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查道成  姚学文  赵霞 《光明中医》2012,27(6):1267-1268
《中药药剂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作者以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中药药剂学》实践能力为核心,对影响实践教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对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中药药剂学》实践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方法以湖北医药学院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2010~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行《药剂学》《中药药剂学》理论课教学,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考试形式,评价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相关专业课教学中应用的效果。结果问卷调查表明,通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不断改进,91.8%以上的学生认为该模式能够提高自学能力,愿意接受该模式教学的比例从73.7%增长到93.9%;希望开展《药剂学》自主学习的从58.5%增长到85.7%,教学效果满意率从58.5%增长到79.6%;希望开展《中药药剂学》自主学习的从65.0%增长到84.6%,教学效果满意率从85.0%增长到96.2%。当堂理论考试结果表明,学生大部分知识点都能及时掌握。结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适合药剂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应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具体问题,提出适合该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旨在提高《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中药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现阶段,中药药剂学已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医药类院校教师来说,在《中药药剂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采用不同的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实例,探索自主学习模式在《中药药剂学》课程中的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剂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本文主要介绍基于weh环境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目的是将《中药药剂学》生动、直观的展现给学习者,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综合设计性实验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几年《中药药剂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见解,以期进一步完善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施过程,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谈谈《中药药剂学》广西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37001)温家顺现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药专业本科使用的《中药药剂学》是在1980年第1版《药剂学》(中药专业用)的基础上从体例到内容等方面都作较大的修改而成,于1986年11月发行第1版,到目前已经历了...  相似文献   

8.
情景式教学在《中药药剂学》综合性实验中的应用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和医疗紧密结合的学科。《中药药剂学》实验课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今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所不可缺少的技能训练课程。目前,多数学校的《中药药剂学》实验课教学形式已由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发展成包含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等多种教学形式。我们在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的过程中,对《中药药剂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教材进行了改革,探索了情景式教学在综合性实验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剂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实践应用学科,是中药学本科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具有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根据其课程特点及现阶段的教学模式研究情况,本文提出构建"方-证-剂-道"的《中药药剂学》特色教学模式,并详细阐述了该模式的构建、实施策略及方法等,以期为《中药药剂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专家介绍李孝栋(1969.11—),博士,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访问学者,福建省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1988至2004年先后获得沈阳药科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导师潘卫三、吴立军教授。博士论文《中药附子理中方新剂型的制备及其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讲《中药药剂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学英  相似文献   

11.
12.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4.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6.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7.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8.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19.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20.
"未"可作为一个时间段的一种状态,属于从午时阴阳交到申时形体成的中间发酵阶段,是一个量变过程,"治未病"是调理体质状态,纠偏扶正,引导其向平和质方向发展,防治疾病的一种过程。"未病"含义包括"状态""无病""转折",认为"治未病"不仅是"无病养生",可以是"调理体质",还是"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不仅仅只是治"没有"的病,也不是治"不知遥远未来何时发作"的病,而是掌握了现在的身体状态是平和体质?或是偏颇体质?是无病?是病前?是病中?还是病后?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评估身体的疾病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