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丽洁医生 :急救快车网站编辑 ,主治医生 ( jief 911@163 .com)急性脑卒中治疗的时间窗和脑保护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也是争议最多的问题。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国家卒中协会和美国心脏协会联合颁布的急性卒中指南规定 ,溶栓对象为发病 3小时以内的病例。陈清棠教授 (主持国家“九·五”攻关课题“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报告 ,急性缺血性卒中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给药时间越早越好 ,发病 3小时内接受溶栓者 ,欧洲脑卒中评分 ( ESS)增加幅度明显好于 3~ 6小时内溶栓者。郭玉璞教授报告 :通过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相似文献   

2.
王玲常红  董小晶 《护理研究》2007,21(12):3167-3168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致残率高。随着临床和放射影像对脑缺血和病理生理的加深理解,以及神经介入、微导管等器械的发展,血管内溶栓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与静脉溶栓相比,有诸多优点。股动脉介入性溶栓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是在数字减影机下将溶栓药物经股动脉直接注入脑梗死病灶处,使闭塞的血管再通,缩小梗死灶,迅速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恢复神经功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对于发病6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早期介入溶栓治疗,对挽救病人的生命起着重要作用。我科2006年6月-2007年3月对2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了动脉溶栓治疗,通过制定动脉溶栓护理路径使脑卒中病人得到及时的护理观察,且培养了经验丰富的溶栓护理小组,为卒中绿色通道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赵洁  刘芳 《现代护理》2007,13(5):1264-1265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生理及智力残障的主要原因,83%的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通过2个途径:一是溶栓治疗;二是阻止缺血引起的脑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及生化反应,防止神经元的死亡,即神经保护治疗。近年来,亚低温作为脑保护的方法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证实了亚低温和溶栓治疗的有机结合可以明显减轻脑梗死再灌注损伤,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早发性癫痫和晚发性癫痫首次发作后再次发作的差异及其与梗死灶部位、大小的关系。方法:选择神经内科2006年9月—2010年1月首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408例,随访时间1年。其中继发癫痫42例,分为早发性癫痫组(18例)和晚发性癫痫组(24例)。分析比较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晚期首次癫痫发作后再次发作的差异及其与梗死灶部位、大小的关系。结果:早发性癫痫和晚发性癫痫首次癫痫发作后再次发作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皮质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P〈0.05);梗死灶直径≥4 cm与〈4 cm分别发生早发性癫痫和晚发性癫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晚发性癫痫更容易反复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发作与影像学检查显示的梗死灶部位相关(累及皮质的梗死),与影像学检查显示的梗死灶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扩张脑血管治疗常作为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措施。近年来,随着脑循环生理与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对缺血性卒中脑血流量的动态变化有许多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脑血管扩张治疗并不是对所有缺血性卒中都有效,甚至有时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WHO的国际疾病分类和中国通用的脑血管疾病分类以及国外常用的TOAST分类法都是基于病理生理的分类方法,北京等地区尚未见到有关人脑梗死影像学分型的报道。 目的:回顾分析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显示的亚型分布情况,使北京市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得到更准确的病因学和个体化治疗。 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病例分析。 单位: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对象:实验于2004-01/12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朝阳医院、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选取因缺血性卒中在各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602例,男352例,女250例;平均年龄(65.6&;#177;10.2)岁。 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上述4个区5家医院2004年接诊的6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内容包括病史特征、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和症状相对应的最大梗死面积,将患者进行脑卒中分型。大梗死:超过1个脑叶,5.0cm以上;中梗死:〈1个脑叶,3.1~5.0cm;小梗死:1.6~3.0cm;腔隙梗死:〈1.5cm。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MRI分型构成比。 结果:60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北京市5家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腔隙性梗死者为280例,其亚型构成为46.5%;小梗死者229例,亚型构成为38.1%;中梗死者为57例,亚型构成为9.4%;大梗死者为36例,亚型构成为6%。腔隙性梗死与其余各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 结论: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的分布以腔隙性梗死为多发,提示小动脉病变是北京市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病理改变,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分型、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术后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洁  刘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13):1264-1265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生理及智力残障的主要原因,83%的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1],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通过2个途径:一是溶栓治疗;二是阻止缺血引起的脑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及生化反应,防止神经元的死亡,即神经保护治疗[2].……  相似文献   

8.
王玲  常红  董小晶 《护理研究》2007,21(34):3167-3168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致残率高。随着临床和放射影像对脑缺血和病理生理的加深理解,以及神经介入、微导管等器械的发展,血管内溶栓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与静脉溶栓相比,有诸多优点[1]。股动脉介入性溶栓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是在数字减影机下将溶栓药物经股动脉直接注入脑梗死病灶处,使闭塞的血管再通,缩小梗死灶,迅速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恢复神经功能,使病人早日康复[2]。对于发病6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早期介入溶栓治疗,对挽救病人的生命起着重要作用。我科2006年6月—2007年3月对2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进…  相似文献   

9.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进展之一。溶栓的意义在于挽救缺血性半暗带 ,限制梗死进一步扩大 ,改善预后 ,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于9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 6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获得了较高的再灌注率[1,2 ] 。我科于2 0 0 0年 4月~ 2 0 0 1年 1月应用rt 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 15例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5例患者均符合 1995年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 9例 ,女性6例 ,年龄 4 0…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而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脑小血管病的概念被提出后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预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特别是脑小血管病总负荷评分能够更好评估脑小血管病对大脑整体功能的影响情况,国内外已对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预后方面进行着各种层面的相关研究,旨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情进展进行预判并提前干预,以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本文着重对脑小血管病总负荷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预后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2015年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本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脑动脉狭窄支架治疗、新型溶栓药物、神经保护剂、叶酸预防卒中、脑动脉夹层治疗、脑血管病指南、中国卒中建设发展等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由于脑动脉闭塞导致的脑动脉血流中断,继而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继而造成缺血性坏死[1]。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应对AIS最为有效的方法,且进行溶栓治疗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预后越好[2]。“中国卒中急救地图”App可实现信息化时间追踪、缩短急救流程,并提前通知医疗机构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3]。本次研究总结卒中急救地图结合快捷护理流程应用于AIS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WHO的国际疾病分类和中国通用的脑血管疾病分类以及国外常用的TOAST分类法都是基于病理生理的分类方法,北京等地区尚未见到有关人脑梗死影像学分型的报道。目的:回顾分析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显示的亚型分布情况,使北京市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得到更准确的病因学和个体化治疗。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对象:实验于2004-01/12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朝阳医院、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选取因缺血性卒中在各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602例,男352例,女250例_平均年龄(65.6±10.2)岁。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上述4个区5家医院2004年接诊的6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内容包括病史特征、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和症状相对应的最大梗死面积,将患者进行脑卒中分型。大梗死:超过1个脑叶,5.0cm以上;中梗死:<1个脑叶,3.1~5.0cm;小梗死:1.6~3.0cm;腔隙梗死:<1.5cm。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MRI分型构成比。结果:60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北京市5家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腔隙性梗死者为280例,其亚型构成为46.5%;小梗死者229例,亚型构成为38.1%;中梗死者为57例,亚型构成为9.4%;大梗死者为36例,亚型构成为6%。腔隙性梗死与其余各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的分布以腔隙性梗死为多发,提示小动脉病变是北京市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病理改变,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分型、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例早期复发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经验。方法对1例早期复发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为女性,81岁,因发作性右上肢乏力3d,左上肢乏力9h入院,磁共振:左侧胼胝体膝部、右侧放射冠多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急性脑梗死,予常规药物治疗症状改善。1周后左侧肢体乏力突发加重,急查DWI示右侧额颞顶叶基底节区高信号影,提示超早期大面积梗死,予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随访1年,未发生血管事件。结论对早期复发性缺血性卒中可在综合患者情况下选择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 ,使梗死面积扩大的表现形式。方法对 2例溶栓治疗 AMI后心电图资料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溶栓后 AMI面积进行性扩大。结论溶栓治疗 AMI使梗死面积扩大的表现形式有 3种 :1缺血性梗死转变为出血性梗死 ;2溶栓时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造成新的梗死 ;3溶栓 2 4小时后冠状动脉再闭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对血管再通和梗死灶变化的评价价值。方法: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作为资料,均采用动脉内溶栓治疗,治疗前后均行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患者血管再通和梗死灶变化。结果:治疗后,其中9例患者T2WI高信号区无明显增加,T2WI高信号区比治疗前DWI高信号区增大,但比MTT异常灌注区小16例,T2WI高信号区相近MTT异常灌注区19例。与溶栓治疗前相比,溶栓治疗后患者血栓闭塞率34.09%显著低于治疗前72.73%,且梗死灶体积明显缩小,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够对患者血管早痛和梗死灶病变进行可靠评价,采用溶栓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缩小梗死灶,临床研究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它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其中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指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脑内小动脉破裂导致的颅内出血;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在脑血管内的栓子作用下,脑内动脉突然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其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梗死的一类疾病。而混合性脑卒中是卒中患者的脑组织中既有脑出血,又有脑梗死。本病自20世纪90年代初报道以来,国内陆续有报道。我们总结了,2003年至今病例资料完整的4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丁苯酞(NBP)治疗对早期痫性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1 04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接受NBP治疗分为NBP组584例和对照组462例,比较2组在卒中发病14 d内痫性发作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早期痫性发作的影响因素。结果:NBP组早期痫性发作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3.4%v.s.5.6%,P=0.030)。大面积脑梗死(OR=3.451,95%CI 1.742~8.160,P=0.007)、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OR=3.002,95%CI 1.521~6.872,P=0.013)和梗死灶涉及脑叶(OR=2.030,95%CI 1.143~3.482,P=0.021)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痫性发作的危险因素,接受NBP治疗(OR=0.672,95%CI 0.461~0.870,P=0.033)是痫性发作的保护性因素。结论:NBP治疗可能有效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痫性发作。  相似文献   

19.
颅多普勒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溶栓无疑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大进展之一,但严格的适应证限制了其应用,实际上绝大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并不适合溶栓治疗,对于这些患者如何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仍是一个未解问题。我们对这类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早期颅多普勒(TCD)检查,通过血流方向、速度、搏动指数(PI)等脑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推断患者的病理基础和发病机制,进行早期病理分型和个体化治疗,防止脑卒中进展。  相似文献   

20.
脑梗塞是导致老年人群致残生活依赖和丧失社交能力的首要原因,大部分梗死是缺血性卒中(脑梗塞MS),其中颅内动脉血栓占20%,颅内小血管病变占50%,心源性栓塞占25%,5%原因不明,动脉硬化是卒中的主要病理生理。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和软化,及血管壁病变血流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脑梗死的发病率为110/11万人口,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尽早恢复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血流供应、改善微循环至关重要。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方式依次为卒中组织化治疗,rt—PA静脉溶栓,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四种手段,本文重点介绍这方面近几年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