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下颌骨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重建及测量,并与标本的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建立螺旋CT在下颌骨测量方法的规范,进而更精确的指导牙种植手术操作.方法:利用螺旋CT(Siemens Somatom Spirit)对30例下颌骨标本进行编号扫描,将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多平面图像重建,在直接获得的矢状面重建图像和冠状面重建图像上测量,然后对重建指示线做以调整,再在重建指示线调整后矢状面重建图像和冠状面重建图像上测量,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获得的CT测量数据与标本实际测量数据进行一致性比较,分析测量方法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结果:通过分析30例下颌骨标本CT扫描测量数据与标本实测数据,在进行多平面图像重建测量时,未做重建指示线调整的图像测量数据误差较大,而调整重建指示线后的测量数据则与颌骨标本实测数据一致性较高.结论:牙种植前利用螺旋CT进行多平面图像重建测量时,在颌骨矢状面重建图像和冠状面重建图像上对重建指示线做以调整,能够获得比较准确的测量数据,可用于牙周炎的治疗观察和避免种植失败和损伤下颌神经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组(CPR)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3例临床确诊为AS的患者,采用5mm层厚、5mm层间距行双侧骶髂关节MSCT容积扫描,获得的原始横断面图像,再采用2.5mm层厚、1.2mm层间距重叠重建轴面源像,并将源像传输至AW4.0工作站,用reformat软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获得骶骨矢状面图像,分别在骶骨上缘1/4、1/2、3/4处沿骶骨走行划曲线进行CPR成像获得双侧骶髂关节冠状面图像.结果 33例AS患者骶髂关节CPR图像,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清楚、直观地在冠状面上显示了完整的骶髂关节及其病变,其中0级2例,Ⅰ级5例,Ⅱ级11例,Ⅲ级10例,Ⅳ级5例.结论 骶髂关节CPR冠状面图像清晰,符合诊断要求,与横断面图像结合,更有助于全面观察AS骶髂关节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枢椎在螺旋CT扫描后椎弓根多平面重建(MPR)的影像表现。方法 收集行颈部薄层螺旋CT扫描显示上颈椎正常的成人18例原始数据,分别行经C2椎弓根轴的斜矢状面及垂直斜冠状面重建,与枢椎常规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显示C2椎弓根结构影像对比。结果 斜冠状面相在同一断面完整显示C2椎弓根轴的垂直断面影像呈肾形。斜矢状面相显示椎弓根长轴断面影像较矢状面完整,均呈喇叭口状。结论C2椎弓根CT影像以椎弓根轴为参照多平面重建,可更完整、客观地显示C2椎弓根解剖形态、大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骶尾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骶尾部疼痛患者摄骶尾骨正侧位DR片,后行螺旋CT骶尾部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 骶尾骨正侧位DR片均不能发现明显的病变;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后,5例发现明确的骨折征象,1例确诊为发育异常,1例确诊为尾部囊肿。结论 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能够多方位、全面、立体地显示骶尾骨及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对骶尾部疾病的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取向轴和冠状面成角,从而进一步调整MRI扫描角度,建立新的扫描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分别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四肢关节核磁共振室、第三军医大学解剖实验室完成。对既往前交叉韧带全长显示清楚的120例成人(男女各60例)的MRI影像(斜矢状位)按左右膝、性别分组,在Artoscan-C上测量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成角及前交叉韧带长度和厚度。将国人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在改进的TK-6350型数控铣床上,进行矢状位冰冻薄层解剖切片,对前交叉韧带进行解剖观察。以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所成角度试行膝关节斜冠状位扫描,使MRI扫描方向与前交叉韧带斜冠方向上的解剖取向轴一致,并分析简化操作,建立斜冠状位扫描方法。结果:①左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测量值在斜矢状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男性前交叉韧带在斜矢状位测量长度和厚度高于女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5±1.98),(34.52±1.93)mm;(6.09±1.07),(5.45±1.13)mm,P<0.01],和冠状面的角度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2.5)°,(35.4±2.5)°,P<0.05]。伸膝位下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的角度相对较恒定,走行平直,可以依据该角度行平行于前交叉韧带的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结论: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是一种显示前交叉韧带解剖结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骶丛及邻近坐骨神经MR成像技术优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骶丛及邻近坐骨神经的MR优化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健康志愿者及7例坐骨神经继发病变患者行骶丛及邻近坐骨神经的二维自旋回波(2D-SE)序列 T1WI和快速自旋回波抑脂(FSE F/S)序列T2WI的斜矢状位成像,轴位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3D-FIESTA)序列成像并多平面重建,其中10例志愿者加做单侧斜位3D-FIESTA序列成像, 7例患者平扫后行Gd-DTPA增强扫描.对比正常组2D-SE T1WI斜矢状位与轴位3D-FIESTA序列多平面重建对骶1神经(S1)及邻近坐骨神经的显示率.运用四等级评分标准方法评价两种采集方式的3D-FIESTA多平面重建对骶丛各支神经的显示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志愿者中2D-SE 序列与3D-FIESTA序列对S1及邻近坐骨神经显示率分别为70%和95%(P<0.01).轴位与斜位3D-FIESTA对腰骶干(LST)及S1的显示能力有显著性差异(二者分别为P<0.01,P<0.05),对S2及S3的显示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病例组通过多平面重建可明确骶丛各支神经及邻近坐骨神经受累情况.结论 3D-FIESTA序列通过重建可分别显示骶丛各支神经,对S1及邻近坐骨神经的显示率明显高于2D-SE序列,单侧斜位采集优于轴位采集.  相似文献   

7.
正常腰椎椎间小关节角度的CT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研究正常人群腰椎间关节与矢、冠状面角度。方法 采用CT扫描 ,测量 10 0例正常人腰椎小关节与冠状面的角度 ,每 10岁为一年龄组 ,男女性别各区分 5组。结果 ①相同腰椎节段不同年龄组之间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所成角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②相同腰椎节段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所成角度 ,男女两性之间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 ;③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的角度大小与腰椎的节段呈负相关 ,从L1,2 至L5S1水平 ,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角度有逐渐减小或与矢状面的角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④L1,2 ~L3 ,4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所成的角度为 62 .1°~ 5 3 .1° ,L4,5~L5S1为 44 .5~ 3 7.7°。结论 CT是观察腰椎小关节结构较准确的方法。L1,2 ~L3 ,4椎间小关节角度偏矢状面 ,L4,5~L5S1椎间小关节角度更偏冠状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MSCT)容积扫描矢状面重建图像在诊断腰椎真性滑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64 层MSCT 腰椎容积扫描患者93 例,分析其常规椎间盘横断面重建图像和矢状面重建图像。结果腰椎容积扫描矢状面重建图像检出腰椎真性滑脱93 例,其中Ⅰ°滑脱74 例,Ⅱ°滑脱19 例;横断面图像检出腰椎真性滑脱58 例。结论MSCT 容积扫描矢状面重建图像对腰椎真性滑脱有良好的显示。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管的超高分瓣双螺旋CT扫描及MPR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超高分辨双螺旋CT扫描及其多方位重建(MPR)的应用对面神经管的显示效果。方法:对50例(100耳)进行了轴位、冠状位扫描,并对面神经和进行了多角度的MPR观察及测量各段的长度与角度。结果:轴位扫描可良好显示面神经管各段;冠状扫描垂直段全程单层显示率27%(27耳),而矢状或斜位再重建全程单层显示率100%(100耳)。结论:超高分瓣双螺旋CT可清晰显示面神经管各段并可为临床提供可靠实际  相似文献   

10.
SPACE序列MRI的脊柱和脊髓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SPACE序列MRI在脊柱和脊髓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脊柱侧弯患者行3D SPACE序列扫描,并利用3D后处理软件对其原始图像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和横轴位重建;对28例脊柱侧弯患者行常规2D T2 TSE矢状位和横轴位扫描;对5例血管畸形患者同时行上述两种检查.分别比较矢状位和横轴位两种序列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质量.结果 SPACE序列横轴位图像的SNR和CNR优于常规T2 TSE序列(P<0.01),矢状位图像的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结论 利用3D重建软件对SPACE序列进行各个方向和层面的重建,可简化图像采集过程,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腰椎峡部裂的检查合理方案及其价值。方法对连续540例无明确外伤史的腰腿痛患者行多层螺旋CT腰椎容积扫描,范围从胸12至骶1。所有病例均利用容积数据重建腰椎间盘横断位、全腰椎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观察有无明确的椎弓峡部裂。结果540例中,5.37%(29/540)能明确显示共54处峡部裂。20例伴相应椎体滑脱。矢状位清晰、直观显示了所有裂隙的特征及伴随改变。全腰椎横断位亦显示了所有裂隙,但效果较矢状位差。冠状位、椎间盘横断位分别显示51.85%、7.41%的裂隙。结论多层螺旋CT全腰椎矢状位容积重建是显示腰椎峡部裂的最好方法,应将其列为腰腿痛患者腰椎多层螺旋CT检查的常规重建项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高分辨双螺旋CT扫描及其多方位重建(MPR)的应用对面神经管的显示效果。方法:对50例(100耳)进行了轴位、冠状位扫描,并对面神经管进行了多角度的MPR观察及测量各段的长度与角度。结果:轴位扫描可良好显示面神经管各段;冠状扫描垂直段全程单层显示率27%(27耳),而矢状或斜位再重建全程单层显示率100%(100耳)。结论:超高分辨双螺旋CT可清晰显示面神经管各段并可为临床提供可靠实际数据,MPR对其垂直段的显示优于冠状扫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矫形方式对儿童先天性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20例先天性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患儿纳入研究,按术前冠状面平衡状况分为A组(平衡)、B组(对侧偏离失衡)、C组(同侧偏离失衡)。均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A组行凸侧与凹侧压缩、撑开均等正畸;B组行单纯压缩;C组增加L_5/S_1反向凸侧撑开、凹侧压缩正畸。至少随访24个月,观察正畸情况。结果术后A组5例维持冠状面平衡,B组仅1例未纠正平衡,C组全部平衡;末次随访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以及冠状面、矢状面平衡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盆骨倾斜角为(1.09±1.0)°,与术前差异显著(P0.05)。末次随访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正畸率分别为(68.34±9.25)%、(45.63±7.75)%。三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冠状面失衡在儿童先天性下腰椎和腰骶半椎体畸形中较常见,一期后路半椎体联合椎弓根钉植骨具有一定疗效,需在术中根据患者冠状面排列情况进行恰当的正畸操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肋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病变部位行薄层CT扫描,必要时行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对病变进行观察。结果可观察到病变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肋骨有无破坏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CT扫描对肋骨肿瘤的明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直接冠状扫描与横断扫描后冠、矢状重建是CT检查蝶鞍内微小病变的两种基本方法。笔者收集36例经螺旋CT扫描蝶鞍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1 CT检查技术一般取仰卧位。冠状位扫描时 ,双膝屈曲 ,足平踏于检查床上 ,先获取踝、足部侧位像以确定扫描范围 ,X线束经足背射入足底。轴位扫描时 ,双膝伸直 ,足垂直于检查床 ,双侧 足母 指并拢 ,X线束与足底平行扫描。矢状位图像通常由重建获得 ,直接矢状位扫描时 ,病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赛肤润在预防骶尾部压疮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选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水胶体敷料保护骶尾部皮肤,实验组予赛肤润外涂保护骶尾部皮肤,其他压疮护理措施相同,2周后观察效果.结果 实验组压疮预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用赛肤润预防骶尾部压疮效果满意,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取向轴和冠状面成角,从而进一步调整MRI扫描角度,建立新的扫描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分别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四肢关节核磁共振室、第三军医大学解剖实验室完成。对既往前交叉韧带全长显示清楚的120例成人(男女各60例)的MRI影像(斜矢状位)按左右膝、性别分组,在Artoscan—C上测量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成角及前交叉韧带长度和厚度。将国人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在改进的TK-6350型数控铣床上,进行矢状位冰冻薄层解剖切片,对前交叉韧带进行解剖观察。以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所成角度试行膝关节斜冠状位扫描,使MRI扫描方向与前交叉韧带斜冠方向上的解剖取向轴一致,并分析简化操作,建立斜冠状位扫描方法。 结果:①左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测量值在斜矢状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男性前交叉韧带在斜矢状位测量长度和厚度高于女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5&;#177;1.98),(34.52&;#177;1.93)mm;(6.09&;#177;1.07),(5.45&;#177;1.13)mm,P〈0.01],和冠状面的角度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177;2.5)&;#176;,(35.4&;#177;2.5)&;#176;,P〈0.05]。伸膝位下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的角度相对较恒定,走行平直,可以依据该角度行平行于前交叉韧带的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 结论: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是一种显示前交叉韧带解剖结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院近3年来用西门子sensation 16层螺旋CT对6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CT多平面重建定位法指导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基本步骤为以下几点:①扫描:对于高度怀疑高血压性脑出血者,适当加大扫描范围,包住颅底,因为定位时需有外耳孔作参照点。②重建:把扫描好的图像进行薄层重建,然后在3D区进行多平面重建。③调正:通过调整多平面轴线将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调正,重点是将横断面定在外耳孔中心层面,  相似文献   

20.
骶骨螺钉固定骶髂关节钉道参数的变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正确地选择进针点、进针方向和骶髂螺钉长度,以及对S1椎弓根形状和骶髂关节毗邻结构解剖的了解成为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成败的关键。目的:通过对成人骨盆后环的CT测量,为临床用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提供形态学依据,并探讨钉道参数的变异性相关因素。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实验,于2008-01/10在河北工程大学CT中心完成。对象:选择100名健康成人,男女各50人,年龄23~56岁,平均32岁,无骶髂关节疾患。方法:用CT对100名健康成人骨盆进行扫描成像,测量S1椎弓根宽、高;S1到髂骨翼的投影点中心(即进针点)至相应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至相应椎弓根中心的距离;进针点与坐骨切迹和髂后上、下棘的距离;S1的轴线(即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和冠状面所成的角度,并记录受检者的性别、身高、体质量。分别对不同性别、左右侧别的钉道长度、进针方向进行显著性检验;以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性别、身高、体质量等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并以泊松相关分析研究各因素的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骶髂关节螺钉参数的数值。结果:100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S1椎弓根宽平均(25.8±2.5)mm,高平均(21.2±2.7)mm;进针点至对侧前皮质的距离为(84.5±4.56)mm;进针方向与冠状面的夹角为(25.9±6.5)°,与矢状面夹角为(22.2±5.6)°;进针点与髂后上棘的距离平均(38.5±4.3)mm,与髂后下棘的距离(39.2±6.7)mm;与坐骨大切迹的距离(43.9±7.6)mm。②以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性别、体质量、身高各因素对钉道长度、椎弓根宽度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在消除体质量及身高因素的影响后,性别对钉道长度及椎弓根宽度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P>0.05)。左、右侧别相比,钉道长度、进针角度及椎弓根宽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泊松相关分析显示身高、体质量与椎弓根宽度及钉道长度呈显著正相关,而进针角度与后两者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经骶髂关节骶骨钉的钉道参数具有较大变异性,不同个体有显著不同;体质量和身高是两个影响变异性重要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