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致病机制和可能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22例进行期银屑病皮损标本和20例对照组标本中ICAM-1、MMP-9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进行期银屑病皮损ICAM-1、MMP-9的表达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ICAM-1和MMP-9在银屑病表达分级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ICAM-1和MMP-9的表达之间有非常好的关联性(列联系数r=0.943)。结论ICAM-1和MMP-9均可作为进行期银屑病实验室诊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I)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了解sD卜l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标本63例,采用Wilson改良的Hardy分类法将其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transcripfionpoly—me:rflsechainreaction,RT-PCR)检测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33例)中的SDF-1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然后进一步比较SDF—I在各种不同内分泌类型的垂体腺瘤之间以及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之间表达情况的差异。结果(1)SDF-I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在3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00%,在3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4.24%。X2检验分析表明有显著性差异(x2=9.042,P〈0.05)。(2)SDF-lmR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结论SDF-1是判断垂体腺瘤是否有侵袭性的指标,对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和复发的评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瘸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磷酸化糖蛋白(MEPE)对人牙髓细胞(HDPCs)黏附、伸展、增殖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获得人牙髓细胞,各实验组中MEPEs的浓度分别为0.01,0.1,1,10,100μg/L以不加MEPE作为空白对照组。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的黏附能力;通过计数高倍视野中伸展的细胞数,计算骨髓基质细胞在不同时间的伸展率;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生长良好;各实验组间及与对照组比较,100μg/L组对细胞的黏附性的影响有差异;各组细胞的伸展率无差异;MEPE对人牙髓细胞有较明显的促增殖作用。结论 MEPE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的伸展率无影响,但可明显促进其黏附性和增殖。  相似文献   

4.
截短型人Bid融合蛋白对HeLa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截短型人bid及其N端融合蛋白的表达对HeLa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方法:通过反转录PCR方法获取人全长bid基因,再经PCR方法克隆得到截短型bid(truncated bid,tbid)基因及其N端融合蛋白基因插入pcDNA3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法转染HeLa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以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观察被转染细胞的生长及凋亡状况.结果:成功获得人bid基因,构建了tbid基因及tbid与绿脓杆菌外毒素(PE)转膜结构域部分肽段的融合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tbid61,pcDNA3-PE-tbid61).与对照组相比,在转染后12~48h内两种基因的表达均导致.HeLa细胞发生凋亡,且两活性相当,结论:截短型Bid及其融合蛋白可促进转染的HeLa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痛风定对尿酸性肾病大鼠肾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影响。方法将右侧肾脏切除手术后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手术组、模型组(氧嗪酸钾750 mg/(kg·d))、别嘌呤醇组(氧嗪酸钾750 mg/(kg·d)+别嘌呤醇50 mg/(kg·d))、痛风定组(氧嗪酸钾750 mg/(kg·d)+痛风定500 mg/(kg·d))。实验期间定期检测血尿酸、尿素氮、肌酐水平和24 h尿蛋白定量,药物干预第8周结束时处死所有大鼠,留取肾脏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TNF-α、MCP-1和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别嘌呤醇和痛定均有效降低血清尿酸水平(P<0.01),改善肾功能(P<0.05)。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TNF-α、MCP-1和ICAM-1明显高于手术组(P<0.01),别嘌呤醇和痛定均能减少氧嗪酸钾所致的TNF-α、MCP-1和ICAM-1表达升高(P<0.01)。结论 TNF-α、MCP-1和ICAM-1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尿酸性肾脏病的进展过程,痛风定可能部分通过抑制尿酸所致的炎症反应而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脏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以期进一步阐明乳腺癌浸润、转移的机制。方法乳腺原发性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存档蜡块标本68例,导管原位癌25例,并随机选取正常乳腺组织17例作为对照。将所有石蜡包埋标本制成组织芯片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三种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MMP-7、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而E-cad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MMP-7、E-cad和VEGF的表达均没有差异。乳腺导管癌中MMP-7、E-cad和VEGF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MMP-7、E-cad和VEGF三者可能均参与了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肤黑色素瘤及色素痣中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48例皮肤黑色素瘤及20例色素痣组织中E-cadherin与MMP-9的表达,研究其与黑色素瘤进展转移的关系。结果:E-cadherin及MMP-9在皮肤黑色素瘤与色素痣中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cadherin和MMP-9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二者在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45,P<0.01)。结论:MMP-9及E-cadherin表达与黑色素瘤发生、发展有关,MMP-9上调可能与E-cadherin下调共同促进了黑色素瘤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王改琴  吴宏 《医学争鸣》2009,30(1):53-56
目的:研究当归多糖(APS)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生长、粘附分子ICAM-1和VCAM-1表达及其对骨髓单个核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APS对小鼠BMSCs消化时间的影响;MTT法检测APS对小鼠BMSCs增殖及对骨髓单个核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APS对BM—SCs表面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100,200mg/LAPS使BMSCs达80%贴壁后消化时间明显缩短(P〈0.05);50,100mg/LAPS组BMSCs增殖能力较对照组增强(P〈0.05);200,300mg/LAPS能使BMSCs表面ICAM-1表达降低,而50,100,200,300mg/LAPS均可使VCAM-1表达降低(P〈0.05);体内注射APS后BMSCs表面ICAM-1和VCAM-1表达均降低(P〈0.05);100,200,300mg/LAPS使小鼠BM.SCs对单个核细胞黏附率减弱(P〈0.05).结论:APS能促进小鼠BMSCs增殖,降低其表面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的表达,进而使小鼠BMSCs达80%贴壁后消化时间明显缩短,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黏附率减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苦丁茶熊果酸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情况及其对大肠腺瘤样息肉(adenomatous polyosis coli,APC)和生存素(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为揭示苦丁茶熊果酸的抗肿瘤机制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从苦丁茶老叶中提取熊果酸并纯化与鉴定,以10、20、40、80、100 μmol/L的苦丁...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病人血清C 反应蛋白 (CR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的变化及其与并发症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 14 9例EH病人和 72例健康人血清CRP和sICAM 1浓度变化进行检测。③结果 EH病人CRP和sICAM 1浓度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 =37.35 9、2 7.12 7,P <0 .0 0 1) ;不同病期EH病人血清CRP和sICAM 1浓度比较差异亦具有显著性 (F =2 5 5 .935、134.16 2 ,q =10 .879~ 31.5 96 ,P均 <0 .0 1) ,且以Ⅲ期EH病人血清CRP和sICAM 1浓度增高最明显。EH病人血清CRP与sICAM 1浓度呈正相关 (r =0 .72 9,P <0 .0 0 1)。④结论 血清CRP和sICAM 1浓度增高参与EH的发生与发展 ,且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APC基因胚系突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APC基因胚系突变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6例FAP患者运用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APC基因,对可疑突变者进行测序.结果: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共发现3个可疑突变片段,经DNA测序证实3个片段均存在突变.其中,15号外显子2例,14号内含子1例.结论:国人FAP患者相同基因型APC基因突变可有不同表现型.  相似文献   

12.
珠珠  黄鉴  董坚  洪敏  田晰晰  杨军  陈明清 《西部医学》2012,24(9):1654-1657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在5个云南省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的突变情况。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病例进行统计,查找FAP家系,绘制家系图谱。抽取该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利用PCR方法扩增APC基因,应用DNA自动测序仪进行测序。结果 5个家系(2个白族家系,2个彝族家系,1个汉族家系)中,只有汉族家系查出APC基因1196S〉SX(1196号氨基酸由丝氨酸变为了终止密码子)的突变。其余家系均未查出APC基因的无义突变。结论通过对5个FAP家系进行APC基因测序,发现云南省少数民族家系APC基因的突变率不高,APC基因突变存在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APC基因同义突变SNP(sSNP)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中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云南省遗传性大肠癌组织标本库中的5个FAP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APC基因突变比对分析,将筛选得到的sSNP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包括蛋白编码、剪接调节、转录调节、翻译后调节,并对RNA二级结构影响分析方面的预测.结果 筛选得到5个可能对APC蛋白产生影响的sSNP,生物信息学预测提示这些sSNP在mRNA水平影响剪接增强子(ESE)从而引起APC外显子异常剪切,使APC蛋白截短而导致FAP.RNA二级结构分析发现这些sSNP对RNA稳定、与其他RNA或蛋白的相互作用等产生功能性影响.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手段,APC基因的某些sSNP引起的突变效应可以解释部分APC阴性FAP的病因.  相似文献   

14.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9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特征,探讨FAP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1985~2003年96例FA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肠镜表现特征;回顾2001~2003年22例FAP患者上消化道内镜及腹部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大肠外病变特征.结果:96例FAP患者中多数患者大肠内息肉呈密生型生长(52/96,54.2%),左半结肠及直肠息肉分布密度呈中至重度,直肠腺瘤癌变率高(23/41,56.1%).22例FAP患者中伴胃窦部增生性息肉19例,占86.3%;十二指肠各段有息肉样病灶18例,占81.8%(其中腺瘤性息肉12例,无1例癌变).22例中有3例分别在大肠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腹壁、腹盆腔和小肠系膜硬纤维瘤,仅1例手术完整切除治愈.结论:大肠内密集分布腺瘤性息肉是FAP特征性表现,直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结肠镜是安全、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上消化道息肉是FAP常见大肠外病变,国人十二指肠腺瘤癌变罕见;硬纤维瘤严重影响FAP患者大肠切除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APC蛋白表达在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疑似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67例,散发性大肠腺癌30例,正常大肠粘膜30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中AP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疑似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组APC蛋白阴性表达率26.87%(18/67),其中10枚≤结肠腺瘤数目〈100枚者11例,2枚≤结肠腺瘤数目〈10枚并伴发胃底腺息肉或十二指肠腺瘤者7例;散发性大肠腺癌组中APC蛋白阴性表达率为43.33%(13/30);正常大肠粘膜组未发现一例APC蛋白阴性表达。结论伴发胃底腺息肉或十二指肠腺瘤的2枚≤结肠腺瘤数目〈100枚且APC蛋白表达阴性者可以诊断为AFAP。不伴胃底腺息肉或十二指肠腺瘤的10枚≤结肠腺瘤数目〈100枚者,APC蛋白表达阴性只能作为AFAP的辅助诊断,应调查其家族史,排除APC基因体细胞突变情况。APC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不能除外AFAP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联合检测粪、血浆中APC和K-ras两种基因的突变,探讨其在大肠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本院2003年10月~2004年3月行肠镜检查患者的肝素抗凝血5 ml,大便3~5 g.提取粪便及血浆DNA,采用PCR-SSCP法检测APC和K-ras突变.结果 和结论(1)大肠癌和腺瘤患者血浆APC基因突变分别为41.9%和57.7%(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粪便APC基因突变分别为51.6%和42.3%(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种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吻合度(kappa值为0.811,P<0.001).(2)血浆K-ras基因突变在大肠癌、腺瘤和正常对照分别为48.4%、3.8%和0%,粪便K-ras基因突变在3组中分别为54.8%、7.7%和11.1%,大肠癌组高于腺瘤组和正常组(P<0.05),腺瘤组和正常组间无差异(P>0.05).两种方法检测的吻合度一般(kappa值为0.662,P=0.000).(3)联合检测APC及K-ras基因突变可以提高诊断大肠癌的灵敏度.血、粪联合检测检测APC和K-ras基因突变较粪便检测无明显优势.(4)APC基因突变与是否发生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K-ras基因突变与病变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22例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5例行全大肠切除、回肠造口术;12例行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回肠肛管吻合术;5例行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平均表明,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回肠肛管吻合术是治疗FAP的主要术式,并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中国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APC基因胚系突变的特点.方法 对来自北京、河北、河南、安徽、内蒙古、山西、福建等地区的14个FAP家系先证者用直接测序法进行APC基因突变检测,对突变检测阴性者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技术进行APE基因大片段缺失检测.结果 14例先证者中9例(64.3%)检测出APC基因微小突变,其中移码突变6例,剪接区突变2例,无义突变1例;2例(14.3%)检测出APC基因大片段缺失,微小突变与大片段缺失的总检出率为78.6%.c.2336-2337insT、c.3923-3929delAAGAAAA、c.532-2A>T和c.4179-4180GAdelinsT等4个微小突变和外显子11、10A缺失、外显子15 start缺失等2个大片段缺失为首次报道.结论 中国FAP患者APC基因的胚系突变类型多样,以移码突变居多,突变位点以第15外显子居多;直接测序法联合MLPA法检测大片段缺失可提高APC基因突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舒林酸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结直肠中残存腺瘤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初步探讨舒林酸对FAP患者残存腺瘤的影响.方法:FAP患者口服舒林酸400 mg/d,12个月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观察结直肠息肉的变化.以后根据患者结肠腺瘤消退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服用舒林酸维持治疗,并定期复查结肠镜,对残存息肉及其他病变进行活检,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舒林酸治疗前FAP患者结直肠腺瘤活检标本中,管状腺瘤占活检腺瘤总数的90.8%,绒毛管状腺瘤占9.2%;异型程度为Ⅰ级、Ⅱ级、Ⅲ级的腺瘤分别占42.1%,45.6%和12.3%.治疗后管状腺瘤占活检腺瘤总数的99.8%,绒毛管状腺瘤占0.2%;异型程度为Ⅰ级、Ⅱ级、Ⅲ级的腺瘤分别占55.8%,41.8%和2.4%,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肠道中出现微小扁平隆起和红斑,其中约65%为腺瘤.结论:舒林酸长期维持治疗可使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结直肠残存腺瘤异型程度下降,绒毛管状腺瘤减少,而微小扁平隆起和红斑可能是腺瘤消退过程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腺瘤样息肉病蛋白在胃腺瘤和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APC)蛋白在正常胃黏膜、胃腺瘤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取得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证实的78例患者的不同胃组织标本,包括24例正常胃黏膜、24例胃腺瘤性息肉(胃腺瘤)和30例胃腺癌组织,以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标本中APC蛋白的表达. 结果:正常对照组胃黏膜、胃腺瘤、胃癌组织APC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APC蛋白阳性表达率虽然低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结论:在胃腺瘤组织中APC基因表达已出现异常,该基因的失活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及胃腺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