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患儿应用早期喂养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极低体重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传统方法喂养(对照组)及早期微量喂养(观察组),每组3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儿恢复至正常出生体重的时间,能进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出现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胎粪排出的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恢复至正常出生体重时间、能进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以及胎粪排除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早期微量喂养能有效减少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可促进患儿肠道发育,有利于改善患儿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1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住院号单双方法划分,治疗组(单号)58例,对照组(双号)53例,两组均于出生48h给予经口间断管饲,治疗组同时静脉滴注小剂量红霉素,观察对比两组以下指标:早期胃肠喂养耐受情况、停止管饲日龄、达全胃肠营养日龄、黄疸持续时间、谷丙转氨酶及谷氨酰转肽酶高值。结果:死亡率:治疗组13.8%,对照组13.2%(P=0.937 3);喂养不耐受发病率:治疗组12%,对照组78.3%(P<0.000 1);治疗组停止管饲日龄、全胃肠营养日龄、黄疸持续时间、谷丙转氨酶(ALT)及谷氨酰转肽酶(γ-GT)最高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日大便数较对照组多(P=0.010 3)。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喂养不耐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30 例喂养不耐受的住院极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同时选择30 例喂养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对照组,于生后2 d、出现喂养不耐受后2 d和喂养不耐受消失后5d分别留取患儿大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肠道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结果:喂养不耐受组中乳酸杆菌的数量分别为[(4.15±0.25)cfu/g,(5.39±0.53) cfu/g,(7.32±0.80) cfu/g],对照组分别为[(4.17±0.27)cfu/g,(7.84±0.35) cfu/g,(7.61±1.35) cfu/g],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 [(4.35±0.23)cfu/g,(5.01±0.48) cfu/g,(7.12±1.22) cfu/g],对照组分别为[(4.37±0.22)cfu/g,(8.52±0.23) cfu/g,(7.40±1.33) cfu/g]。两组于出现喂养不耐受后2 d,两种细菌数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喂养不耐受出现之前和消失后5d两组细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不耐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有明显影响。喂养不耐受使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护理与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喂奶口服或鼻饲金双歧,干预周期为5 d。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胃潴留和腹胀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2.03±0.36)、(2.36±0.42)d;(5.36±1.11)、(6.00±0.95)d,治疗组的胃潴留和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恢复出生体重需要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8.32±3.63)、(10.26±5.23)d;(16.58±4.23)、(25.36±6.21)d,治疗组的恢复出生体重需要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金双歧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能尽快从静脉营养过度到胃肠营养,加快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促进胃潴留和腹胀症状的消失,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护理干预在极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1日~2012年4月30日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极低体重早产儿5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而后给予常规护理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早产儿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比较发现观察组早产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死亡率等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极低体重早产儿存在严重的喂养不耐受现象,此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该症状,提供早产儿的存活率,值得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6.
7.
8.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喂养方法和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的早期喂养方法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以及与喂养不耐受性(FI)的相关性,寻找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最合适喂养方法。方法对本院2007年5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150例(VLBW112例)随机进行分组,分别给予早期经口微量喂养、饲管内直接人工推注间断喂养、微量输液泵间断喂养(IBG)、微量输液泵持续喂养(CNG)等四种喂养方法,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观察不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性及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FEF)。结果不同喂养方法中F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经口微量喂养FI发生率27.8%(VLBW为28%),管饲持续喂养FI发生率24.3%(VLBW为28.1%),均较间断喂养低(P〈0.05);VLBW中,不同喂养方法达到FEF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NG(15.6±2.1)d较IBG(19.8±2.2)d、(18.8±2.0)d达到FEF早(P〈0.01)。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增加喂养耐受性,经口微量喂养发生喂养不耐受低;管饲法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更耐受CNG喂养,且达到FEF早。 相似文献
9.
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钊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4):598-599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5例胎龄≤31周,出生体重<1500g,并除外消化道先天畸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用药组于生后第2天常规给予红霉素3~5mg/kg.d-1,共6~8天。结果用药组的喂养不耐受率(34.09%)低于对照组(58.54%),差异有显著性(χ2=4.17,P<0.05)。两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每天大便次数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住院时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两组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高佳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1,(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家庭参与式护理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新生儿科收治的75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39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治疗效果、恢复情况以及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4.59%)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且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胃潴留、腹胀的消失时间与胃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较短,且患儿的日增加体重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7.64±1.56)天低于对照组(13.52±3.01)天(P<0.05)。结论:家庭参与式护理能够提升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发生喂养不耐受(FI)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为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该类患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娩,并在新生儿科住院且出现FI的65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FI组,选取同期未发生FI的65例早产儿作为对照(非FI组)。检测两组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相对丰度,FI组检测时间点为FI出现的第1天(t1),以及FI改善后的第1、7、21、60、90天(t2~t6);非FI组检测时间为入院第1天(t1),以及此时间点后的第7、14、30、60、90天(t2~t6),观察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t2~t6非FI组双歧杆菌相对丰度高于FI组,且与前一检测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6非FI组乳酸杆菌相对丰度高于FI组,且t3~t6与前一检测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5 FI组肺炎克雷伯菌相对丰度高于非FI组,且t2~t6与前一检测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t4外,t1~t6 FI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KMC方案的护理干预策略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双盲法将2018年6月—2020年2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KMC方案的护理干预.使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对早产儿进行每周评估,对比两组早产儿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患儿基础达标时间、肠外静脉营养(TPN)时间、达全肠道喂养(TEN)时间;统计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两组早产儿矫正胎龄37周时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两组出生后1周时的PIOFR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生后2周、3周和4周时观察组的PIOFR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基础达标时间、TPN时间、TEN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3.95%)低于对照组(3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矫正胎龄37周时体质量、身长、头围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KMC方案的护理干预策略在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状况方面有积极作用,能有效促进早产儿发育,该护理干预策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滴服喂养对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喂养效果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45例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滴服喂养组)23例,对照组(早期鼻胃管喂养组)22例.观察两组奶量增加速度、体质量增长速度、达全口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累计光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体质量增长速度较对照组增快(P<0.05),奶量增加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快(P<0.01),达全口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累计光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吸入性肺炎,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4例,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胃出血、口腔炎、呼吸暂停、呕吐及腹胀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早期滴服喂养能较快提高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 I)生后早期合理的营养方法。方法 40例极低体重儿(VLBW I)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间断鼻胃管喂养,观察组采用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观察两组患儿喂养1周的进奶量、胃储留、胃食管返流、误吸、呼吸暂停、腹胀、血糖、体重下降幅度、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平均每日体重增长、平均使用静脉营养液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2例因肺出血分别于21h和35h放弃治疗,对照组2例因肺出血放弃治疗,1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余患儿喂养后1周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平均进奶量显著增加(P〈0.001),体重下降幅度、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每日体重增长、胃储留、胃食管返流、平均使用静脉营养液的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胀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误吸、呼吸暂停和低血糖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喂养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提供了合理肠内营养,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内补充谷氨酰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预防作用及对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1~2013—12间康华医院新生儿科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按照早产儿管理指南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生后24h内口服或鼻饲谷氨酰胺0.1/kg.次,Q8H,连续28天。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记录每日体重增长值,记录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日龄及达到全肠内营养所需时间。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开奶前,开奶后7d、14d两组患儿血胃动素水平,行组间对照分析。结果: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5.0%vs.55.0%),达全胃肠喂养及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短[(18.7±2.8)d VS.(21.7±2.7)d,(12.1±1.3)dvs.(15.3±1.2)d],干预组生后7d,14d血浆胃动素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内补充谷氨酰胺可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血浆胃动素分泌,从而有效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方法:对68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供较合理的治疗方法。结果:经综合治疗全部患儿达早产儿出院标准(体重达2 kg,完全经口喂养,热量110~130 Cal/(kg·d),一般室温中生命征平稳)。结论:提高早产儿的喂养技术,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适当的药物及新生儿抚触等相结合,保障早产儿营养全面均衡,是早产儿生后体格及智力发育的基础及改善远期预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程环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4,26(2):64-65
目的 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临床操作的可行性,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基础治疗相同,观察组实施早期微量喂养干预策略,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喂养,观察两组达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观察胃肠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及例数、每日摄入热卡、第10天胆红素值及肠外营养达足量水平的例数;记录每日体重,计算其平均增长速度.结果 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过渡到全胃肠喂养所需时间、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时间、第10天胆红素值及肠外营养达足量水平的比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体重增长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策略的重要内容,可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静脉营养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允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 infants,VLBWI)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9例VLBWI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按照传统方法喂养;治疗组30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允,记录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胎粪排空时间和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例数。结果:治疗组在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和胎粪排空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1),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早期喂养干预可促进VLBWI肠道发育成熟,减低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改善患儿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0.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是指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的早产儿,死亡率最高,国内报道在63%-74%,其中〈1000g者死亡率达80%-100%,国外资料为33%-70%。我院自1999年10月-2003年10月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32例,死亡9例,自动出院5例,治愈出院18例。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