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2008年10月~2010年2月的204例体重≤13kg的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CLS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CLS发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资料体外循环术后出现CLS 26例,发生率为12.75%,单因素分析提示CLS组的年龄、体重、自体血容量/预充量(A/P)、术中最低温度明显低于非CLS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危险分级明显高于非CLS组。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值是CLS发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A/P值是CLS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体重在CLS发生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檀文好  莫伟波  黎必万  黄庆 《西部医学》2010,22(9):1642-1644
目的探讨小儿胸壁打孔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选取同期行胸腔镜手术(A组)和常规正中开胸心脏手术(B组)的小儿,年龄3~13岁,体重13~30 kg,ASAⅡ~Ⅲ级。均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A、B两组各60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单腔气管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时间、术中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血气分析等。结果两组患儿手术顺利,无重要并发症。A组与B组在诱导后、转机前、停机后和手术结束等时间点上各血液动力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两组抽动脉血气检测,各项指标在正常值范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A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及手术时间均比B组明显延长(均P〈0.05),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开胸组(P〈0.01和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术中全面监测,改良双肺通气以及加强呼吸管理和加强肺保护是麻醉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9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接受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的121例患儿,按术后是否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分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组和非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及先天性心脏病类型;比较两组患儿的LVEF、NT-proBNP、cTn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LVEF、NT-proBNP、cTnI及三者联合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 121例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患儿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9例,发生率为32.23%;两组的年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LVEF、NT-proBNP、cTn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组年龄小于非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组,LVEF低于非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长于非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组,NT-proBNP、cTnI高于非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0.436(95% CI:0.186,0.769)]、LVEF[O^R=0.877(95% CI:0.779,0.987)]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的保护因素(P <0.05),主动脉阻断时间[O^R=3.652(95% CI:1.425,7.002)]、体外循环时间[O^R=3.702(95% CI:1.463,8.652)]、机械通气时间[O^R=2.025(95% CI:1.165,5.385)]、NT-proBNP[O^R=1.005(95%CI:1.003,1.007)]、cTnI[O^R=3.758(95% CI:1.549,9.121)]是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VEF、NT-proBNP、cTnI及三者联合预测脑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的敏感性分别为76.5%(95% CI:0.682,0.875)、81.2%(95% CI:0.751,0.932)、78.6%(95% CI:0.693,0.887)、86.5%(95% CI:0.793,0.932),特异性分别为73.5%(95% CI:0.602,0.835)、79.6%(95% CI:0.693,0.900)、75.5%(95% CI:0.659,0.861)、84.2%(95% CI:0.782,0.935)。结论 LVEF、NT-proBNP、cTnI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且三者联合可有效预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9):861-863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后对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肺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行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60例,其中30例于体外循环前进行远隔缺血预处理(观察组),另30例不进行远隔缺血预处理(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心肌血运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重症监护时间,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6、24 h检测2组患者桡动脉血的氧合指数(O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肌血运阻断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手术前OI及血清TNF-α、IL-6、M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后6、24 h血清TNF-α、IL-6及MDA水平均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而OI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6、24 h血清TNF-α、IL-6及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O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心脏直视术后机械通气管理10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机的应用.方法回顾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0月106例婴幼儿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情况,将不同病种、年龄及体重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全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2~78 h,平均10.1 h.低体重儿组、小婴儿组及心内畸形复杂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易出现呼吸机依赖,脱机困难;对一般先心病组,我们在其全麻清醒后及早拔管,尽量减少机械通气所带来的并发症.结论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有其自身特殊性,根据患儿的病情设置周密完善的方案,有助于提高婴幼儿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先天性先脏病患者CPB(体外循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接收的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CPB后有45例出现低氧血症,其余53例未出现低氧血症,经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CPB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结果:低氧血症组患儿术后2h、6h以及12h和24hPaO2/FiO2水平均显著低于非低氧血症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单因素分析可见,低氧血症组和非低氧血症组患儿的年龄、体重、术前存在右向左分流、术前肺动脉高压、术中机械通气模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小、肥胖以及术前合并右向左分流及肺动脉高压是诱发先天性心脏病CPB后低氧血症的高危因素.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CPB后低氧血症的发生和患儿的低龄、肥胖以及术前合并右向左分流及肺动脉高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6月该院心胸外科行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58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体外循环下CABG手术组(A组)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手术组(B组),术后两组均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搭桥支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引流量、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术后6个月使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和6 min步行试验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结果 B组在心律失常、肺部并发症、引流量、输血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方面优于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呼吸机辅助时间也明显少于A组(均P<0.05).两组在搭桥支数、神经系统并发症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后,SF-36量袁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显示B组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活力(VT)、情感职能(RE)显著高于A组(均P<0.05);B组6 min步行试验评分也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非体外循环方式更加安全有效,并有助于患者运动能力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从2010年2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外科体外循环手术治疗,比较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住ICU时间、费用、出血量、并发症死亡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住ICU时间、平均花费、出血量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肺动脉压力、右心室舒张末内径、封堵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手术死亡率与并发症方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方便、简单,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减少体外循环损伤,打破介入手术年龄限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5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问题.方法 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2月,外科治疗5 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88例,体质量1.05~5 kg,年龄19小时至9个月,其中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和(或)反复肺部感染史6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27例.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68例,非体外循环手术18例,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保护下手术2例;根治手术86例,姑息性手术2例.结果 住院死亡11例(12.5%),存活77例,随访2个月至1年,根治手术的75例中,室间隔缺损少量残余分流1例,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均生长发育良好,心功能Ⅰ级;姑息手术的2例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随着围术期管理、麻醉、体外循环和外科技术的提高, 5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是安全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低体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自1990年6月~1997年6月,进行低体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Ⅰ期根治手术103例,体重8-15kg,年龄1.4-8岁,其中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54倒,复杂先天性心脏病25例。经右腋下小切口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手术9例,经胸部正中切口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91例,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手术3例。体外循环时间(56.4±20.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7.5±11.7)min。结果:住院死亡6例,存活97例,随访2月~3年,无并发症和死亡,心功能Ⅰ级。结论:低体重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行Ⅰ期根治手术是可行的,效果良好;经右腋下小切口进行选择性心内直视手术简便安全、美学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会延缓神经系统的发育进程,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更加不完善甚至损伤,进而增加神经系统的脆弱性。体外循环下开胸心脏矫正术是根治CCHD患儿心脏问题的常用方法。CCHD患儿围手术期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复杂,与慢性低氧相关的神经细胞损伤和脆弱性增加以及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和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有关,并且围手术期脑损伤可显著增加CCHD患儿心脏术后的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一期与二期改良Fontan手术治疗108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7年1月于该院行改良Fontan手术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8例,其中一期手术58例,二期手术60例。观察对比一期与二期改良Fontan手术患儿术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水平、胸腔引流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血氧饱和度(SpO_2)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结果一期手术患儿胸腔引流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低于二期(P0.05);一期手术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二期(P0.05);一期与二期手术患儿在死亡率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改良Fontan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疗效满意,分期手术可以进一步保证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3.
宋冀东  闫继东 《重庆医学》2015,(23):3221-3223
目的:比较外科开胸修补和介入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儿童膜周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收集室间隔缺损(VSD)患儿384例,行外科开胸修补202例(开胸组),行介入封堵182例(介入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成功率、术中及术后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术后 ICU 监护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心包引流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介入组无需输血、ICU 监护、心包引流、机械通气等。而开胸组输血量为(372.45±200.88)mL,术后 ICU 监护时间为(3.21±2.17)d,CPB 时间为(71.09±34.92)min,心包引流时间为(3.52±1.22)d,机械通气时间为(67.09±43.83)min。两组在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上,介入组的时间明显少于开胸组(P <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胸组(P <0.05)。结论在相同的适应证情况下,介入治疗更有利于患儿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总结双向Glenn手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的术后管理经验。方法38例功能性单心室患者,男19例,女19例。年龄7个月至20岁,中位年龄3.5岁,体重5.6~56 kg,平均(15.4±10.7)kg,其中27例在非体外循环完成保留前向肺血流双向Glenn手术,11例需体外循环支持。术后观察患者心率、血压、SpO2、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变化,颈内静脉持续监测上腔静脉压估测肺动脉压,抗血小板或抗凝防止吻合口处血栓形成,处理可能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因素,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复查。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经皮SpO270%~98%,平均(86.0±8.6)%,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出现并发症共14例,无并发症有24例。术后并发症患者与无并发症患者比较,术后肺动脉压显著升高,引流量明显增多,并且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重症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延长。结论保留前向肺血流的双向Glenn手术能提高患者SpO2,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安全用于无法解剖纠治功能性单心室型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加强降低肺阻力、促进上腔静脉回流,可能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的呼吸系统监护经验。方法对392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分别在合理的机械通气治疗、加强病情观察、保持气管插管的固定和呼吸道通畅、注重气道的湿化以及加强对机械通气常见的不良后果监护、预防呼吸道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92例患者中除23例插管移位(需更换插管)、19例出现肺不张等并发症、5例患者因心肾呼吸功能衰竭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外,其余均无呼吸道并发症。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给予患者合理的机械通气,加强呼吸道的管理,注重机械通气常见不良后果的监护可以降低术后呼吸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衰竭的价值。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先天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 402例,拔除气管插管后因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需再次机械通气47例,首选无创正压通气支持(NPPV组)22例,气管内置管行有创机械通气支持(CMV组)25例。结果成功脱离机械通气NPPV组77.3%(17/22)、CMV组76.0%(19/27),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机械通气支持时间分别为7-54 h(32.65±18.23 h)、32-498(120.15±98.34 h),监护时间2-10 d(4.5±3.4 d)、4-35(19.3±15.4 d),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前及之后2 h、4 h患儿的氧合指数两组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机械通气后0.5 h氧合指数两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应用NPPV可避免一部分先心病术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儿再次气管插管,并减少呼吸系统的并发症;但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循环不稳定者,因NPPV改善氧合较慢,应尽早气管插管予有创机械通气支持。  相似文献   

17.
深低温体外循环脑保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仇黎生  徐志伟 《上海医学》2002,25(10):663-665
近年来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在纠治小年龄、低体重、复杂畸形方面已获得很大成功 ,但体外循环对大脑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婴幼儿 ,特别是新生儿的心内直视手术大多在深低温停循环 (DHCA)下进行。Jonas等[1 ] 研究认为 ,直肠温度 1 8℃、停循环时间大于 40min ,患者即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近期表现如手足徐动、短暂惊厥 ,远期表现如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认知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 ,单纯深低温不能保护大脑耐受时间较长的缺血、缺氧。目前 ,深低温体外循环脑保护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深低温低流量 (DHLF)、一氧化氮 (N…  相似文献   

18.
徐邦红 《黑龙江医学》2004,28(11):862-863
目的 总结低体重婴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呼吸道管理的经验 ,防止和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分析 136例低体重婴儿先心病体外循环术后 ,呼吸机应用期间及脱机后呼吸道管理的经验。结果  136例患儿中治愈 130例 ;死亡 6例 ,死亡率 4 4 % ;并发症 13例 ,并发症发生率 9 6 %。术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14 8± 7 5 )h。结论 由于低体重婴儿其病理生理的特殊性 ,体外循环术后呼吸道管理不同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同时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影响术后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总结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完成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2004年11月至2007年12月,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完成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8例。其中女14例,男4例。年龄2-19岁,体重6.5-42 kg,心功能Ⅱ或Ⅲ级。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76-356 min,阻断主动脉的时间18-226 min,停循环时间9-42 min,其中15例心脏自动复跳,3例经除颤三次后复跳;17例患者均于48小时内顺利脱离呼吸机,术后及出院随访均未发现神经系统及其他并发症。结论掌握深低温停循环技术要点和注重机体重要脏器的保护,是保证手术安全、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翟军亚 《当代医学》2009,15(9):122-122
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纠治。随着对先天性心脏病病理生理的进一步了解,其基本操作的熟练以及体外循环、麻醉、监护等技术的提高,手术年龄已向婴幼儿、新生儿发展。由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生长发育受限,体重较正常同龄人低,这给手术及麻醉增加重大的风险:如桡动脉、深静脉穿刺难度大,麻醉药用量的掌握,液体出入量的控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