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经口微量喂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经口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状况、喂养并发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9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随机编号分为:早期经口微量喂养组30例(采用早期经口微量喂养),胃管组30例(采用常规胃管喂养),全静脉营养组30例(采用全静脉营养)。比较3组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平均日增长克数、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等。结果早期经口微量喂养组、胃管组、全静脉营养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分别为(14·1±4·0)d、(13·8±3·5)d、(13·5±3·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经口微量喂养组平均每日体重增长克数、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住院天数、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20·8±7·0)g/d、(24·3±2·1)d、(28·7±3·5)d、27%,与胃管组及全静脉营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血糖紊乱发生率(33%)与胃管组(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静脉营养组(6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喂养并发症如呼吸暂停、呕吐、腹胀、胃出血与胃管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窒息、吸入性肺炎、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穿孔与胃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表明,1·5岁时胃管组和全静脉营养组各有1例发生脑瘫,全静脉营养组有1例发生精神发育迟滞。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宜提倡早吸吮、早期微量喂养,以减少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低体重儿60例,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间断鼻胃管喂养;护理干预组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包括非营养性吸吮、新生儿抚触及经胃管微量泵喂养等。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治疗和静脉营养。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拔胃管)时间。结果护理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的36.7%(P〈0.05)。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更短的全肠道营养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拔胃管)时间(均P〈0.01)。但两组的出生体重恢复时间基本持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新生儿抚触及经胃管微量泵喂养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提高肠道喂养和经口喂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生长发育及喂养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76例VLBWI患儿随机分成2组,A组:36例早期经口微量喂养组;B组:40例早期予以胃管喂养组。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平均日增长克数、黄疸持续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等。结果与B组比较,A组达全口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平均日增长克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宜提倡早吸吮、早期微量喂养,以减少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从而减轻患儿家属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M)生长发育及减少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将5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即经口胃管喂养组26例,经口十二指肠喂养组24例,观察两组患儿喂养的情况。结果:经口十二指肠喂养的患儿奶量达100ml/kg时间增加较快,热量达100Kcal/kg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较经口胃管喂养组缩短,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经口胃管喂养组。结论:极低体重儿出生后早期进行经口十二指肠喂养,较经口胃管喂养的进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均明显增加(P<0.05);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缩短(P>0.05);同时降低了呕吐、胃潴留、腹胀、呼吸暂停、吸入性肺炎及NEC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段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喂养方式。方法将50例胎龄30~33周,体重在1050~1450g活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25例给予分段喂养方式(分段喂养组),将另25例给予持续、间歇胃管喂养,作为对照(对照组),观察两组喂养的耐受情况、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达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结果两组喂养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喂养耐受、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分段喂养方法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分段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并发症更少,优于持续、间歇胃管喂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实行早期微量喂养的耐受性、体重增长情况。方法:极低出生体重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治疗组25例生后24~72小时内予以微量喂养,对照组15例于生后1周内予以喂养。对照喂养中胃肠不耐受发生率、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体重。结果:两组相比,早期微量喂养组缩短了达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最理想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极低出生体重儿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28例接收机械通气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早期微量鼻胃管喂养联合外周静脉营养,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静脉营养,对两组患儿体重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达到足量喂养日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早期微量鼻胃管喂养联合外周静脉营养组的患儿体重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达到足量喂养的日龄缩短比单纯静脉营养组相应指标明显缩短(P<0.001)。结论早期微量鼻胃管喂养联合外周静脉营养是供给机械通气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的较理想途径,使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开始增长、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缩短,并尽快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临床操作的可行性,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基础治疗相同,观察组实施早期微量喂养干预策略,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喂养,观察两组达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观察胃肠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及例数、每日摄入热卡、第10天胆红素值及肠外营养达足量水平的例数;记录每日体重,计算其平均增长速度.结果 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过渡到全胃肠喂养所需时间、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时间、第10天胆红素值及肠外营养达足量水平的比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体重增长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策略的重要内容,可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静脉营养时间.  相似文献   

9.
王妍琦 《吉林医学》2013,(30):6248-624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患儿应用早期喂养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极低体重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传统方法喂养(对照组)及早期微量喂养(观察组),每组3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儿恢复至正常出生体重的时间,能进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出现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胎粪排出的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恢复至正常出生体重时间、能进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以及胎粪排除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早期微量喂养能有效减少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可促进患儿肠道发育,有利于改善患儿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5):72-74+79
目的 探讨早期经口胃管间歇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0月产科出生的VLBW 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VLBW予以静脉补液胃肠外营养供给,观察组VLBW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经口胃管间歇微量喂养。两组的疗程均为3周。观察并评估两组VLBW的喂养结果,并比较喂养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VLBW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胎便排尽时间、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喂养3周期间,观察组VLBW的并发症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32.50%)(P0.05)。结论 早期经口胃管间歇微量喂养不仅改善VLBW的营养状况,促进向肠内营养过渡,而且可降低喂养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