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乙醇-伊红稀释液[1],手工计数方法对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同时,对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进行分类计数;并对25例健康人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机理.结果: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嗜酸粒细胞计数基本正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36×106/L或为0),随嗜酸粒细胞回升(≥46×106/L)而稳定或趋于恢复;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嗜酸粒细胞计数持续为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78×106/L.,分类计数≥10.02,预后良好;≤32×106/L或嗜酸粒细胞消失持续为0,病情加重或预后极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的机理,似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对其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嗜酸粒细胞首次为 Tones(1846)所发现,Ehrlich(1879)首先对嗜酸粒细胞进行染色,并根据该细胞内的颗粒对酸性染料有较强的亲和性而命名为嗜酸粒细胞。此后,不少学者相继致力于该细胞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以求深入了解嗜酸粒细胞在疾病中所起的作用。癌症患者的外周血液及癌组织周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现象早巳为学者们注视。Isaacson(1946)巳提到嗜酸粒细胞增多发生于何杰金氏病及白血病等。Ku-berski(1979)报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  相似文献   

3.
嗜酸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静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3):259-260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乙醇-伊红稀释液,手工计数方法对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同时,对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进行分类计数;并对25例健康人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机理。结果: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嗜酸粒细胞计数基本正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36×106/L或为0),随嗜酸粒细胞回升(≥46×106/L)而稳定或趋于恢复;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嗜酸粒细胞计数持续为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78×106/L,分类计数≥10.02,预后良好;≤32×106/L或嗜酸粒细胞消失持续为0,病情加重或预后极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的机理,似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对其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荆防方加减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荨麻疹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试验组患者使用荆防方加减进行治疗。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并对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进行评价,统计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做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荆防方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和临床症状,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数,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5.
关于嗜酸粒细胞对肿瘤组织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国内的报道较少。现阶段对肠癌、鼻咽癌、乳腺癌的研究表明,嗜酸粒细胞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方面有重要意义。但对胃癌与嗜酸粒细胞的相关研究,尚无报道。该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患者血常规显示WBC 7.5×109/L,嗜酸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45.5%。病理诊断为胃体低分化腺癌。本个案提示在胃癌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现象中,幽门螺旋杆菌起了一部分作用。本例有助于以后进一步研究嗜酸粒细胞在胃癌肿瘤细胞生长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0岁,维吾尔族。以发热、活动后头晕、心慌、乏力、面色苍白2周为主诉于1998年12月2日收入我科。查体:体温39℃。重度贫血貌,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压痛阴性,肝脾肋下未及。B超:脾轻度肿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10~9/L,分类:原粒0.01:淋巴细胞0.70,嗜酸粒细胞0.02,中性杆壮粒细胞0.03,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24。血色素53g/L,血小板计数24×10~9/L,并见有气球样血小板。多次多部位骨穿均表现为干抽。骨髓相:有核细胞增生欠活跃,髓细胞  相似文献   

7.
背景:特应性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 ES)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为不明原因的血液和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出现多器官受累。除血液以外,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仅累及皮肤。患者:7例于2002-2003年间在作者医院进行治疗的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结果:所有患者最初表现为特征性的治疗抵抗性多形性皮损,呈红斑与瘙痒性、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混合存在。所有患者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没有过敏、寄生虫或其他原因。组织学检查显示仅有一半病例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他病例组织学检查所见呈非特异性改变。作者发现…  相似文献   

8.
毕贞水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1):1346-1348
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是嗜酸粒细胞性肺疾病的一种少见类型,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多样,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迟发性增高是其主要特点之一,也是早期不易确诊的主要原因。本文报道1例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患者,其早期经多项检查未能确诊,后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诊断为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此时,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明显。建议对于急性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全身症状不明显,而胸片或双肺CT呈实变性阴影者,应多次复查外周血细胞,必要时可采用电子支气管镜结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嗜酸粒细胞计数检查,以尽早确诊。  相似文献   

9.
应用微型沉淀室法对25份腰穿正常脑脊液标本,进行了细胞学检查。发现淋巴细胞为68.8%,单核样细胞为30.70%,嗜中性粒细胞0.35%,嗜酸性粒细胞为0.10%。讨论了各作者所报道的正常脑脊液细液学检查结果不同的原因和嗜酸性或嗜中性粒细胞出现在正常脑脊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龚建  张伟 《安徽医学》2008,29(3):327-328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变化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乙醇-伊红稀释液,手工计数方法对48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同时,对33例重型脑卒中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进行分类计数。并对25名健康人进行昼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观察健康人群嗜酸粒细胞昼夜变化规律,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机制。结果急性脑卒中,初期嗜酸粒计数基本正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22×10^6/L或为零),随嗜酸粒细胞回升(≥44×10^6/L)而稳定或趋向恢复;脑卒中死亡病例嗜酸粒细胞计数持续为零。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66×10^6/L,分类计数≥0.02,预后良好;≤22×10^6/L或嗜酸粒细胞消失持续为零,疴隋加重或预后极差;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对其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病人,男,30岁。因劳累后突然持续性心前区闷痛4d而就诊。入院查体:血压为18.7/10.7kPa.心率84次/min,律整,未闻及杂音。白细胞16×10~9/L,嗜酸性粒细胞0.25.给予心痛定、维生素类治疗,症状不缓解,并感全身乏力。1月后白细胞升至19.6×10~9/L,嗜酸粒细胞0.56,中性和淋巴细胞分别为0.20和0.24,血红蛋白155g/L,血小板112×10~9/L,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0.1×10~9/L,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以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于1987年9月住院。骨髓:增生活跃,粒: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儿童过敏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特征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为儿科过敏性结肠炎的诊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45例儿童过敏性结肠炎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结合患儿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治疗效果,总结过敏性结肠炎患儿的的诊断、治疗方法。结果:纯母乳喂养能够缩短过敏性结肠炎患儿住院治疗时间。45例患儿中白细胞计数高于12×109/L者16例,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者15例;贫血患儿13例。生化检查结果显示,总蛋白低下者4例,球蛋白低下者12例,患儿外周血抗体检查显示,6例患儿总IgE升高。肠镜检查发现颗粒样结节者29例,其中15例患儿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侵润≥60个/10HP,12例患者60个/10HP;结肠镜检查未发现颗粒样结节者16例,其中14例患儿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侵润≥60个/10HP,2例患者60个/10HP。统计学分析表明,嗜酸粒细胞浸润与镜下颗粒样结节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8,P0.05)。结论:儿童过敏性结肠炎在临床上主要特征为便血和腹泻,患儿同时会伴有淋巴样颗粒结节,在诊断时询问患儿过敏史和病史,配合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很有帮助。患儿的嗜酸粒细胞浸润与镜下颗粒样结节具有相关性。采用抗过敏奶粉以及回避饮食疗法能够有效治疗儿童过敏性结肠炎,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其与血清IgE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美国原装进口的BECKMAN COULTER LH750 ANALYZER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人IgE试剂盒由上海达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对3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及28例正常儿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IgE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1.13±0.24)×109/L、血清IgE(0.19±0.03)U/L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0.16±0.03)×109/L、血清IgE(0.05±0.02)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特应性皮炎患儿嗜酸粒细胞计数与血清IgE水平呈正相关(r=0.73,P<0.01).结论 特应性皮炎患儿随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增多,IgE水平亦增高,它们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Sysmex SF-3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能将WBC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共5类细胞,并在疑有异常细胞时出现幼稚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核左移及有核红细胞4种提示,为了正确认识该仪器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应用价值,本文将仪器的白细胞分类结果与人工显微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占白细胞分类计数的5%以上,绝对数在450/立方毫米以上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姜片虫、肺吸虫、血吸虫、包虫、丝虫及钩、蛔虫等蠕虫感染时,患者往往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现象。血吸虫卵沉着的宿主组织及上述蠕虫童虫移行所及的组织中往往有嗜酸粒细胞浸润。这种嗜酸粒细胞增多与蠕虫感染明显有关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十年来,随着免疫学和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嗜酸粒细胞在蠕虫感染中的功能性作用作了大量探讨。本文仅就蠕虫感染所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机理、功能性作用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1例42岁患抑郁综合征的患者出现复视。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左臂运动不协调等外周神经源性症状,生物学检查及放射学检查共同确诊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伴动眼轻瘫@Rafik R.$BP 6799, Madinat Al Ir fan, Rabat, Morocco @Bourazza A. @Karouache A. @陈立军  相似文献   

17.
脑膜炎以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为特征国内尚未报道,现将我院一例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患者男,28岁,农民。因剧烈头痛伴畏寒、发热三天急诊入院。体温37.8℃,神清,颈强直,克氏征(+),余神经系统无阳性发现。脑脊液压力320mmH_2O,色浊,细胞计数1.02×10~9/L,潘氏试验(+++),蛋白2.6g/L,糖3.1mmol/L。细胞学镜检:60~120/hp,小淋巴细胞18%,单核细胞10%,激活单核细胞10%,巨噬细胞2%,嗜酸细胞60%。大剂量青霉素治疗一周后,症状缓解。出院后半月,因头昏伴后枕隐痛再入院。两次脑脊液检查均未见嗜酸细胞,无脑膜刺激症。脓液细菌培养为绿脓杆菌生长,血沉11mm/小时,脑电图、颅片、CT、胸透均正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0岁,2013年2月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间断应用羟基脲治疗.2014年4月20日,因“乏力、纳差、腹胀”入院治疗,入院时查血常规,白细胞(WBC)计数121×109/L,血红蛋白(Hb)浓度103 g/L,血小板(PLT)计数708×109/L.外周血:中幼粒细胞比例0.05,晚幼粒细胞比例0.12,嗜酸粒细胞比例0.06,嗜碱粒细胞比例0.05.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极度增生,原始粒细胞比例0.002 8,红系受抑,巨核细胞56个.染色体分析报告结果:46,t(9;22).  相似文献   

19.
嗜酸粒细胞计数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比较常用。计数方法一种是根据白细胞总数乘嗜酸粒细胞的相对百分率求得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值(一般称间接法);一是采用一种稀释液将血液稀释并使嗜酸粒细胞受色后加入计数池直接计数嗜酸粒细胞(一般称直接法)。直接计数法方法简便,结果也较准确。  相似文献   

20.
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相关性疾病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嗜酸细胞是粒细胞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骨髓干细胞所产生。成熟的嗜酸细胞在外周血中占全身嗜酸细胞总数的1%左右,大部分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正常人循环血液中嗜酸细胞小于0.5×109/L(500个/mm3)。嗜酸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和一系列的免疫功能。研究发现,很多疾病有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现综述如下。   一、寄生虫病   寄生虫感染是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最常见的病因,尤其是寄生在肠道外组织的寄生虫,如血吸虫、中华分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等感染。寄生在肠道的钩虫感染时,嗜酸细胞升高更为明显,有时可成嗜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单细胞的原虫感染一般不引起嗜酸细胞增多,而多细胞的蠕虫及吸虫可引起嗜酸细胞增多,其程度与虫体,特别是幼虫侵入组织的数量和范围相平行。   二、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   嗜酸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因此,嗜酸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有密切关系。在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清病及枯草热等,可有嗜酸细胞轻度到中度升高,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不仅在血液中有嗜酸细胞增多,而且尿液中也可检测出嗜酸细胞。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病常有嗜酸细胞增多。   三、慢性胰腺炎   1955年,Juniper首次报道了慢性胰腺炎与外周血嗜酸细胞的关系,发现很多患者在患慢性胰腺炎时嗜酸细胞增多。1992年,Masuo等[1]在对122例慢性胰腺炎的研究中指出,17.2%(21/122)患者伴有嗜酸细胞增多,而且血清淀粉酶的变化与嗜酸细胞的变化相平行。这些患者多伴发胰腺假性囊肿、腹水及肺渗出,其中酒精组与非酒精组无明显的差别。慢性胰腺炎为什么会引起嗜酸细胞增多,原因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胰腺局部的炎症可诱导产生某些使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因子及嗜酸细胞趋化因子A,这可能与嗜酸细胞增多有关。   四、嗜酸细胞胃肠炎   嗜酸细胞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病理过程不明、以嗜酸细胞浸润为共同特点的一组疾病,约80%的患者有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Kaizser 1937年首先报道此病。   EG的病因不甚明确,有些患者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及对食物过敏等病史,并有血清IgE水平升高,因而很多研究支持它是一种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疾病,但是有些学者提出了异议。至少过敏史及IgE并不是诊断的依据,Caldwell对7例EG患者的诊断无一例有过敏史,并且控制可疑过敏食物的摄入后,胃肠道的症状并不能缓解。Keshavarzian等[2]报道同胞姐弟患有此病,提示该病有一定的家族性,遗传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