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癌淋巴结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和细胞角蛋白(CK)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9例宫颈鳞癌患者的484枚无癌转移的淋巴结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CCA、CK.结果:8例患者9枚淋巴结有微转移,其中SCCA阳性3例,淋巴结3枚;CK阳性7例,淋巴结8枚.对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大于4 cm和小于4 cm两组间微转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复发组患者的微转移率为50.0%(7/14),未复发组的阳性率为6.7%(1/1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无癌转移的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可通过联合检测SCCA和CK来提高检出率,术后复发与微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术后放疗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Ⅰb~Ⅱa期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放疗联合全身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每组76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15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放疗后复发率为20.39%。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深间质浸润、宫旁侵犯、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放疗联合全身化疗组的腺癌及其他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大、有脉管癌栓、盆腔淋巴结转移比率均高于单纯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88例老年(≥50岁)早期宫颈癌患者中,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宫旁侵犯、盆腔淋巴结转移是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放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脉管癌栓、深间质浸润、宫旁侵犯、盆腔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放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伴有中高危险因素的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放疗联合全身化疗有助于减少复发风险。宫旁侵犯、盆腔淋巴结转移是老年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Ki67、突变型P53、突变型P16、CK7免疫组化因素与宫颈癌术后复发的相关性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条件的120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宫颈癌诊疗指南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标本予病理检查,采集患者Ki67、突变型P53、突变型P16、CK7免疫组化表达情况。收集临床就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宫颈癌复发风险因素,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Ki67、突变型P53、突变型P16、CK7免疫组化因素与宫颈癌复发关系。结果 复发组肿瘤直径≥4cm、中或低分化、病理分期(Ⅱa~Ⅲ期)、淋巴转移、脉管阳性、残端阳性及Ki67、突变型P53、突变型P16、CK7表达阳性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未复发组(P <0.05)。将宫颈癌术后是否复发作为因变量,将影响术后复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复发组肿瘤直径≥4 cm、中或低分化、病理分期(Ⅱa~Ⅲ期)、淋巴转移、残...  相似文献   

4.
Ⅰ-Ⅱa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近期复发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Ⅰ-Ⅱa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近期复发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Ⅰ-Ⅱa期(FIGO分期)宫颈癌患者430例。其中180例有完整病史资料和随访资料的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肿瘤≥4 cm、>2/3宫颈纤维肌壁浸润、淋巴结阳性和脉管癌栓患者预后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放疗组和同期化放疗+化疗2年复发率分别为23.1%、26.4%和78.2%,显著高于无辅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化放疗组2年复发率13.1%,与无辅助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治疗四组中,同期化放疗组2年复发率最低,但是远处转移率高于局部复发率。结论 >2/3宫颈纤维肌壁浸润、腹主动脉旁或者髂总淋巴结转移是Ⅰ-Ⅱa期宫颈癌术后近期复发的最重要因素。术后辅以同期化放疗可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减少远处转移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5.
瘦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雪莲  秦玉彩  薄世伟 《临床荟萃》2006,21(17):1237-1240
目的 探讨瘦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胃癌及30例切缘区正常胃组织中瘦素、VEGF的表达.结果 ①胃癌及切缘区正常胃组织中均有瘦素及VEGF的表达,胃癌组织中瘦素及VEGF表达的阳性率高于切缘区正常胃组织(72.00%,60.00% vs 46.67%,36.67%,x2=5.13,4.09,P<0.05);②有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及分期较晚(Ⅲ/Ⅳ期)的胃癌组瘦素表达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无浆膜浸润及分期较早(Ⅰ/Ⅱ期)的胃癌组(82.35%,80.49%,91.67%vs 50.00%,33.33%,53.85%,x2=4.16,5.97,8.85,P<0.05);③有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及分期较晚(Ⅲ/Ⅳ期)的胃癌组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无浆膜浸润及分期较早(Ⅰ/Ⅱ期)的胃癌组(73.53%,68.29%,79.17% vs 31.25%,22.22%,42.31%,x2=8.10,4.75,7.06,P<0.05);④胃癌组织中瘦素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s=0.404,P<0.01).结论 胃癌组织中瘦素和VEGF表达增多,二者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瘦素可能因协同VEGF或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而在胃癌的浸润、转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19(CK19)水平变化与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我院64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患者为观察组与同期6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行血清SCC-Ag、CK19检测。比较两组SCC-Ag、CK19阳性表达率,分析淋巴结SCC-Ag、CK19检出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CC-Ag、CK19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SCC-Ag、CK1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25%、39.06%,高于对照组1.56%、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者SCC-Ag、CK19阳性表达率高于宫颈癌无淋巴结转移者,肿瘤大小4cm宫颈癌患者SCC-Ag阳性表达率高于≤4cm SCC-Ag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C-Ag、CK19高表达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SCC-Ag、CK19高表达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在评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具有一定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宫颈癌临床病理特点与脉管侵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7年10月诊治的30例宫颈癌患者,对其临床分期、生长类型、分化程度、脉管侵犯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内生型患者脉管侵犯的发生率(60.00%)显著高于外生型(14.29%)、溃疡型(0.00%)及颈管型(0.0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患者出现脉管侵犯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腺癌患者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50.00%)显著高于鳞癌(8.33%),脉管侵犯患者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37.50%)显著高于无脉管侵犯(4.55%),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GO分期为ⅠB1期以下的宫颈癌患者脉管侵犯及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内生型宫颈癌患者脉管侵犯风险较高,内生型、腺癌及脉管侵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Cripto-1蛋白、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表达及与肿瘤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收集的手术后宫颈癌组织标本80例(宫颈癌组)、宫颈上皮瘤变组织80例(CIN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检测两组标本中的Cripto-1蛋白、mTOR蛋白表达,并分析两类蛋白表达的关系、与宫颈癌的病灶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期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的Cripto-1蛋白阳性表达率66.25%、m TOR蛋白阳性表达率62.50%,CIN组的Cripto-1蛋白阳性表达率27.50%、mTOR蛋白阳性表达率2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的Cripto-1蛋白与mTOR蛋白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94,P0.05);FIGO分期(Ⅲ期+Ⅳ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的Cripto-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的高于FIGO分期(Ⅰ期+Ⅱ期)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的mTOR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P0.05)。结论 Cripto-1、m TOR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Cripto-1与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相关,mTOR与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化疗对宫颈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方法 测定47例局部晚期宫颈癌病人介入栓塞化疗前后癌组织中VEGF表达,并进行MVD计数,评定化疗近期效果。结果 介入栓塞化疗的总有效率80.9%,ⅠB2期、ⅡA期、ⅡB期宫颈癌介入化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ⅢA期及ⅢB期宫颈癌介入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且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前3组(χ^2=3.98~6.11,P〈0.05)。治疗前局部晚期宫颈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均明显相关(t=2.4、3.0,F=5.62、7.12,P〈0.05);介入治疗后高分化宫颈癌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中VEGF表达无明显下降(P〉0.05);不同临床分期、有淋巴结转移、不同病理类型及中、低分化的局部晚期宫颈癌介入治疗后VEGF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1.84~13.20,P〈0.05);介入栓塞化疗后MVD计数明显降低(t=21.92~53.51,P〈0.01)。结论 术前介入栓塞化疗能降低宫颈癌组织VEGF的表达,减少MVD计数,能减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是一种可行、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316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81例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5.63%;年龄<40岁,临床分期Ⅱ期、腺癌、肌层浸润深度≥1/2、有脉管侵犯、分化程度3级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于年龄≥40岁,临床分期Ⅰ期、鳞癌、肌层浸润深度<1/2、无脉管侵犯、分化程度1,2级者;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OR=2.057)、肌层浸润深度(OR=2.289)及分化程度(OR=4.334,OR=13.500)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细胞分化程度有相关性,对制订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B细胞淋巴瘤-2(bcl-2)的表达、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宫颈病变组织169例、正常对照组2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上述5项指标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内存在HIF-1α、VEGF、MMP-13、survivin、bcl-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呈负相关;但与年龄、性别、肿块类型无关。HIF-1α、VEGF、survivin、bcl-2与临床分期有关,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MMP-13、survivin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中央区HIF-1α、VEGF的表达水平较周边区高,肿瘤表达水平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与VEGF、survivin与bcl-2呈正相关,其余无直接相关性。结论 HIF-1α、VEGF、MMP-13、survivin、bcl-2的异常表达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联合检测上述5项指标有望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手术化疗疗效的评价、预后的判断提供有力的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宫颈鳞癌组织6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原位癌(CIN)组织25例、正常宫颈组织12例,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VEGF—C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VEGF-C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及CIN组织,差异有显著性(x^2=4.10、4.53,P〈0.05)。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组织的VEGF-C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x^2=6.11,P〈0.05)。VEGF-C表达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有关,低分化宫颈癌组织中VEGF—C表达阳性率高于中高分化癌组织,差异有显著性(x^2=6.01,P〈0.05)。结论VEGF-C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对宫颈癌的分化及淋巴结转移可能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宫颈癌组织钙黏蛋白相关蛋白(CTNNB1)、肿瘤抑制因子P53(TP53)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4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及124例宫颈良性疾病患者(良性组),比较不同组织中CTNNB1 mRNA、TP53 mRNA的表达情况及CTNNB1mRNA、TP53 mRNA不同表达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Spearman分析CTNNB1 mRNA、TP53 mRNA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及ROC下面积(AUC)分析CTNNB1 mRNA、TP53 mRNA预测复发的价值。结果宫颈良性病变组织、癌旁组织、宫颈癌组织CTNNB1 mRNA表达分别为0. 18±0. 05、0. 56±0. 14、3. 89±1. 23,依次升高,TP53 mRNA表达分别为0. 67±0. 22、0. 15±0. 04、0. 09±0. 02,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TNNB1 mRNA、TP53 mRNA高低表达者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CTNNB1 mRNA与FIGO分期(r=0. 596)、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r=0. 648)、盆腔淋巴结转移(r=0. 727)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r=-0. 312)呈负相关(P 0. 05); TP53 mRNA与FIGO分期(r=-0. 73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r=-0. 841)、盆腔淋巴结转移(r=-0. 675)呈负相关,与分化程度(r=0. 516)呈正相关(P 0. 05);复发患者CTNNB1 mRNA为5. 93±1. 81,高于未复发患者的3. 12±1. 01,TP53 mRNA为0. 10±0. 02,低于未复发患者的0. 06±0. 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CTNNB1 mRNA预测复发的AUC为0. 715,TP53mRNA预测复发的AUC为0. 773,CTNNB1 mRNA+TP53 mRNA预测复发的AUC为0. 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宫颈癌组织中CTNNB1呈高表达,TP53呈低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显著相关,并能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以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VEGF CmRNA在 5 1例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 ,以CD34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宫颈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5 1例宫颈癌组织中有 35例 ( 6 8 6 3% )VEGF CmRNA表达阳性 ,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中的VEGF C的表达阳性率( 6 3 6 % ,2 1/31) ,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的宫颈癌组织 ( 2 0 0 % ,4 /2 0 )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微血管密度高的宫颈癌组织中VEGF CmRNA表达阳性率 ( 6 2 5 % ,2 0 /32 )明显高于微血管密度低的宫颈癌组织 ( 2 6 .3% ,5 /19) (P <0 0 5 )。结论 VEGF CmRNA表达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和血管生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预后判断中ER、PR的表达情况及VEGF、CA15-3、CA125和CEA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86例乳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标记ER与PR,统计表达情况和随访情况;同时检测VEGF、CA15-3、CA125和CEA水平,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指标比较,分析其与临床分期、复发转移情况及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22例ER和PR均表达阴性.随访后,“双阴性”患者进展(PD) 13例,稳定(SD)9例.乳腺癌组VEGF阳性率随临床分期(Ⅰ~Ⅳ)依次升高,淋巴结转移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Ⅲ、Ⅳ期患者CA15-3、CA125和CEA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和对照组,淋巴结转移患者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复发者各项指标显著高于无复发者(P<0.05).结论:联合检测ER、PR表达情况及VEGF、CA15-3、CA125和CEA水平有一定意义,可以指导乳腺癌诊疗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77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7例)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n=40例)采用单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淋巴结阳性率、阴道切缘阳性率、宫旁累及率和脉管浸润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FIGO分期、肿瘤直径、病理分级及病理学类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化疗总有效率为73.0%,两组手术时间及失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阴道切缘阳性率、淋巴结阳性率、宫旁累及率及脉管浸润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术前新辅助化疗可降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术后阴道切缘阳性率、淋巴结阳性率、宫旁累及率及脉管浸润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55例宫颈癌组织(宫颈癌组)与10例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组iNOS和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宫颈癌组iNOS与VEGF-C阳性率分别为69.09%和63.64%,对照组分别为20.00%和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OS表达与VEGF-C呈正相关(r=0.78,P<0.01);宫颈癌组iNOS(+)VEGF-C(+)者淋巴转移的发生率(54.55%)明显高于iNOS(-)VEGF-C(-)者(27.27%)(P<0.05)。结论 iNOS、VEGF-C与宫颈癌的淋巴转移关系密切;针对iNOS、VEGF-C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宫颈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19(CK-19)mRNA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16/18型)的表达及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CK-19mRNA和HPVDNA(16/18型)在3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194枚淋巴结中的阳性率及二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准确度。结果 3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194枚,常规病理学HE染色检出8例患者26枚淋巴结转移、22例患者无转移淋巴结164枚。在22例HE染色未检出淋巴结转移组中,聚合酶链反应检测9例患者40枚淋巴结CK-19mRNA呈阳性,12例患者68枚淋巴结HPVDNA(16/18型)呈阳性。转移淋巴结组和无转移淋巴结组CK-19mRNA阳性率分别为92.3和23.8,HPVDNA(16/18型)阳性率分别为96.2和40.5;比较两组淋巴结CK-19mRNA和HPVDNA(16/18型)阳性检出率,转移淋巴结组明显高于无转移淋巴结组(P0.01)。单独检测CK-19mRNA敏感度为33.0,HPVDNA敏感度为47.9;采用二者联合检测,敏感度可达76.8,准确度为81.8。结论 CK-19mRNA和HPVDNA(16/18型)可作为判断早期宫颈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参考指标,二者联合检测有较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CD105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11例非宫颈疾病患者、8例CINⅡ~Ⅲ患者及53例宫颈癌患者血清中CD105的含量。结果 (1)正常组血清CD105的浓度与CINⅡ~Ⅲ组(P=0.996)及宫颈癌组(无淋巴结转移)(P=0.12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宫颈癌组(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2)CINⅡ~Ⅲ组血清CD105的浓度低于宫颈癌组(无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明显低于宫颈癌组(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宫颈癌组(无淋巴结转移)较宫颈癌组(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CD105的浓度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结论高浓度的血清CD105可能与宫颈病变的进展有关;检测其含量可能对预测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提供客观依据,指导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检测血清中CD105的含量是一种可用于临床的简便经济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放化疗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和预后分析。方法:治疗组为2005年1月—2007年1月接受宫颈癌根治手术治疗的Ⅰb~Ⅱ期(FIGO分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阳性患者5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宫颈癌根治术。于根治术后2~3周,化疗第1疗程;再行放射治疗,放疗中每周加化疗1次,方案为DDP 30~40 mg;再化疗3~8个疗程。对照组选取1999年—2002年Ⅰb~Ⅱ期(FIGO分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阳性患者50例,均为根治术后未治疗或单纯放疗或单纯化疗者。结果:治疗组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50%,63.42%,59.63%,对照组的1,2,3年无瘤生存率为73.57%,58.67%,40.17%。两组比较,治疗组3年无瘤生存率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盆腔复发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27%)(P<0.01);远处转移率无显著下降(15%比18%)(P>0.05)。结论:宫颈癌淋巴结阳性患者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能提高3年无瘤生存率,降低盆腔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