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栓塞术在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盆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4小时内患者,急诊行选择性盆部动脉造影,同时行损伤血管明胶海绵栓塞止血,再予相应外科处理和其他综合救治措施。结果:30例患者均见盆腔髂内动脉分支损伤,损伤血管栓塞止血后经短时间继续扩容,病人血压回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髂内动脉栓塞术是救治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休克的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动脉栓塞介入技术救治骨盆骨折大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栓塞技术对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例骨盆折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经大量输血、输液等保守治疗无效,在入院3~3.5小时内均急诊行骨盆血管栓塞术。结果:术后血压逐步平稳,出血得以控制。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骨盆骨折引起盆腔大出血治疗的有效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栓塞术在创伤或自发性大出血伴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方法 27例患者为外伤或内科保守无法止血的自发性大出血伴失血性休克,到医院时血压大多低于正常且持续性下降。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急诊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及破裂血管栓塞术"治疗。结果27例病人均可见不同部位动脉破裂出血,均成功进行选择或超选择性(损伤)血管栓塞术。经继续扩容后所有病人血压回升,全部救治存活。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急诊介入血管栓塞术是救治复合外伤脏器破裂合并大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出血性疾病伴失血性休克的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盆骨折多由于车祸、重物砸伤以及高处坠落引起,合并大出血致使失血性休克是骨盆骨折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骨盆骨折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有效、及时的止血是抢救患者的关键。我们搜集2006--2008年13例骨盆骨折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双髂内动脉栓塞治疗后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诊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在骨盆骨折大出血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在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急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2例骨盆骨折并发盆腔大出血休克的患者,急诊行出血动脉和(或)髂内动脉主干栓塞术,伴有肝脾破裂患者同时行肝脾动脉栓塞术。采用Seldinger技术行选择性动脉造影确定出血血管后,超选择插管至该血管,以相应栓塞材料进行栓塞,再次造影证实栓塞效果。结果19例患者可见明显的对比剂外溢,出血动脉为髂内动脉主干5例,臀上动脉8例,阴部内动脉或闭孔动脉4例;2例表现为髂内动脉分支中断,2例血管造影未见明显阳性表现,全部22例均在1.5h内完成栓塞治疗,术后24h内全部患者血压逐步回升至正常水平90~120/60~90mmHg;未出现严重的栓塞并发症;3例合并MODS死亡,其余都得到有效抢救而治愈。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骨盆骨折大出血是一种安全、迅速、有效的急救止血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吴木军 《黑龙江医学》2009,33(12):935-937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对肝外伤诊断及治疗的价值。方法15例肝脏闭合性损伤患者,采用改良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置管,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明胶海绵颗粒及明胶海绵条栓塞。结果15例病例均诊断明确,栓塞成功,出血得到控制。其中,3例多脏器复合伤致低血压休克患者栓塞后1 h血压止跌回升。结论肝动脉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对肝脏外伤性出血诊断明确,栓塞止血效果肯定,疗效满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选择性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对外伤性大出血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 34例外伤性大出血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后作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再超选择插入出血动脉内注入栓塞材料明胶海绵和(或)弹簧圈栓塞出血动脉。结果 34例患者除1例因合并颅脑损伤术后2 d死亡外,32例一次栓塞成功,1例经二次栓塞成功,总成功率97.1%。所有患者休克症状消失,血压稳定上升至正常水平,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栓塞后综合症,经对症处理后消退,无严重并发症;1个月后复查肝肾功能正常。结论外伤性大出血行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诊疗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多发伤中骨盆骨折伴休克的可行性。方法对28例以严重骨盆骨折伴休克为主的多发伤在2~6 h内急诊局麻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随之行闭合复位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结果 28例术前造影均见不同程度的痉挛,其中25例见对比剂外溢,其中伴髂内动脉主要分支截断2例,髂内动脉广泛痉挛1例。栓塞后患侧髂总动脉或髂内动脉造影复查,对比剂外溢现象消失。骨盆外固定支架均在局麻20 min内完成。手术后,28例患者血压2 h内渐趋平稳,24 h内恢复正常,心率明显下降,尿量明显增多,未出现与栓塞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但仍有4例术后1周内死亡,其中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成活的24例骨盆骨折患者中,17例术后1~2周内接受骨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急诊血管内栓塞联合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多发伤中骨盆骨折具有微创、高效的特点,能迅速有效控制骨盆失血性休克,早期重建骨盆的稳定性,明显减轻患者的剧烈疼痛;可明显减少须行二期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且便于术后护理,减少褥疮发生,预防下肢血管血栓形成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5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在常规抗体克治疗的基础上,经静脉给予总量4.8mg的纳洛酮治疗。结果:纳洛酮能明显提高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血压。结论:持续应用纳洛酮,可提高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栓塞治疗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行髂内动脉造影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12例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别实施了选择性动脉栓塞;对栓塞前和栓塞后4h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造影剂自损伤血管外溢9例,行选择性动脉栓塞;双侧多部位有造影剂弥漫性外溢2例,右侧髂内动脉主干不显影1例,左侧多部位造影剂外溢,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实施动脉栓塞后4 h,心率从(148.50±9.76)次/min 降到(109.42±13.51)次/min,呼吸从(26.42±3.06)次/min 降到(21.33±3.33)次/min,收缩压从(90.42±11.61) mmHg升到(124.08±8.62) mmHg,舒张压从(53.83±6.70) mmHg升到(75.00±14.83) mmHg,休克指数从(1.66±0.24)降到(0.88±0.12),同时尿量增加,从(0.31±0.06) mL/(kg·h)升到(0.83±0.31) mL/(kg·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明显下降,从(11.04±2.79)μg/min 减到(8.17±2.19)μg/min;中心静脉压有所上升,从(3.25±1.68) mmHg 升到(3.67±1.07) 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均康复出院。结论:髂内动脉栓塞术是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骨盆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早期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佳佳  蒋纯志 《现代医学》2011,39(3):373-377
骨盆骨折往往由高能量创伤所致,血管损伤为其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大出血休克,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出血的性质和程度与骨盆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早期应用骨科损伤控制原则处理血管损伤,可有效地提高生存率。目前对骨盆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早期处理方法主要有采用骨盆包扎带、骨盆C型钳或外固定支架等稳定骨盆环,骨盆血管造影栓塞,骨盆填塞,双侧髂内动脉结扎。血管造影栓塞技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已得到很大的提高,骨盆填塞在欧美各国有了广泛的应用,双侧髂内动脉结扎的疗效亦有许多新的报道,但对于如何选择治疗方式仍存在一些争议。笔者就近年来骨盆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早期诊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实质脏器损伤大出血的介入超选择栓塞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介入超选择栓塞治疗43例腹部实质脏器损伤大出血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其中脾脏挫裂伤16例,肾脏挫裂伤19例,肝脏挫裂伤5例及脾肾合并伤3例,此外18例患者有创伤失血性休克。所有病例先行该脏器的动脉血管造影。结果 41例患者介入栓塞后出血立即停止,经输血扩容后血压和血红蛋白回升;另2例肾挫裂伤栓塞术后仍可见淡红色肉眼血尿,经静脉立止血治疗,2天后出血停止,血尿消失。23例半年后随访,肝肾功能实验室检查正常。结论对各种原因所致闭合性腹部实质脏器损伤大出血患者,行急诊动脉造影和超选择栓塞治疗,具有明确出血部位、止血迅速、疗效肯定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医学的开展,选择性动脉造影栓塞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1].我科从1999年2月至2004年3月年共收治15例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经积极输血输液等保守治疗无效后,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于入院后3~10 h内急诊行髂内动脉栓塞术止血,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大出血急诊血管内栓塞的疗效。方法对18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急诊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选用明胶海绵颗粒、条或不锈钢圈作髂内动脉或出血动脉及分支栓塞。结果术前髂内动脉造影示对比剂外溢17例,其中伴髂内动脉主要分支截断3例,髂内动脉广泛痉挛1例;手术后,24h内血压均明显回升,均达到治疗目的,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及可重复使用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临床难治性鼻出血的止血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技术,对16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进行超选择性上颌动脉和/或面动脉栓塞。结果 其中15例达到立即止血目的,其中1例因合并筛前动脉出血,后经筛前动脉结扎出血控制。结论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技术下,对难治性鼻出血患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是有效、快捷的止血方法,但因导管技术的限制,对筛前、筛后动脉所致的鼻出血仍应采用传统的动脉结扎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产后大出血的介入治疗(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长清  刘伯红  王洪英 《当代医学》2009,15(17):278-279
目的探讨以血管介入技术治疗产后大出血的合理方法。方法以明胶海绵为栓塞材料,采用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大出血12例,观察其疗效和术后反应。结果栓塞治疗后12例患者未出现再次出血。血压逐渐升至正常。结论血管介入技术治疗产后大出血疗效肯定、损伤小、安全性高、更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7.
李明果  林芝  李成山  岑炳奎  潘正故 《广西医学》2012,34(10):1434-1435
目的 观察选择性血管栓塞治疗尿道损伤顽固性大出血的疗效.方法 经尿道会师、单纯膀胱造瘘后3~34 d反复出现顽固性大出血的尿道损伤病人4例,实行双侧髂内动脉造影,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或海绵条高选择性损伤血管栓塞术.结果 4例均栓塞成功,病人尿道大出血均得到控制,病人血压很快趋向平稳.术后随访1~24个月,均未再次出现尿道大出血.结论 选择性损伤血管栓塞是治疗尿道损伤后顽固性大出血的安全、快速、有效、微创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Graves病血管造影X线表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Graves病血管造影X线表现,指导Graves病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先行甲状腺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Graves病的血流量明显增加,流速明显加快,腺体染色浓密,并可见引流静脉明显,但非甲状腺四支供血动脉呈均一性改变,其中仅2支(双例甲状腺上动脉)有以上改变者占78.26%,3支(双例甲状腺上动脉+一侧甲状腺下动脉)占17.39%,4支(双侧甲状腺上下动脉)占4.35%。结论:Graves病介入栓塞治疗应先行双侧甲状腺上动脉栓塞,再根据造影情况栓塞增粗的甲状腺下动脉。  相似文献   

19.
颌面部血管病变的颈外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烂基 《广西医学》2005,27(4):528-529
目的 探讨颌面部血管病变的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治疗技术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对8例颌面部血管病变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病变的血供来源及范围,利用栓塞颗粒超选择性颈外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病变血管。结果 8例经造影显示,病变血供均来源于颈外动脉,其中3例行双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5例行单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栓塞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并无并发症发生;追踪临床手术记录,临床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手术难度大大减小,手术切除率明显提高。结论 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颌面部血管病变是一种安全的、临床效果明显的辅助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分析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在治疗医源性肾动脉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医源性肾动脉损伤的介入诊疗规程.方法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大出血患者28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先行腹主动脉造影后,将导管选择至受损肾行肾动脉造影,确定出血动脉,行超选择性栓塞治疗;术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27例患者肾动脉造影呈阳性,其中假性动脉瘤15例,动静脉瘘7例,造影剂外溢4例,血管中断1例,行超选择性受损动脉分支栓塞均成功,术后出血停止;1例肾动脉造影呈阴性,术中肾动脉狭窄、大量血栓形成,致使手术中途停止,术后再次大量出血,行急诊肾脏探查及修补术后止血成功.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医源性肾动脉损伤出血,安全、高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规范的诊疗路径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