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国家。2004年全国地方病防治报表表明,我国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分布在13个省(市、自治区),病区村人口超过3千万,氟斑牙患者超过1800万,氟骨症患者150多万。实施《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以后,国家加快了防治措施落实进度,到2012年,全国病区基本完成改炉改灶工作,实现了防治措施全覆盖。目前,越来越多的病区达到控制和消除目标。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本文对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初期防治历程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2.
1991-2005年全国地方性氟中毒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目的掌握全国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防治措施落实进度和病情变化动态,为政府部门制定地氟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1991-2005年全国地氟病各年度监测数据,全部监测工作按国家地氟病重点监测方案执行。结果①饮水型地氟病病区降氟改水率增长34个百分点,但水氟≤1.0 mg/L改水降氟工程数量则减少了近5个百分点;②燃煤污染型地氟病病区改炉改灶完成率增长了28个百分点,到2005年改炉改灶完成率达到47.22%;降氟炉灶合格率增长了26个百分点,达到92.54%;③饮水氟≤1.0 mg/L的监测点数量呈下降趋势,与水氟≤1.0 mg/L的改水工程数量减少一致;④玉米氟≤1.5 mg/kg的监测点数量总体趋势表现为减少, >1.5 mg/kg的监测点数量总体趋势表现为增加;辣椒氟≤1.0和>1.0 mg/kg的监测点数量增减变化甚微,但92%以上监测点辣椒含氟量超标:⑤饮水型病区儿童氟斑牙检出率≤30%和>30%~60%的监测点数量增加,而>60%~80%和>80%的监测点数量减少;燃煤污染型病区儿童氟斑牙检出率≤30%的监测点数量增加,而>80%的监测点数量减少。结论①饮水型地氟病病区降氟改水率增加,但≤1.0 mg/L改水工程减少和水氟回升;②燃煤污染型地氟病病区改炉改灶完成率年度递增,降氟炉灶合格率达到90%以上;玉米和辣椒含氟量下降,但幅度不大;③无论饮水型地氟病还是燃煤型地氟病,其病情被控制的监测点数量均增加,重病区监测点数量则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湖北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流行现状,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燃煤地区的燃煤方式、食物干燥与保存方法和8~12岁儿童氟斑牙等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9.89%;氟斑牙患病率大于30%的病区村51个,主要分布在恩施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竹山县和竹溪县;主食结构以大米为主,98%的调查户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干燥和保存玉米和辣椒。结论湖北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情危害程度已明显减轻,但仍应继续坚持以改炉降氟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达到持续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安化县燃煤污染型氟病病区五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化县燃煤污染型氟病病区五年监测结果分析郭先驰王仁禹饶福根高立冬吴细谋田灿辉李曙光杨建明湖南省安化县清塘镇久泽坪村为燃煤污染型氟中毒中等病区。1985年完成降氟改灶防治工作。按照《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方案》要求[1],从1991年起已连续进行了五...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改灶巩固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防制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牵头,会同农业部于1987~1990年在长江三峡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即四川省的黔江、武隆、巫山和湖北省的巴东,秭归5个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了以改灶降氟为主的防治试点工作。经3年努力,共推广适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煤种、不同用途的15种优秀炉型,改炉改灶157859户(改炉88624个,改灶75190),受益人口63万余。此项工作受到病区各级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增强了他们战胜疾病、脱贫致富的信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试点过后各县改灶降氟成果巩固如何、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是什么?为更好地推动全国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工作,作者对巫山、黔江、巴东、秭归4个试点县和湖北省重病区建始县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梁山县地方性氟中毒5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梁山县改水降氟措施的落实情况和监测点徐东村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变化,观察采取防治措施产生的预防效果。方法 儿童氟斑牙检查采用Dean法,水、尿测定氟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成人氟中毒的体征、症状及氟骨诊断标准依照卫生部地病司《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执行。结果 梁山县共落实改水降氟措施131个病区村(109处工程),占全部氟病村的60.9%,受益人口10余万人。已落实防治措施病村中正常运转的改水工程63处,含74个病村,占已改水病区村的56.5%。监测点东徐村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由1997年的68.9%降至2001年的32,2%,尿氟水平由1997年的1.31mg/L减低至2001年的1.06mg/L,成人氟骨症的患病率随改水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且病变程度显著减轻。结论 改水降氟是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切实可行的重要措施,改水设施的运行正常与否,是保证预防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查清燃煤型氟中毒(地氟病)在秭归县的流行现状及强度,客观评价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考核防治效果,科学指导防治实践。方法 按《湖北省地方性氟中毒重点调查方案》中规定的方法和标准在全县四层病区中随机抽取4个调查点进行调查。结果 通过实施多年的改灶降氟工程,病区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尿氟值、食物氟含量等多项指标呈显著下降趋势,已低于病区划分标准。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以改灶降氟为主导的综合防制措施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最科学、最有效的措施,建立经费支持机制、加强科学规范管理、开展积极有效的监测是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发挥最佳效益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长乐市改水后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的患病情况,评价改水降氟措施的落实情况及防治效果.方法抽查全市高氟病区8~12岁儿童1 359人,按Dean法查其氟斑牙患病情况,再从中随机采集236份尿样及病区53份水样用氟电极法测其尿氟及水氟含量.结果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从改水前35.8%降到改水后9.57%,尿氟中位数达0.7 mg/L,其中<1.5 mg/L占94.49%,水氟均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结论改水降氟措施使长乐市地氟病达到基本控制标准.改水降氟是决定一个地区氟中毒病情控制与消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我县为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重病区 ,主要防氟措施是改炉改灶。通过 10多年的改炉工作 ,至今已改炉 5万余套 ,受益人口达 2 0多万。为了更好地监督炉灶的合理使用 ,真正达到改炉降氟的目的。 1998年根据《云南省燃煤污染型地氟病改炉降氟效果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于下。1 材料与方法1.1 选取芒部乡余青村和中屯乡中屯村为监测点。对其所在乡中心小学当地出生的 8~ 12岁学生用 Dean法进行氟斑牙检查。并采集学生尿样 ,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尿氟 (按改炉和未改炉分别进行统计 )。1.2 于粮食收获季节采玉米、辣椒 (用烤…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地方性氟中毒防制措施落实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是全国受地方性氟中毒危害最严重的病区省份之一,属于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以改水降氟为主的防制措施以来,累计投资5亿多元,兴建各种类型的改水降氟工程近6000处,使病区600余万群众基本摆脱了氟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全面掌握地方性氟中毒的防制工作现状,查清目前地方性氟中毒的危害程度和病区分布,了解已建改水降氟工程设施的运转使用情况,找出和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合理规划防制措施,指导地方性氟中毒防制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1.
陕南农村居室空气氟砷污染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燃用石煤地区居民居室空气氟砷污染现状,为防治病区居民居室空气氟砷污染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对使用石煤的分布范围进行调查,测定石煤及使用石煤户居室空气中的氟砷含量。结果使用石煤的分布范围广泛,且有不断扩大趋势,石煤中的氟砷含量超标,燃用石煤地区居民居室空气中的氟、砷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采取改炉改灶防治措施后居室空气中的氟浓度已大幅下降,但还未达到国家标准。结论燃用石煤地区居民居室空气受到氟、砷的污染,已造成地方性氟、砷中毒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炉灶使用及其燃煤方式对贵州省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流行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3个历史重病区村、2个病区对照村进行炉灶使用、燃煤方式、病情等状况的现况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前,历史重病区村所有住户使用没有烟囱的烧煤台灶或简易炉灶,采取村民组集中方式烘炕干燥玉米,玉米和室内空气氟污染严重.90年代后各户自行用敞煤火烘炕干燥玉米,但逐渐使用台灶和铁炉,燃煤氟释放量显著减少,粮食和室内空气污染减轻,病情得以控制.但是.在重病区联合与吉丰村,住户基本上还是使用简易敞煤火炉灶,冬季取暖铁炉烟囱出屋率较低,分别为51.3%(41/80)、41.7%(35/84),室内空气和粮食氟污染较重,与病情结果一致.2006年荷花村8岁以上人群氟斑牙总检出率[96.08%(392/408)]较1979年[90.51%(248/274)]明显增高(χ2=7.85,P<0.01).结论 炉灶燃煤方式对贵州省燃煤型地氟病病区形成有显著影响,炉灶类型与使用不当是贵州省地氟病重病区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改良炉灶的效果,为该防制措施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在改炉灶前、后分轻、中、重病区调查7~10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尿氟、居室空气氟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改炉灶后比改炉灶前居室空气氟下降了136倍,尿氟下降了5.9倍,氟斑牙患病率由61.0%下降到21.9%。结论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改良炉灶效果是显著的,但仍需加强改良炉灶的质量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贵州氟病试点区健康教育传播效果评估   总被引:8,自引:14,他引:8  
目的 考核健康教育传播效果。方法 调查健康教育干预后,目标人群氟病卫生知识和防治方法知晓率及相关行为及改变率,室内空气和食物氟含量,8-12岁学生尿氟水平。结果 80%以上的目标人群知识氟病卫生知识和防治方法,84%的家庭购置安装了铁炉具,97%的改炉户能烟囱伸出室外,96%家庭不再使用敞煤火烘烤食物,70%以上的家庭采取密闭方式保存食物,并能做到食物烹调前淘洗;监测户室内空气氟含量降至国家允许浓度以下,辣椒氟含量明显降低,玉米氟含量接近国家卫生标准,8-12岁学生尿氟趋于正常。结论 在具有一定经济文化基础的病区,通过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拓宽氟病防治范围,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国家投入。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全国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掌握2006年全国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防治措施落实进度、防治效果及病情变化,为制订地氟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方案>,在燃煤污染型地氟病病区的8个省份,选择病情严重的9个县为监测县和其中的15个村为监测点.调查监测县改炉改灶进度及降氟炉灶质量.采集监测点室内空气、玉米、辣椒及儿童尿样,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含氟量;检查监测点8~12岁儿童氟斑牙和缺损型氟斑牙,诊断标准采用Dean法;在更换的8个监测点中,调查成人氟骨症,诊断按<地方性氟骨症临床分度诊断>(GB 16396-1996)进行.结果 ①2006年监测县新改降氟炉灶99 331个,累计改炉改灶430 409个,改炉改灶率增长了9.86个百分点,累计改炉改灶率为42.74%(430 409/1 007 058);降氟炉灶合格率为86.66%(2118/2444).②有7个监测点开展了室内空气含氟量监测,有5个监测点日平均含氟量超过国家标准(0.007 mg/m3),含氟量在0.0172~0.6003 mg/m3.③大部分监测点玉米、辣椒含氟量都超过国家标准(玉米:1.5 mg/kg,辣椒:1.0 mg/kg).尤以云南、贵州、四川省的监测点为重(玉米12.68~49.50 mg/kg,辣椒202.33~1879.56 mg/kg).④15个监测点中,儿章氟斑牙检出率<30%的有1个,30%~60%的有3个,>60%~80%的有4个,>80%的有7个;缺损型氟斑牙检出率<20%的有10个,20%~40%的有4个,>40%的有1个.14个监测点测定了儿童尿氟,几何均数≤1.40 mg/L有9个,>1.40 mg/L的有5个.⑤ 8个更换的监测点,成人临床氟骨症检出率在4.86%~60.03%,Ⅲ度氟骨症检出率存0~4.86%.结论 H2006年,全国地氟病监测县改炉改灶率以平均近10%的速度增长,降氟炉灶总体合格率较高;室内空气、玉米、辣椒仍存在氟污染;老监测点病情得到控制或有所减轻,新监测点病情以中度为主.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2,他引:12  
目的全面了解贵州省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现状,为制定全省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防制策略和规划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全省燃煤地区的燃煤方式、食物干燥与保存方法、环境介质含氟量、8~12岁儿童氟斑牙和尿氟水平、成人氟骨症情况等进行横断面抽样调查。结果燃煤地区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55.99%,16岁以上人群氟中毒临床症状体征阳性检出率为27.03%,其中临床氟骨症检出率为57.47%,重度氟骨症检出率为7.13%;病区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贵阳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7市(地、州),重病区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病区人口约1900万。结论贵州省地氟病流行现状仍然严峻,流行程度有所降低,但病区范围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和2006年全国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报告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 掌握2005、2006年全国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防治措施落实进度、防治效果及病情变化动态,为制订地氟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全国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调查监测县(市)防治措施落实进度及改水降氟工程质量.在临测点采集居民户水样、8~12岁儿童尿样,水、尿氟测定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查8~12岁儿童牙齿,氟斑牙诊断采用Dean法.结果 ①2005年全国地氟病监测县平均改水率为71.78%(2462/3430),2006年新增改水村(屯)31个,平均改水率为72.68%(2493/3430),比2005年提高0.90%.②两年降氟改水工程报废率在10%左右,水氟超标率在30%左右.③约50%的监测点水氟超标,主要集中在1.0~2.0 mg/L,亦有50%以上监测点儿童尿氟几何均数超过正常值标准(1.4 mg/L).④儿童氟斑牙病情处于控制线标准(30%)以下的监测点还比较少,有部分监测点多年以来病情始终处于中、重病区水平.结论 两年来饮水型地氟病监测县改水率表现为增长,但幅度较小;改水工程报废和水氟超标现象普遍;大部分监测点儿童氟斑牙病情尚未达到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汇总 1991— 1999年河北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 (以下简称地氟病 )重病区全国监测点廊坊固安县的监测结果 ,用于指导全省地氟病的防治。方法 按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方案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要求进行监测。结果 对监测点全县 77个改水点水氟动态及重点村的病情进行了分析 ,认为通过连续 9年的监测 ,从整体水平看监测点水氟含量、小学生氟斑牙患病率、氟骨症临床症状与体征检出率呈下降趋势 ,主要指标已降至非病区水平。结论 改水降氟是防治饮水型地氟病的有效措施 ,科学监测和加强管理是改水降氟措施防治地氟病发挥效益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农村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的流行因素,以期制定针对性防氟策略,降低氟中毒发病率。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对六盘水地区8~12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用Dean's分级检查其氟斑牙,并检测环境样品氟含量。结果改良炉灶是否使用与主食是否淘洗是六盘水地区少年儿童氟中毒的主要流行因素。结论六盘水地区应采取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防治地方性氟中毒。  相似文献   

20.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砷中毒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是滞存在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以及危害程度和主要临床表现。方法 根据氟中毒病区分布,对其环境砷背景及致人群中毒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石煤、土壤、粮食、空气、水源、蔬菜、茶叶、头发、尿,用无色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砷含量测定。结果 发现燃用高砷煤可污染空气及食物,使居室空气砷含量超过国家规定达700倍,致存放的粮食含砷量显高于对照点。检出患病率为10.7%(以皮肤色素改变,粗糙、皲裂、脱屑为主)。患病率随年龄增长与尿砷、发砷呈正比上升。结论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伴有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对环境和人群有一定的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