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豚鼠接受环磷酰胺处理及免疫后其听功能与内耳形态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86只白色红目豚鼠作为实验对象,其中32只动物提供粗制内耳抗原。实验组(42只)动物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d后用粗制内耳抗原接种,接种后4.6、8、10、12、14、20d时接受ABR检测及内耳形态光镜观察。对照组1(6只)不行任何处理,对照组2(6只)注射环磷酰胺,但不接种抗原。结果 接种后4d时67%动物ABR阈值明显提高,8d时为83%,14d时降为58%,20d时所有动物阈值恢复正常。光镜观察发现:接种后4d时,实验动物听功能受损耳出现炎性细胞浸润;8—12d时,所有实验动物内耳均有类似改变;6—14d时,内耳尚有血管周围炎、螺旋神经节细胞变性等改变,相关形态变化均以听功能受损耳明显为重;接种14d时,内耳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20d时,绝大多数动物内耳形态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豚鼠接受环磷酰胺预处理及同种异体内耳抗原接种后,其听功能与内耳形态学的变化基本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在母体宫内缺锰鼠出生后,有共济失调、平衡紊乱。神经系统和腿肌的组织学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而迷路包囊骨化延迟,半规管曲度异常、壶腹畸形、嵴帽神经上皮退变。宫内缺锰引起内耳畸形,亦可见诸其他动物。作者用低锰饮食喂养雌鼠,性成熟后与正常雄鼠交配,产后第二代与正常鼠作比较观察。缺锰喂养之第二代25只鼠,9只无异常行为,其中5只组织学检查为正常迷路结构。16只行为异常者6只完全没有耳石,半规管及壶腹嵴未见异常。16只缺锰鼠有严重游泳行为紊乱,示有显著的共济失调,无张力性眼反射,无伸颈及伸前肢反射,无扶正能力。缺乏游泳能力似为重力感受器损害体征。Hurley发现缺锰动物能恢复翻正反射,但学不会游泳,即躯本感受器只能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加压素对大鼠内耳囊泡介导转运有关基因的影响,探讨加压素引起膜迷路积水的发生机制。方法Wistar大鼠16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精氨酸加压素50μg/kg,每天1次,共1周,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药一周后,取出听泡,提取内耳总RNA,逆转录成cDNA并标记;然后和大鼠cDNA芯片杂交,显示注射加压素前后大鼠内耳mRNA表达强度变化。结果筛选出和囊泡介导转运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7条,Ratio>2的上调的基因有Ap2b1,Arf1,Arf6,Dnch1,Mlc3和Rab7,Ratio<0.5的下调的基因有Stx7。结论加压素可能从囊泡介导转运方面影响内耳的液体平衡,从而导致膜迷路积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阿米卡星注射致聋后,耳蜗鼓阶壁上皮超微结构的改变;探索干细胞移植进入鼓阶后,干细胞在内耳发生迁移的结构基础。方法出生7天的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与对照组(10只)。实验组连续7天经腹腔按照200mg/kg/day的剂量腹腔注射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在停药后0天、7天、14天、21天、28天取耳蜗组织,随机选择其中一侧行扫描电镜观察耳蜗底回鼓阶的上皮的变化,另一侧耳蜗做冰冻切片、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腹腔硫酸阿米卡星在引起大鼠耳聋的同时,鼓阶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也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上皮细胞经历了炎性渗出、细胞间隙扩大和上皮细胞恢复的形态变化过程。结论氨基糖带类抗生素硫酸阿米卡星除引起内耳柯蒂氏器的细胞死亡之外,还可以引起附着在内耳鼓阶骨壁的上皮细胞形态发生超微结构的改变。这种变化规律,有可能成为通过鼓阶进行干细胞移植的结构基础,并且为经耳蜗鼓阶移植干细胞治疗内耳疾病的时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正常和膜迷路积水豚鼠内耳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的表达,探讨其机理和意义。方法 20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膜迷路积水模型组)豚鼠腹腔注射醋酸去氨加压素,4μg&#183;kg-1&#183;d-1,共1周,诱导其内耳膜迷路积水,对照组豚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豚鼠内耳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豚鼠内耳中有AQP0、1、2、3、5、7、8的表达,其中AQP0仅在血管纹和螺旋神经节细胞有较弱的表达;AQP1分布于包绕骨迷路、内淋巴囊、内淋巴管的纤维细胞,基底膜鼓阶面细胞、螺旋韧带纤维细胞、螺旋缘纤维细胞、Corti’s器、内外螺旋沟、血管纹、椭圆囊壁、球囊壁、螺旋神经节等;AQP2表达在血管纹、Corti’s器、螺旋神经节细胞和内淋巴囊中;AQP3、7、8三者的分布类似,在螺旋神经节和包绕膜迷路的组织中表达,包括Corti’s器、内外螺旋沟、血管纹、螺旋韧带纤维细胞、螺旋缘、椭圆囊壁、球囊壁、内淋巴囊等;AQP5则表达在Corti’s器、内外螺旋沟、螺旋神经节、螺旋韧带纤维细胞。实验组豚鼠内耳中,血管纹AQP2的表达与对照组较正常豚鼠表达增加,其它亚型AQPs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正常豚鼠内耳中有多种AQPs表达,膜迷路积水后豚鼠内耳中AQP2的表达增强,提示膜迷路积水可能与AQP2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使用免疫抑制methotrexate(MTX)直接进行内耳灌注是否可以减轻或抑制免疫反应介导的内耳炎症。方法 选健康Hartley豚鼠35只,随机分为4组,以钥孔戚血蓝素(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作抗原(0.5mg/0.5ml)经皮下注射进行基础免疫。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乳突根治术,暴露耳蜗,选蜗底鼓阶做微孔(直径≤30μm),灌注KLH制作内耳迷路炎模型。实验耳灌注KLH,或MTX,或二者之混合物,对照耳灌注PBS。随机选11只豚鼠进行血清抗KLH抗体的ELISA检测。借助听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内耳的组织形态学改变观察MTX肌肉注射与内耳灌注对KLH诱导的豚鼠内耳炎症模型的听力保护作用。结果 ABR及内耳组织学均支持KLH诱导的豚鼠内耳迷路炎模型;血清抗KLH抗体ELISA检测显示KLH免疫后血清相应的抗体升高;肌肉注射或内耳局部灌注MTX,均不能阻止或减轻KLH诱导的豚鼠内耳炎症。结论 本研究不支持免疫抑制剂MTX可减轻或阻止豚鼠内耳炎症。  相似文献   

7.
线粒体DNA大片段缺失与老年性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内耳组织线粒体DNA(mtDNA)大片段缺失与老年性聋发病的关系。方法 :取Wistar大鼠按年龄分为A组 (青年鼠 ,4月龄 )和B组 (老年鼠 ,>2 4月龄 ) ,每组 15只。测试听性脑干反应 (ABR)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大鼠内耳膜迷路组织mtDNA 4 834bp缺失片段进行检测。结果 :A、B组大鼠ABR反应阈均值分别为 :(4 0 .0 0± 4 .6 6 )dBpeSPL、(6 4 .79± 10 .88)dBpeSPL ,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大鼠内耳组织mtDNA检测发现 :A组大鼠未检测到 4 834bp缺失 ;B组大鼠有 9只存在 4 834bp缺失。 结论 :老年大鼠内耳膜迷路组织存在mtDNA片段缺失 ,这种缺失与老年性聋有关 ,可能是引起老年性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内耳免疫反应过程中是否存在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凋亡活性与FasL表达相关性。方法16只雌性白色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只。所有动物均先以钥孔虫戚血蓝蛋白全身免疫。然后,实验组再以相同抗原进行单侧内耳局部免疫,对照组则于单侧内耳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3天后处死动物,取内耳免疫侧(或对照注射侧)耳蜗制备石蜡切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内耳细胞凋亡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内耳FasL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动物内耳Cord器毛细胞、血管纹的缘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中存在阳性着色的凋亡细胞,对照组豚鼠内耳则否。实验组动物内耳Corti、蜗管侧壁、螺旋神经节细胞FasL表达阳性。对照组则为阴性。结论 内耳免疫反应可诱导局部细胞凋亡活性增高,FasL在此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圆窗膜划破后记录了40只豚鼠24小时内耳蜗电图变化,其中30只作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外淋巴疹后1~3小时内100%动物出现负和电位,而组织学检查有积水样改变的动物仅为30%,外淋巴瘘后24小时10只动物CAP反应阈及N_1潜伏期有所恢复,其中6只负和电位消失。认为负和电位并非膜迷路积水特有的电生理表现,推测负和电位的出现或增大是内耳毛细胞可逆性损害的指征,基底膜机械性位移很难作为负和电位增大的主要原因。还就外淋巴瘘后膜迷路积水形成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内耳病理学是一门从组织形态学角度研究内耳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及其损害机制的边缘医学基础学科。内耳病理学的样品制备观察技术包括颞骨切片技术、膜迷路切片技术、耳蜗和前庭膜迷路取材铺片技术、内耳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技术、内耳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技术、以及电镜下的超微细胞化学技术等。通过分析各项内耳病理研究技术的发生、发展和现状,并结合实践经验和技术革新经验,深入讨论上述各项技术的优缺点和技术细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对内耳缺血/再灌注后豚鼠耳蜗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2只豚鼠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缺血用药组、缺血对照组、再灌注用药组、再灌注对照组。采用小脑前下动脉FeCl3诱导血栓形成制备耳蜗缺血豚鼠模型,缺血1小时后再经股静脉给予尿激酶溶解血栓制备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缺血后早期及再灌注后静脉注射尼莫地平,各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尼莫地平注射。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监测耳蜗血流量(cochlear bloodflow,CoBF),测量实验前后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波Ⅲ反应阈值;分别在股静脉推注伊文思蓝2小时后采用荧光定量检测其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变化。结果豚鼠耳蜗发生缺血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组与缺血对照组伊文思蓝通过血迷路屏障的平均量分别为每只0.245±0.108和0.442±0.153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蜗发生缺血再灌注后应用尼莫地平组与再灌注对照组,伊文思蓝通过血迷路屏障的平均量分别为每只0.963±0.261和0.620±0.148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耳缺血早期使用尼莫地平,能减轻血迷路屏障的损伤;但在缺血再灌注后使用尼莫地平,则加重血迷路屏障的损伤,使其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迷路骨化与内耳畸形患者进行听力康复。方法:人工耳蜗植入术。结果:术中发现内耳迷路骨化与先天性内耳畸形各1例。其中,迷路骨化继发于分娩后未定病因,术中见单侧前庭和耳蜗广泛骨化,后将耳蜗电有植入对侧未骨化的耳蜗;先天天性内耳畸形呈鼓岬骨质增厚,圆窗和卵圆窗骨性封闭并增厚,基底转起始部鼓阶扩张,予成功植入耳蜗电极。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迷路骨化耳畸形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证手术取  相似文献   

13.
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一种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动物模型,其具有可重复性高,适于进行深入免疫学分析的特点。方法提取豚鼠内耳膜迷路组织为抗原,与等量完全弗氏佐剂,百日咳杆菌一次免疫C57BL/6小鼠。检测反应阈、血清免疫学、内耳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改变。结果免疫后小鼠听性脑干反应阈显著提高,内耳中出现显著的炎性细胞浸润、内淋巴积水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变性、数量减少等形态学改变,血清中可检测到抗内耳自身抗体,鼓阶内浸润细胞中的淋巴细胞主要为CD4^ T细胞。结论应用这种方法在C57BL/6小鼠可成功建立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迷路内积血病变特征,为其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因学理论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豚鼠自体抗凝微量血液行鼓阶内注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测试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耳蜗微音电位、颞骨MRI扫描、耳蜗火棉胶切片光镜观察、内耳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鼓阶内灌注不同量血液的2个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均出现感音神经性聋,以术后第7天较为严重;听力损失特点表现为低频(0.5kHz)最为显著,中频(2kHz)次之,高频(8kHz)较轻;术后1个月时听功能无明显好转。两实验组间听力损伤程度和类型于术后各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MRI T1加权可显示迷路内积血的高信号,且迷路内的积血在术后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形态学特征:由最初的积血(术后第1天)演变成积血与纤维网状样结构共存(术后第7天),到最后(术后30天)仅存纤维网状样结构。透射电镜显示部分动物的外毛细胞内线粒体呈水肿或空泡样变,胞浆稀疏,纤毛倒伏。结论迷路内积血可引起豚鼠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损失以低频区更为严重。不同积血量引起的听力损失程度和类型无显著差异。MRI可良好显示内耳积血不同病程阶段在迷路内的分布与变化。迷路内积血最终可被吸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膜迷路积水的动物模型,探讨膜迷路积水的机制。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腹腔注射醋酸去氨加压素,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一周后,对比两组豚鼠血清电解质的浓度,心、肺、肝、肾的组织学和耳蜗膜迷路的横截面积。结果两组豚鼠血清电解质的浓度无明显差异,心、肺、肝、肾的组织学无明显异常。模型组中有6只(6/10)豚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膜迷路积水。结论醋酸去氨加压素可以导致豚鼠膜迷路积水,有效建立了膜迷路积水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高阳性率、可供圆窗给药治疗内耳病研究用的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方法实验动物为86只豚鼠,其中32只用于制备粗制内耳抗原。其余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42只,对照组1、2各6只。将实验组动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进行预处理,2d后用粗制内耳抗原行皮下多点接种,分别于接种后4、6、8、10、12、14、20d时用光镜观察动物内耳形态学变化,并检测其血清中IgG、IgM、C3、CH50、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对照组1不行任何处理,对照组2不接种内耳抗原,余同试验组。结果接种后豚鼠耳蜗、前庭、内淋巴囊等部位出现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尤以前庭阶、鼓阶、螺旋神经节区域及耳蜗底圈等部位为重。接种后4d时,67%动物内耳有炎性细胞浸润;8~12d时,100%动物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接种14d后,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接种6~14d时,内耳尚有血管周围炎、螺旋神经节细胞变性、内淋巴积水等改变。结论将豚鼠采用环磷酰胺预处理及同种异体内耳抗原接种,可建立一高阳性率的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中耳细菌感染对内耳及机体免疫功能长期影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耳细菌感染后内耳热休克反应是否会长期存在 ,及其对内耳功能的潜在影响。方法  6 0只BALB/c鼠随机分为肺炎克雷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简称金葡菌 )、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生理盐水对照 6个组 ,每组 10只。中耳注射致病菌 135d后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并取材进行光镜与电镜观察 ,检测内耳热休克蛋白 (heatshockprotein ,HSP) 70相关表位分子的表达 ,行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p6 5和抗肺炎克雷白杆菌抗体、抗膜迷路蛋白抗体的测试。结果 所有标本核因子κBp6 5未发生明显核内转移。金葡菌感染组 3只、肺炎克雷白杆菌组和变形杆菌组 2只、绿脓杆菌组 3只以及对照组 1只动物的抗肺炎克雷白杆菌抗体阳性。经外加电场固定液相分子快速斑点免疫分析筛选 ,金葡菌感染组 2只、肺炎克雷白杆菌组 2只、绿脓杆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 1只抗膜迷路蛋白抗体阳性 ,其中金葡菌组和肺炎克雷白杆菌组抗膜迷路蛋白和抗肺炎克雷白杆菌双阳性。经免疫转印分析 ,其阳性条带除 1例相对分子质量为 6 80 0 0以外 ,其余均为小分子 ,以 2 6 0 0 0~ 30 0 0 0为主 ,380 0 0~ 410 0 0次之 ,46 0 0 0~ 5 0 0 0 0有微弱反应。除变形杆菌组右耳和绿脓杆菌组左耳 16 2 5Hz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显著异常外 ,其余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中耳免疫反应诱导的动物内淋巴积水.方法将9只豚鼠分为2组,中耳免疫组(4只)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对照组(5只).先用KLH加福氏完全佐剂行四肢趾蹼免疫,2周后将KLH投放至中耳进行局部免疫.另外5只豚鼠中耳放置PBS作为对照组.用gadolinium增强的磁共振成像观察内耳淋巴液的动态变化,用耳蜗电图评估听功能改变.结果在KLH中耳免疫的动物中,2只发生内淋巴积水,3只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增加,2只听力损失大于10dB.结论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KLH中耳免疫反应的耳蜗改变,内淋巴积水和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增加提示存在着一个"漏的迷路",将有可能为内耳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加精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圆窗膜划破后记录了40只豚鼠24小时内耳蜗电图变化,其中30只作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外淋巴瘘后1-3小时内100%动物出现负和电位,而组织学检查有积水样改变的动物仪为30%,外淋巴瘘后24小时10只支物CAP反应阈及N1潜伏期有所恢复,其中6只负和电位消失,认为负和电位并非膜迷路积水特有的电生理表现,推测负和电位的出现或增大是内耳毛细胞可逆性损害的指征,基底膜机械性位移很难作为负和电位增大的主  相似文献   

20.
前庭学     
980341迷路下后进路内耳道的显微解剖研究/王启荣…//山东医药一1997,37(4)一3~4 采用显微解剖学和传统解剖学方法,经迷路下后进路对25具成人头颅50侧内耳道标本进行了观察。对切断前庭神经的最佳部位进行了解剖学评估,认为经迷路下后开放内耳道为最佳进路。对中间神经的出现率和解剖部位进行了观察,并探讨了迷路动脉走行与内耳道各壁的关系。为防止在开放内耳道时损伤前庭和耳蜗,提出将单孔作为内耳道底的解剖标志。参9(勤思)980342豚鼠椭圆囊斑感觉毛细胞损伤后修复的超微结构观察/王锦玲…//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一1997,18(2)一105~108 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