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晶体病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生物显微镜是 1 990年由 Palvin等〔1、2〕首先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超声诊断技术 ,第一次成功的获得眼前段任何子午切面的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象。它以其独特的功能结合人工晶体材料的高放射性对晶体前半部分、前房型及后房型人工晶体光学面及其襻的位置进行成像和定位 ,并确定它和周围结构的关系 ,而不受角膜混浊、瞳孔大小的影响 ,为晶体病的诊断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体及其襻的位置、某些并发症的原因及转归 (如前房出血等 )、眼前段改变等研究提供客观依据。一、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的历史超声诊断是雷达技术… 相似文献
2.
后房型人工晶体的特殊性在于,即使在散瞳情况下裂隙灯、房角镜等常规检查手段仍很难确定人工晶体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我院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人工晶体的位置及襻的位置14例(17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房角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1例(41只眼)的房角改变。结果虹膜周边前粘连6只眼,瞳孔变形12只眼,均与人工晶体襻的位置有关;并非所有非囊袋内固定的人工晶体襻均位于睫状体沟;术后残留的晶体皮质,术后3个月仍存留,较多晶体皮质的残留可引起周边虹膜膨隆、房角变窄。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房角的改变与人工晶体襻的位置及残留的晶体皮质有关;建议尽可能采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避免过多的晶体皮质残留。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房角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 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滴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1例(41只眼)的房角改变。结果 虹膜周边前粘连6只眼,瞳孔变形12只眼,均与人工晶体襻的位置有关;关非所有非囊袋内固定的人工晶体襻均位于睫状体沟;术后残留的晶体皮质,术后3个月仍存留,较多晶体皮质的残留可引起周连虹膜膨隆、房角变 相似文献
5.
87年11月到90年3月,我院共植入各类人工晶体163例202只眼,占同期白内障手术的87.8%。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1.病例选择:住院 相似文献
6.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简称Phaco)具有切口小、术后散光程度轻、视力恢复快而且好等优点,逐渐被广大眼科医生所接受,并日臻成熟[1]。1997年1月~1997年12月我们共施行Phaco手术98例102眼。现... 相似文献
7.
8.
9.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与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与青光眼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王大博,王华最近10到15年间,在处理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方面有了四大进步,即白内障由囊内摘除到囊外;后房型眼内人工晶体的应用;白内障和小梁切除联合手术以及白内障术前应用氩激光房角成形术处理青光眼。尤其后房... 相似文献
10.
11.
超声生物显微镜量化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的改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术眼前房角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 4 6例 (5 0只眼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 1个月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量化测量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宽度。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 1个月前房深度明显增大 (P <0 0 1) ;5 0 0 μm处小梁虹膜夹角 (TIA5 0 0 )、2 5 0 μm和 5 0 0 μm处前房角开放距离 (AOD2 5 0、AOD5 0 0 )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增大 (均P <0 0 1) ,TIA5 0 0平均比值 (术后TIA5 0 0 /术前TIA5 0 0 )为 1 6 5 (1 12~ 4 91) ,AOD2 5 0平均比值 (术后AOD2 5 0 /术前AOD2 5 0 )为1 81(1 0 6~ 2 6 7) ,AOD5 0 0平均比值 (术后AOD5 0 0 /术前AOD5 0 0 )为 1 6 5 (1 0 1~ 2 76 ) ,均与术前值呈显著负相关 (均P <0 0 1)。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显著增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前房角宽度 ;术前前房角越窄 ,术后前房角的变化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2.
全景超声活体显微镜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前房结构改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全景超声活体显微镜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前房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的前房结构进行活体测量.81例(102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2个月利用全景超声活体显微镜测量前房水平、垂直直径及前房深度;并对其中32例患者(36只眼)测量颞侧前房角宽度.采用配对t检验及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部分患者术前术后前房垂直直径大于水平直径;全部患者术后2个月水平前房直径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t=7.10,P<0.01),并与术前呈显著正相关(r=0.801,P<0.01).前房深度与术前相比明显加深(t=39.97,P<0.01),术后2个月前房深度与术前的比值与术前深度呈显著负相关(r=-0.864,P<0.01).32例患者(36只眼)术后2个月颞侧房角500μm处前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和小梁虹膜夹角(TIA 500)较术前均显著增大,且比值(术后AOD 500/术前AOD500、术后TIA500/术前TIA 500)均分别与术前旱显著负相关(r=-0.763,-0.791;P<0.01).结论 大部分患者前房垂直直径大于水平直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直径增加,虹膜膈后移,前房深度、房角宽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比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前后的多项眼前节指标变化,旨在评价ICL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实施IC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眼的患者30例(30只眼),利用UBM观察并测量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中央前房深度(ACD)、小梁与虹膜夹角(TIA)、前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小梁与睫状体距离(TCPD)和虹膜与睫状体距离(ICPD),同时记录术后ICL距晶状体中央前表面的距离、ICL周边部距晶状体的距离及眼压等数据,并用裂隙灯显微镜随访检查。ICL周边部距晶状体的距离采用One-way ANOVA处理,余手术前后数据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检验处理。结果 术前与术后3个月、术后1年ACD分别为(3.16±0.08) mm、(2.76±0.13) mm、(2.74±0.14) mm;AOD500分别为(0.45±0.04) mm、(0.41±0.04) mm、(0.41±0.03) mm;TIA(12点位)分别为35.0°±3.24°、32.47°±3.56°、32.40°±3.23°,三者术前与术后两时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时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PD、ICPD 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9,F=0.57;P>0.05)。结论 应用UBM观察到的ICL手术前后眼前节形态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ACD变浅、TIA及AOD的变窄,但尚在安全范围内,且经过1年多随访观察显示ICL术后眼前节形态结构的变化稳定且未发生相关并发症,但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超声活体显微镜(UBM)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前房及前房角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15例(30只眼)高度近视患者术前及ICL植入术后1周、1、3、6个月及1年的眼压变化;末次随访(术后1年)时行UBM检查,测最中央前房深度(ACD)、ICL后表面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小梁虹膜夹角,ICL周边部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小梁虹膜夹角比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ICL周边部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采用One-way ANOVA分析;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中央ACD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术前眼压为(13.75±2.27)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时眼压分别为(14.27±1.70)mm Hg、(14.70±2.07)mm Hg、(14.07±2.24)mm Hg、(14.00±2.69)mm Hg和(13.97±2.95)mm Hg,术前及术后各次眼压间进行比较,发现仅术后1个月时眼压与术前、术后3个月时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6、3.898,P<0.05).UBM检查发现中央角膜内表面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为(2.97±0.11)mm,中央角膜内表面与ICL之间的距离为(2.24±0.21)mm,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3,P<0.01).小梁虹膜夹角在钟表位12:00、3:00、6:00、9:00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55.8%手术眼的小梁虹膜夹角>30°,ICL周边部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在钟表位12:00、3:00、6:00、9:00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L后表面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为(0.63±0.16)mm,ICL与晶状体无接触.结论 ICL植入术后ICL位于晶状体前,致使术后中央ACD变浅、部分手术眼前房角宽度变窄.ICL与晶状体无接触,与虹膜后表面接触. 相似文献
15.
折叠式人工晶体眼内植入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对3.2mm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同期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的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随机选择白内障42例(49只眼)行上述手术,对术后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周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32只眼(65.31%),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1.0以上者41只眼(83.67%),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11.72%,术后角膜散光较术前平均逆规化0.10DC。结论手术切口小,操作轻,术后早期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轻微,减少了缝合所需时间及消除缝线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带黑色虹膜隔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治疗无虹膜白内障或无晶状体眼的有效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33例(34只眼)因虹膜缺损在我中心接受带黑色虹膜隔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手术患者的术后疗效。随访时间1~52个月。其中IOL I期植入18只眼,Ⅱ期植入16只眼。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1.0者17只眼,0.5~0.9者11只眼,0.1~0.4者6只眼;全部患者畏光症状消失;术后无IOL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带黑色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是治疗无虹膜白内障或无晶状体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折叠式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折叠式人工晶体矫正无晶体眼的疗效和技术。方法对25只后囊膜和悬韧带完整或仅中央区后囊膜缺损的无晶体眼,通过无缝线3.5mm巩膜隧道切口,二期植入硅凝胶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术后第1天,21只眼(84%)的裸眼视力达到0.5,9只眼(36%)达到1.0,随诊全部术眼的矫正视力均等于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折叠式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是矫正后囊膜完整或大部分完整的无晶体眼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无晶状体眼后房型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IOL)的位置并探讨其与虹膜、房角结构的解剖关系及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 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间在我院行后房型IOL巩膜缝线同定术的患者32例(32只眼),应用超声活体显微镜观察眼前段组织与IOL位置的关系,并分为IOL偏斜组和无偏斜组;根据襻的位置分为双襻固定组和单襻固定组.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视力变化情况.采用CMH校正的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只眼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2只眼无变化.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IOL无明显倾斜或偏心.超声活体显微镜检查发现9只眼IOL位置倾斜,2只眼偏心.IOL位置有或无偏心倾斜的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P<0.05).12只眼(37.5%)的IOL双襻位于睫状沟内,20只眼(62.5%)的IOL一襻位于睫状沟,另一襻分别在虹膜背(3.0%)、睫状体冠部(43.8%)、睫状体扁平部(9.4%)或玻璃体腔内(6.3%).IOL双襻或单襻位于睫状沟固定,两组间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P>0.05).结论 后房型IOL巩膜缝线固定术现有的缝襻方式不能保证将双襻准确固定在睫状沟,IOL位置有无倾斜、偏心影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襻位置的变异与视力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时前囊膜夹持法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晶状体后囊膜大面积破裂时采用晶状体前囊膜夹持法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对因各种原因导致晶状体后囊膜大面积破裂的白内障患者48例(48只眼),在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采用晶状体前囊膜夹持法一期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人工晶状体的位置、晶状体囊膜的混浊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时间3-60个月。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39例(81.3%);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无后发性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和顽固性葡萄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晶状体后囊膜大面积破裂的患者,在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采用晶状体前囊膜夹持法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效果良好,建立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