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治疗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郝全,李玉山,刘爱武,夏立建,臧运金,李凯,杨明宇1996年1月至1997年8月,我们对105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行围手术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2.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全肠外营养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66例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在围手术期辅以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使患者的营养状态得以改善,加速了术后的恢复,提出了老年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并介绍了营养治疗的方法及途径的选择。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全肠外营养支持的必要性及术后营养物质的需要和代谢问题进行探讨,老年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应采用低糖、低脂原则,总热量不超过30Cal.kg^-1/d,脂肪提供的热量不超过40%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循证探讨老年胃癌患者适宜的营养支持方式。方法对2005年2月-2006年7月老年胃癌患者56例,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试验组)30例与常规营养组(对照组)26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接受营养支持后营养学指标及免疫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绪论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可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功能。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是老年胃癌患者适宜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4.
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在老年重症肺炎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重症肺炎病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方法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38例老年重症肺炎病人的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分析,其中肠内营养支持组20例,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18例,摄入同等热量和同等氮量,营养支持时间〉10d。结果经肠内营养支持后,血红蛋白、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明显升高(P〈0.05),免疫球蛋白显著升高(P〈0.01);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后,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老年重症肺炎病人救治中,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有更好的代谢效应及营养效果,并能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老年胃癌病人术后营养支持对机体营养状况、细胞免疫功能及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 57例老年进展期胃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 ) ,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肠内营养组术后病人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T细胞亚群活性恢复到术前水平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老年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 ,减少并发症 ,在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6.
老年重症肺炎病人肠内外营养治疗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重症肺炎病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40例老年重症肺炎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20例,在摄入同等热量和氮量的条件下比较。对比营养支持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脂等生化指标,每天观察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EN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方面明显优于PN组(P〈0.05),且并发症少。结论老年重症肺炎病人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老年晚期癌症病人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2018年本院肿瘤内科收治的84例老年晚期恶性肿瘤病人(42例晚期消化系统肿瘤病人,42例晚期非消化系统肿瘤病人),采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 2002)和病人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PG-SGA)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价,并给予4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液瑞能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检测入组病人治疗前后BMI、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等指标,以及免疫指标淋巴细胞绝对值、血清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营养支持4周后病人营养指标以及免疫指标绝对值水平均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支持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晚期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的情况,提高晚期肿瘤病人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构脂肪乳在高龄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肠外营养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老年病房住院的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肿瘤的高龄术后患者68例,随机分为结构脂肪乳组(STG组)35例,对照组(MCT/LCT组)33例,分别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监测两组患者营养指标、脂代谢、糖代谢指标、肝酶、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免疫指标变化。结果 术前及术后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6d等氮、等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两组的TP、ALB、TC及STG组的PAB、MCT/LCT组的LDL-C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STG组营养指标显著高于MCT/LCT组同期水平(P<0.05);STG组TC、LDL-C显著低于MCT/LCT组同期水平(P<0.05)。治疗3d后,STG组hs-CR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下降程度大于MCT/LCT组(P<0.05)。治疗6d后,两组CD3+、CD4+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STG组CD3+、CD4+及CD4+/CD8+比值显著高于MCT/LCT组(P<0.05)。治疗后两组糖代谢指标、肝酶、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构脂肪乳对于胃肠道肿瘤术后高龄老年患者,在促进蛋白合成、维持血脂稳定、改善炎症反应及免疫抑制方面优于常规MCT/LCT,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自强  高臻  夏强 《山东医药》2000,40(16):31-32
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居消化道肿瘤的首位 ,伴营养不良的发病率高达 30 %以上 ,因此围术期的营养支持在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治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997年 7月~ 1 998年 1 2月 ,我们针对 46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采用营养支持疗法。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治疗 本组男 32例 ,女 1 4例 ;年龄 37~72岁 ,平均 54岁 ;胃癌 30例 ,结肠癌 1 6例 ;其中 2 3例行胃窦癌根治术 ,7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1 0例行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 ,6例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1 .2 营养支持方法  1术后营养支持 :以术后第 1天开始予以肠外营养 ( PN)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胃肠道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患者给予营养支持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应用全面营养评价法(SGA)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营养不良的筛查和评估。结果本组患者营养支持后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有提高,其中体质量指数(BM I)、血浆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CD3+、CD4+、CD4/CD8、外周静脉血自然杀伤细胞(NKC)升高显著。结论肠内营养结合肠外静脉营养的支持方法是胃肠道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手段,可改善患者的人体功能,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的恶性肿瘤可致病人胃肠道功能障碍,加之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术期综合治疗加重了机体消化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营养状态,减弱了对治疗的耐受力,增加了治疗的危险性。全肠外营养疗法(TPN)的围手术期应用为解决上述状况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病人早期不同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重症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内联合肠外营养(EN+PN)组,每组30例。两组病人入院24h内均留置鼻胃管,肠内联合肠外营养组于24h内予中心静脉置管,根据病人的目标热量需求,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营养支持,动态监测营养代谢指标、意识恢复程度、胃肠道并发症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EN+PN组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EN组,胃肠道并发症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意识恢复程度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重症脑卒中病人早期给予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可有效地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降低胃肠道并发症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但对病人近期意识状态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ICU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时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必要性。方法对35例MICU病房进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治疗组)20例和完全肠外营养(TPN)组(对照组)15例,分别给予相同热量和氮量的肠内营养制剂或肠外营养制剂,均于营养支持前与支持第8日检测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每日测血糖并计算氮平衡。结果肠内营养支持组的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增高;与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血清白蛋白和氮平衡均增高(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危重病人的营养状况,对于胃肠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肠道功能的危重病人,应尽量、尽早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4.
80岁以上老年大肠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38例80岁以上老年大肠癌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认为高龄大肠癌患者具有病程长,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多,病理类型及分化、分期较好,术后生存率与手术切除方式无关的临床特点。主张高龄大肠癌应坚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积极、合理、有效地防治合并症及并发症,手术方案以肿瘤楔形切除术为主,在围手术期予患者短期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体外循环(CPB)手术围手术期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64例老年患者的体外循环手术围手术期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64例,全组病人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以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结果 住院死亡1例,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1例死亡),肺部并发症(肺不张)3例。脑部并发症主要为精神障碍4例,术后并发脑栓塞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心律失常13例,感染(切口及胸骨后感染)1例。结论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死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该院行胃癌根治术后的糖尿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43例,分别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了解两组病人患者的血糖控制及术后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均按预定计划完成了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组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短于肠外营养组,P0.05;两组病人术后第7天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肠内营养组空腹血糖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胃癌手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能促使胃肠功能恢复,迅速高效的调节控制血糖,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更有助于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7.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策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策略及意义.方法我国首例父子间活体部分小肠移植围手术期肠外和肠内的营养支持比例和内容.术后1 d开始肠外和肠内营养,术后31 d停止肠外营养开始全部为肠内营养支持.指标:体质量,血清清蛋白,D-木糖吸收试验,氮平衡;移植肠功能监测用钡餐,内镜.结果经围手术期不同时期的营养支持方案,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基本正常,术后6 mo体质量达56kg.结论正确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策略(合理的比例和时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患者的恢复和肠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妇科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老年妇科肿瘤合并糖尿病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前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后组给予全方位的围术期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手术时间为(120.0±7.1)min,术中出血量为(178.0±47.0)m L,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中,手术时间为(122.0±7.5)min,术中出血量为(184.0±53.0)m L,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t=2.30,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26.51,P〈0.01),并发症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8,P〈0.05)。结论在老年妇科肿瘤合并糖尿病手术中,积极采取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快速恢复切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肠外营养对于肝硬化患者的围手术期康复起至关重要作用。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情况较差,进而影响术后恢复和手术切口愈合。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需要营养支持,特别对于术后不能经口进食的肝硬化患者,肠外营养成为维持生命的惟一能量来源。本文主要通过复习文献,总结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特点,探讨是否可通过改变肠外营养的配比来减少营养的不必要丢失,为肝硬化患者的手术康复提供基础的能量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20.
Sawada  S  Komori  E  Nogami  N  宋绍团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2005,(4):317-317
目的有些研究者报告认为老年病人的手术死亡率是容许的。但是他们对病人某些因素如全身状况和合并症存在潜在的倾向。在此研究中,我们主要讨论老年病人的手术指征以及对围术期死亡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我们对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1114例述及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把病人分为年轻组(≤75岁)和老年组(≥76岁)。两组病人的组织学分型、TNM分期、全身状况和治疗进行检查。比较两组的病人手术比例并对手术操作、围术期死亡率以及病人的预后也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中.TNM分期相同的病人组织学分型具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