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一家系病理及基因点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我国首次报道的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FAP)家系进行各项研究,以期发现其真正类型。方法 对我国东北某地一家系67人共16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详尽的临床检查,对其中2例患者进行腓肠神经病理检查,和转甲蛋白(TTR)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扩增及直接法测序分析。结果 临床上该家系所有患者均以植物神经症状,如排尿障碍、胃肠道症状、阳痿为首发症状。体格检查提示为严重的感觉运动神经病、体位性低血压和消瘦。病理学检查发现2例患者均有刚果红染色阳性的大量淀粉样物沉积于神经束间质及神经内膜中。免疫组化证实淀粉样物与TTR有关。PCR扩增产物酶解及直接法测序,确定异常TTR为基因点突变所致,突变位置为日本及葡萄牙型FAP常见的第二个外显子第30个密码子G由A取代。结论 本研究结果证实,该家系为Met30FAP,填补了我国对该疾病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个甲状腺运载蛋白(TTR)Val30Ala突变所致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FAP)家系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一个多发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家系,共4代27人的临床表现,并对其中2例先证者行电生理检查及腓肠神经活检;对部分患者及健康家属的TTR基因以PCR方法扩增后进行测序。结果发病年龄31—36岁,呈慢性进展性病程,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开始的四肢无力、麻木、疼痛,同时或随后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消化道症状较为突出。可有心脏受累,表现为肥厚性心肌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和直立性低血压。病程后期有耳聋、声音嘶哑等脑神经损害。电生理检查显示周围神经传导测定无波形引出。腓肠神经活检显示有髓纤维几乎全部消失,HE染色可见神经内膜毛细血管周围均匀粉染的物质,刚果红染色阳性,电镜下为直径7—10nm不分支的细丝。对TTR基因检测,证实外显子2存在T1099C突变,导致TTR VaL30Ala突变。结论国内存在TTR基因Val30Ala突变导致的FAP家系,符合Ⅰ型FAP的临床表现,除周围神经临床症状外,尚有消化道、心血管和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转甲蛋白Glu54Lys突变引起的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FAP)的临床表现和神经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例Glu54Lys突变所致的FAP患者的临床及腓肠神经病理特点,并与文献所报道的5例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转甲蛋白Glu54Lys突变引起的FAP患者起病年龄为26-33岁,病程3-4年进展,临床表现为多发性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尤以自主神经症状为突出表现.患者同时可伴有玻璃体混浊和心肌肥厚.结论:转甲蛋白Glu54Lys突变引起的FAP起病早,临床症状严重,预后较差.组织病理和基因检测有助于FAP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TTR Val50Leu突变导致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对一个由TTR Val50Leu突变导致的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家系进行报道,先证者以足部疼痛为首发症状,2年内逐渐向小腿及上肢进展,并出现自主神经症状。通过对先证者及其家系中相关者进行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及基因检测,分析该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结果先证者的外祖父、母亲、舅舅、弟弟(其外祖父、母亲、舅舅已故)与其具有相似症状。先证者电生理检查上肢正中神经感觉传导受累,运动正常,尺神经的感觉传导及运动传导均正常,但尺神经F波异常,下肢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传导及运动传导均未见肯定波形,腓肠神经受累,交感皮肤反应未引出。其弟弟上肢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改变同先证者,下肢胫神经运动波幅下降,腓总神经运动正常,交感皮肤反应四肢波幅降低,余同先证者。其女儿上述电生理检查未见异常。基因检测发现三者均在TTR基因exon2存在c.148GT突变,TTR蛋白存在Val50Leu突变。结论 TTR Val50Leu突变导致的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家系属早发型,以足部疼痛为首发症状,进展迅速,自主神经症状出现较早。电生理符合多发性神经病表现,早期可伴有交感皮肤反应波幅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一例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FAP)中国家系的先证者进行解剖检查及外周血标本的DNA基因测序,总结分析先证者的临床特征,为加强对该病的了解提供参考. 方法 应用HE染色、刚果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淀粉样物质沉积情况;同时行免疫病理方法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本例先证者为TTR Val30Ala FAP型.先证者的周围神经、肝脏、睾丸、甲状腺、胰腺和肌肉中可见大量淀粉样物质沉积.脾脏改变轻微.中枢神经系统脑实质及脊髓内均无淀粉样物质沉积. 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国人TTR Val30Ala FAP病理变化特点与经典TTR Val30Met FAP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听神经病一家系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一个遗传性听神经病家系进行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为确定其遗传方式提供分子基础。方法 选择一个4代11人的听神经病核心家系为研究对象,对现存9名成员及40例散发聋患者外周血DNA进行12 S rRNA(nt1095)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以及对一例患者进行线粒体DNA全序列PCR扩增。扩增产物通过基因测序进行突变检测和分析。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的基因区域均扩增成功。9名家系成员及40例散发聋个体12 S rRNA(nt1095)突变检测均为阴性。对一例患者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发现了一系列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以及一个位于MT-C01区的nt6251T→C转换,后者为一同义突变。结论该家系成员不存在线粒体DNA 12 S rRNA T1095C突变,对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也未发现有意义的突变位点。结合临床特征和家系谱患者传递规律,确定该家系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180例散发性神经变性病引起的痴呆患者进行朊蛋白基因(PRNP)突变的筛查,探讨PRNP基因突变在临床诊断的神经变性病痴呆中的发生情况以及可能的原因。方法研究180例散发性痴呆患者和310例健康对照的PRNP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架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异常者重复测序,并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共发现4个不同的PRNP基因杂合突变,分别为$97N、F198V、R208C和M232R,突变率2.22%,结合患者的临床表型,以及未在310个正常人中发现突变,考虑这4例突变可能为病理性突变。结论4例突变中有3例为新突变,4例突变均可能与痴呆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病(autosomal recessive early-onset parkinson-ism,AREP)家系的临床特征及parkin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1个AREP家系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应用DNA直接测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荧光半定量PCR等技术方法进行parkin基因的突变分析。结果该家系共2例患者,发病年龄轻,分别为22岁和23岁;病情进展相对缓慢,症状有波动,呈晨轻暮重,腱反射活跃;对小剂量多巴制剂反应良好。基因突变发现该家系存在parkin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第7号外显子杂合的G859T和第4外显子杂合缺失突变),其中G859T为新报道的点突变。结论我国的AREP家系有帕金森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又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存在parkin基因的突变。  相似文献   

9.
家族性淀粉样变性性多发性神经病(FAP)是由于全身淀粉样物质沉积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FAP分布于世界各地,依其临床表现分为四型,1型最常见,以早期累及下肢并且明显重于上肢的进行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病为特征。自主神经功能不全包括体位性低血压、阳萎、尿潴留等,胃肠道运动障碍也是FAP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生化研究业已证实日本人FAP(J—FAP)Ⅰ型患者其淀粉样纤维部分是由TTR组成,在座位30处发生甲硫氨酸取代缬氨酸的一个氨基酸取代现象。同样的突变也见于瑞典人FAP(S—FAP)患者。变异型TTR(vTTR)与正常TTR(nTTR)共存于血清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一个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大家系突变位点的检测,探讨中国人家族性AD(familial Alzheimer disease,FAD)的发病机制,同时观察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的实用价值。方法 应用DHPLC方法及DNA直接测序技术。对一个有130人的AD大家系和5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了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prese-nilin1,PS1)基因的突变位点检测。结果 (1)5例AD患者及4例家系中的无痴呆症状者(Ⅳ-30,37,41,43)经DHPLC检测有PS1基因的第5外显子的突变峰,家系中其他成员无突变峰,PS1基因其他外显子检测及APP基因检测,家系中所有成员和正常对照组均无突变峰。(2)上述9例经DNA直接测序在PS1基因第5外显子的136号密码子发生了GCT→GGT错义突变,使丙氨酸变为甘氨酸(Ala136Gly),无突变峰者DNA测序均未发现异常。结论 (1)DPLC检测显示出这-AD大家系PS1基因第5外显子存在突变,该突变位点可能为中国人FAD患者早老素基因突变点之一。(2)DHPLC技术可作为大样本筛查突变位点的一种便捷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SPG)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并行spastin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对整个家系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先证者和另一例家系内患者进行了心肌酶学、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胸髓MRI、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PCR 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该家系中所有 5例患者和 4名有血缘关系的健康人及家系外 5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者spastin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先证者和家系内另一例SPG患者胸髓MRI显示胸髓萎缩;PCR SSCP检测发现家系内患者均出现异常SSCP电泳带,经测序证实为Leu378Gln突变。结论 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PG家系的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spastin基因Leu378Gln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腓骨肌萎缩症(CMT)一家系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分子生物学发生机制。方法对40名家系成员进行详细家系调查、临床及辅助检查,并运用实时荧光PCR、普通PCR及基因测序等方法检测周围神经髓鞘蛋白22(peripheral myelin protein 22,PMP22)和髓鞘糖蛋白零(myelin protein zero,MPZ)基因有无突变。结果家系成员中5例经临床诊断为腓骨肌萎缩症1型(CMT1),其中4例伴2型糖尿病。该家系成员未发现PMP22基因大片段扩增突变及点突变;仅发现1例MPZ基因5820位点A→G多态性现象。结论 PMP22和MPZ基因突变不是本组合并2型糖尿病CMT家系的致病基因,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该家系基因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3.
腓骨肌萎缩症伴神经性耳聋一家系临床和分子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个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CMTX)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性耳聋家系的临床特点并研究其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对9名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先证者进行了神经肌电图、听觉诱发电位和神经活检,3名耳聋患者进行电测听检查。运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PCR-SSCP)结合直接测序法进行间隙连接蛋白32(eonnexin32)的突变分析,直接测序法进行间隙连接蛋白26(connexin26)的突变分析。结果家系中3名腓骨肌萎缩症患者为X连锁显性遗传,3名神经性耳聋患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中1名患者同时出现腓骨肌萎缩症和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症状。CMTX由connexin32错义突变C223T(Arg75Trp)引起。耳聋症状与connexin32点突变无共分离现象,对connexin26直接测序亦未发现突变,耳聋的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探讨。结论该家系腓骨肌萎缩症和耳聋分别由不同基因突变引起,这种在一个家系中同时出现两种不同遗传方式,不同致病基因的遗传病罕有报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转甲状腺素蛋白相关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TTR-FAP)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个TTR-FAP家系(包括20例TTR-FAP患者和2例无症状TTR突变基因携带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4例先证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20例TTR-FAP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0~65岁,均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和体质量明显下降,以及心脏损害9例、体位性低血压9例、性功能障碍5例、排尿异常6例、瞳孔缩小或视物模糊3例,7例经TTR基因检测确诊、3例经腓肠神经病理活检明确,接受二氟尼柳治疗1例、氯苯唑酸治疗2例(病情均进展),死亡12例,存活8例。4例先证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平均49.3岁;均具有程度不等的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自主神经病和心肌病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长度依赖性的四肢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以轴索损害为著;超声心动图示均有心肌肥厚;3例腓肠神经病理活检发现组织中刚果红染色均呈阳性;全外显子测序显示2例携带TTR基因致病性突变(TTR-E74K、TTR-A140S),1例携带可能致病性突变(TTR-S70R)。2例无症状TTR突变基因携带者仍正常。结论TTR-FAP在临床上表现为周围神经、自主神经持续进行性损害,同时累及多系统,尤其易合并消化道症状、心肌肥厚、体质量明显下降、瞳孔缩小或视物模糊,这些临床特征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1例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家系,分析该家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并行基因诊断。方法对该家系进行调查、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和动脉自旋标记核磁灌注成像(ASL-MRI)。对相关致病基因(MAPT、PSEN1、PSEN2、APP)进行直接测序筛查突变。结果先证者基因检测发现MAPT基因P301L位点致病突变。该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患者均表现为以行为变异型FTD(bvFTD),无帕金森病样表现。结构影像学检查见双侧额颞叶不对称萎缩,功能影像见额颞叶低代谢和低灌注。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结果支持bv-FTD诊断。家系内患者临床表型高度一致。结论我们报道1例MAPT P301L突变家系,神经影像和基因检测有助于家族史阳性痴呆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方法 报道3个台湾籍家系共13例患者,对每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临床上均表现为植物神经症状,如排尿障碍、胃肠症状和阳痿等,体格检查提示为严重的感觉运动神经病、体位性低血压和消瘦。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周围神经和神经根轴索损害及脱髓鞘改变。病理学检查发现3例先证者均有剐果红染色阳性的淀粉样物沉积于神经束间质及神经内膜中。结论 对于进行性发展的伴突出植物神经症状的慢性周围神经病,若有多脏器功能受损及阳性家族史,应考虑本病,病理检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青少年发病的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 disease)家系进行致病IT15基因早期诊断分析,为家系成员提供遗传咨询, 并为后续的HD发病机制及实验治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知情同意原则抽取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改良的降落PCR方法扩增IT15基因致病区域,DNA测序检测异常等位基因(CAG) n 三核苷酸重复次数。结果在该家系三代25名成员中,共发现8名致病IT15基因携带者,其中,III10、III12、III14、IV3和V2 CAG三核苷酸的拷贝数均为48,IV11和IV12均为(CAG) 67, IV14为(CAG) 63,而对照组35名正常人的CAG三核苷酸的拷贝数为8-25,两者之间没有重叠。结论家系中第四代致病基因携带者IV14与第三代患者III10比较,CAG三核苷酸重复次数增加15次,即本家系IT15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发生了扩增突变。同时,扩增突变导致该家系出现青少年发病及遗传早现现象。  相似文献   

18.
家族性淀粉样变多发性神经病(familial amyloid polyneuropathy,FAP)为一罕见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与转甲蛋白(transthyretin,TTR)基因的80多个位点突变相关。临床上以进行性的周围神经、自主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内脏器官淀粉样蛋白质沉积为特征。FAP的病理基础即是转甲  相似文献   

19.
Nonaka肌病的GNE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2例Nonaka肌病的GNE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2例经临床和病理检查证实的Nonaka 肌病,用PCR和DNA测序方法检测GNE基因编码区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例1家系中3代共7人也作该基因的突变检查。结果例1在GNE基因外显子8出现1 525C→T纯合突变;例2在外显子2出现527A→T杂合突变和外显子9出现1714G→C杂合突变,上述突变分别造成GNE出现H509Y的纯合突变以及D176V和V572L的复合杂合突变。例1的家系中患者的父母分别为H509Y的杂合突变。结论我们这2例Nonaka肌病患者的发病均是由GNE 基因突变所致,其中H509Y突变为新发现的突变类型。同时也证实我国Nonaka肌病也存在日本患者GNE的热点突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强直(MC)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及CLCN1基因部分外显子位点突变的情况。方法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1例MC患者的临床及家系资料,提取家系成员和对照组(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体检者6名)的外周静脉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部分CLCN1基因,测定该基因第3、5、8、13、14、15、16号外显子序列,并对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MC患者的6名家系和对照组成员的PCR扩增凝胶电泳分析表明,同一引物对应各样本条带均无显著差异;CLCN1基因被测序的第3、5、8、13、14、15、16号外显子序列均未发现有突变位点。结论该MC患者及家系中患者的MC致病基因位点未位于CLCN1基因这7个外显子序列上,需要对CLCN1基因全外显子序列进行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