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室间隔缺损(VSD)是1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1].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VSD介入封堵治疗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但术后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封堵术中及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1%~8.6%[2-6],术后严密的观察与精心的护理可以及时发现和治疗此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陈慧仙 《护理与康复》2006,5(6):471-472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而膜部缺损最多见,约70%[1].VSD伞片封堵术是治疗VSD的新方法,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封堵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抢救,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报告1例VSD伞片封堵术后并发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抢救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及进口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共19例膜周部VSD患者,采用国产或进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VSD封堵术17例,术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封堵疗效,术后24h和1、3、6个月行心电图、TTE、X线复查,观察疗效。结果 17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室间隔封堵器,其中选用国产封堵器14例、进口Amplatzer封堵器3例。17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及TTE检查显示完全封堵、无残余分流,完全封堵率100%。术后24h及1、3、6个月随访时,患者临床不适症状缓解,TTE显示封堵器位置稳定,室间隔水平无分流,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封堵器对膜周部VSD进行介入治疗,疗效确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非常有效、可行的非开胸方法,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国内这方面的报道甚少。我科于2004年10月成功救治1例室缺封堵术后并发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任香娣  彭艳  孙献梅 《护理研究》2007,21(3):239-241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最常见的类型,其介入治疗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领域。自2002年Amplatzer膜周部VSD封堵器和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开始应用于膜部及膜周部VSD治疗,其治疗成功率与手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并被广泛地应用,但封堵术中及术后出现一些并发症。其预防及处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院自2002年7月-2005年3月对13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介入治疗,现将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之一。尽管传统的外科手术方法治疗VSD已被人们所接受,但随着封堵器械和技术的日益完善,VSD的介入治疗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经心室穿刺封堵室间隔缺损已有报道。我院自2007年4月—2008年2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下经心室穿刺封堵膜周部VSD 34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术中器械护士的配合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近年来对VSD封堵治疗成为一个热点,以往在介入术中均不能完全脱离放射线指导。新近应用于临床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能从三维空间角度实时立体显示心脏结构,从而提供较二维超声心动图更多的信息,本研究探讨应用RT-3DE诊断和引导VSD封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年来所收治的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4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6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59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57例治愈,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3.38%。结论室缺患儿一旦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应尽早手术治疗,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25例膜周部VSD患者,男7例,女18例,年龄3-47(32±10.3)岁,体重11~65(37±12.5)kg,左心室造影测缺损直径3~10mm,均经股静脉途径行封堵术,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置入的封堵器直径5~13mm,术后仅有1例出现短暂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结论]VSD介入封堵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至2013年9月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共17例.先天性心脏病的复合畸形为室间隔缺损(VSD)并发房间隔缺损(ASD)7例,ASD并发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ASD并发肺动脉瓣狭窄(PS)2例,VSD并发PDA 5例.介入治疗的顺序依次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VSD封堵术、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48 h,1~6个月随访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结果 17例复合畸形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5.9% (1/17),1例VSD并ASD术后发生残余分流伴溶血经治疗后停止,余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采取适当的治疗策略,操作规范,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同期介入治疗安全可行、有效,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缺损(VSD)系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而形成的单个或多个缺损,由此产生左、右两心室的异常交通。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0%。而VSD中约有90%的缺损位于膜部或膜周部。目前,外科手术修补以及介入封堵两种方法应用较普遍。我院2007年1~4月成功完成10例膜周部VSD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封堵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共20例膜周部VSD患者,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15.6岁(3~35岁),其中10例伴有膜部瘤。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进行VSD封堵术,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验证即刻疗效,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心电图、TTE、X线胸片随访复查。结果18例患者经导管治疗成功,2例因未能成功建立动静脉轨道而放弃封堵,技术成功率90%(18/20)。5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及TTE检查显示少量残余分流,24h后超声检查证实残余分流消失,其余均即刻达到完全封堵,24h内完全封堵率100%。1例患者术后24h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3d后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18例患者平均随访7.8个月(1~24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晚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介入治疗,疗效确切,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占CHD的20%,以往唯一的方法是外科学手术,随着介入心脏学的发展,临床上采用封堵器介入方法治疗VSD已日渐成熟,其特点是微创,简捷、安全。因心室承受的压力大,有丰富的传导柬通过,在封堵治疗过程中,手术难度相对较大。术中、术后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我科于2000~2006年行VSD封堵26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夏丽君  宗永琴 《护理研究》2007,21(12):3378-3379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经导管封堵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现已在临床广泛开展。VSD封堵通常要建立股静脉轨道,但下腔静脉中断或阻塞时,通过股静脉轨道则无法完成手术,需要选择其他路径。我科2006年5月对1例VSD并下腔静脉畸形的病人成功实施了经颈内静脉途径的导管封堵术,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心电改变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后的心电图(ECG)变化,探索避免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方法记录260例介入封堵VSD术前后的ECG,据此分成术后心律失常组和无心律失常组(对照组),对发生完全性或重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患儿及时营养心肌和减轻心肌水肿治疗,必要时放置临时起搏器。结果心律失常组82例(31.5%),对照组178例。心律失常组中4例(1.5%)为完全性或重度AVB。36例(13.8%)给予营养心肌等药物处理。两组VSD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心律失常组较对照组年龄小,体质量轻(P〈0.05),选用封堵器较对照组大(P〈0.05)。心率、QRS时限、PR间期、QT间期和QTc封堵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介入封堵术中和术后需密切注意ECG改变,避免选择过大封堵器。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二度AVB者,应尽早营养心肌治疗;完全性或重度AVB者,尽早安装临时起搏器。  相似文献   

16.
室间隔缺损(venterit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临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25%-50%。以往外科手术修补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自1988年Lock等成功封堵了肌部室间隔缺损后,经导管V SD封堵术成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热点,介入技术也日臻完善。但对一些特殊病例治疗仍有一定困难。我院2006-10以来应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对脊内型室间隔缺损18例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分析98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的护理问题及对策。结果98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中98例患者均有一过性室性心律失常。术后1例发生血肿及腓肠静脉血栓,2例发生传导阻滞,2例发生溶血,经治疗护理均痊愈。结论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者顺利通过手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监测经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VSD患者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粗筛符合封堵条件,气管插管全麻后,插入食道超声探头,开胸前行TEE检查进一步明确VSD类型、形态、大小、残缘距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瓣根距离及周边组织情况、过隔彩带方向,有无瓣膜反流,指导选择类型和大小合适的封堵器。术中监测VSD封堵全过程,引导封堵器放置,术后即刻及半年随访封堵器是否稳固,是否有移位、分离、 断裂,有无残余分流及并发症。结果:65例VSD患者中, 58例封堵顺利, 其中1例肌部VSD封堵术后少量残余分流,3例嵴下型VSD封堵术前主动脉瓣无反流,术后出现主动脉瓣轻度反流,1例封堵术前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术后主动脉瓣反流消失;5例封堵失败,转体外循环室间隔修补术,其中4例因缺口小或与周边组织粘连严重,多次尝试导丝难进左室,1例在封堵过程中造成二尖瓣穿孔;2例放弃封堵,直接行体外循环VSD修补术,其中1例TTE粗筛发现1个VSD缺口,封堵前TEE发现2个VSD缺口,两者相距3 mm,1例封堵前TEE发现存在主动脉瓣脱垂。结论:TEE对行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病例的选择、术中监测、术后疗效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及术前术后护理。方法选择在我院成功进行封堵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患者50例,对封堵术前后心率进行监测。结果50例患者中,18例于术前检测出22例次不同的心律失常,封堵术后心电监护早期发现不同的心律失常50例次,新发心律失常28例次,较术前明显增加(P〈0.001)。结论经导管封堵VSD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有些心律失常相当严重,加强对室间隔缺损堵闭术前后病情的观测,加强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刘洪珍 《现代护理》2008,14(2):204-206
目的观察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及术前术后护理。方法选择在我院成功进行封堵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患者50例,对封堵术前后心率进行监测。结果50例患者中,18例于术前检测出22例次不同的心律失常,封堵术后心电监护早期发现不同的心律失常50例次,新发心律失常28例次,较术前明显增加(P〈0.001)。结论经导管封堵VSD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有些心律失常相当严重,加强对室间隔缺损堵闭术前后病情的观测,加强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