连续股神经置管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连续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镇痛对足踝皮瓣移植后皮瓣成活以及局部血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择期行股外侧皮瓣移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II级,随机分为连续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镇痛组(S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每组30例。观察2组患者足踝部游离移植皮瓣后皮瓣的血液循环及皮瓣成活的变化,记录2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2 d、3 d各个时点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组患者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评分、局部皮瓣弹性评分和皮瓣存活率均高于C组,血管危象率低于C组(P<0.05),术后6 h、12 h 、24 h、2 d、3 d的VAS评分S组更低(P<0.05);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连续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镇痛可提高足踝皮瓣移植术患者皮瓣局部血运,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阔筋膜张肌游离肌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进行阔筋膜张肌游离肌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按局部层次对用福尔马林固定的25具(共50侧)成人尸体进行逐层解剖并观测阔筋膜张肌的血管、神经以及其与临近结构的关系.结果:阔筋膜张肌营养血管主要来自于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其神经主要来自于臀上神经的下支,血管和神经行程较恒定,在分离寻找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时,应注意保护浅层的股外侧皮神经.结论:阔筋膜张肌有自身较长的血供和神经来源,是良好的游离肌皮瓣供区.  相似文献   

19.
大鱼际逆行皮瓣临床应用及拇指感觉恢复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鱼际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及利用不同神经所形成的有感觉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方法 2006年5月-2010年8月,解放军第252医院及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共43例拇指部分缺损患者(年龄17-52岁)根据具体伤情行3种不同的大鱼际皮瓣修复术,皮瓣的最大切取面积为3.5cm×4.0cm,最小1.5cm×2.0cm。其中33例同时行神经移位,分别利用桡神经浅支及正中神经掌皮支恢复拇指感觉。术后随访0.5-2年,平均10个月,对3种皮瓣的成活率、血运与质地、拇指功能进行评定,并对不同神经移位的皮瓣感觉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临床43例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拇指关节及骨质无缺损的患者拇指功能恢复均为优;未行神经移位的10例患者中6例感觉恢复为S2,4例为S1;桡神经浅支移位组3例感觉恢复为S3,16例达S3+,而正中神经掌皮支移位组9例感觉恢复为S3,5例达S3+,前者优于后者(P<0.05)。结论几种大鱼际皮瓣适当选择、灵活应用,可以很好地修复拇指缺损,大鱼际皮瓣利用桡神经浅支恢复感觉效果优于正中神经掌皮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D大鼠股部血管解剖,为骨组织工程血管化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15只SD大鼠行红色乳胶灌注后对双侧股部血管进行显微解剖,寻找并观测合适用于血管化模型构建的各种带血管蒂组织瓣;另取3只大鼠行活体解剖,以验证所切取组织瓣的血液循环情况。结果:大鼠股部可以同时寻找到合适的隐血管血管束、隐血管为蒂的肌骨膜瓣、腹壁浅血管为蒂的深筋膜瓣、股血管肌支为蒂的股薄肌瓣和膝最上血管为蒂的股骨骨膜瓣,以供骨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研究应用。结论:SD大鼠股部可同时设计多种带血管蒂的组织瓣,非常适合于骨组织工程血管化研究动物模型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