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评价激光血管成形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四所教学医院对338例硬化性股腘动脉闭塞病人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股腘动脉闭塞2cm以上和闭塞时间至少4个月者。研究中不包括髂动脉及股浅动脉起始端闭塞或急性血栓形成或栓子性闭塞病人,也不包括不能长期服用乙酰水杨酸和潘生丁或抗维生素K药物的病人。男242例,女96例,年龄30~91岁。股腘动脉闭塞长度2~26cm(平均8.5cm),闭塞期4~36月(平均13月)。227例进行性跛行,56例休息时疼痛,55例有坏疽。四个中心所用技术相同,全部病例使用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波长1064nm,用蓝宝石接触探头,  相似文献   

2.
CCK胆囊造影     
Brodén 在1958年首先在放射学文献上发表了缩胆囊素胆囊造影(Cholecystoki-netic Cholecystography,简称CCK 胆囊造影)的报告。20多年来许多作者对CC-K 胆囊造影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至今为止,各家意见尚不尽相同,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205例门诊病人作了口服胆囊造影与胆囊超声的前瞻性双盲法对比研究。其中23例病人做了胆囊手术,18例为胆石症伴慢性胆囊炎,其中2例并伴有胆固醇沉着,1例有小腺瘤样息肉。另外5例中3例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胆固醇沉着和腺肌增生症各1例。此23例病人中,口服胆囊造影检出20例(敏感性87%),超声检出18例(敏感性78%)。具胆石的18例,口服胆囊造影检出17例(94%),其中14例直接显示结石,3例胆囊不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取同期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扫描前心率低于75次/min)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的30例连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和CAG的45例连续患者作为对照.由两名CT医师和两名造影医师分别对CTCA和CAG图像进行评估.记录CTCA的图像质量和X线剂量.比较自适应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的诊断准确性、X线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 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自适应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100%、97.4%(P=0.86),特异性分别为66.7%、100%(P=0.65);对分支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两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95.9%、91.1%(P=0.46),特异性分别为97.2%、97.0%(P=0.85);对节段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两者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90.5%、91.2%(P=0.92),特异性分别为98.4%、99.3%(P=0.35).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类似(3.3±0.5与3.2±0.3;P:0.23).与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比较,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能降低71%的X线剂量[(3.1±1.3)mSv与(10.8±4.6)mSv,P<0.01].结论 在心率低于75次/min、心律稳定的情况下,DS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能获得与DSCT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相同的诊断准确性,图像质量也无差别,而X线剂量却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5.
口服胆囊造影CT诊断胆囊隆起性病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口服碘番酸胆囊造影CT(简称OCCT)对良恶性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作用。材料与方法:分析3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固醇息肉28例,腺瘤样息肉3例,乳头状瘤1例,腔内型胆囊癌5例和腺瘤恶变1例)的OCCT表现。结果:胆固醇息肉表现为胆囊内多发或单发性颗粒状充盈缺损,直径均≤0.5cm;腺瘤样息肉和乳头状腺瘤均呈单发结节,直径为0.55~0.8cm;腺瘤恶变和腔内型胆囊癌均为体积较大的结节,直径≥1.2cm。结论:OCCT是诊断胆囊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病变大小是鉴别良恶性胆囊隆起性病变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6.
7.
自1924年 Graham 和Coel 二氏介绍胆囊造影以来,已经一致公认这是一种可靠的X线检查方法。但最近文献上对胆囊造影的能力限度问题又受到突出的重视。本文从1951—1961年10年间300例胆囊造影中选出4例进行报告。此4例,临床上皆诊  相似文献   

8.
9.
作者回顾了50例四肢创伤的病人,都进行了DSA与常规血管造影(CFA)两种检查,由3位血管造影者观察照片,寻找7个动脉损伤之血管造影征,比较两种方法的精确性。作者见到,两种方法对显示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移位、梗阻和局限性狭窄同样好。4例内膜剥脱者中,DSA看到3例,CFA看到4例,由于DSA之空间分辨力不足,有1例未见到其内膜拍动(flap),但比较容易动态观察血管外渗。8例急性出血患者中只有3例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123)I标记抗-CEA单克隆抗体(McAb)的F(ab')_2或Fab片段及ECT对怀疑患有产生CEA肿瘤的57例患者进行了RIS前瞻性研究,并与其它诊断技术进行了比较.最终根据手术、活检和尸检(n=39)以及随访结果(n=18)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1.
术语“增生性胆囊病”是1960年由Jutras 引用以包括胆囊腺肌瘤病和胆固醇沉积症等一组疾病。其诊断几乎完全是依据口服胆囊造影,特别是脂肪餐后的X 线所见。但X 线诊断率很低。作者用一种强力胆囊收缩剂(蛙皮素)辅助胆囊造影来提高增生性胆囊病的诊断率。所用造影剂为碘西他酸(Iocetamic acid)、碘普乐酸(Iopronic acid)和碘番酸。先照一张俯卧位胆囊区相,然后肌注蛙皮素(0.3μg/公斤体重),300例分别于注射后5分,10分,20分,30分钟后照胆囊相。常常也照一张立位点片。  相似文献   

12.
碘番酸胆囊造影的现代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服胆囊造影是常用且安全的检查方法,碘番酸是最通用的口服胆囊造影剂,本文的目的在于复习文献,以期提高碘番酸口服胆囊造影的诊断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24年Graham 和Cole 发明口服胆囊造影以来,无论是造影剂还是检查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遇到最多的问题是第一次剂量检查时,胆囊不显影或显影不良。在一些正常人和大部分长期禁食油脂的病人,在摄入碘番酸后缺乏胆盐的肠肝循环可能是胆囊显影不良的重要原因。胆盐对碘番酸的肠内吸收和胆汁中的排泄都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作者报告6例肝脏移植术后的口服胆囊造影。检查前24小时可进少量、少渣,不产气、无脂饮食。造影前夜服缓泻剂,至检查晨时禁食。口服双倍剂量的可溶性吡罗勃定,于检查前晚用水溶解服用3g,次晨造影前3个小时再服3g。前一天先摄基准照片。检查中摄第一片30分钟后,静注缩胆素75IU。后来用100g 油脂餐剂代替缩胆素获同样效果。肝脏移植术后口服胆囊造影能充分显示吻合口和胆  相似文献   

16.
胆囊造影CT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囊造影CT对胆囊等或低密度结石、小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分析30例由造影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等或低密度结石21例,小息肉样病变9例。结果 常规CT对15例等密度结石全部漏诊,6例低密度结石4例漏诊,9例小息肉样病变6例漏诊,而造影CT对30例全部确诊。结论 造影CT对中等或低密度结石、小息肉样病变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弥补了常规CT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紫杉醇支架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紫杉醇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实际疗效。方法 297例患者接受紫杉醇洗脱支架治疗,均接受了临床随访,134例于支架置入术后5-15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晚期管腔丢失支架内显著高于支架近端边缘及支架远端边缘(分别为0.37、0.18和0.12mm),再狭窄率为10.4%,以支架内弥漫性狭窄为主,再血管化率为6.7%。1例患者于支架置入后4个月发生猝死,发生率为0.34%。1例于支架置入后5天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0.34%。晚期血栓形成2例(术后12-24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35%。结论 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对复杂冠脉病变有较好的疗效,能显著降低支架后再狭窄率及靶血管的再血管化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胆囊结肠瘘的发生机制、病理改变、诊断方法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24年间收治的11例胆囊结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经手术证实和治疗,11例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或胆囊萎缩,其中2例合并十二指肠瘘,2例为胆囊癌。结论:胆囊结肠瘘多继发于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常伴有胆囊萎缩,周围粘连紧密等病理改变。X线、钡餐、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诊断该病有一定帮助。治疗原则是切除胆囊,去除病灶,关闭瘘口。  相似文献   

20.
三胆囊畸形     
患者46岁,男,因右季肋部疼痛而口服胆囊造影检查。造影断层片显示三个单独的胆囊。其中一个含有结石的胆囊是经过一条单独的胆囊管直接同总胆管相连的。其余二个胆囊的胆囊管在进入总胆管之前融合为一。三胆囊是一种罕见的先天异常。根据胆囊管的条数及其进入总胆管的形式而分三型: (1)三条胆囊管在进入总胆管之前融合成一条总的胆囊管。 (2)二条胆囊管在进入总胆管之前互相融合,而另一条单独同总胆管相连。 (3)三条胆囊管分别地进入总胆管。胚胎学方面,Boyden认为多胆囊畸形是由于胆管系统的某些部位长出的囊泡形成了胆囊。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