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痫样放电偶极子分析结合临床特征和其它无创检查对颞叶内侧型顽固性癫痫的定位价值。方法:对21例发作间期主要在颞区存在痴样放电且每月致残性发作1次以上的顽固性癫痫患者,结合临床特征和其它无创检查确诊为颞叶内侧型癫病并定侧后,进行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颞叶内侧结构治疗。结果:术后12~37个月,按照Engel分级系统:Ⅰ级6例(29%,其中Ⅰa级5例,Ⅰd级1例),Ⅱb级3例(14%),Ⅳa级4例(19%),Ⅳb级7例(30%),Ⅳc级1例(5%)。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无明显下降。结论: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系统射频热凝毁损术安全、有效、方便、快捷,部分颞叶内侧型顽固性癫痫患者对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治疗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痫发作症状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脑电图(EEG)改变及抗痫药物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痫发作症状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视频脑电图(V—EEG)改变及抗痫药物的治疗。结果:42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痫发作症状,以部分性发作为主要发作形式,以颞叶癫痫症状多见,脑部磁共振(MRI)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炎性水肿、或合并出血等破坏性病灶,V-EEG以慢波改变及局灶性痫样放电为主。结论: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V-EEG改变对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痫发作症状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均具有重要作用,临床需个体化选择抗痫药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Video-EEG监测癫痫发作早期脑电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临床确诊的癫痫患者进行发作早期Video-EEG监测并分析其结果。结果:共监测到32例癫痫发作(33%),其中全身性癫痫4例;颞叶癫痫16例,颞外癫痫12例。发作早期脑电异常主要分快活动、慢活动及快慢混合活动三大类。根据发作早期脑电变化,23例(72%)作出定位诊断。结论:癫痫发作早期脑电图脑电变化对致痫灶的定位(定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埋藏后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枕叶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9例经无创方法难以定位致痫灶的药物难治性枕叶癫痫(OLE)病人,开顷埋置硬脑膜下条状、栅格状电极和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确定发作起源区,再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16例埋置硬脑膜下电极,3例联合应用硬脑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颅内电极V-EEG监测36~192h(平均68h),均记录到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及发作期EEG情况。行枕叶致痼灶切除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3例发作消失(EngelⅠ级),4例偶发(EngelⅡ级),2例发作减少75%以上(EngelⅢ级)。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OLE中,开颅埋藏硬脑膜下电极、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根据癫痫发作初始期异常放电的节律和范围,可精确定位致痫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疗效.方法:对41例顽固性癫痫病人采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热凝毁损术,术后随访癫痫控制效果,同步分析手术对脑功能的影响.结果:本组41例均获1~3 a随访,其中发作完全消失11例(26.8%),减少75%以上18 例(43.9%),减少50%~75% 4例(9.7%),无变化8例(19.5%).神经心理学检查表明手术前后智力、记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合理手术入路及手术靶点,应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颞叶、额叶和多灶性癫痫,达到理想有效的毁损范围,有助于提高立体定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埋藏电极同步录像脑电图监测(V-EEG)对难治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临床、影像学检查及头皮电极脑电图(EEG)不能明确癫痫致痫灶的3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采用颅骨钻孔方法埋置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经长程颅内电极V—EEG监测进一步定位致痫灶。结果:3例难治性颡叶癫痫患者通过颅内电极V-EEG监测,并依据发作初始期的EEG异常放电特征确定了致痫灶,并进行病灶切除。结论:依据发作初始期颅内电极EEG痫样放电的部位和范围,能够为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定位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致痫灶定位是难治性癫痫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应用癫痫脑网络的动态分析方法,辅助临床进行致痫灶定位及病理研究。方法使用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起始附近(发作前2s到发作后4s)的立体定向脑电(stereo electroencephalograph,SEEG)数据,基于衰减皮尔森相关系数与替代数据检验方法,对脑区间的功能连接进行评估。通过加窗截断实现动态脑网路构建,对癫痫脑网络进行动态分析。结果在发作起始阶段,致痫灶脑区间的正相关连接较强,致痫灶与非致痫灶间正相关连接较少,致痫灶之间与非致痫灶之间网络连接模式具有差异性。结论致痫灶与非致痫灶之间的衰减皮尔森相关网络连接模式具有差异。此方法对临床致痫灶定位有一定辅助作用,也适用于基于其他功能连接参数进行脑网络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连续24h监测无发作的顽固性癫痫患者进行贝美格静脉注射诱发痫性发作.辅助定位致痴灶。方法:在视频头皮或深部电极脑电图描记监测下,对需手术治疗的25例顽固性癫痼患者,以25mg/min的速度静脉匀违注射贝美格。最大剂量为150mg,对有发作的患者根据症状学和脑电图发作波形确定致痫灶。结果:30例患者中出现临床发作25例(83%),其中21例(84%)能通过脑电图大致判定致痫灶,与日常发作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8%)能大致判断癫痫起源侧别,1例无法判定致痫灶,1例(4%)出现新症状,其深部电极脑电图显示贝美格诱发的致痫灶与自然发作脑电起源不符。临床发作者注射贝美格剂量为(108.0±30.8)mg,发作后均静脉沣射0.2g苯巴比妥,发作停止时间为(3.0±1.0)min,发作前未见诱发出新位置的痢样放电。结论:贝美格诱发试验在诱发痫性发作对致痫灶定位有辅助作用,其原理可能与其使致痫灶的痫样放电被激活或使之更加活跃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中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癫痫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难治性癫痫患者78例术中采用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病灶切除前对致痫灶区行皮层电极描记,记录有无痼样放电和范围,对痫灶部位进一步精确定位。采用联合手术方法进行病灶切除,之后再次或多次描记,以判断痼样放电有无减少或消失,对有痫样放电的皮层再次进行软膜下横切术。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78例患者,术前均在预定的致痫灶局部记录到棘波、棘慢波、尖波和尖慢波;致痢灶切除后即时监测结果显示其中有7例痫样放电完全消失,56例痫样放电明显减少、背景波幅降低,15例在病灶周围仍散在有明显痫样放电,经再次处理后减少,所有患者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78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至4年,多数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精神状态改善。其中发作消失51例(65%),发作明显减少(75%以上)16例(21%),发作减少(50%以上)7例(9%),发作无变化4例(5%)。总有效率为95%。结论:在癫痫外科手术中运用颅内电极进行脑电监测,能进一步明确致痂灶部位、监测异常波出现的范围及异常程度,指导手术中正确切除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深部电极脑电图证实为单侧颞叶内侧的癫癎患者进行伽玛刀和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术疗效的区别。方法:2008年3月~2011年8月,深部电极脑电图确认为单侧颞叶内侧癫癎的患者,据深部电极脑电图所显示的异常范围引导,随机进行伽玛刀治疗和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术。伽玛刀治疗颞叶内侧结构时,周边剂量8~13 Gy,平均9.3 Gy,中心剂量16~26 Gy,平均18.5 Gy,50%等剂量曲线;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术时,毁损温度70~90℃,平均76.3℃,毁损时间90~120s,平均108.5s,毁损间隔3 mm。结果:术后24~65个月,随访可及的21例伽玛刀治疗,其中癫癎完全缓解(Engel Ⅰ级)2例,癫癎发作很少和几乎消失(EngelⅡ级)3例,显著的改善(Engel Ⅲ级)8例,不显著的改善(Engel Ⅳa级)7例,无改变(Ⅳb级)1例;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术10例,其中癫癎完全缓解(Engel Ⅰ级)5例,癫癎发作很少或几乎消失(EngelⅡ级)2例,显著的改善(Engel Ⅲ级)0例,不显著的改善(Engel Ⅳa级)2例,癫癎发作更重(ⅣC级)1例。应用SPSS 17.0分析,两组完全缓解(Engel Ⅰ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两组完全缓解和癫癎发作很少和几乎消失(Engel Ⅰ级+Ⅱ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对深部电极脑电图证实为单侧颞叶内侧癫癎的患者,SRT的完全缓解率和癫癎基本控制率都高于伽玛刀治疗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立体定位脑电图视频监测对需要开颅手术处理痂灶的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的定位作用。方法:通过对5例额叶药物难治性癫痫但定侧定位困难的患者,向颅内可疑部位用立体定向技术置人深部电极(1~4根,平均3根),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发作问期及发作期脑电图变化,确定癫痫发作起始区,通过手术处理致痫灶。结果:本组5例监测时间为1~7d,平均2.6d,均能记录到发作间期痢样放电及发作期脑电图情况。在术中皮层电极引导下,对额叶致痫灶进行切除,附加胼胝体切开术、扣带回切开术、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或皮层热灼术。术后按照Engel分级,Ⅰ级4例,Ⅲ级1例,5例患者均未出现置入电极和手术并发症。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中,采用少量深部电极构成的立体定位脑电图视频监测,可以定位致痫灶,从而提高癫痫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儿童癫痫病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层体摄影(SPECT)高灌注灶与脑电图(EEG)致痫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儿童癫痫SPECT高灌注显像病例进行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进行12h长程监测,分析这两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发作间期SPECT显像高灌注灶者29例(97%),高低灌注灶者1例(3%);单灶者13例(43%)13个灶,多灶者17例(57%)41个灶,共54个灶。EEG30例均异常,有痫样放电者29例(97%),其中局限性异常18例(60%),广泛性异常11例(37%),另有慢波异常者1例。SPECT高灌注灶与EEG的致痢灶相符者7例(23%),相近者7例(23%),不相符者16例(54%)。结论:早期儿童癫痫病例SPECT的高灌注灶与EEG的致痫灶的相关性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145例颞叶癫痫(TLE)的术前评估、手术方式和两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方法:对145例TLE患者的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和手术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45例TLE患者中,111例(76.6%)患者根据长程V—EEG和MRI等无创检查定位了致痫灶,34例(23.4%)需应用颅内电极记录定位。前颞叶切除或扩大前颞叶切除127例(87.6%),合并颞叶以外切除16例(11%);术后病理改变最常见的是海马硬化和皮质发育不良。随访(35.6±7.2)个月,Engel术后效果评估为Ⅰ级92例(63.4%,癫痂发作消失),Ⅱ级25例(17.2%,癫痫发作极少或几乎消失),Ⅲ~Ⅳ级26例(17.9%,癫痫发作频率减少〉50%),Ⅴ级2例(1.4%,发作频率减少〈50%)。13例(8.9%)出现并发症,4例(2.7%)为永久性并发症。结论:按照标准的术前评估方法,当评估结果一致定位为一侧颞叶时,可直接行颞叶切除手术;当临床表现是不典型TLE、影像学阴性表现和术前需要准确定位语言区时,颅内埋藏电极和V—EEG长程监测是进行术前评估的必要手段。根据术中皮层脑电监测的结果和病理分析,前颞叶切除是TLE经典的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脑电图(intracranialEEG,iEEG)监测在儿童癫痫外科中的应用。方法:无创检查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癫痫患儿57例,采用颅内硬膜下和(或)颅内深部电极,长程视频iEEG监测。其中10例于电极埋藏后进行慢性电刺激以定位功能区和(或)诱发癫痫发作。根据术中放电情况、电刺激后发放、术后病理结果及疗效分析iEEG定位致痫灶的价值。结果:57例中39例(68%)iEEG致痫灶为局灶性或单侧性起源,11例(19%)明确为双侧起源但以一侧优势,6例致痫灶起源仍判断困难,另1例因其他原因终止检测未行定位。50例接受开颅手术治疗,39例行致痫灶切除手术,11例在切除优势侧致痫灶的同时加做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术后随访1~3年,疗效按Engel的标准评定,效果优良(EngelI+Ⅱ级)为82%(41/5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头皮EEG等无创性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的病例,iEE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致痫灶定位方法,并可以联合脑功能区的定位,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降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合并难治性癫痫的手术适应征和手术方式,并介绍手术效果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19例TSC合并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包括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PET或SPECT检查、MRI和CT检查以及智商测试。本组病例中8例为局灶性癫痫、11例为双侧或多灶性癫痫,其中10例患者进行了皮层电图(ECoG)检查,4例不能而6例可以确定局限性癫痫起源灶。9例患者的IQ低于70分,3例IQ正常,7例有轻度的IQ缺陷。手术行胼胝体切开1例,病灶切除术4例,脑叶切除术5例,病灶切除联合脑叶切除术6例,胼胝体切开联合病灶切除术2例,胼胝体切开、病灶切除联合脑叶切除术1例。结果:预后11例患者达到EngleI级,5例Ⅱ级,3例为Ⅲ~Ⅳ级。不能进行致痫灶确切定位的4例术后仍有癫痫发作,与术前定位明确、术后无发作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性别、癫痫起始年龄和IQ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SC合并局灶性癫痫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是进行外科手术的适应征。手术对于TSC合并多灶性癫痫患者的效果比局灶性癫痫患者的效果差,但仍可能通过颅内电极EEG定位进行手术治疗。病灶切除和脑叶切除是治疗TSC的基本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V-EEG)在枕叶癫痫(OLE)手术诊断及定位中的应用。方法:27例难治性癫痫经过带蝶骨电极的长程V—EEG监测,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发作间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及视力视野检测结果确定癫痫起源位置为枕叶,对该27例长程V-EEG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OLE的长程VEEG特点。结果:癫痫起源位置的EEG定位,4例位于颞枕区、4例顶枕区、1例颞顶枕区,18例单纯枕区。OLE具有较高视觉先兆出现率,本组为21例(78%)。发作间期EEG可以具有以下特征:①正常,②慢a节律或广泛θ节律,③一侧枕区脑波被抑制,④一侧或者双侧枕区存在异常电活动,⑤病灶周围脑区存在异常电活动,⑥病灶一侧半球各导联均分布有异常电活动,⑦异常电活动主要为尖波及尖慢波。OLE发作期初期(起始)EEG具有以下特征:①一侧枕区优先优势异常放电,②一侧颞枕区优先优势异常放电,③一侧顶枕区优先优势异常放电,④半球优势异常放电,⑤无侧别优势。结论:OLE具有相应的EEG及临床发作特征,蝶骨电极长程V-EEG结合影像学以及视力视野检查结果能有效诊断OLE,为准确定位提供一定可靠依据,有效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